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永定鎮在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時屬於宛平縣京西鄉和偽宛平縣第六區栗元莊鄉。第一次解放(1945年日本投降)屬於宛平縣第七區。
第二次解放(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屬於北京市第二十八區,北京市十六區。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永定農業生產合作社併入門頭溝人民公社,永定社改稱 上岸大隊。
1961年7月門頭溝人民公社劃小,原上岸大隊組成門頭溝區永定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門頭溝區永定鄉。
1990年3月改稱門頭溝區永定鎮。
2000年8月門頭溝區原北嶺辦事處併入永定鎮管轄。
永定鎮原轄7個社區、24個村委會(南區社區、北區社區、永興社區、永安社區、葡東社區、信園社區、馮村嘉園社區、上岸村、橋戶營村、曹各莊村、馮村、艾窪村、萬佛堂村、何各莊村、石廠村、岢羅坨村、王村、石門營村、小園村、栗元莊村、臥龍崗村、西辛稱村、東辛稱村、白莊子村、四道橋村、壩房子村、侯莊子村、貴石村、衛星隊村、秋坡村、石佛村)、石龍工業區。
旅遊資源
永定地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境內就已 經有人類居住,到新石器晚期出現多處先民村落,先民從事漁獵和農耕。春秋戰國時期,先民能燒制質地較好的夾沙灰陶、夾沙紅陶。秦漢時期,永定地區已經成為主要的人類活動區域,栗元莊一帶有較大的漢墓群。唐代析幽都縣設玉河縣,當時永定地區屬於玉河縣。
永定鎮境內有玄真觀、月嚴寺、石廠村過街牌樓等寺觀古蹟幾十處,一處一景,各具特色,兼有宗教文化和優美的景觀,是開發旅遊業得天獨厚的重要資源。還保存完整的有建於隋代的古剎戒台寺、建於唐代的西峰寺以及石佛摩崖造像、桃花庵開山祖師塔等。
鎮內的老萬佛堂村遺址始建於金遼,坐落在萬佛山下。萬佛山山勢秀雅,草木蔥鬱。這裡原建有古剎萬佛寺,古稱萬佛堂。山以寺名,村以寺名,可見該寺當年影響之大。史書記載明朝英宗皇帝親賜寺名“萬佛禪寺”。在萬佛老村的東口還屹立著一座古代的過街樓,它建於明萬曆四年,坐西朝東,山石砌築,拱券外側用青石伐券,是古代山村軍事駐防和村落安防的典型代表建築之一。
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的戒台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始建於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當時叫慧聚寺。遼代鹹雍年間有一名叫法均的高僧,到這裡開壇傳戒,建立了戒壇。明代正統十三年(144 8年)重修後,改名萬壽撣寺。以後,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又對寺廟進行了維修與擴建。遺留的建築,多為清代所建。
戒台寺又名戒壇寺。它以擁有全國最大的佛寺戒壇而久負盛名,同泉州的開元寺戒壇、杭州的昭慶寺戒壇,被稱為“全國三大戒壇”。戒台寺在規模上又居三大戒壇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壇”。戒台寺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占地4.4公頃,其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九仙殿、戒壇殿等。大雄寶殿是寺廟的正殿,其匾額上的“蓮界香林”四字為乾隆御筆。
