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禪宗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漢族佛教(即禪宗)。《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禪宗禪宗

禪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最早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禪宗歷史

南頓北漸

第五祖弘忍大師在蘄州東山開法,時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其後神秀門人普寂者,立秀為第六祖,而自稱七祖。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註:《五燈會元》卷4《薦福弘辯禪師》,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上冊第225頁。)

五宗七家

禪宗禪宗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慧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源於禪理在世間已經廣泛傳播,禪理在世間已經不新奇,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對世間涅槃影響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不被社會需要,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過於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虛雲和尚在近代傳承臨濟,兼弘曹洞,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脈,承前啟後,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為禪宗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禪宗的流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集中於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潘國靜禪師曰:禪來自於生活,是長期對生活積累時的頓悟,禪不受知識的約束。

自南宋之後,禪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師已有禪宗五家不振之嘆,稱臨濟宗風,獨有紫柏真可大師可承續,然後繼無人。至於民間,則以因蓮池祩宏、藕益智旭大師的倡導,以三教合一、禪淨雙修為主流。雖然說禪淨雙修,但實是以淨土宗稱名念佛求往生為主,已經不是原有禪宗宗風了。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明末臨濟宗,密雲圓悟禪師,在浙江天童寺傳授臨濟禪法。其弟子漢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紹禪宗五家,以圓相為萬佛之祖,臨濟為正宗,但受到圓悟法師反對,作《辟妄七書》、《辟妄三錄》以反駁。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為法藏申辨,並認為《辟妄》諸書為偽書,加以批判。清初,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木陳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內說法。清世宗曾自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藏經》全部翻譯成滿文。世宗皇帝,自許為禪宗血脈,編集《雍正御選語錄》,並撰寫《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地地方官對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嚴加調查取締,這樣實屬國王護法。

釋尊迦葉

河南少林寺河南少林寺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闍夜多、婆須槃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為我國禪宗初祖。

達摩慧可

德化窯白釉達摩像德化窯白釉達摩像

達摩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

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摩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於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惠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神秀惠能

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鑒惠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為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禪宗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惠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菏澤神會開出‘菏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懷讓馬祖

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於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為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餘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為著。

懷海希運

自懷海於百丈山創建禪剎、訂立清規之後,禪宗始脫離禪僧寄住律寺之制。百丈之下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希運之下有臨濟義玄。義玄設立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接化徒眾,機鋒峻嚴,門徒眾多,蔚成臨濟宗,此時已是晚唐。及至宋代,又自臨濟義玄,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沼,七傳至石霜楚圓,門下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復各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與曹洞、雲門等宗並立。溈山靈祐獨棲潭州(湖南),參學者多達一千五百人,門下以仰山慧寂為最著名,此系即稱溈仰宗。

行思希遷

江蘇南京清涼寺江蘇南京清涼寺

青原行思之下有石頭希遷,撰‘參同契’,與馬祖並稱當世二大龍象,門下有藥山惟儼、丹霞天然、天皇道悟。

藥山一系出雲岩曇晟、洞山良價、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等,遂成曹洞宗。天皇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振錫於福州雪峰山,法嗣五十餘人,其中,雲門文偃發揮獨妙之宗致,形成雲門宗;另有玄沙師備,下傳羅漢桂琛、法眼文益。文益住金陵清涼寺,開法眼宗,此系統有天台德韶、永明延壽、永安道原等高僧輩出。其中,德韶被稱智顗再來;延壽撰有宗鏡錄,重視教學;道原著景德傳燈錄,明示達磨禪之系譜。

唐代禪宗

除上舉各宗派外,據圭峰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所載,唐代之禪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澤、北秀、南侁、牛

頭、石頭、保唐、宣什(念佛門禪)、惠稠、求那、天台等諸派;宗密之圓覺經疏抄又舉出北宗禪、智侁禪、老安禪、南嶽禪、牛頭禪、南山念佛門禪、荷澤禪等七宗;宗密之拾遺門又另作分類,計有牛頭宗、北宗、南宗、荷澤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謂之‘五家’、‘七宗’自不同於後代禪宗所稱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處之時代,及其自身屬於荷澤宗,故所見禪宗教派亦不同於後世之禪宗史料。

禪宗祖庭

少林寺

中嶽嵩山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是中華乃至日本和東南亞禪宗祖庭,也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由於其坐落在中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現在嵩山少林寺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地之中”少林寺等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南華寺

