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處方】玄參1錢,前胡8分,赤芍藥8分,黃芩8分,桔梗8分,防風8分,土貝母8分,蒼朮8分,白芷8分,陳皮8分,天花粉8分。
【製法】上銼。
【功能主治】化痰散熱。主治痰火結滯,睥生痰核。睥外皮內,生顆如豆,堅而不疼。
【用法用量】水2鍾,煎至8分,去滓,食後熱服。
【摘錄】《審視瑤函》卷四
方劑2
【別名】防風散結散
【處方】防風5分,羌活5分,白芍藥5分,歸尾5分,紅花少許,蘇木少許,茯苓5分,蒼朮5分,獨活5分,前胡5分,黃芩5分,炙草6分,防己6分。
【功能主治】目上下睫隱起肉疣。
【用法用量】防風散結散(《醫鈔類編》卷十一)。病在上睫者,加黃連、柴胡,以其手少陰、足厥陰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藁本、蔓荊子,以其手太陽受邪也。
【各家論述】以防風、羌活升發陽氣為君;白芍藥、當歸尾、紅花、蘇木破凝行血為臣;茯苓瀉邪氣,蒼朮去上濕,前胡利五臟,獨活除風邪,黃芩療熱滋化為佐;甘草和諸藥,防己行十二經為使。
【摘錄】《原機啟微》卷下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