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茶葉
竹谿縣位於鄂、渝、陝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區,西北與川陝接壤,東南與本省竹山縣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環境。
一、竹溪茶葉生產發展歷程簡要回顧
(一)茶葉生產的基礎時期。我縣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400多年前就有梅子埡貢茶的傳說。1949年,水坪的紀家山、油房梁,鄂坪的羅漢埡,天寶的白雞埡、孔雀埡、關山、楊家坪等地就有小塊茶園,加上農戶房前屋後的零散茶樹,面積達3000多畝,產量15000多斤。後來農戶又自行種植小塊,解決自飲問題,並成為親朋好友相送的禮品。到60年代中期,我縣興辦龍王埡茶場,以場帶隊,在小塊面積上逐步擴大,到1969年,全縣茶葉面積突破1萬畝,產量突破10萬斤,茶葉生產由農民自飲進入了市場行銷,為竹溪發展茶葉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我縣茶葉生產發展時期是從1970年到1998年,這29年中大部分年份是穩步建園,略有發展。其中發展步伐較大的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75年至1980年,當時的部分社隊從興辦社隊企業的角度出發,利用荒山坡地開墾茶園,如新洲的大營盤、馬家河的觀音台、花橋的中梁子、蔣家堰的長梁子、洛河的塔二灣、鍋廠灣、水坪的紀家山、泉溪的太平關、兵營的迷魂陣、天寶的蔡壩等社隊茶場;到1980年,面積突破2萬畝,產量突破20萬斤。第二階段是從1985年到1998年,隨著富民政策的提出,農村農業生產方針的調整,農民看到了發展茶葉生產的出路,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部分鄉村在發展茶園上也開始由過去的單一開墾荒山逐步向好地轉移,在建園的方式上也開始由過去挖窩點播向開槽換土條播種植轉變,先後建成了縣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進、梧葉子溝、八寶山、紅石岩、春山、中峰的小南溝、大南溝、同勝、土城子、青草坪、石松、龍壩的老王溝、鄂坪的九灣、天寶的張家山等一批鄉鎮和村辦茶場,14個農林特場也都建設了一批茶葉基地。到1998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7000畝,茶葉產量達到了99萬多斤,面積、產量分別比基礎時期的末年增長2.7倍和9倍,茶葉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骨幹項目。
(三)茶葉生產發展的騰飛時期。這個時期是從1999年至2006年。1999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茶葉支柱產業的口號,“十五”期間又提出建設茶葉大縣的戰略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生態茶園建設和有機茶開發為發展方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壯大龍頭、依託信息市場,加快發展、集約經營上規模,完善體制、強化管理上產量,精加工、深加工出精品上質量,抓好行銷上效益”的指導思想,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領導班子和專門辦事機構,檔案上寫茶葉、開會講茶葉、同基層幹部和農民說茶葉,檢查工作時看茶葉,組織農業、財政、發改、銀行、扶貧等部門扶持資金支持茶葉產業建設,全縣上下真抓實幹,形成了發展茶葉產業的強大合力。
一是高標準建設茶園。施工前,鄉村幹部和技術人員一起勘測設計,每畝按333米劃線。每年在夏掛秋播後,鄉村集中勞力,按照設計線路開槽,然後填草回土,鄉、村各自為戰,聯片建園,實行雙行密植條播,8年興建茶園11.3萬。
二是引進良種、良苗,放棄了就地取材、自采本地種子、自行播種的傳統作法。8年中共引進福鼎大白茶種800多萬斤,併購進無性系茶苗10萬多株,加快了茶苗生長發育,提早了採摘時間,提高了產量。
三是開展技術培訓。縣茶葉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專門安排技術人員,利用有關會議和黨校陣地,對茶場生產人員和鄉村幹部講授茶葉建園、管理、修剪、施肥、採摘、加工製作和乾茶保管等方面的技術。還聘請了華農大的技術人才深入到茶場現場操作,傳授技術,茶葉成品質量得到很大提高。龍王埡茶場生產的龍峰、箭茶,梅子埡的梅子貢茶多次獲得省獎,部分產品由湖北名茶成為國家名茶,名牌成為品牌。
四是加強茶場的“五大”配套設施建設。做到了辦一個茶場蓋一棟廠房車間,修通一條公路,架設一條通電線路,配齊一套加工機械設備,修通一條通水渠道。全縣共有茶場場房面積66000平方米,其中車間23000平方米,通場公路280公里,通電線路400公里,自來水管道280公里,茶葉加工設備1000多台套。