南華寺坐落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馬壩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裡依山面水,峰巒奇秀。 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寫下千古絕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六祖慧能在此傳授佛法37年,法眼宗遠傳世界各地,因而南華寺有南禪“祖庭”之稱。

禪之意義

方雲禪畫  入門便悉彌勒笑方雲禪畫 入門便悉彌勒笑

蓋‘禪’起源於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於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為

坐禪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印度佛教之禪觀思想乃漸次發達,並產生無數之禪經。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禪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為小乘系統之禪觀思想。東晉鳩摩羅什以後,介紹各種禪法,尤以念佛法門為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列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禪之說,乃激發當時講究禪法者另闢途徑,如後世所說之五類禪,即是依於楞伽經四種禪之說而來;又肇啟中國禪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禪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禪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淨禪即是基於楞伽經所說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為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三昧之說,至六祖惠能方以金剛般若經為正宗;蓋彼時楞伽經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後,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禪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禪,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為禪。

見性成佛

要之,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於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為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於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為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外加學問修證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眾於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為大眾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為眾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遺有語錄,成為後世禪徒習禪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

“現身成佛”與宗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語大同,仍須斷惑,方能證真,方可了生脫死。若謂現生即已三惑淨盡,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無事事,則為邪說,為魔話。(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三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二死:即分短生死、變易生死。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禪宗公案

石頭希遷祖師鋤蛇

師與鄧隱峰鏟草次,見蛇。師過鍬(qiāo)子與隱峰。隱峰接鍬子了,怕,不敢下手。師卻拈(niān)鍬子截作兩段,謂隱峰曰:“生死尚未過得,學什摩佛法。”師將鍬子鏟草次,隱峰問:“只鏟得這個,還鏟得那個摩?”師便過鍬子與隱峰。隱峰接得鍬子,向師鏟一下。師曰:“你只鏟得這個。”洞山代曰:“還有堆阜摩?”

南泉斬貓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乃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歸宗鋤蛇

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為馬祖道一弟子。某天歸宗在鋤草,一講僧來參,忽有一蛇過,歸宗以鋤斬之。講僧大惑(犯殺戒)說:“久向歸宗,元來是個粗行沙門!”歸宗說:“你粗,我粗?”講僧問:“如何是粗?”歸宗豎起指頭。問:“如何是細?”歸宗作斬蛇勢。講僧說:“與么則依而行之。”歸宗說:“依而行之且置,你甚么處見我斬蛇!”僧無對。

概述

公案為禪宗獨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廣義上的公案為古代考試題目,後特指為佛教高僧考驗僧眾的題目。由於公案的故事情節多彩,且其含義深參,因此禪師喜歡講述公案情節,以考聽者的佛教修行水平。從而對聞者的思維進行引導和分析,並給學生有個參悟機會。通常情況為禪師用極混擾人的話引人說話,普通僧眾若心隨話轉,落到能所對立,或名相,或常斷見上去了,即露馬腳,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繼續逼迫,使錯誤昭顯,從而使人知錯而改。著名的禪宗公案典籍為《碧岩錄》、《五燈會元》等。

參公案的風氣一直遠遠流傳,乃至當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舉行禪宗公案,引眾多僧侶及佛學愛好者討論學習。比如2009年辨禪比賽的決賽題目即為“達摩面壁,背向何處?”

默照禪與話頭禪

參見:大慧宗杲

至南北宋之際,曹洞宗門下正覺宏智禪師,鑒於臨濟宗叫人看話頭、看公案,流於空疏,故起而倡以靜坐為主的默照禪,但大慧宗杲認為曹洞宗只教人靜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禪”,對此宗大加批評。宏智正覺門下也後繼無人,在南宋後,影響力就變得非常的小。

臨濟楊歧派門下的大慧宗杲對當時的禪宗,提出兩大弊病:一種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語機鋒上逞能,另一則是只知靜坐觀心的“默照邪禪”。他進而提倡所謂的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以參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只這一(無)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妄念起時,但舉個無字,舉來舉去,驀地絕訊息,便是歸家穩坐處也。”“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大慧宗杲的話頭禪後成禪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後,淨土宗興起,禪宗逐漸與淨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趨勢。

