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已茯苓湯--《金匱》卷中
【別名】木防己湯、防己湯、茯苓湯、防己加茯苓湯【處方】防己3兩,黃耆3兩,桂枝3兩,茯苓6兩,甘草2兩。
【功能主治】皮水。
【用法用量】木防己湯(《外台》卷二十引《深師方》)、防己湯(《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茯苓湯(《雞峰》卷十九)、防己加茯苓湯(《赤水玄珠》卷五)。
【注意】忌海藻、松菜、生蔥、酢物。
【各家論述】1.《醫方集解》:防己行經絡,茯苓善滲泄,黃耆達皮膚,桂枝走肢節。2.《金匱要略心典》: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己、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耆、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3.《退思集類方歌注》:水在皮膚,衛陽必虛而汩沒,故用桂枝宣衛陽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水氣;黃耆益衛氣,生用亦能達表,治風注膚痛;漢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腠理,泄濕熱,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無水氣,故不須白朮以固里。
【摘錄】《金匱》卷中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