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潑墨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明代李日華《竹嬾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後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潑墨畫
潑墨畫是中國畫在特定的宣紙和水墨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潑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紙上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結構,再用筆整理,補充完成完整的作品。
這種畫法大部分為應付大面積的山水畫中之雲霧迷濛,尤其是中景至遠景,很適合潑墨畫法。潑墨山水畫是以墨為主、筆為輔的表現方法,雖然這種畫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往往需要根據墨落宣紙後的既成效果,靈活調整畫面,引導和控制水墨的變化和動向,從無形到有形,從寫形到傳神,最後收拾加工整理而成。
主要靠水,但有時也有先墨後水的。先用乾畫墨為好,等半乾時,用水潑之,使其滲化變形,也有墨與水同時畫下的。墨乘水勢,自然奔流,水引墨泛,剎那間水墨奔放,逸氣橫溢,成為別具一格的潑墨畫。用指方面,當然是五指齊施快速動作,否則一滯就板,肥浮無力,畫中“飛白”也和會隨之淹沒,潑墨的豪放氣概也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