人物生平
自幼習畫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6歲時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的徐悲鴻,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
赴外輾轉
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裡,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藉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曾短暫求學於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上海美專。
確立思路
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讚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留學期間
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裡,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鑽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斯、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回國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投身於美術教育工作,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後》,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創作《珍妮小姐畫像》,為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為支持國內抗戰而作;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讚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灕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鬥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蒐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人物年表
1902年開始執筆學書,每日揮毫塗寫,興趣盎然。
1904年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14年父親病故。為養家餬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始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7年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5月14日發表著名的《中國畫改良論》(原名《中國畫改良之方法》)。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與魯迅會晤。
1919年3月,攜夫人蔣碧薇赴法留學。5月抵巴黎,入徐梁畫院進修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
1920年拜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為師。
1921年離開巴黎,轉至經濟蕭條的德國柏林,求學於畫家阿爾圖爾·康波夫。
1925年與遊歷法國的黃孟圭結伴,途經新加坡回國。田漢在上海舉行“消寒會”,向文化界人士介紹和舉薦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春日,返回法國。夏季,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在此臨摹藝術大師約當斯的《豐盛》,受益匪淺。自感這一年是創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畫《簫聲》、《睡》等。
1927年先後遊歷了瑞士及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斯、羅馬等地,觀賞到眾多名家畫作。5月,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達上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28年1月,與田漢、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在上海成立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繪畫科主任。2月,應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任藝術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辭職。
1929年專職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彙刊》上連續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歐洲美術界的現代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創新性。
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訪民間木雕藝人范振華。
1931年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在參照南齊謝赫提出的中國畫“六法”論的基礎上,根據西洋繪畫的藝術法則提出了在素描創作上應遵循的“七法”。
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後》。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遊歷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等歷史文化名城。至德國柏林、前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舉辦中國近代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此次歐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蘇共舉辦展覽7次,在各大博物館、大學中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這次中國近代繪畫的歐洲巡禮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宣傳了中國繪畫藝術。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一美術館,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與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創作《逆風》、《沉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舉辦畫展。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吳道子畫《八十七神仙圖》卷。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辦展覽。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
1941年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怡保、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至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重慶磐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因長期過度疲勞,患嚴重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炎,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作品銳減。
1945年與蔣碧微女士離婚。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籤名,主張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1946年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李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1947年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與夫人廖靜文拒絕隨國民黨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人成立綜合性藝術團體“一二七藝術學會”。
1949年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的全國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鬥英雄畫像。為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蒐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抱病臥床一年有餘,腦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強身體鍛鍊。
1953年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為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畫《奔馬》。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復發。26日晨,逝世於北京醫院。周恩來總理前往弔唁。入葬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名字由來
繪畫藝術大師徐悲鴻原名徐壽康,6歲時便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17歲就先後在家鄉三所學校擔任圖畫教師。有一次,徐悲鴻到一個親友家去吃喜酒,許多有錢的子弟都穿著綢緞,徐悲鴻卻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別人的奚落。從此他憤世嫉俗,立志不穿綢衣。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父親拿不出錢。他向別人借錢,可是誰也看不起這個窮小子。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此後他一直以哀鴻自詡,並發奮繪畫,終於成了聞名中外的藝術大師。
個人生活
徐悲鴻17歲時父母為他娶親,但他不滿這門婚事離家出走,後被父親抓回來結婚。18歲生子取名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為他改名為吉生,後早夭。徐悲鴻不願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學畫。認識老師兼同鄉蔣梅笙教授,同時認識他二女兒蔣碧薇(棠珍),蔣碧薇原已安排好許配給蘇州查家,在徐悲鴻到法國前與他私奔。後來生了兒子徐伯陽,女兒徐靜斐。28年後分手做了張道藩的情人。廖靜文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身體不好的時候照顧他,1946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老師,生子徐慶平、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鴻直到他去世,結婚共7年。
徐悲鴻長女徐靜斐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父親和母親蔣碧微常常吵得不可開交。母親專橫跋扈,脾氣非常暴躁,因此,徐靜斐在感情上並不依戀母親,她幾乎沒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愛,也沒有得到過多少家庭的溫暖和幸福。但是,徐靜斐極愛戴僅比她大6歲的繼母廖靜文。從40年代她與廖靜文相識,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她與這位感情豐富、心地善良、深明大義的繼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讓徐靜婓感佩不已的是,繼母雖然比父親小28歲,卻極為敬重父親的人品和畫品,為父親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個人作品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主要作品
