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防己黃耆湯來源
《金匱要略》卷上。異名
漢防己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七)、黃耆防己湯(《雜病源流犀燭)卷五)。組成
防己30克 甘草15克(炒) 白朮22.5克 黃耆37.5克(去蘆)用法
上藥銼碎。每服5克,加生薑4片、大棗1枚,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皮肉中有蟲行感,腰以下冷,可坐於被上,再以被繞腰,溫覆微汗。功用
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主治
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浮腫,關節煩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脈浮。現用於慢性腎炎水腫、心臟病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水腫、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氣虛濕重者。加減
喘者,加麻黃15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藥22.5克;氣上沖者,加桂枝22.5克;下有腖寒者,加細辛22.5克;腹痛者,加芍藥。方論
方中重用黃耆補氣固表為君;防己祛風行水為臣;白朮健脾勝濕,助黃耆以益氣固表為佐;甘草調和諸藥,姜、棗調和營衛為使。諸藥配伍,表虛得固,風邪得除,脾氣健運,小便通利,則身重、浮腫諸證自愈。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