戒壇在西北院,壇基為精美的漢白玉石雕。整個戒壇分三層,高約3米。上層有蓮花寶座,上塑釋跡牟尼坐像。壇周還有113個戒神像。在殿堂內,陳設一把明代雕花沉香木椅,是當年傳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千佛閣北側,是著名的牡丹院,仿照江南園林修築。院內遍是丁香、牡丹。1755年夏天,乾隆皇帝帶領后妃曾在此避暑。清恭親王奕欣也曾在這裡居住過。
戒台寺的古松,遠在明代就很有名,古有“潭拓以泉勝,戒台以松名”之說。壇內最著名的松樹有五株:臥龍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活動松。它們各有特點,活動松,搖一枝全身俱動;自在松,長勢悠然自得;臥龍松,酷肖一條臥伏的巨龍;九龍松,主幹上長出九株支幹,形如九條巨龍;抱塔松,臥地伸長環抱一塔。其中以九龍松名氣最大。它高達18米,樹圍6.4 米,是唐武德年間種植的,距今已1300多年,是北京的“白皮 松之最”。“戒台五松”蒼翠古老,樹型各異,嚴寒酷暑,傲然挺立,使千年古剎戒台寺更為恬靜肅穆。
西峰寺曾經是鹹豐的弟弟奕欣(恭親王鬼子六)的家廟,也是恭親王的兒子(載瀅)的地宮所在地。載瀅的地宮是北京唯一一座開放式的清地宮。地宮是空的,只有地宮這一建築了,裡面的郡王爺和夫人幾十年前就被改葬它處了。地宮雖然是歷史文物,但更多的時候是冬天存菜的儲藏室。
西峰寺本來是檀柘寺的下院,因為恭親王為了避開慈禧的刁難以養病為由,自動離開京城舉家遷住檀柘寺。一住就是十多年,以為無望再回京城,對檀柘寺大力修建與維護。寺里的主持感謝恭親王對檀柘寺所做的貢獻,便把下院西峰寺送給了恭親王,給他做家族墓地。誰成想後來國事艱難,慈禧又起用恭親王。恭親王又回京城,去世賜封墓地麻谷峪。西峰寺修建的地宮也就沒用上,他的次子載瀅繼承了封號,後來地宮成了載瀅之墓葬地。至此,西峰寺是鬼子六的墓地一說也就成為虛話。
西峰寺也是上、中、下、三院格式,三院是在過去三院的基礎上擴大修建的。西峰寺是一個事業單位的培訓中心,原來寺院裡的主要建築全部維新保留,新的建築也依據清建築風格和原有建築和諧一致。舉目可望青山疊翠,古樹參天,自然風光秀麗;院內園林布局典雅,錯落有致,花木繁茂,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感厚重。漫步寺內,恍惚連線了另一個時空,那千年的白果樹下正駐立著委曲求全的恭親王,感嘆著臥龍何時再能騰飛。
各區簡介
上岸
(曾用名:上岸街、上安、上岑)
上岸村現是永定鎮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永定鎮政府的前身,1992年上岸村被區政府征走600畝耕地用於石龍工業區的建設,同年上岸村也從農耕業轉向輕工業、手工業、建築業、服務業多方向發展。歷史上上岸原是永定河的一個渡口,過往渡河的香客僧侶離船上岸卻不知道該地名,便稱呼該地區為“上岸”,上岸村因此而得名。上岸村中有條古街名曰“上岸街”是通往潭柘寺戒台寺的古道,村中的老廟將古街分為東街和西街,隨著上岸的發展又出現南街、北后街(長安街)、鬼街、新街等街區。村中的老廟有兩棵蒼天大樹足以見證該村的悠久歷史(遼宋時期),據傳廟裡兩棵大樹為一雌一雄的銀杏樹-即夫妻樹與潭柘寺帝王樹齊名。
馮村
門頭溝區首富村,馮村用15年的時間,走完了中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鄉村3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據《宛署雜記》所述,馮村在明代已經成村。聽村裡的老人講,雖然馮村最早由山西移民過來的馮家得名,但後來村裡的馮姓不多見,有名的卻是“看墳人李家”。李家原本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過來的,憑靠看墳地,慢慢發展起了家業。
*馮村的古廟很多。馮村西原有始建於遼代的寶林禪寺,內有三重大殿,如今在製藥六廠的院子仍有遺址。村北的天台山原來還有一個天山祖廟,也只留有廢墟。