《奔馬圖》
從畫的題跋上看,《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乾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珍妮小姐畫像》
《珍妮小姐畫像》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內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這幅肖像是其男友——當時比利時駐新加坡副領事勃蘭嘉,委託徐悲鴻所作。畫中珍妮小姐栩栩如生,身著白色立領旗袍,安然的坐在南洋特有的藤椅上,畫面定格在她回眸的一瞬,面容恬靜,溫婉典雅,時髦的捲髮和她手中的書本還有她的坐姿,無不充分展現了珍妮小姐作為海外華僑女性的時尚、優雅和自信的美。這幅作品不動聲色的融合了西方油畫的寫生和中國傳統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於一體,突破了傳統肖像畫的東西界限,極具藝術特色和感染力。據記載,此畫完成後得到眾人讚賞,勃蘭嘉為徐悲鴻的才華讚嘆不已,曾專門舉辦了盛大的畫作揭幕儀式,珍妮小姐也是喜愛有加,在作品完成後慷慨解囊,盡一己之力捐款救國。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九方皋》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耶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九方皋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田橫五百士》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 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 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史記·田儋列傳》原文這樣記載:"……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里,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餘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可見徐悲鴻作此畫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的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民眾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淒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占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淨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占了大半箇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負傷之獅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現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愚公移山圖》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愚公移山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剷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繪畫創作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台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徐悲鴻的創作活動大致分4個時期。
①旅歐時期(1919~1927年)。徐悲鴻初到法國留學時,現代主義諸流派正風靡巴黎,但他遵循導師贈言“勿慕時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名作,刻苦錘鍊繪畫技巧。1924年前後,對繪畫規律進一步融會貫通,臻於成熟,1926年進入第一個創作高峰,自認此年“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這個時期的油畫創作主要有:《老婦》《持棍老人》《撫描》《自畫像》《蕭聲》《黃震之像》以及《男人體》《女人體》等習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②盛期(1928~1936年)。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極豐,形成了明確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後》(1930~1933年)等。這些作品集中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創作思想,代表著他一生的主要創作道路。例如《徯我後》,取自《詩經》的“徯我後,後來其蘇”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畫面描繪農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裡仰天而望,期待著甘霖。此畫所作年代,正當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中華民族瀕於危亡之際,曲折地表現了畫家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感情。在中國畫創作上,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著名的作品有《馬》《日長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躍起來》《顢頇》《逆風》《晨曲》等。
③抗戰時期(1937~1945年)。這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創作了《風雨雞鳴》(1937年)、《灕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爾像》(1940年)、《奔馬》(1941年)《靈鷲》(1941年)、《群獅》(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這一時期,也是畫家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高度成熟的時期。“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徐悲鴻“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鬥爭。他畫躍起的雄獅、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等,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他的中國畫世作《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篇中的一個寓言,藉以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這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一次升華。畫家為創作這幅畫準備了多年,畫了許多精確的人物素描稿,並曾考慮過用油畫或壁畫的形式表現。該畫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國畫線描的表現力,又融匯了素描的造型準確,以前無古人的獨創形式表現了主題。
④後期(1946~1953年)。這一時期,徐悲鴻在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上繼續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藝術主張。他從解放區的美術創作中看到了自己過去的不足,勇於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現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和革命領袖人物,為自己開拓了嶄新的創作領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畫《戰鬥英雄》《海軍戰士》《騎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國畫《奔馬》《雙鵲》,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畫稿)《勞動模範》《魯迅與瞿秋白》(畫稿)等。
繪畫風格
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1920年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是他第一篇論述中國畫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張,提倡寫實,反對抄襲,並提出“改之方法:學習、物質(繪畫工具)、破除派別。”1929年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確倡導現實主義,反對P.塞尚、H.馬蒂斯等人的藝術,又認為“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1932年著《畫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準確,③黑白分明,④動作或姿態天然,⑤輕重和諧,⑥性格畢現,⑦傳神阿堵。並指出:“苟有以藝立身之士,吾唯以誠意請彼追尋造化,人固不足師也。”
1942年發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一文,論及藝術的美與藝術家的修養:“夫人之追求真理,廣博知識,此不必藝術家為然也。唯藝術家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家,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傑作”,“藝術家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本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後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申注重素描的嚴格訓練,提倡師法造化,反對模仿古人,指出:“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藝術必亡。”徐悲鴻繼承了中國古代畫論中關於“師法造化”的優良傳統,又強調了藝術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見出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這是他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的貢獻。
趣聞軼事
與人打賭
徐悲鴻先生剛剛去法國留學的時候,開始有一位外國同學瞧不起中國,徐悲鴻先生很義正言辭的對那個學生說:“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國家,那么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來等到畢業的時候再看。”此後,徐悲鴻先生髮憤圖強努力練習,鑽研繪畫。
換伯年畫
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後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
徐悲鴻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於徐悲鴻不願賣畫,生活拮据,見到任伯年畫,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最初,徐畫三、四張才換任畫一張,後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
徐悲鴻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他在其中評價道,任伯年繪畫最精彩處,在對象嘴和腳的描繪,挺拔而有力。
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轉而聘齊白石為教授。當時的北平畫壇,死氣沉沉,以摹仿古人為能事,保守勢力相當頑固。木匠出生的齊白石大膽創新,變革畫法,可惜,卻得不到多少回響,北平畫壇對他一片冷嘲熱諷。
當徐悲鴻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齊家時,齊白石為其誠心而感動:“我一個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呢?”
