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棲息環境
灰背隼棲息於開闊的低山丘陵、山腳平原、森林平原、海岸和森林苔原地帶,特別是林緣、林中空地、山岩和有稀疏樹木的開闊地方,冬季和遷徙季節也見於荒山河谷、平原曠野、草原灌叢和開闊的農田草坡地區。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旅鳥:巴林、不丹、格陵蘭、列支敦斯登、馬爾他、阿曼、菲律賓、塞內加爾、西班牙、蘇丹、斯瓦爾巴島和揚馬延島、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
中國分布
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生活習性
叫聲:告警時發出一連串快速上升的尖厲刺耳叫聲。幼鳥乞食聲為yeee-yeee。

常單獨活動,叫聲尖銳。多在低空飛翔,在快速的鼓翼飛翔之後,偶爾又進行短暫的滑翔,發現食物則立即俯衝下來捕食。休息時在地面上或樹上。主要以小型鳥類、鼠類和昆蟲等為食,也吃蜥蜴、蛙和小型蛇類。主要在空中飛行捕食,常追捕鴿子,所以俗稱為"鴿子鷹",有時也在地面上捕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一7月份,通常營巢於樹上或懸崖岩石上,偶爾也在地上。特別喜歡占用烏鴉、喜鵲和其他鳥類的舊巢,有時自己也營巢。如果繁殖成功,巢還可以繼續利用。巢的結構較為簡陋,主要由枯枝構成,形狀為淺盤狀。每窩通常產卵3一4枚,偶爾多至5一6枚,有時也有多至7枚和少至2枚的。卵的顏色為磚紅色,被有暗紅褐色斑點。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8一32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輪流撫養25一30天后離巢。長大一些的幼鳥常常高興地飛到空中去追逐飄舞的羽毛或者蒲公英的花序,並且向這些東西發動模擬進攻,這也是它們為了將來的捕獵生涯作準備。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命名人及時間 | |
---|---|---|---|
1. | 灰背隼指名亞種 | Falco columbarius columbarius | Linnaeus, 1758 |
2. | 灰背隼普通亞種 | Falco columbarius insignis | Clark, 1907 |
3. | 灰背隼新疆亞種 | Falco columbarius lymani | Bangs, 1913 |
4. | 灰背隼太平洋亞種 | Falco columbarius pacificus | Stegmann, 1929 |
5. | 灰背隼西藏亞種 | Falco columbarius pallidus | Sushkin, 1900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注:圖冊網址
隼形目百科(二)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