栗園莊
(通用名:栗元莊)
解放前屬於偽宛平縣第六區“栗元莊鄉”。栗園莊因村西古廟旁為栗樹而得名。栗園莊原屬戒台寺的佃戶村,村西的“奉福寺”為戒台寺的下院。村北有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之墓。譚鑫培頗諳佛理,曾於光緒年間在戒台寺受戒。晚年向當時的戒台寺主持妙老人提出:“願借寺中一席之地,永作伴城,以便百年之後也能得到禪宗的恩護。村外還有一“萬人坑”,當年國民黨軍隊在村外槍殺大批無辜百姓,之後埋入此處,僅有一人倖存。
曹各莊
(曾用名:曹哥莊、曹家莊)
曹各莊地區呈矩形,面積0.04平方公里。有東西向主街2條。該村地處永定河西岸平原,地勢平坦,海拔89.5米。明朝時期已成村落,曾名曹哥莊、曹家莊、後改稱曹各莊,沿用至今。從1994年起,該村連續4年被北京市政府評為“首都文明村”,1997年被門頭溝區政府授予“小康村”稱號。
*曹各莊天主堂位於門頭溝區曹各莊村,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家住曹各莊,在北京西什庫教堂供職的陸神父聯絡橋戶營的東崔家、西崔家、安家及曹各莊的陸家四家共同出資修建,名為若瑟堂。在義和團運動中,教堂曾被燒毀,宣統末年,由西什庫教堂的一位法國神父出資,在曹各莊又重建了教堂,就是現今的天主堂,當時隸屬於長辛店堂區,由陸神父的侄孫子陸德茂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動,當時教友約有300餘人。文革期間,天主教被迫停止活動,曹各莊堂被改作了生產隊的倉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於1995年,曹各莊堂翻修完畢,名為“聖心堂”,1995年12月19日由傅鐵山主教舉行祝聖開堂儀式。1996年至1999年馮國新神父任本堂,1999年11月份至今,由張洪波神父任本堂。
橋戶營
永定河的西河從村東流過,板橋成為連線東西兩邊的主要通道,也由潭柘寺出資修建。負責看管和維護的橋戶人家後來定居在此,形成了村落,橋戶營因此而得名。
*解放前橋戶營村的藥王廟在京西名氣不小。因為是本地獨有,過去在四月二十八藥王爺生日當天,外十三地區的村民就趕來祭拜,橋戶營與上岸村兩地的會頭還會聯合舉行走會儀式,場面空前熱鬧。老年活動站正是以前藥王廟的所在地,不過除了幾棵古樹,再沒太多遺蹟。這幾棵古樹主要包括:國槐3棵,最大的一棵為二級保護,有編號。另兩棵在“大廟場”南側路邊,一棵已經枯死;楸樹兩棵,仍然健壯(很少見的樹種,開花很漂亮);柏樹2棵,靠東邊的一棵已經枯死。
民國時期,橋戶營是永定地區與門城地區聯絡的交通要道,可見民國時期北京城區地圖,圖上標示為“七戶營”(該村的曾用名)。村西與曹各莊交界的灌渠應當是明代修建的,可查閱有關水利史資料;俗稱大溝,現已經用蓋板蓋上改為道路,水由攔河閘經“天溝”,到葡萄嘴東(現機動車檢測場附近)分流過來,20世紀90年代還有閘板控制。
何各莊
(曾用名:何莊、何家莊)
何各莊簡稱“何莊”,據傳是何氏家族的第一個入住該地區,何家莊的名字便在當地叫開了,後來改稱何各莊。何各莊村中原有座老廟現已成為村民民房,何各莊西北約1公里鳳凰山下依然保留著太清觀遺址。
石門營、石廠村
石門營、石廠的村名形成與皇家採石場密切相關。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詔令開始大規模建設北京城,石廠青龍山被選為皇家的石料開採基地,當時採石的規模很大。石廠村北山坳中的採石碑記載:“錦衣衛旗校劉沖、董雲;營衛官軍士二千員士兵駐紮在石門營,軍士們擔負採石現場的監工及保衛工作。那時,石廠東、西建有高大的過街樓,都裝有對開的大石門,稱作東柵欄、西柵欄。石廠內設有衙署,最高的官職為內官監太監,還掛有欽差的頭銜。為保障安全,東西門有軍士站崗,大門晝啟夜閉,於是駐軍便以石門命名,叫石門營了。清代為了保護環境,廢棄了這裡的採石場。後來明代駐軍的營地和石廠都演變為村莊了。(時至今天石門營東面與栗園莊接壤的地方還叫校軍場)。
