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
2004年農業投入1130萬元,其中上級撥款75萬元,業主投入480萬元,民眾集資575萬元。用於農林、水利560萬元;用於農網改造220萬元,改造了全部村社供電;用於修村社公路350萬元,修路8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社通公路;實現了60%的村吃上了自來水的目標。
一是著力建設主幹路。東西一號路是渭城區搶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歷史機遇,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實施的一項兩鎮20多個村的重大民心工程。東西一號路的改建將極大地改善竹溪鎮交通環境,帶動竹溪鎮經濟發展和物資交流,方便民眾生產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積極建設通村路。在通村公路建設中,竹溪鎮抓早動快。到2008年為止,北里、齊村、楊家寨、西劉村已完成進村道路建設,總里程6.2公里,總投資108萬元。龍巖、北城、後村、南村等四個村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其中龍巖、北城已與施工方簽訂契約,即將動工。
三是學校建設標準化。2007年8月竹溪鎮利用國債建設的北杜中學階梯教室破土動工。項目總投資40多萬元,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工程預計10月份完工。這對於進一步完善北杜鎮教育教學設施,運用現代化教育設備,提高教學質量產生重要意義。
四是立足發展建新鎮。2008年5月已開發建成了總投資3200萬元的瀝青拌合廠,民眾投資建設的9間統一標準的沿街門店也已開工建設,帶動了新鎮的開發建設。
集鎮建設
竹溪鎮全年總投資2,000萬元,擴大城鎮面積3公頃,新增城鎮建房面積0.7萬平方米,增加城鎮人口410餘人,新增綠化面積9,130平方米。鄉鎮園區作為全縣工業園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各鄉鎮要充分借鑑各地園區建設的先進經驗,堅持科學發展、明確產業方向、完善功能定位。要立足於高標準、高水平,進一步規範鄉鎮工業園區建設,不斷推動鄉鎮園區上檔次、上規模。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土地資源的高效率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引進。各相關職能部門要繼續加大對鄉鎮園區的支持力度,發揮部門優勢,積極為鄉鎮園區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農業結構調整
竹溪鎮無公害蔬菜基地是三峽庫區建設後開州區新發展的一個城區蔬菜重點基地,該蔬菜基地以政府規劃引導、業主開發建設為主,先後引進培育和發展以蔬菜種植、加工、育苗、行銷為一體的蔬菜生產、加工企業6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5個、蔬菜種植大戶38戶,涉及該鎮的竹溪、春秋、大海、大灣、靈泉、大坪、青吉、平溪、荷花等9個村(社區),建立標準化城區蔬菜基地6500畝,其中,修建智慧型化連棟溫室5760 m,鋼架大棚32.1萬m。該蔬菜基地年產量達到16.8萬噸,占全區蔬菜總產量的30.5%,在全區蔬菜生產上占有重要位置。
引進、扶持鎮內外業主36個,轉租土地6020畝,總投資4800多萬元,組建了4個農業公司,建起了各類專業合作社26個、綜合服務社2個、入股社員4200多戶,入股金額40.815萬元,解決剩餘勞動力3800個。鎮村社幹部和無職黨員分別以投資參股形式,帶動了126個種養大戶,形成了紅華、大坪、竹溪三個生態農業科技園,發展優質梨、桃3200畝,栽植果樹32萬株,種植藥材1200畝,穩定了6000畝再生稻種植面積。
園區建設
中科院項目從2001年實施以來,核心區總面積已達到3000畝,推廣面積已達到20000畝。2003年重點實施了100畝優質稻引種試驗、150畝優質西瓜、60畝優質番瓜、50畝優質大豆花生、100畝日本甜柿、400畝枇杷和晚熟桃的引種栽培,100畝池塘養魚養蟹,建成了30畝名特優新稀果品資源圃和1000畝優質梨和名貴花卉生態觀光園。培育科技示範戶35個,引進新品種150個、新技術46項。在園區新修了人行道2條500米、機耕道3條500米。新建蓄水池4個、提灌站2處、沼氣池500隻口。
社會事業
全鎮有線電視用戶達到了3725戶,新安裝加密電視100戶。新建了竹溪鎮國小幼稚園2000平方米,能容納200名小朋友上學。組建了15個十六大精神宣講組,到全鎮15個村(居委會)和17個單位進行了宣講學習,宣講面達100%。全民普法覆蓋率達95%。全鎮創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 3個,縣級文明單位8個,創建縣級衛生紅旗單位 3個,縣級衛生單位9個。
農業示範建設
開縣竹溪鎮竹溪村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建設,是1998年由農業部下達的建設項目。該項目在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慶市環保站、西南農大的支持指導下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全縣乃至整個三峽庫區的生態農業建設做出了樣板。
建設前
全村15個社1853人(農業人口1688人),幅員面積5000畝。其中耕地948畝(田590畝,地358畝),河灘地750畝,荒坡150畝,林地400畝,經果林410畝(柑桔340畝,雜水果70畝),魚塘150畝,公路、路坎850畝。人均耕地0.56畝,全年糧食總產780噸,水果70噸,人均占有糧食42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142元,全村森林覆蓋率16.2%,15個社僅6個社通公路,擁有電話12部。
建設後
全村15個社1876人(農業人口1665人),全年糧食總產862噸(其中99年873噸),人均占有糧食460公斤,人均純收入1442元。全村林地面積750畝,經果林810畝,森林覆蓋率達32.2%。12個社通公路,有電話200部,沼氣160口,自來水用戶355戶到戶率達70%。超額實現“人均增糧25公斤,人均增收125元”的預定目標。同時,全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效益良好,形成人們安居樂業的大好景象。
增加項目建設
1、基礎設施建設。坡改梯200畝;修村級公路2.5公里;飲水工程,全村有355個的農戶用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2、荒山綠化。1999-2000年,綠化荒山150畝,退耕返林200畝,原有林地補栽育林400畝,共栽植松樹50萬株,柏樹16萬株,杉樹6萬株。綠化村級公路2.5公里,栽柳杉0.25萬株。
