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來源1
《證治準繩·瘍醫》卷三。
組成
防風 羌活 連翹 升麻 夏枯草 牛蒡子 川芎 黃芩(酒浸) 甘草 昆布(洗) 海藻(洗) 僵蠶用法
上藥加薄荷,水煎服。主治
瘰癧發熱。加減
體虛者,加人參、當歸;實者,加黃連、大黃。
處方來源2
《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
防風 川羌活 半夏(姜制) 黃芩(酒洗) 南星(姜制) 北細辛 白朮(土炒) 甘草(炙) 川芎各等分
用法
上藥銼一劑。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
風寒或痰濕在腦,眉棱骨痛及頭腦昏痛。
處方來源 3
《保命歌括》卷一。
藥物組成
防風6分,羌活6分,枳殼6分,桔梗6分,川芎6分,白芍(酒炒)1錢,甘草(炙)4分,白茯苓7分,陳皮5分,半夏5分(湯洗7次),白朮5分,荊芥5分。
加減
藥後無汗者,加麻黃(去節)1錢,蔥白3莖;頭痛,加白芷、細辛各5分;血虛無汗,加生地黃,當歸各5分;氣虛有汗,加黃耆、人參各5分;口乾有熱,加柴胡、葛根、黃芩各5分;四肢惡寒,加桂枝1錢;風痰,加膽星1錢;胸中多痰、滿悶,加竹瀝、薑汁;搐掣,加白天麻、僵蠶(炒,去絲嘴)各8分。
主治
真中風初起,其邪在表,氣虛血虛挾痰,無汗而拘急者。
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服。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