佛教禪宗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佛教大乘佛教漢傳佛教日本禪宗

禪宗誕生二則

《景德傳燈錄》<;達磨大師>;公案二則

一則對朕者誰

廣州刺史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

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梁武帝問達磨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磨大師回答道:“廓然無聖。”

二則斷臂求法

達磨大師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大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法脈源流

曹洞正宗法脈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藥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淨因自覺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淨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禪宗先驅

在漢朝時期,安士高、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已經開始將如何進行禪定修行的佛教經典引入中國。安土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關於禪學之譯籍,則有禪行法想經及禪定方便次第法經等,其所譯禪籍多為小乘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阿毗曇五法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禪行法想》等。而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所譯的禪籍,以若禪秘要法經及坐禪三昧經等為主,多為大乘禪。

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

關河地區的三論學鳩摩羅什將龍樹學傳入中國,竺道生依此提出頓悟成佛的觀點。

空性觀點與魏晉玄學的結合。

地論宗參見:地論宗地論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唯識學派。隋唐之際,講《十地經論》的大德稱為“地論師”,其宗派則名為“地論宗”。

始於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譯出世親所著《十地經論》,《十地經論》為世親對《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的注釋,內容是解釋菩薩修行的位階。由於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二人對《十地經論》的見解不一,故不久就分為二派。

本於菩提流支而始於道寵的流派,稱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於慧光的“地論宗”則稱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傳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與天台宗智顗、三論宗吉藏,合稱隋代三大法師。此外更有慧順、道慎、靈祐、慧藏、智炬等皆為地論宗大師。後併入華嚴宗。

道家玄學當佛教進入中國時,正逢魏晉玄學的興盛期。追求返璞歸真,回到本來狀態。

竹林七賢遠離傳統禮教的束縛,而逃脫不了世間;後世禪宗祖師遠離一切束縛,而能入諸世間。

先驅范縝大菩薩

菩薩者,自覺覺悟眾生是。大乘佛教的菩薩不拘泥於是不是名字上的佛教徒,菩薩可謂嬉笑怒罵,千變萬化!社會各階層只要有所成就的,都名菩薩。自覺覺悟眾生故。范縝就是這樣的菩薩。

范縝字子真,少年時父親去世,很是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敬。二十歲以前,跟沛國劉瓛學習,劉瓛認為他與眾不同,親自為他舉行加冠禮(古代成年禮儀)。在劉瓛門下數年,總是穿草鞋布衣,步行於道路。劉瓛門下有許多乘車跨馬的貴族子弟,范縝處在他們中間,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愧。長大以後,博通儒家經典,尤其精於《三禮》。性格誠信直爽,喜歡直言不諱大發宏論,不被士流朋友們接受。只和表弟蕭琛友善,蕭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辯者,但總是佩服范縝的言簡意深。

一天,蕭子良問范縝說:“你不信因果報應說,那么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范縝說:“人生如同樹上的花同時開放,隨風飄落,有的花瓣由於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內,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殿下就猶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於糞坑中的花瓣。貴賤雖然不同,但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呢?”蕭子良不能駁倒范縝這番有理有據的答辯,無言以對,心裡卻對范縝深為不滿。經過這一次交鋒,范縝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無神論的觀點加以系統闡述,他遂寫出了著名的《神滅論》(今天所見的設賓主形式的《神滅論》並非初稿,是范縝在梁時的修訂稿)。他以犀利的筆鋒,形象的比喻,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無神論與有神論爭論的核心問題,即形與神之間的關係,將有神論批駁得體無完膚。范縝這樣的因果理解符合佛教了義說。那些所謂的名字佛教徒附佛外道而已,無佛心攝持故。立個靈魂不滅已經是外道的我見、我所見了。《楞嚴經》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正因為有了達摩的佛心宗,一切佛教宗派才有了生機,這時的佛教才名佛教。可以說鳩摩羅什大師都是給達摩祖師打前站的,沒有佛心攝持的佛教,如同行屍走肉一樣,真正的高僧被驅逐,那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鮮明的例證。

《諸法無行經》開示一切無行無動轉,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

凡夫自分別 我貪我嗔恚如是愚痴人 則墮三惡道實相無貪恚 痴亦不可得分別如幻法 自性煩惱熱實相無煩惱 無眾生無佛分別無生法 凡夫願作佛不見諸佛法 亦不見眾生知是法相者 疾成眾生尊

這樣的大乘佛法,無怪乎梁武帝及其臣僚難以領會啊!

