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狸

山河狸

山河狸是最原始的山河狸科現存唯一的1種,山河狸科動物大約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出現。山河狸因外形、習性與河狸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眼小、耳短、被毛短密而色暗,穴居水邊,修排水渠,以及咬食樹木枝杈等)而得名。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山河狸山河狸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齧齒目 Rodentia
亞目: 松鼠形亞目 Sciuromorpha

物種簡介

齧齒目最原始的山河狸科現存唯一的1種,山河狸科動物大約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出現。山河狸因外形、習性與河狸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眼小、耳短、被毛短密而色暗,穴居水邊,修排水渠,以及咬食樹木枝杈等)而得名。

外形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30~46厘米;全身被覆暗灰色或赤褐色短絨毛;尾甚短,僅端部稍露出毛被外;體胖,重約1千克;頭短鈍,多須,額部凸圓;腿短粗,前後肢5趾,爪狹長;適於挖土,前肢拇趾具蹄狀爪,其他4趾都能握食物。在形態上仍保留著一些較原始的特徵,如頭骨上無眶後突,咀嚼肌中顳肌較強大等。

生活習性

生活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森林和茂密灌叢下常年積水的窪地中。棲居地面有許多洞口和扇形土丘,洞口常用土封堵,地下有

山河狸山河狸
數米長的洞道通往地下巢、倉庫和隱蔽處。晝間活動,不甚機敏,喜酣睡。遇危險時常身貼地面快跑或仰臥不動,並伸出帶利爪的四肢,準備迎敵。喜洗澡,常坐在後腿上,用兩前肢撩水洗身體和鬍鬚。善游泳和爬樹,能從一個樹枝擺到另一個樹枝上去。冬季不蟄眠,多在雪下活動,偶爾也到雪地上來。有貯存食物的習性。喜吃多汁的水生植物,也吃櫟樹的青嫩枝葉和松杉類的針葉,冬季有時也啃咬埋於雪下的樹皮和細枝。

生長繁殖

每年冬末或早春繁殖1次,妊娠期約1個月,一般產2~3仔,多達6仔。幼鼠10日後睜眼,於6月底出洞活動,2年後成熟。數量多時對林業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有時也偷食莊稼和危害河渠堤壩

分布範圍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是現存最原始的齧齒目成員,擁有一些原始特徵。山河狸科史前有較多種類,而現存僅山河狸Aplodontia rofa一種,分布於北美洲西北部的濕潤的海岸針葉林中。山河狸體長30~40厘米,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沒有河狸那樣扁平的尾巴,其尾長僅2.5厘米。山河狸食性廣泛,可以食用多種不同的植物,並有儲存食物的習慣。山河狸調節體溫和保持濕度的能力均較差,需要冬眠和夏蜇,平時則挖掘複雜的洞穴居住。

種群現象

松鼠科Sciuridae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適應從半荒漠高山熱帶雨林的多種不同生活

山河狸北美土撥鼠
環境,有些種類還出現在城市花園中。松鼠科成員依生活習性可以分成樹棲夜行性、可以滑翔鼯鼠類,樹棲、晝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類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類三大類,雖然彼此差異較大,但多有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鬆多毛的尾。鼯鼠類是所有會滑翔的哺乳動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東南亞最為豐富,鄰近的亞洲東部和南部也有少數
山河狸山河狸總科
,另有飛鼠屬Pteromys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美洲飛鼠屬Glaucomys分布於中北美洲。松鼠類是人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其中松鼠屬Sciurus是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屬,多數成員分布於美洲,但是也有幾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其它的樹棲松鼠以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屬種最多,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東南亞和南亞的巨松鼠如可見於我國廣西雲南的兩色巨松鼠Ratufa bicolor(右圖)體重可達2~3公斤。非洲的樹棲松鼠體型差異也較大,其中體型最小的成員體重僅10克左右。地棲的松鼠以北美洲最為豐富,歐亞大陸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棲的松鼠中包括一些體型較大的成員,如土撥鼠Marmota又稱旱獺,大者體重可達8公斤。常見的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習性介於樹棲松鼠和地棲松鼠之間,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樹上活動。花鼠分布於東亞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種種與其相似的美洲花鼠Tamias,也有人將二者合併為一屬。

