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產品名稱 甘露消毒丸
用途分類 呼吸系統類/咽痛音啞
主要成份
滑石 茵陳 黃芩 石菖蒲 白豆寇川貝 木通 藿香 射干 連翹 薄荷
用途 利濕化濁 清熱解毒 用於濕溫時疫 邪在氣分 證見發熱 倦怠 胸悶 腹脹 肢酸 咽腫 身黃 頤腫 口渴 小便短赤或淋濁 舌苔淡白或厚或乾黃者
用法用量 成人6~9g/次 兒童3~7歲2~3g/次 7歲以上3~5g/次 2次/日
產品說明
【藥理作用】主要有保肝 利膽 調整免疫 促進消化 抗病原微生物 解熱等作用
【注意事項】忌生冷、辛辣、油膩等飲食。濕熱並有陰虛津虧證慎用。
【貯藏方法】密封,置陰涼處。
概述
甘露消毒丸原名甘露消毒丹,是一種常見的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中成藥。該藥原載於清代溫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所著的《溫熱經緯》中,現收入《國家中成藥》和《國家藥品標準》中,並被列為醫保用藥乙類。
甘露消毒丸由石菖蒲、黃芩、茵陳蒿、豆蔻、木通、川貝母、薄荷、藿香、連翹、滑石、射干等配伍而成。其中石菖蒲可開竅寧神、化濕和胃;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茵陳蒿可清除濕熱、利膽退黃;豆蔻可溫中止嘔、行氣寬中;木通可清熱利濕;川貝母可化痰止咳、清熱散結;薄荷可疏散風熱;射干可清熱解毒、祛痰利咽;藿香可化濕、解暑、止嘔;連翹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滑石可利水通淋、清解暑熱。諸藥配伍具有芳香化濁、清熱利濕的功能,主治濕熱蘊結、發熱體倦、胸悶腹脹、黃疸、尿赤、舌苔厚膩等症。
用途
可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型):熱重於濕型的A肝患者多表現身目皆黃(其色橘黃)、口乾口苦、噁心厭油、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大;濕重於熱型A肝患者多表現身目皆黃(其色鮮明)、口粘或淡、噁心納呆、胸脘痞滿、疲乏無力、大便粘滯不爽、舌淡而潤、苔白膩、脈弦滑。上述兩種類型的A肝患者在治療時可用甘露消毒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熱重於濕者可取鮮鳳尾草15克煎水送服;濕重於熱者可取鮮車前草15克煎水送服。
可治療感冒(夏秋暑濕型):此種感冒患者多表現身熱、汗出、惡風、頭脹痛、咳嗽痰黃、口乾咽痛、流涕、睏倦、心煩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部分患者還可有腹痛、腹瀉等症狀。在治療時患者可取鮮佩蘭葉、鮮荷葉各15克煎水送服甘露消毒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
可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患者多表現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牽及背部)、口苦咽乾、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身目發黃、大便乾結、尿少色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在治療時患者可取山梔子10克煎水送服甘露消毒丸,每次服10克,每日服3次。
可治療皮膚濕疹(濕熱侵淫型):患者的體表可見紅斑、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等各種形態的皮疹,可先後出現或同時出現,皮疹處瘙癢劇烈,並伴有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赤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等症狀。在治療時,患者可取蒼朮9克、鮮車前草30克煎水送服甘露消毒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
可治療口舌皰疹(濕熱侵淫型):患者多表現口腔黏膜潰爛、劇烈疼痛、流涎黏稠、口乾不渴、便乾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在治療時患者可取生大黃3克煎水送服甘露消毒丸,每次服6克,每日服1次。
註:用引藥煎水送服甘露消毒丸時,煎液量每次不應少於200毫升。
解表藥
甘露解毒口服液 | 甘露消毒丸 | 黃連上清丸 | 清熱消炎寧 | 蒲公英片 |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 | 牛黃解毒片 | 牛黃消炎丸 | 板藍根注射波 | 抗病毒沖劑 | 穿心蓮片 | 板藍根沖劑 | 上清丸 | 黃連素片 | 暑濕感冒沖劑 | 銀黃注射液 | 克咳立效膠囊 | 枇杷止咳沖劑 | 黑錫丹 | 補腎防喘片 | 礞石滾痰丸 | 蛤蚧定喘丸 | 桃花散 | 黛哈散 | 卓丹複方消食沖劑 | 枕中健腦液 | 養命寶膠囊 | 蛾苓丸 | 全鹿丸 | 養命寶膠囊 | 白帶丸 | 玉泉丸 | 時疫清瘟丸 | 陳夏六君子丸 | 安貝特 | 防風通聖丸 | 速效傷風膠囊 | 感冒清 | 銀翹解毒丸 | 維C銀翹片 | 甘和茶 | 午時茶 | 雲香精 | 川芎茶調散 | 時疫救急丹 | 五積丸 | 祛暑丸 | 暑症丸 | 秋燥感冒沖劑 | 暑熱感冒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