范縝在神滅論的最後部分,無情地揭露了當時偏離正法的佛教界的欺騙性和對社會的嚴重危害。他寫道:“佛教損害了國政,僧尼敗壞了民俗。佞佛如同驟起的狂風迷霧,弛盪不休。我有感於這一弊端,渴望拯救沉溺於佛教的人們。為什麼人們都要傾家蕩產去求僧拜佛而不肯去接濟親友、撫恤貧困呢?這是由於佛教重於利己而輕於濟世。所以佞佛之人在窮親貧友相求時,都不肯解囊相助,而是斤斤計較,吝嗇已極,但卻將千萬資財貢獻佛寺,獻媚求歡於僧尼。范縝這樣說正符合大乘佛教無我利他的精神,人間佛教理當如此。

辯論大賽

梁武帝說:“欲談無佛,應設賓主,標其宗旨,辨其長短,來就佛理以屈佛理,則有佛之義既躓,神滅之論自行。”(見《弘明集》卷十)所謂“設賓主”,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問答體論文體;所謂“就佛理以屈佛理”,言外之意是讓范縝放棄真理。范縝對此毫不示弱,他堅持真理,絕不妥協,勇敢地接受了梁武帝蕭衍以及眾僧名士的挑戰,並將《神滅論》改寫成有賓有主、一問一答的文體,共設三十一個問答。蕭衍見范縝不肯就範,於是唆使光祿寺大僧正法雲寫了《與王公朝貴書》,發動朝野僧俗,一齊上陣,輪番向范縝展開進攻。先後參加圍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湊了七十五篇文章。可是,他們多是無真才實學的御用文人,才華、文筆、思辨能力距范縝相去甚遠,只能以謾罵代替爭論。他們指責范縝“欺天罔上”、“傷化敗俗”,叫囂取締“妨政實多”的《神滅論》。范縝從容自若,沉著應戰,據理駁斥,史稱“辯摧眾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當然,圍攻者中也不乏辯士。東官舍人曹思文,能言善辯,筆力不凡,接連寫了《難神滅論》和《重難神滅論》,但與范縝交鋒後,亦一籌莫展,不得不承認自己“情思愚淺,無以折其鋒銳”。在這場論戰中,范縝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並被載入史冊。梁武帝對他無可奈何,只好既不貶黜,也不升擢范縝,讓他位居國子博士,直至死。《神滅論》也未予以取締。

范縝破見的勝利正是其理契合大乘佛心,後來梁武帝和達摩祖師見面時,梁武帝不能理解的也是這個佛心。范縝讓我想起了東晉慧遠,遠公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法性論》後,大加讚嘆云:邊方未見經,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也這樣讚嘆范縝,達摩未到就已經能契合佛心,豈不妙哉!

范縝應聲破見毫無遲滯,可謂辯才無礙;令對手詞屈理窮,啞口無言,非大才而不能為;明知皇帝死執佛教也敢唱反調,針砭時弊,一針見血。真乃大丈夫。范縝的這種精神正是自覺覺他利益眾生的菩薩精神。現在的穆斯林不建立學校掃盲,反而建立華麗的清真寺,佞安拉之人不肯建立學校,但卻將千萬資財貢獻清真寺,獻媚求歡於虛無縹緲的安拉。迫於阿訇淫威,捐款捐財的,清真寺的大喇叭從早到晚擾民而無人敢說的,范縝大無畏精神正是這類人所欠缺的。

菩提達摩與楞伽宗

楞伽經及菩提達摩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

達磨慧可相以楞伽密傳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則有《信心錄》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書,尤為開中國千載以來未有之宗風,此為中國禪宗大轉變。從斯南頓北漸分河飲水,後北漸傳於國外,其旨趣為南禪相悖,一花五朵遍傳。

僧璨與《法華經》

禪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五燈會元》卷一稱“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這說明佛教史家對僧璨的情況不甚明了。《續高僧傳》卷21《唐蘄州雙峰山釋道信傳》有這樣幾句話:“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說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潛山縣,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為禪宗四祖道信(580-651)“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這“二僧”的另一位,相傳是僧璨的同學可法師。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岳西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傳授《妙法蓮花經》的“會三歸一”理論和佛性理論,這對道信極具影響力。道信在此服勞九載,後于吉州受戒。僧璨經常向道信傳授玄微禪理。時機成熟後,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傳法偈如下:“華種是田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後往羅浮山,不許道信跟隨,讓他在原地弘法,說:“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對他寄託厚望。