鼠類動物,從5 300萬年前在地球上出世以來,到如今已有了29科430屬1814種生活在今天的地球上,約占當今世界哺乳動物屬種的40%。鼠類個體數量也是多得驚人,世界上每6個哺乳動物中就有一個是鼠。鼠類生活在除南極以外的世界每個角落,在陸上有跑的老鼠,跳的跳鼠,地下挖洞的鼢鼠;有生活在水裡的河狸,還有樹間飛的鼯鼠。鼠的形態、相貌也千差萬別,逗人喜愛的小松鼠,討厭的家耗子,頭上生角的上古魯鼠。但是不管差別多大,在生物學上統歸一類,叫齧齒目。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長了一對終生生長的大門牙,不停地在啃(齧)東西。這門牙不斷生長,如果任其生長,越來越長的門牙就會撐得連嘴巴都閉不上,這就是老鼠啃木箱的原因--並不為吃,只是為磨。有人把家鼠養在瓷缸內,飼以軟食,隔些天后,鼠嘴被門牙頂撐,無法合攏進食而致死。其實,鼠類在吃東西時,是用門牙把食物咬斷後,送到後面用臼齒咀嚼,這時門牙是張開的,這一特點是鼠類所特有的。為了咀嚼方便,鼠的犬齒沒了,頰齒數目也大大減少。

瀕危狀況

中等,尚無滅絕危險

保護措施

尚無對該物種的保護

物種價值

鼠類對人類生活甚為重要,它偷糧,傳播鼠疫,破壞農田和草原。但它的毛皮可用,而且它繁殖快、數量多,人們常把它用作實驗動物,稱之為“哺乳動物中的果蠅”。

物種進化演變史

齧齒目Rodentia是哺乳動物中最大最成功的一類,擁有哺乳動物中2/5的種類,分布幾乎遍及南極和少數海島以外的世界各地。對於種類繁多的嚙齒類成員之間的親緣關係爭議比較大,主要是根據顱骨上咬肌的結構和附著情況、

山河狸松鼠
牙齒、下頜骨等進行分類。傳統上一般分成松鼠型亞目Sciuromorpha、鼠型亞目Myomorpha和豪豬型亞目Hystricomorpha三個亞目,其中松鼠型亞目是最原始的嚙齒類,分化比較早,其成員間差異較大,有時被分成幾個不同的亞目,比較常見的是將最原始的成員分出始齧亞目Protogomorpha。鼠型亞目起源於松鼠型亞目,下頜骨和松鼠型亞目接近,有時可併入松鼠型亞目或再分出不同的亞目。豪豬型亞目較早和其它嚙齒類分化出來,成員之間體型和習性差異很大,但下頜骨均為豪豬型,也有人將其分成2~3個不同的亞目。最早的齧齒目成員見於古新世晚期,與松鼠略有些類似,後來齧齒目迅速繁盛,成為最成功的哺乳動物,其繁盛可能是多瘤齒獸等與其相似的較原始類型滅絕的原因。齧齒目的起源也有較多的爭議,現在多認為與兔型目共同起源於獸目。齧齒目多為小型的植食性動物,是各地食物鏈的重要構成,但不少種類食性較雜,也有少數主要食昆蟲等小型動物或者食,有些種類則體型較大。

五花八門的齧齒目在生物學上根據牙齒、咬肌結構大體分成4大類:始齧類(如今僅在北美殘留一種--山河狸)、松鼠類(包括松鼠和河狸)、鼠類(家鼠、倉鼠和跳鼠)和豚鼠類(豚鼠和水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認為,南美豚鼠與其他嚙齒類的相似性低於它與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的相似性,因此認為南美豚鼠不是嚙齒類,從而對傳統的嚙齒類概念提出挑戰。
始齧類繁盛在古近紀,到漸新世地球驟冷時基本上滅絕了。大間斷後一些現生的科出現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鼠科動物是最龐大的,它包括倉鼠

山河狸倉鼠
田鼠等幾大類(亞科)。最原始的是倉鼠,它發現於近4 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漸新世和中新世;當l 500萬年前時它的後裔--鼠類出現後就逐漸被取代了。如今世上的鼠亞科約有120屬,近530種,而倉鼠亞科僅有5屬22種了。田鼠亞科是倉鼠的另一支後裔,它出現在距今約500萬年前。
由於嚙齒類種群的數量多,進化快,是確定地層時代最為有效的指示化石。以一種叫模鼠的田鼠類化石為例,在不到300萬年的時間裡,牙齒從有根到無根,齒面的紋飾也逐漸變化。如果在地層里找到哪種模鼠,就可以推斷該地層的時代了。
嚙齒類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問題。過去總以北美早始新世的副鼠為樣板,推測嚙齒類起源於古新世的靈長類。近年在我國發現的新材料證實,嚙齒類應當起源於中亞:安徽潛山古新世地層中的東方曉鼠是嚙齒類的祖先類型,內蒙古的磨楔齒鼠則是最原始的嚙齒類。
從20世紀20年代起,動物學界一直認為鼠和兔沒有系統關係,兔類可能起源於偶蹄類、古老的踝節類或狃獸類。直到70年代在安徽潛山與曉鼠一起發現了兔形類的祖先--模鼠兔,才算重新確認了鼠和兔的親緣關係,兩者都歸入同一大類--齧形超目。兔和鼠都長有一對無根的大門牙,只是兔類在大門牙後面還有一對小門牙,所以在分類上把兔類也叫雙門齒目,而嚙齒類則為單門齒目

