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人類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野生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形態特徵
馴鹿體型中等,頭體長120-220厘米;肩高87-140厘米;雄鹿角長度52-130厘米,雌性鹿角長度23 - 80厘;重量60-318千克。
雌雄都具角;角乾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嘴粗,唇發達,眼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頸粗短,下垂明顯,無鼻鏡,鼻孔生長著短絨毛,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仔鹿生後10 天左右就開始生長初角茸。
不同的馴鹿亞種之間的形態有很大差距。總的來說,生活在南部地區的馴鹿要比北部的同類體形更大。馴鹿的肩寬可以達到120厘米,身長在1.5米到2.3米之間。雄性和雌性之間也有體形差異,某些亞種的雄性體形可以達到雌性的兩倍,但雄性和雌性馴鹿頭上都長角,這也是馴鹿區別於其它鹿種的顯著特點之一;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速度極快,尾巴極短。
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陰毛密生,呈自色。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不同亞種、性別的毛色在不同的季節有顯著不同,從雄性北美林地馴鹿在夏季時的深棕褐色,到格林蘭島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棲息環境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遊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
生活習性
遷徙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公里的大遷移。春 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 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馴鹿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食物
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人工養殖需要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
繁殖方式
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鬥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原產地:加拿大、芬蘭、格陵蘭、蒙古、挪威、俄羅斯聯邦、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
地區滅絕:瑞典。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中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係。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貝加爾湖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angustirostris |
2. | 北極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arcticus |
3. | 北美林地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caribou |
4. | 道森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dawsoni |
5. | 東格陵蘭島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eogroenlandicus |
6. | 芬蘭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fennicus |
7. | 格蘭特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granti |
8. | 瘠地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groenlandicus |
9. | 新地島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pearsoni |
10. | 皮爾里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pearyi |
11. | 馴鹿東北亞種 | 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 |
12. |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 |
13. | 歐亞苔原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sibiricus |
14. | 哈得遜灣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sylvestris |
15. | 北歐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tarandus |
16. | 紐芬蘭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terraenovae |
17. | 西伯利亞馴鹿 | Rangifer tarandus valentinae |
種群現狀
現存數量
中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1950年至200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
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在1986年有390萬隻。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隻,每年利用約15-20%。
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中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遊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保護措施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遊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闢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中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與馴鹿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鼻子。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魯道夫(Rudolph)、,猛衝者(Dasher)、跳舞者(Dancer )、歡騰(Prancer)、 悍婦(Vixen),大人物(Donder),閃電(Blitzen, 丘比特(Cupid)(彗星)Comet。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準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
航拍極地大遷徙
據媒體報導,每年冬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薩米部族都會驅趕數千頭馴鹿進行集體遷徙,從挪威進入芬蘭,耗時長達兩個月。薩米人都會驅趕大群馴鹿穿過雪原,完成一年一度的遷徙。大約3500頭馴鹿和上百名薩米人,在零下15度的嚴寒中,從位於挪威的薩米首都卡拉紹克(Karasjok)出發,穿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雪原,越過芬蘭邊境,歷時兩月,行程數百英里,場面蔚為壯觀。
薩米族人生活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一向有馴養馴鹿的傳統,而今這一傳統也在慢慢消亡。如今在北歐只有大約2800名薩米族人專職以放牧馴鹿為生,過著半遊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