“你豈止能教授我徐悲鴻的學生,也能教我徐悲鴻本人啊!”徐悲鴻說,“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人物評價
朱明:呼喚中國有更多的藝術大師徐悲鴻
近日,餘再讀吾之藏書《徐悲鴻》,依然親切,至真感人,委實世之罕有,不時為之肅然起敬!然大師上世五三仙逝,終年五八為記。此境,既不能與後輩吾等共謀藝事,而又令吾等晚生不能受教,唯有畫作相伴,靜思及憶,是謂切切萬惜!(此壽與吾父同如)然明之甚為篤信,悲鴻大師之伯樂情深,當為古今畫界伯樂之魁首而非之莫屬也!直教聲名遠播,萬遠名世而不朽!
嗟夫!明之真言呼喚,龍國之中華,蓋有之更多,定當也如悲鴻大師耳!朱明 作於 2011.10.24
相關著作
《悲鴻繪集》 徐悲鴻繪中華書局民國十九年
《悲鴻畫集》 徐悲鴻繪 中華書局 民國二十一年
《悲鴻近作》 徐悲鴻繪中華書局 民國三十年
《悲鴻素描選》 徐悲鴻繪人民美術出版社1953年
《畫家徐悲鴻》黃苗子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
《徐悲鴻素描》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8年
《徐悲鴻的油畫》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0年
《徐悲鴻:1895—1953》范曾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2年
《徐悲鴻——中國近代寫實繪畫的奠基者》謝里法蔣勛著(台灣)雄獅圖書公司 1980年
《徐悲鴻素描》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0年
《徐悲鴻畫集》(第一冊·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研究》 艾中信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彩墨畫》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一生》廖靜文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徐悲鴻——回憶徐悲鴻專輯》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3年
《徐悲鴻畫集》(第二冊·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鴻畫冊》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鴻研究》 艾中信 上海美術出版社 1984年
《悲鴻畫選》 徐悲鴻繪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年
《筆下千騎:繪畫大師徐悲鴻》鄭理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徐悲鴻年譜》李松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鴻的故事》 鄭理著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徐悲鴻傳記資料》朱傳譽主編 (台灣)天一出版社 1985年
《我與徐悲鴻》蔣碧微著 嶽麓書社 1986年
《徐悲鴻畫集》(第三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6年
《徐悲鴻評集》王震編灕江出版社1986年
《徐悲鴻藝術文集》 徐悲鴻著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1987年
《中國繪畫大師徐悲鴻》 [蘇]波斯特列洛娃 (蘇聯)科學出版社 1987年
《徐悲鴻畫集》(第四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7年
《巴黎歲月——徐悲鴻早年素描》 徐悲鴻繪 (台灣)藝術圖書公司 1988年
《徐悲鴻畫集》(第五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鴻畫集》(第六集·油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鴻油畫集》 徐悲鴻繪馮法祀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世界名人傳記——徐悲鴻》李榮勝編著 (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8年
《藝術大師徐悲鴻》金山著 (台灣)雄獅圖書公司 1990年
《徐悲鴻研究》 王震著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年
《徐悲鴻年譜》徐伯陽金山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鴻藏畫選集》(上卷)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徐悲鴻藏畫選集》(下卷)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2年
《徐悲鴻在南洋》 楊作清 王震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傲骨錚錚的畫家——徐悲鴻》李偉科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中國現代名家畫譜·徐悲鴻》 徐悲鴻繪徐慶平著文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當代名家中國畫全集·徐悲鴻作品選集》張瑞林主編 徐悲鴻繪古吳軒出版社1993年
《徐悲鴻的藝術世界》 王震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徐悲鴻書信集》 王震編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徐悲鴻廖靜文》 廖靜文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鴻評傳》王澤慶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5年
《悲鴻畫集——紀念徐悲鴻一百周年誕辰》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美的呼喚》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5年
《紀念徐悲鴻誕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中國藝術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鴻卷》 中國藝術大展組織委員會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鴻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 王震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徐悲鴻》劉建平穆美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錦繡文化企業聯合出版 1996年
《中外名人傳記故事叢書·藝術家·徐悲鴻》 鄭理編著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年
《中國藝術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鴻卷) 徐慶平大展組委會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名家法書·徐悲鴻》 許禮平蘇士澍主編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巨匠美術叢書·徐悲鴻》劉曦林著 文物出版社 1998年
《篳路啟藝林·徐悲鴻》董德興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
《中國素描經典畫庫·徐悲鴻素描集》 徐悲鴻繪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年
