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鸛形目 > 鷹科 > 黑翅鳶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Elanus caeruleus
描述:體小(3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鳶。特徵為黑色的肩部斑塊及形長的初級飛羽。成鳥:頭頂、背、翼復羽及尾基部灰色,臉、頸及下體白色。唯一一種振羽停於空中尋找獵物的白色鷹類。亞成鳥似成鳥但沾褐色。
虹膜-紅色;嘴-黑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叫聲:輕柔哨音wheep, wheep。
分布範圍:非洲、歐亞大陸南部、印度、中國南部、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至紐幾內亞。
分布狀況:罕見留鳥見於雲南、廣西、廣東及香港的開闊低地及山區,高可至海拔2000米。曾在湖北及浙江有過記錄。
習性:喜立在死樹或電線柱上,也似紅隼懸於空中。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鳶亞科 Milvinae → 黑翅鳶屬 Elanus → 黑翅鳶 Elanus caeruleus
外形特徵
黑翅鳶體長310-340mm;嘴峰20-21mm;翅259-300mm;尾116-134mm;跗蹠30-34mm。兩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額白色,到頭頂逐漸變為灰色。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復羽藍灰色。翅上小復羽和中復羽黑色,大復羽後緣,次級和初級復羽藍灰色,初級飛羽暗灰色,外側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綴有沙皮黃色,兩側尾羽灰白色,尖端綴有皮黃色,其餘具暗灰色羽軸。整個下體和翅下復羽白色,但初級飛羽
下表面黑色,次級飛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間稍凹,呈淺叉狀。幼鳥頭頂褐色,具寬的白色羽緣。_上體更褐,亦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復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緣;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軸紋,羽緣綴有茶褐色或灰色,其餘似成鳥。虹膜成鳥血紅色,幼鳥黃色或黃褐色,嘴黑色,蠟膜和口角淡黃色,腳和趾深黃色,爪黑色
生活習性
多數地區系留鳥不遷徙,在中國雲南省為留鳥,在浙江、廣西、河北為夏候鳥。棲息於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從平原到4000m多的高山均見有棲息。主要以田間鼠類、昆蟲、小鳥、野兔和爬行類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守候在電線桿上和高大樹木頂端,等候過往小鳥和昆蟲,然後突然俯衝而下捕之;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無聲無息
地在天空長時間地盤鏇、滑翔、觀察地面動靜,發現獵物再俯衝而下抓取。
常單獨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桿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有時也在空中盤鏇、翱翔,並不時地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滑翔。間或也鼓翼飛翔,兩翅扇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麵食物時突然直撲而下。叫聲細而尖,似“Kyuit”或“knee”。
生長繁殖
黑翅鳶(圖7)
營春季於4-5月到達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巢於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區的樹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較鬆散而簡陋,主要由枯樹枝構成, 裡面有時放有細草根和草莖,或根本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3-5枚,白色或淡黃色、具深紅色或紅褐色斑,呈卵圓形,大小為36-42mm×29-32mm,平均39mm×31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和育雛,孵化期25-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30-35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離巢。
亞種分化 (5種) 1.Elanus caeruleus caeruleus,分布於葡萄牙,非洲西北部,阿拉伯半島,亞洲南部。 2.Elanus caeruleus sumatranus,分布於蘇門答臘。 3.Elanus caeruleus hypoleucus,分布於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島,蘇祿群島,菲律賓。 4.Elanus caeruleus wahgiensis,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中部東部高地。 5.Elanus caeruleus vociferus,分布於中國雲南,為留鳥;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馬來半島。
