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麻黃、荊芥穗、防風、薄荷大黃、芒硝、滑石、梔子、石膏、黃芩、連翹、桔梗、當歸、白芍、川芎、白朮(炒)、甘草。
用法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6g,一日2次;濃縮丸一次8丸,一日2次。
功用
解表通里,清熱解毒。
主治
外寒內熱,表里俱實,惡寒壯熱,頭痛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瘰癧初起,風疹濕瘡。
方義
麻黃辛散微苦溫通,善發汗解表、宣散肺氣;荊芥穗辛香微溫,善散風解表止癢;防風辛散微溫,甘緩不峻,善祛風解表勝濕;薄荷辛涼芳香,善疏風解表、清利頭目與咽喉。四藥合用,既能使外邪從汗而解,又能散風止癢,故為君藥。大黃苦寒泄降,善瀉下攻積、瀉火解毒;芒硝鹹軟寒清降泄,善瀉熱通便;滑石甘寒清利,善利水滲濕、清解暑熱;梔子苦寒清降泄利,善清熱瀉火利濕。四藥合用,既清熱瀉火,使里熱從內而解,又通利二便,使里熱從二便分消。石膏辛甘大寒,清泄透解,善清熱瀉火;黃芩苦寒清泄,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連翹苦寒清解,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兼散結利尿;桔梗辛散苦泄,善開宣肺氣、利咽。四藥合用,善清熱瀉火、解毒散結,兼助君藥透散表邪。凡此八藥,共為臣藥。當歸甘溫補潤,辛溫行散,善補血活血;白芍酸甘微寒,善養血斂陰,兼能散血;川芎辛溫行散,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炒白朮甘溫苦燥。善健脾燥濕。四藥合用,既養血活血、健脾和中,又祛風除濕。與君臣藥同用,則發汗而不傷正,清下而不傷里,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故共為佐藥。甘草甘平,伍桔梗能清熱解毒利咽,並調和諸藥,故為使藥。全方配伍,汗下與清利共施,共奏解表通里、清熱解毒之功,故善治外寒內熱、表里俱實之證而見上述證候者。
附註
即《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三“防風通聖散”改為丸劑。
注意事項
孕婦及虛寒證者慎用。服藥期間,忌菸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抗菌消炎藥品
抗菌消炎類藥是對抗病菌引起感染的有效武器。由於它療效好、奏效快,得到極廣泛的使用。但由此也引起一系列問題,主要是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藥性。因此,一定要掌握正確合理的使用方法,以避免濫用。 |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
利尿通淋逐水藥
解表藥
甘露解毒口服液 | 甘露消毒丸 | 黃連上清丸 | 清熱消炎寧 | 蒲公英片 |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 | 牛黃解毒片 | 牛黃消炎丸 | 板藍根注射波 | 抗病毒沖劑 | 穿心蓮片 | 板藍根沖劑 | 上清丸 | 黃連素片 | 暑濕感冒沖劑 | 銀黃注射液 | 克咳立效膠囊 | 枇杷止咳沖劑 | 黑錫丹 | 補腎防喘片 | 礞石滾痰丸 | 蛤蚧定喘丸 | 桃花散 | 黛哈散 | 卓丹複方消食沖劑 | 枕中健腦液 | 養命寶膠囊 | 蛾苓丸 | 全鹿丸 | 養命寶膠囊 | 白帶丸 | 玉泉丸 | 時疫清瘟丸 | 陳夏六君子丸 | 安貝特 | 防風通聖丸 | 速效傷風膠囊 | 感冒清 | 銀翹解毒丸 | 維C銀翹片 | 甘和茶 | 午時茶 | 雲香精 | 川芎茶調散 | 時疫救急丹 | 五積丸 | 祛暑丸 | 暑症丸 | 秋燥感冒沖劑 | 暑熱感冒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