《走進藝術大師生活叢書·徐悲鴻》李曉傑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年
《中外著名藝術家的故事·徐悲鴻》 水真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
《徐悲鴻藝術隨筆》 王震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鴻畫論》裔萼編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藝術大師叢書·徐悲鴻》徐建融著 古吳軒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鴻與讀書》 李鈺玲編著明天出版社1999年
《篳路啟藝林——徐悲鴻》 董德興著 (香港)中華書局公司1999年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王連敏趙琳琳編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大師談藝叢書·徐悲鴻談藝錄》張玉英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徐悲鴻藝術文集》 王震徐伯陽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重印)
《中國畫名家作品真偽·徐悲鴻》 謝小銓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一生:插圖珍藏本》廖靜文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一卷)——藝術·生平·論述》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二卷)——油畫·素描作品》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三卷)——中國水墨作品》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與讀書》 李鈺玲編著 (台灣)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公司 2001年
《世界偉人傳記叢書·一代畫師徐悲鴻》 孟校丹編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徐悲鴻作品精選》 徐悲鴻繪天津楊柳青畫社2002年
《鑑識徐悲鴻》潘深亮著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畫集(素描畫稿油畫部分)》 徐悲鴻繪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畫集(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03年
《中國名畫家全集(近現代部分):徐悲鴻》陳傳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藝術大師之路叢書·徐悲鴻》 莊庸編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中國書畫家經典作品集·徐悲鴻十二生肖冊》王驍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世紀豐碑——新世紀首屆徐悲鴻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范保文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
《中國美術家作品叢書:徐悲鴻(上)·中國畫》 徐悲鴻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
《徐悲鴻——478幅作品堪比大師作品全集》(上下冊) 紫都 霍艷文編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徐悲鴻藝術世界》沈培新主編安徽美術出版社2005年
《徐悲鴻畫集》龔繼先主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畫集》 徐悲鴻繪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
《徐悲鴻講藝術》 徐悲鴻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
《徐悲鴻文集》 王震編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年
《中國近現代書畫真偽鑑別·徐悲鴻卷》楊新主編大象出版社2005年
《現代書畫投資·徐悲鴻卷》史樹青主編 北京出版社 2005年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悲鴻》 徐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悲鴻生平與作品鑑賞》 紫都 霍艷文編著遠方出版社2005年
後世紀念
設紀念館
徐悲鴻紀念館有兩處:一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2010年該館開工再度擴建,新館預計2013年5月開館,一處位於宜興亦園內。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建立於1954年,它是由中國政府在徐悲鴻故居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該館原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授祿街16號,周恩來總理親書“悲鴻故居”匾額。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原紀念館被拆除。1973年,周總理指示重建新館。宜興徐悲鴻紀念館,1988年10月26日開館。
設立獎項
2003年,為了紀念和弘揚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貢獻,設立了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陳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為首屆獲獎的書畫家。
設立學院
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百年藝術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對中西方的審美和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提倡對民族藝術加以取捨、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改良理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與本學院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不應而和,徐悲鴻藝術學院創立初衷就是要實現設計與藝術完美結合,培養時代創新人才。國內有兩所以徐悲鴻冠名的藝術學院,分別為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郵票紀念
1985年7月19日我國發行了《J114徐悲鴻誕生九十周年》,紀念徐悲鴻先生2-1為“徐悲鴻自畫像”。
2-2為“徐悲鴻在作畫”。這枚郵票在布局上可分兩個部分,徐悲鴻坐在藤椅里,手拿畫筆在作畫,這是作者設計的主體圖案,色彩較深。左邊以簡煉明快的筆調,繪出徐悲鴻所作的畫,寥寥數筆,就把人物造型畫得十分逼真生動。右上角是一匹奔馬,揚起四蹄飛奔而來,充分表現了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天才。整個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結構完整,富有藝術創新。
安葬在八寶山的著名人物
八寶山革命公墓位於北京西郊石景山區八寶山南麓,長安街西延長線北側,距離北京市中心13公里。面積約10公頃。眾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等安葬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