兩年以後,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為眾說法後,在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其時為隋煬帝大業二年(606),世壽不詳,唐玄宗謚智禪師、覺寂之塔。

相傳僧璨曾著《信心銘》,佛學界對此提出疑義。《信心銘》綜合佛教、道教義理,又綜合大乘空、有兩宗。《信心銘》的第一名話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修禪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虛妄分別。還講到“住性合道,逍遙煩惱。”這很像是道教回歸自然的思想。以後還講到“絕言絕慮”不住斷、常二邊見的中道實理,這顯然是空宗理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論。

道信的黃梅禪

在道信之前,禪宗祖師多修行頭陀行,門徒不多,但是道信改變了這個作風,開始以佛寺為中心來向大眾廣泛傳授禪法,禪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論宗的影響,將般若中觀學與念佛法門融入楞伽經的傳統中,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結合《楞伽經》教授門徒。

開始將授菩薩戒加入禪宗,形成戒禪合一的新宗風。

牛頭禪

牛頭宗為三論宗的旁支,始於法融大師,為牛頭初祖。傳統上認為法融大師為禪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經後世考證,兩人的年代不相當,應是誤傳。因此牛頭宗是由三論宗旁出,在江南地區獨立發展的地區性宗派。但是因為與禪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漸融合在一起。

牛頭宗重視般若中觀之學,與傳統禪宗重視《楞伽經》不同。

弘忍的東山法門

弘忍大師以《金剛經》取代《楞伽經》與《文殊說般若經》,作為傳法的核心。

南頓北漸參見:弘忍及五祖寺五祖寺中曾經發生過著名的禪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禪修水平。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

此後,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此後禪宗分為南頓北漸。

北宗禪

參見:神秀

神秀是漢傳佛教禪宗北派創始人。早年博覽經史,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

五十歲,至蘄州黃梅縣雙峰東山寺參謁弘忍,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深為弘忍所器重。弘忍圓寂後,神秀去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揚。

武則天聽到他的盛名,於久視元年(700年)遣宋之問迎請,當時神秀已年過九十。大足元年,(701年)抵東京洛陽,住於內道場,受高遇。武后時常詢問,並命於當陽置度門寺、於尉氏置報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為長安、洛陽兩京法主,則天、中宗、睿宗三帝親教授師,所傳教法盛行華北,號稱“北宗”。

唐中宗即位(705年),神秀住洛陽六年,於神龍二年(706年)在天宮寺圓寂,謚大通禪師。

發展

曹溪禪

禪宗禪宗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

次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中,也可體會禪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惠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達於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後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壇經》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曹溪禪分化

因為惠能之後不再傳法衣缽,曹溪禪後分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頭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頭、洪州為禪門正宗。

荷澤宗

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始於神會大師,承繼六祖法脈,又被尊為禪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認,因荷澤宗在洛陽一帶傳布,因此又被石頭、洪州認為是曹溪禪中的北宗。

石頭宗

曹溪南宗又分為石頭禪和洪州禪。石頭禪始於石頭希遷法師。希遷法師先於曹溪六祖門下出家為沙彌,惠能去世時,年僅十四歲,後依於六祖門下青原行思,於是成為禪宗大師。荊州的天皇道悟,澧洲的藥山惟儼,潮州的西山大顛,皆出於希遷門下。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傳說都是從石頭系統出來的。

洪州禪

洪州禪,始於南嶽懷讓,但是真正光大南嶽門下的,為洪州道一。道一大師住江西洪州開元寺,故稱洪州宗。其門下懷海,出了溈山靈祐,黃蘗希運,為溈仰與臨濟二宗的根元。

保唐宗

此外,南宗中還有一分支為保唐宗,始於成都保唐寺無住禪師,在四川地區獨立發展。它的特點是融合了北宗與南宗的看法。

無住禪師未出家時,從居士陳楚璋學頓教法,陳楚璋為五祖弘忍門下老安和尚(嵩山慧安)弟子。無住後從六祖弟子並洲自在受法出家,又從學於淨眾寺無相(又稱金和尚),無相為弘忍門下智詵的再傳弟子。所以宗密認為他是由五祖門下分出的,但保唐宗《歷代法寶記》則自認為六祖曹溪門下。