3、開發優質果園。新建優質果園300畝,其中,新建枇杷示範園100畝,栽植枇杷0.5萬株;油桃示範園100畝,栽油桃0.5萬株;特早梨園100畝,栽梨樹1.0萬株。引進良種李子0.04萬株,更換老品種。
示範村建設從1998年-2000年,共投入資金160萬元,民眾投工投勞73萬元。
取得效果
1、生態環境效益顯著。一是排灌溝渠的整治和修建、坡梯改造,農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全村農田能排能灌,徹底改變了因排灌不暢造成稻田利用率低的面貌,提高有效灌溉面積300畝,保灌面積已由97年的240畝提高到2000年540畝,保灌率達91.5%。二是綠化工程的實施,新增加了綠化面積800畝,其中新增綠化荒山荒坡150畝,退耕返林200畝,綠化河灘80畝,綠化道路70畝,新增經果林300畝,林地(含經果林)覆蓋率由於建設前16.2%提高到32.2%,每年可減少泥砂流失100噸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由50%上升到70%。三是旱地實行秸稈覆蓋栽培、平衡施肥、增種豆科等措施,改良土壤生態環境,全村每年採用麥稈和玉米秸稈覆蓋栽培300畝,稻草返田400畝。年畝平施用有機肥15820公斤,比建設前的8440公斤/畝增87.4%,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到0.8%,土壤肥力提高一個等級。四是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建設,充分利用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生活污染等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和疾病的發生,美化了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2、經濟效益顯著。通過項目的全面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一是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再生稻蓄留面積由200畝穩定增加到400畝,平均畝產200公斤,其中示範戶畝平高達350-425公斤。中稻畝產由97年的500公斤上升到2000年的631公斤,實現年產糧食862噸,比97年增82噸,人均占有糧食460公斤,比示範前增40公斤。二是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全村人均純收入由示範前的1142元上升到2000年底的1442元,人均增收300元。農戶存款總額達600萬元。三是庭院生態建設。160口沼氣,戶平年節約燃料費400元,每年節約資金6.4萬元。示範戶年平均增收1500元,帶動戶年戶平增收800元,全村年增加收入27.5萬元。四是電視通訊網路日益完善。15個社有12個社通公路,農民添置運輸車輛12部;13個社接通自來水,70%的農戶用上自來水,肩挑背磨將永遠成為歷史。電視入戶率98%,電話已由97年12部上升到現在的200部,普及率達39.6%。從而促進了示範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3、社會效益。一是農民生態環境意識不斷提高,科技意識不斷增強。由於每年都開展生態農業知識和新技術的宣傳和培訓,“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建設在農民心目中日益增強,並不斷為之而努力。如今戶平掌握先進實用技術3門。二是人們生產生活環境都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民個個安居樂業,沒有一戶向外地遷居,村里後靠安置移民100人。該村基本實現了“以土為本”的移民安置,為庫區提供很好的示範樣板。三是社會風氣良好。示範村建設以來,隨著項目不斷的增加,新的科技不斷輸入,極大地鼓舞著民眾學習、勞作的積極性,形成了人人有事乾,個個有奔頭的大好勢頭,全村杜絕了違法違紀、打架鬥毆的事件發生,年年獲縣“文明單位”,鎮”五好支部”的榮譽。
發展規劃
竹溪鎮經過三年多的示範建設,構架起竹溪村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框架,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結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鞏固現有成果,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挖掘潛力,農民增收真正實現“高效”,還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必須在政策上加以傾斜,資金上予以扶持。
實行業主制開發
將新建經果示範園由一家一戶分株分戶的管理,集中到有資金、有技術的業主手中,進行集中管理,深層次地開發利用。建大型養殖場1個,圈養生豬100頭,建90立方米的沼氣池一個。形成豬糞產汽,沼渣肥地種果和飼料,飼料餵豬的豬-沼-果+飼料-豬的良性循環模式。需啟動資金50萬元。
發展加工業,創地方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即利用本地再生稻米質優的優勢,把低壩10萬畝再生稻全部精加工成小袋包裝的再生稻精米,創“竹溪”品牌,推向縣外,進入大都市。建優質再生稻精米加工廠,引進精加工設備,形成“稻穀削殼-糙米熟化-精米成形-米表拋光-成品包裝”的工藝流程。需投資50萬元。
發展運銷業,建立農產品行銷公司
公司負責銷售全村的柑桔、枇杷等優質水果、畜禽、大豆、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效地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促進生態農業高產和高效的實現,需投入資金30萬元。
發展第三產業
即培植農村生態旅遊景點。利用已建經果林、生態林及護河護路林帶,興建亭台、石梯等基礎旅遊設施,需投入資金20萬元。村內兩條溪溝改彎取直,建花卉走廊3000米,需投資30萬元;建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需投資30萬元。農村剩餘勞動力可得到充分利用,又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移民安置容量。
重慶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重慶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