王村
(曾用名:王家村)
王村原是從山西移民至永定的王氏家族,家族大部分是窯戶,許多窯工聚居在王村煤窯附近。夏季雨水大,煤窯停業,窯工就近開荒種地,逐漸形成王村現有村落。
*王村的月嚴寺內供奉的窯神,丐幫的《窯喜歌》中描述窯神,“ 拔道如同佛爺龕,龕里供奉著三位神仙,有青山和土地,窯神在中間,諸位要認識煤業的祖師爺,頂燈、拄鎬、倒提著一串錢”就是月嚴寺的窯神。
*國際爭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4 年),月嚴寺和尚廣潤將山場賣出,由德國人瑞乃爾與人合辦月嚴寺煤礦,因與鄰窯發生矛盾,月嚴寺煤礦沒有開成,卻引起一場中德之間的國際糾紛。
小園
據《宛署雜記》記載小園明代建村。小園村原是大戶莊院的菜園子,因為菜園子很小,因此而得名“小園”。村中已經看不到任何歷史遺蹟。另外區政府計畫兩年內在小園村拆遷後的土地上建成門頭溝第二期經濟適用房或兩限房(廉租房)。
岢羅坨
(原名“李家峪”)
岢羅坨原名“李家峪”,苛羅坨名字源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重病得戒台寺主持醫治康復,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嘉獎主持將戒台寺下一小山村李家峪改名為“岢羅坨”
*岢羅坨的含義包含全國共有五大佛教聖地: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山西的苛山、河南的蘿山、浙江的普陀山的含義,明太祖朱元璋將苛山、蘿山、普陀山,各取一個字連起來成了“岢羅坨”。意思是“岢羅坨”村子雖小,它可包北京以外三處佛經聖地,加上附近的潭柘寺、戒台寺,門頭溝一個地方就成了全國五大佛經聖地的代稱。這就是“岢羅坨”村的由來。
萬佛堂
清代中期建村,萬佛堂以萬佛寺而得名。萬佛堂南山有建於明代的密檐塔兩座,西有明代所建萬佛寺遺址。萬佛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有萬佛堂、馮林寺等廟宇遺址。其中,萬佛堂始建於遼代,明代1432年再次重修。並坐南朝北修建關公殿三間。雖然廟宇已被毀,但從完整的牆體和幾座殿宇遺址仍然清晰看出當時的精美工藝。
石佛
石佛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處大規模摩崖造像群。從明代開始石佛村就有史料記載,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莊。
*摩崖造像群位於村北崖壁上。現有22尊造像保存完好。據《帝京景物略》記載,石佛東山崖為永慶庵舊址。據村裡的老人講,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早已載入許多信仰佛教的國家的書籍,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早已名傳海外。
秋坡
(原名:求坡)
秋坡位於永定鎮最西南端,村落在馬鞍山東側半山坡上,成散列狀。地處低山半坡,海拔680米。據傳,昔時有乞討者來戒台寺打工,祈求一塊山坡地安身,該地原名“求坡”,後演變成“秋坡”,沿用至今。
艾窪
艾窪村原址處於永定鎮區最西部的山窪中,早年有艾姓定居,故名艾窪村。因原村址十年九旱,1987年遷入上岸西北部,仍沿用原村名。老村有古槐1株,屬市一級保護古樹。有門潭公路、龍石公路在此經過。
四道橋
四道橋以前是京西有名的糧食產地,四道橋處永定河在稻地渠的龍身位置,村名也與灌渠有關。這一帶是稻地中最開闊的地方,為擴大灌溉面積,稻地渠在村邊向不同方向又分出3個支渠。加上原有的主渠道,總計4個灌渠,每個渠道上面架有一座小橋,“四道橋”由此得名。
衛星隊