牛頭宗

牛頭宗傳至六祖慧忠,鶴林玄素,徑山法欽時牛頭禪大盛,與洛陽荷澤神會,江南的洪州道一、石頭希遷,並為禪宗重鎮。但因後繼無人,後逐漸為曹溪宗所吸收,融入石頭宗之中。

分化

六祖惠能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宗,再加上臨濟門下分出的黃龍、楊歧兩派,合稱五宗七派(或稱五家七派),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

“五家七派”,主要出於石頭、洪州二宗。溈仰、臨濟二宗出於洪州道一門下,曹洞、雲門、法眼皆出於石頭希遷門下:

溈仰宗。百丈懷海門下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於湖南寧鄉溈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棲隱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興國寺)。

臨濟宗。百丈懷海門下黃蘗希運禪師住持黃蘗寺(在今江西宜豐縣)初露端倪,臨濟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創立。臨濟宗傳至石霜楚圓(986-1039) 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

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楊岐派。方會創立,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上栗縣)而得名。後由大慧宗杲光大,傳授話頭禪法,大行於世。

曹洞宗。由洞山良價與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良價禪師治所在今江西宜豐縣洞山,良價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統揚師法,遂使宗風大舉。由於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後傳於宏智正覺禪師,建立默照禪法。

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

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

南禪家風

參見:永嘉玄覺

三祖《信心銘》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六祖偈:“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楞嚴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諸法無行無動。知語如回響聲。拔劍出佛身血。入佛知見,亦不執佛見。

禪淨之爭

參見:永明延壽及法眼文益

五代宋初法眼宗禪師永明延壽有《萬善同歸集》三卷傳世,認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覺悟,因此不能執著某一法門,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門。他的說法被後世引申,認為禪與淨土,二者有互相扶助的關係,自力結合他力相結合,即禪定結合念佛方為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即“禪淨一致”。相傳為永明延壽大師所作的《念佛四料簡偈》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理念。但這份文獻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於元朝天如惟則撰寫的《淨土或問》,因此其真實性是有疑問的,並且它已經開始轉向以淨土為主軸的修行方式,與禪淨雙修的模式有所偏離。

南宋之後,禪淨結合已成為禪宗內部的大趨勢:曹洞宗長蘆清了有《往生集》傳世;雲門宗契嵩“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雲門文偃的四世法孫儀懷作《勸修淨土說》,其中更主張“淨土兼修不礙禪”。

明清禪宗

紫柏真可、雲棲祩宏、憨山德清、靈峰智旭、密雲圓悟及臨濟宗

傳播

藏傳佛教

北宗神秀門下普寂傳人摩訶衍禪師,在8世紀後期來到西藏傳揚禪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僧人的質疑。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藏文稱其為“和尚”或“大乘和尚”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稱“頓漸之爭”。大乘和尚所倡論點是,成佛之道應通過個人突發的頓悟,此頓悟來源於摒除包括善惡在內的一切思考。蓮花戒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他堅持只有經過逐漸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評頓悟派不別善惡,不積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實為束手待斃。雙方反覆爭辯,甚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風,

但最後敗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肅敦煌);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因為西藏王室對漢傳佛教的影響力,漢傳佛教進入西藏,辯經過程沒有體現出來84000法門皆可成佛,是被排擠的因素。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

台灣禪宗

永曆十五年(1661)十二月鄭成功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福建省漳州、福州及廣東省惠州、潮州人民大量移居台灣,閩粵一帶的佛教也隨之傳入,在明鄭王朝先後有了竹溪寺、彌陀寺、龍湖岩等名剎。明鄭年間除了福州湧泉寺(臨濟宗)的僧侶,對台灣寺院法脈影響深遠之外,另有一個法脈,即福清黃檗寺(黃檗宗)。

台灣日治時代,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和曹洞宗來台灣布教,並建立許多道場,其中以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臨濟護國禪寺”和曹洞宗的“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東和禪寺)最為重要,兩宗派除了在台灣布教,也積極從事社會、教育等事業。兩宗派在戰後撤出台灣,但是至今仍持續與昔日有緣之寺廟進行交流。其中,臨濟宗日僧東海亮道法師感念其曾在台灣布教的恩師東海宜誠法師,促成了“台灣三十三觀音靈場”的創設。

