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卷二十
【處方】葶藶半兩,黑牽牛半兩,白朮半兩,防己3分,郁李仁3分,桑白皮3分,茯苓3分,羌活3分,黃橘皮3分,澤瀉3分。【製法】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中濕熱,並手足微腫,胸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次空腹服20丸,熟水送下。5日未效,加5丸,止於30丸。
【摘錄】《雞峰》卷二十
《聖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防己1兩,葶藶(隔紙炒)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1分。【製法】上藥先搗前2味為細末,與杏仁同研令勻,取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癰。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服20丸,空腹煎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五十
《赤水玄珠》卷七
【處方】漢防己1兩,木通1兩,貝母1兩,苦葶藶(炒)、杏仁。【製法】上為末,棗肉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凌肺,喘嗽,面目浮腫,小便赤澀,喘促不得臥。
【用法用量】方中葶藶、杏仁用量原缺。
【摘錄】《赤水玄珠》卷七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