五是進行了企業改制和行銷網點建設。對龍王埡、前進、梅子埡茶場實施企業改制,組建了龍王埡、梅子埡兩個茶業有限公司,實行“公司+企業+農戶”的模式。改制後公司運轉正常,成效顯著,茶葉產品銷路越來越廣,行銷網點越來越多,縣內外加之省外達到70多個,行銷人員130多人,基本實現了直銷、經銷、代銷一條龍。
我縣茶葉生產從基礎時期開始,經過穩步發展,順利完成了建設茶葉大縣的戰略目標,到2006年底,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了15萬畝,比基礎時期的末年1969年增長了14倍,比發展時期的末年1998年增長了4倍,茶葉產量突破了200萬斤,比基礎時期的末年增長了19倍,比發展時期的末年增長了1倍多。全縣302個村,有茶園的村301個,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其中300畝以上的村103個,占村總數的34.2%,1000畝以上的村32個,占村總數的10.6%,萬畝以上的鄉鎮5個,占鄉鎮總數的33%。茶葉產業的發展,給農村經濟帶來了活力,2006年,全縣茶葉綜合收入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00多元,茶葉產業已成為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點項目。
二、今後發展的任務目標及措施
我縣建設茶葉大縣的目標已經實現,支柱產業已經形成。但繼續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都還大,產業效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任務目標。全縣496萬畝版土面積,山林面積占70%以上,森林覆蓋面大,無污染,是發展有機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同時還有耕地和非耕地可以利用。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本著從小塊聯成片、小片聯大片、擴大基地規模出發,統一規劃設計,再用5年時間,興建茶園5萬畝,到2010年,全縣有機茶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產量達到500萬斤,收入突破3億元。
(二)強化措施。發展茶園是建設茶葉產業的基礎,而強化配套措施搞好跟蹤服務,是建設茶葉支柱產業的關鍵和著眼點。因此,在繼續發展茶葉基地的同時,必須在相關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1、依靠科技進步,抓好技術培訓。引進外地人才和啟用本地有技術專長的人才,組成技術隊伍,採用舉辦培訓班和實地現場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為鄉鎮村組幹部、企業人員和茶農培訓建園播種技術、茶園管理技術、茶葉的採摘製作技術、成品行銷技術等,不斷探索科技興茶、科技制茶的新路子。
2、加強茶園管理。一是每年進行一次中耕除草,鬆土保墒,嚴防茶園荒蕪。二是追施有機肥。在肥源不足的情況下,推廣草覆蓋,在茶行開槽,在槽內填入茅草、禾稈,然後蓋土,使之腐爛,增加有機肥效。三是抓住時機修剪茶樹。每年秋末冬初對茶樹進行一次修剪,使茶樹蓄積養分,促進春芽的旺盛生長。四是改造老茶園。50、60年代的一批老茶園,茶樹已老化,產量低。對這一部分茶樹應有計畫的分期分批進行台刈,使之重發新梢,提高產量,為老茶園注入新的活力。3、發展茶類。竹溪主要是生產綠茶,烏龍茶生產已開始起步,填補了單一生產綠茶的空白,還需繼續擴大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量。在此基礎上,還應考察和引進磚茶的生產技術,在利用芽茶的同時利用葉茶發展磚茶,進行邊銷,實現春茶、夏茶、秋茶一起上,既能擴大茶類,又能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4、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公司的幅射面。龍王埡的竹溪龍峰、梅子埡的梅子貢茶已成為兩大茶葉品牌,改變了多年有名牌無品牌的局面。今後,一要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利用新茶上市的品嘗,年度茶葉的評比,風景旅遊區的視窗展示等形式進行宣傳,提高知名度。二要擴大幅射面,梅子埡應向南邊的泉溪、豐溪、兵營、天寶、桃源、向壩等鄉鎮幅射,龍王埡向東北邊的新洲、縣河、水坪、中峰、蔣家堰、龍壩、城關等鄉鎮幅射。
5、加強領導。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咬緊茶葉產業不放鬆,縣茶葉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履行職責,領導小組成員應經常深入茶葉基地、龍頭企業,了解和解決茶葉產業發展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全縣形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鄉鎮各盡其職,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制定優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茶葉產業再上新台階。