戰後台灣的禪宗在日人撤出後,改由來自大陸的和尚傳揚。虛雲老和尚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師承妙蓮老和尚,修習臨濟宗,而接曹洞宗的法脈,承嗣溈仰宗,法眼宗,雲門宗,為禪宗近代集大成之禪師,於清末民初弘揚佛法不余餘力,禪行風範為後世所敬仰。

農禪一脈以東初老人興建農禪寺,聖嚴法師承襲法業,以法鼓山為道場發揚禪法。中台山惟覺和尚以禪學教育為基礎,希望以僧眾教育教化人心,以完善教育環境進行禪學與佛學教育,使得社會人心淨化,提升心靈素質。

千佛山白雲禪師幼時雷音寺住持虛因和尚收為徒弟。七歲剃度,承繼天岳門月季禪師,成立以講經弘法為主之民營廣播公司,造就廣大民眾。

日本禪宗

禪宗禪宗

日本禪宗,於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由於獲得鎌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系統。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執政,幕府將軍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武士道”。日本的茶道、插花、武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於中國受傳臨濟宗]黃龍派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宗禪法],1202年創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禪師蘭溪道隆[至日本,傳入臨濟宗楊岐派禪法,並於1253年創建鎌倉建長寺。1223年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於天童山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今人聖嚴法師,即為曹洞傳人。日本禪宗現主要有曹洞宗、臨濟宗、黃檗宗(1654年福建臨濟宗黃檗山萬福寺隠元隆琦應邀赴日所傳)。

]世界禪與鈴木大拙20世紀初,鈴木大拙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但總的來說,鈴木大拙所傳播的禪宗思[想更多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非世界觀哲學,更適合大眾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禪宗人士認為是“皮毛禪”。

韓國禪宗

曹溪寺是韓國禪宗的中心,卻位於首爾的市區。自繁華的鐘路街區往安國站方向,不遠處就是曹溪寺。一進寺門最先看到的是幽雅的古樹。大雄殿前的槐花樹和白松都是樹齡近百的老樹。其中槐花樹高26米,一到夏天,茂密的枝葉在陽光下投射出巨幅的樹蔭,將寺廟裝點得更顯幽靜。而白松是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的古樹,具有很高的價值。槐花樹前就是居於寺廟中心的大雄殿。大雄殿修建於1938年,比景德宮的勤政殿規模更大更雄偉。殿內不僅能看到釋加摩尼像和虔誠作揖的信徒們,還能欣賞到各色美麗的丹青。大雄殿前的7層石塔內陳放著真身舍利。

越南禪宗

東南亞各國也受到了禪宗的影響。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譯“滅喜”)所創。後又有中國無言通禪派(觀壁派)、雲門宗、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

北美禪宗

禪宗禪宗

目前在北美弘揚佛教的人數並不多,系統卻很繁雜。因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個不同的時代,三個不同的姿態,分向三個不同的地區傳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傳向錫蘭和緬甸;中期的印度佛教,傳向中國;晚期的印度佛教,傳向中國西藏。而在這三個不同的區域,又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性格,我們分別把它們稱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錫蘭和緬甸的佛教,屬於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顯教和密教之分。中國的屬於顯教,中國西藏的屬於密教。佛教又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匯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禪宗最受北美社會的歡迎和愛好。今天在北美傳播禪宗的人,不論他們是來自哪一個國家,禪的根源是中國,直到近代,在中國最風行的仍是禪宗。中國人在北美弘揚禪宗最有力的則為十六年前到舊金山的度輪法師(宣化老和尚),他是虛雲和尚的弟子,現在不僅於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數處,且已創立了一所法界大學,經常有數十位出家弟子跟隨他修行。在美國東岸,則為現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國佛教會大覺寺,由於前任住持仁公法師(仁俊長老)的促勸及副會長沈公家楨居士的贊助,雖然由我教禪,才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同時也頗艱苦,前途則極樂觀。我們分別開設了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特別班、精進班,學生之中,已有人準備發心出家,終身修行,並且由學生髮行了一份《禪》的英文雜誌。

修行

禪宗禪宗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禪宗經典

此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壇經》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面貌,故為禪宗所推崇,《金剛經》及《維摩經》亦為禪宗所力薦。

方法

作為漢傳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禪宗僧侶除了必須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規、夏居等規定外,還有一套獨特的修行方式。