衛星隊位於永定鎮的東部,西苑路的西側,與首鋼隔河相望,村域面積469畝,總人口500餘人。衛星隊的老百姓原是潭柘寺鎮草甸水村移民戶(此句有誤,衛星隊村來自草甸水的移民戶大概包括2個家族,一家姓慶,另一家記不得。從衛星隊村的姓氏分布來看,該村大多是“里十三”各村的移民,應該都是1949年以後陸續移民過來的。當時稻地有大片的農田歸“里十三”各村所有,上世紀90年代,里十三的村民還到稻地這塊兒種地、修蘋果樹。所以衛星隊村村民大多與潭柘寺鎮各村有親緣關係,並不集中於草甸水村,所以”原是潭柘寺草甸水村移民戶”的說法有誤。),60年代搬至永定鎮東部,當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成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老百姓便把“衛星隊”當作村名;另一種說法是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浮誇風盛行,各地上報糧食產量都“放衛星” ,衛星隊也因此而得名。
增勝莊、大有莊、白莊子
增勝莊、大有莊、白莊子曾是永定地區重要的產糧莊子,雖然已經看不到確切的遺蹟,但是“大有莊”、“增勝莊”、“白莊子”這些名號自然村名里依然保留到今天。
貴石
貴石是70年代從潭柘寺後山搬下來的,以前村子山上有個石頭很想烏龜,所以叫龜石,又因為以前山上出葉臘石,很貴的石頭,又叫貴石。
東辛稱、西辛稱
(曾用名:新城)
東、西辛稱因永定河決堤而形成的村子。他們最早合二為一名為“新城”,成村於明代以前。明嘉靖年間永定河泛濫,發洪水將新城攔腰沖斷,形成一條新河(即永定河西河道)。殘存的新城兩端後來各自形成新的村落,於是就有了東辛秤、西辛秤兩村,老百姓把 “新城”說成了“辛稱”,慢慢叫順了嘴。
臥龍崗
(曾用名:臥龍岡)
《宛署雜記》中詳細寫道臥龍岡,山石俱青,惟此岡石獨堅白。山脊蜿蜒二十餘丈,狀如臥龍。故名臥龍岡。後改稱“臥龍崗”。據當地的老人說有一隻龍俯臥在群山中,它的龍尾在戒台寺,臥龍崗則是這隻臥龍的龍頭,龍頭在永定河旁飲水同時也看護永定河的水患。同時《宛署雜記》記載“茂國公墓,在縣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臥龍岡下(臥龍崗)。”
*1964年4月,門頭溝區東胡林村發現了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遺址,從而填補了自北京猿人、山頂洞人以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上一段空白。地處永定河畔的門頭溝臥龍崗、豐臺的鷹山、石景山區高井電廠附近發現了多處古人類遺址。
壩房子
壩房子是由移民戶組成;另外還有部分老革命轉業軍人安置在壩房子。壩房子管轄範圍還包括下狼窩。
侯莊子
永定河引水的龍口原是侯氏墳地,侯家又是村子得名的大姓,外地人就稱這裡是“大渠侯家”。侯莊子村位於稻地片北端,過去有條駱駝道穿村而過。兩頭東接永定河東河板橋(俗稱善橋),西接西河板橋,成為連線大峪與石景山之間古道的重要一段。前幾年因為修六環路,西河道被填埋上了,侯莊子的住戶也大多南遷,四道橋稻地國小對面那片新式別墅區便是侯莊子新村。
交通線路
交通四通八達,108國道由東向西從鎮內穿過,門潭路、西苑路貫穿轄區南北,是去往潭柘寺、戒台寺風景區的必經之路。鎮內有959、977、981、931、948、960等多路公共汽車直達市區。
地理位置
北京龍鳳山滑雪場位於京西門頭溝區永定鎮萬佛堂村,距離北京市中心26公里,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滑雪場,也是北京唯一一家乘捷運可以到達的滑雪場。新近建成的108高速公路直達龍風山滑雪場,可以讓市區的人們驅車20分鐘內抵達滑雪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