黑翅鳶(圖10)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生效年代: 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分布範圍
黑翅鳶在中國以外分布於從非洲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南非、馬達加斯加,到亞洲的阿富汗、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也見於歐洲的葡萄牙、匈牙利、德國等國家。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中國僅分布有南方亞種,分布於河北、浙江、福建、廣西、雲南,大多數為留鳥,但在浙江、廣西、河北等地為夏候鳥,春季於4—5月到達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通常棲息於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從平原到4000多公尺的高山均見有棲息。一般單獨活動,活動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叫聲細而尖,也有較為低沉的呼嘯聲,但一般不善於鳴叫。主要以田間的鼠類、昆蟲、小鳥、野兔、昆蟲和爬行動物等為食。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桿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飛翔的高度較低,採用盤鏇、翱翔等方式,並不時地將兩個翅膀向上舉成“V”字形進行滑翔,有時也進行鼓翼飛翔。在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面上的獵物時突然直撲而下。
翅鳶在中國只有廣西西南部和雲南記錄的地點稍多,河北的記載僅依據1924年在市場所見的記錄,並沒有採到標本, 也沒有野外記錄, 所以可以認為河北並沒有分布, 或僅為偶見的迷鳥; 浙江的記錄是依據30年代以前的早期報導,但福建長樂的記錄是90年代的最新報導,這也是唯一一次在福建記錄到黑翅鳶。因此它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珍稀鳥類。棲息于海拔600~2200米的開闊田壩區至低山丘陵的稀樹草地和林緣地帶。食物主要是昆蟲及小型鼠類、蛙類,有時也捕食小鳥。營巢於喬木樹頂端,每窩產卵3~5枚。
種群現狀
中國: 種群數量不詳。
20世紀60年代在滇中高原較為常見,80年代以來的考察中,遇見頻次甚少。
全球: 種群處於穩定趨勢。
致危因素
過度捕獵: 主要是亂捕濫獵。
相關報導
黑翅鳶墜落居民陽台
2005年6月20日上午,洋橋北里的一位居民發現自家陽台護欄上墜落了一隻黑翅鳶。 2005年6月20日早上,住在洋橋北里的馬師傅起床後,發現陽台的護欄上趴著一隻40厘米長的灰褐色鳥,耷拉著腦袋一動不動。馬師傅趕忙將鳥從陽台上救下來,送到西羅園城管分隊。城管隊員買來的肉一下子被它消滅了二兩多。隨後,城管隊員與猛禽救治中心取得了聯繫。
下午2點,城管隊員帶著鳥來到了北京師範大學院內的猛禽救助中心。救助中心任教授講:“這隻鳥是一隻黑翅鳶,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南方有這種鳥分布,在北方尤其是在北京還是頭次見到。” 《京華時報》(2005年6月21日第A10版)
九連山發現黑翅鳶 刷新江西鳥類新記錄
2005年4月17日,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專家在江西省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黃腹角雉野外調查時,觀察記錄到黑翅鳶1隻,這是該保護區首次記錄到該鳥,也是江西鳥類分布新記錄。 文章作者: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章來源: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延平區林業局營救一隻罕見珍稀鳥黑翅鳶
2007年9月30日下午4時左右,延平 區野生動物保護站接到一個緊急求助電話,延平區楊真新區304幢居民崔先生在工作期間,發現一隻受傷的大鳥。崔先生仔細觀察,這隻大鳥眼睛紅瑩瑩,爪子十分尖利,翅膀已折斷,露出裡面的骨頭,估計是折斷後無法行動。隨即上前將大鳥抱起,受傷的大鳥拚命掙扎,將崔先生的手劃出多條血痕,崔先生忍住疼痛,將受傷大鳥抱回家中餵食後,夫妻倆迅速向野生動物保護站求助。
據鑑定,此只大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學名叫黑翅鳶,是小型猛禽,一般分布在我國廣西西南部和雲南,是福建省一種較為罕見的珍稀鳥類。 目這隻黑翅鳶在工作站人員幫助和悉心保護下,暫時脫離生命危險,在九峰山動物園裡安上新家。
作者:延平區林業局
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黑翅鳶"空降"美蘭機場
新華網海南頻道2004年6月11日訊息。 6月10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護衛隊員在隔離區巡查時捕獲一隻猛禽,經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專家鑑別,認定是一隻黑翅鳶(yuan),屬國家二類重點保護猛禽。機場護衛隊員將其移交海南熱帶飛禽世界保護餵養,並擇機放歸大自然。
動物的世界2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
隼形目百科(二)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