坐禪

禪宗注重實修與實證,其中坐禪為禪宗主要實踐方式。坐禪時,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調五事),並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實以定為中心。禪宗認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出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不過仍然有高僧反對坐禪,唐朝荷澤神會大師即極力反對坐禪。他認為坐禪沉空滯寂,不見自性。

圭峰宗實將禪定分類為下列五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如來清淨禪)。

達摩觀門

大正藏 No. 2832

1卷

南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觀門

問曰。何名禪定答曰。禪為亂心不起無動無念為禪定。端心止念。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堪然不動。名之為禪定何名為禪觀答曰。心神澄淨名之為禪。照理分明名之為觀。禪觀自達無有錯謬。故名禪觀。心神澄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不動名之為禪問曰。何名禪定答曰。禪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諸佛皆說禪坐。故名功德聚林又問。何名禪法答曰。禪法從通有次第。初學時從始終有七種觀門。第一住心門。第二空心門。第三無門。第四心解脫門。第五禪定門。第六真妙門。第七智慧門。住心門者。謂心散動攀緣不住。專攝念住更無去動。故名住心門。空心門者。謂看心轉追覺心空寂。無去無來無有住處。無所依心。故云空心門。心無相門。謂心澄淨無有相貌。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長非短非大非少。非方非圓湛然不動。故名無相門。心解脫門者。知心無系無縛。一切煩惱不來上心。故名心解脫門。禪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靜慮。覺心寂靜。行時住時坐時臥時皆悉寂靜無有散動。故名寂靜。真如門者。覺心無心等同虛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無千無變。故名真如門。智慧門者。識了一切名之為智。契達空源名之為慧。故名智慧門。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無相禪觀門。則是修禪學道故。禪有七種觀門。大聲念佛得十種功德。一者不聞惡聲。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進。五者諸天歡喜。六者魔軍怖畏。七者聲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現前。十者往生淨土。

民間附禪邪宗

羅教中國佛教發展到明代,社會則出現了大量的民間教門。在此之前,民間教派中的彌勒教、摩尼教與白蓮教占主要地位;但自明代中葉至民末則出現了許多教派。他們在教義、組織、儀式等方面已經區別於原來的民間教派。其中規模最大的、與禪宗最為密切的民間教派為羅教。

羅教,也被稱為無為教和羅祖教。為明朝人羅夢鴻創建。該教結合了佛教禪宗和道教中的許多教義和傳統。從禪宗中,羅教吸收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認為人的苦難是由於心欲造成,因此羅教追求無為、棄欲,以達到最高的內心狀態。羅教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自稱為禪宗的一支。同時他還從道教吸收了道玄來解釋世界的形成。其認為世界是從真空家鄉中形成的,並演化為世界萬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禪宗的教義中那樣從內心產生的,而是外部事實的。和眾多的附佛外道一樣,羅教也製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偶像崇拜:無極聖祖,其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後有判決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獄的權力。之後被政府定為邪教,並遭明令禁止。

文化

禪宗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綻放了輝煌的畫卷。

禪宗與文學

禪宗禪宗

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

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

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

——(唐)王維《游感化寺》

隨著禪宗的弘揚,除眾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學家都有上佳的禪詩禪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維、孟浩然,宋朝的蘇東坡等。

禪宗與繪畫

參見:十牛圖禪宗中的經典繪畫汗牛充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宋朝的廓庵師遠的十牛圖。其為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圖示,並有許多版本。牧牛圖頌通常由與圖組成,頌自身有時又包括一短序。自宋代以來,這類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種很為時人留意。其作者分別為清居、廓庵、自得。清居的是五圖,廓庵的是十圖,自得的則是六圖。在這幾種作品中,廓庵的顯然最為完備,它包括圖、頌與序三部。亦有認為十牛圖為宋代廓庵師遠改作清居禪師八牛圖而成。現在流傳較廣的有宋朝廓庵師遠與普明禪師的版本各有十幅。其主要表達了禪宗的摒棄我執、心性妙圓的理念。

禪宗與飲食

參見:素食、五葷、五辛及茶道

受禪宗影響,亞洲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方都有素食齋房,並形成獨特的菜系風格。比如在日本的許多廟裡如南禪寺、大德寺及天龍寺等都有提供。

民族宗教導航

民族宗教是指民族成員所共同信奉的宗教。這種共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同該民族的民族意識緊密地相結合,其崇拜的神靈或信仰的對象有時就是本民族的守護神或傳說中的始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