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歷史傳說
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元延佑二年(1315),仁宗皇帝為獨峰和尚敕人文景觀
走進寺廟
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通明峰的山路上一巨石上有一個大腳印,這個景觀叫“仙人遺蹤”,還有一段離奇故事。正殿之西,有通明山,山門介紹
鐘樓是歇山式建築,磚木結構,樓內有明代嘉靖九年所鑄鐵鐘一口。羅漢洞長約20米,寬約3米。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洞,後經人工稍加修整而成。洞裡面有一道用石頭砌的牆,將洞內分為兩部分,北洞內奉觀音像,兩旁是十八羅漢;南洞內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南洞上有石額一塊,上題“佛光普照”四個字。石塔在大安寺山門南約50米處,塔為六面七級實心密檐石結構,高約15米。大安寺距應縣城11公里,位於東宿莊村南,為應州十三大寺院之一。據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降生於此。據明萬曆《應州志》載:“元皇慶四年,仁宗皇帝為獨峰和尚敕建。洪武二年,僧粲重修。”寺內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項,布局嚴謹,殿內金身佛像,莊嚴如法。其南有歇山頂鐘鼓二樓,前有天王殿三間,殿兩側有山門,山門門楣書“大安寺”。寺內有碧鋒舍利塔一座,六角五層,莊重古樸。1966年“文革”中毀。現正在修復。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
寺內建築
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除正殿的單檐歇山式建築外,其餘都較完整地保持著清代單檐硬山式的建築風格。我們先來到了莊嚴的廟門前,佛象介紹
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首先看到的是法王殿:只見兩側對聯特別記錄了大安寺的滄桑歲月,走進殿宇之中,正中供奉大家比較熟悉的為什麼中國人以胖和尚的形象塑造彌勒呢?原來在中國古五代時期,有一個和尚,他袒胸露腹飛喜眉樂目、笑口常開,其實這並非彌勒的本像,而是源於中國的布袋和尚,他身體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杖挑著個大布袋在鬧市行乞,點化世人,最能預測人的凶吉禍福,頗為“靈驗”,他的圓寂非常奇特,後梁貞明三年的一天,他來到奉化岳林寺,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日:“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而逝,人們仔細一想,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胖和尚就是彌勒轉世,所以就以這形象塑造彌勒。俗話說:摸摸彌勒肚皮一下,就能消災除病保佑平安。所以大家也要摸一下喔!彌勒又被稱為喜佛,民間供奉特別多,因常背一個布袋,又有招財之意。兩則四大天王、護法,四大天王分別掌管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民間又稱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大安寺聚集著“靈秀之氣”。左側是觀音菩薩,是大家在熟悉不過的了,以前觀音菩薩稱其為觀世音菩薩,唐代以來為了避諱,李世民的“世”字之嫌,所以改為觀音菩薩。觀音有三十二法身,本身是蓮花化生,所以沒有性別之分。“觀”稱其為看,“音”稱為聽。就是說觀音菩薩看盡天下一切眾生,聽盡天下一切悲聲,所以大慈大悲度一切苦厄,空飛色相現五蘊光明。南海普陀是他的道場,常念“嗎呢叭咪”,觀音六句真言,功德無量。
自然景觀
大安寺,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東崔莊村南,占地面積6840平方米。大安寺建築錯落於群山環抱之中。林蔭小路,木樁飛台階,信步幾階,上面是高低錯落的石台階,我們踏上了青大安寺景觀以奇峰古剎交映而著稱。清光緒太使品題16景為:保泰晴嵐、唐巒擁翠、金剛鎮地、佛手擎空、碧桃獻壽、香爐暮靄、石洞藏雲、雙峰排薘、懸崖飲馬、寶塔迎風、曇雲捧印、蒲町長春、西閣凌虛、通明夕照、石棚臥虎、鐘樓遠眺。遊歷大安寺,正如清代左都御史姚元之曾賦詩讚道:“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而千山正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統一,宗教文化是人文景觀的主體:臨山已畢金鐘響,入廟先聞玉爐香”,動用這樣的詩句讚美大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