飼養方法及注意事項

該物種尚未被人類馴化。

相關詞條

松鼠型亞目

睡鼠科

松鼠科

參考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

重大報導

蒙古新發現的漸新世山河狸和松鼠類化石 蒙古中部地區的三達河組(Hsanda Gol Formation)是亞洲漸新世陸相地層的經典地層之一.三達河組的沉積岩層現被分成兩個岩性段:上部早漸新世晚期,晚漸新世山地段(Shand Member)和下部早漸新世早期塔塔爾段(Tatal Member);兩岩段間有時夾有Khar Khoroo玄武岩層(Bryant and McKenna,1995;Meng and McKenna,1998).該玄武岩層的時代用40Ar/39Ar法被確定為距今31.5 Ma(Hock et al.,1999,他們稱其為Basalt Ⅰ).三達河組中產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特別是嚙齒類化石(Matthew and 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 Zhai,1987;Hock et al.,1999).近年來,本文的後一作者在三達河組中又採集到一批嚙齒類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

山河狸發現的山河狸頭骨化石
本文是對這兩類化石新材料的記述.現生的松鼠科分異很大,而且大多數都分布在亞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紀時在北美和歐洲卻很豐富.在北美出現於晚始新世,在漸新世時已明顯分異;在歐洲出現於早漸新世,在中新世時分異很大.相反,亞洲古近紀的松鼠化石卻發現得很少,標本也很破碎.已報導的只有3件標本.2件產自黨河下游地區:Bohlin(1946)報導的晚漸新世的Sciurus sp.,標本只是2枚單個臼齒(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報導的早漸新世的黨河鮮松鼠(Oligo-sciurus dangheensis),標本只是一段帶m1~2的下頜骨.還有一件是Minin(2004)報導的蒙古漸新世的三達河克熱姆鼠(Kherem hsandgoliensis),標本也只是一段帶m1~3的下頜骨.本文報導的松鼠化石產自蒙古國的巴彥洪戈爾省的塔石蓋貝(Tashgain Bel)地點的三達河組上部山地段,時代為早漸新世晚期-?晚漸新世.這批松鼠化石標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頜骨(PC 36-9)和2段下頜骨(PC 36-10和PC 36-11).這是亞洲古近紀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標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屬的一新種:亞洲克熱姆鼠(Kherem asiatica sp.nov.).其主要特徵是頰齒較大,較寬;下內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從m1到m3變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內脊較明顯;下內尖較明顯,與下後邊脊間有淺溝分開等.K.asiatica的形態特徵表明,Kherem屬應歸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亞科.新的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松鼠已發生了分異,至少可分為3支.以Kherem為代表的一支,與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較近的系統關係.它可能是由類似於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種類演化並遷徙到亞洲來的.現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種(Aplodontia rufa),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區.但從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卻遍布全北區.它們在北美較繁盛,分異大,但在亞洲發現得很少。在亞洲漸新世地層中雖曾報導過3 屬4 種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漸新世地層的新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豐富。
山河狸化石分別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 地點的山地段和前杭愛省UlaanKhongil 地點的塔塔爾段。它們代表原松鼠屬的3 類:蒙古原松鼠(新種) 和小原松鼠(新種)。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徵是下頰齒的下中附尖與下後附尖脊連,下中尖發育較弱,下外中脊弱或無;p4 無下前邊尖和下前齒帶;m1 具從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 和m3 的下後脊II 較發育;下次脊在p4 和m1 後彎,與下後邊脊連,在m2 和m3 橫向,伸達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種) 與蒙古原松鼠的區別是:頰齒尺寸較小,p4 具明顯的下外中脊,p4 和m1 的下次脊彎曲度較緩,m1 缺從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 的下後脊II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徵是:個體較小;齒冠較低;下臼齒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頰齒的下次脊橫向、較低,與下外脊連,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較明顯,下次尖明顯向前頰側延伸,具明顯的齒帶等。蒙古漸新世嚙齒類化石的新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與北美的關係要比與歐洲的近。

相關連線

http://www.csdyzx.com/swtd/dongwu/jzdwm/frdwm2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5498.ht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E%E9%BC%A0%E5%BD%A2%E4%BA%9E%E7%9B%AE&variant=zh-cn

動物的世界2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