近5年竹谿縣新發展茶園6萬畝,總面積達到11.5萬畝,在全省各縣(市)中名列第二。進入採摘期茶園4萬畝,年產量123萬斤,實現收入4500萬元。“龍峰”、“箭茶”、“銀橋”等7個精品名牌茶葉產品多次獲國際國內金獎,3個品牌獲綠色食品認證。“龍王埡”商標成為湖北省茶葉著名商標,龍王埡茶場被確定為“湖北省有機茶示範基地”。以龍王埡茶場為核心,17箇中小茶場組成“湖北龍王埡茶業集團”,註冊資金1.1億元,擁有茶園2.2萬畝,成為湖北省第一大茶業龍頭企業,產品開始銷往歐盟和日本。水坪鎮被評為湖北省“茶葉十大名鄉名鎮”。
又話竹溪茶
鮮嫩的茶芽如萬“箭”競發,採茶姑娘的雙手在茶樹上飛舞;遠處,一壠壠茶帶猶如“綠龍”倚山起伏……好一幅引人入勝的採茶圖。欲說當年好睏惑
這裡不得不提《湖北日報》1998年4月11日發表的《竹溪茶話》。當年,本報記者經過深入的採訪,發現竹溪茶存在基地面積小、品牌過多過雜、茶葉科技含量不高等諸多問題。這篇報導猶如平地一聲驚雷,在該縣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當時,竹溪被稱為茶葉大縣,但茶葉基地面積不足4萬畝;全縣茶葉品牌達20多種,各鄉鎮、各茶場都各打各的牌,百“花”競放“花”不艷。同時,有的茶場還魚目混珠,以次充好,擾亂市場秩序。加之茶葉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很難與外地的知名品牌抗衡。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竹溪人還在以茶葉為自豪時,卻發現危機已悄然而至。決策者們當機立斷,以《竹溪茶話》為教材,開展全縣大討論。最後思路在討論中統一,舉全縣之力把茶葉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一篇報導引發了一場產業革命。
今日雄風初展
六年了,再看竹溪茶,我們發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
全縣茶葉面積發展到10萬畝,年綜合收入達3600萬元。縣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00多萬元資金用於擴大茶園基地和對老茶園進行改造,各鄉鎮也都把茶園建設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基地的重頭戲。由於茶葉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入,茶農生產的積極性很高,去年龍王埡茶場二組的茶農王家成,一年承包茶園20多畝,僅採茶收入就達3萬多元,全場茶農的收入基本穩定在1700元以上,高於全縣人均純收入。
竹溪特殊的區位優勢和氣候環境,造就了竹溪茶獨有的品質。據統計,竹溪茶已累計獲得國際國內大獎200多項。1999年龍王埡茶場獲得了歐盟有機食品最高權威機構———瑞士生態市場研究所頒發的有機茶生產與銷售證書;去年,茶場又順利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兩張“王牌”拓寬了竹溪茶進軍國際市場的渠道。今年3月8日,農業部授予龍王埡生產的茶葉為“無公害放心茶”。龍王埡茶場已與華農大、省果茶研究所簽約,培訓技術人員,開發新產品,提高製作質量。
後說品牌。竹溪茶葉的品牌已趨統一、規範。近幾年來,通過以大帶小、租賃、承包、買斷經營權等方式,現在全縣形成了“龍峰”、“梅子貢”、“銀橋”三個品牌。“龍王埡茶,香飄華夏”、“長江三峽水,楚地梅子茶”、“喝銀橋綠茶,走健康之路”,這些廣告語叫人耳熟能詳。
明天何去何從
誠然,經過幾年的努力,竹溪茶葉與過去比,已有不小的進步,然而橫向比較,竹溪茶還有許多要做的事。
全縣的10多萬畝基地,分布在17個茶場,加工點140多個,呈現出有品牌的,基地面積不夠,有基地的茶場又沒有品牌的局面。有關人士提出,應通過聯營、買斷等方式把全縣的茶場收歸到幾個大場麾下,這樣才能實現資源優勢、品牌優勢、技術優勢的有機結合。目前,“龍峰”、“銀橋”、“梅子貢”在縣內茶葉產品中呈“三足鼎立”之勢,各有千秋。然而在一個縣內,同一種產品造就出三個大品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要對這三個品牌進行綜合分析,選定其一,通過組建竹溪茶業集團,把它做成全國名牌,通過有機茶出口歐盟的契機,爭創世界名牌。”縣茶葉辦負責人說。目前竹溪沒有一個專業的茶葉銷售市場,組建茶葉銷售市場和網路也是必要的。
竹溪茶葉在全省和全國所占的市場份額還非常小。所以要堅持發展不動搖,在種植、管理技術上下功夫,引進優質品種,推廣無性系繁殖技術,提高質量,延長茶葉見收周期,增加產量,真正使竹溪這個茶葉大縣名副其實。
金秋十月中旬,茶葉香溢京城。“中國茶葉之鄉”湖北省竹谿縣派代表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茶鄉發展論壇”,並作了主題演講,博得茶業界代表熱烈掌聲。緊接著竹溪龍峰茶品牌“爭創湖北第一名茶”論證會在武漢“高談闊論”,眾多專家建言獻策,寄厚望予竹溪茶躋身國家級名茶品牌行列。京漢兩地茶業界名家和世界產茶大國代表,金秋熱話竹溪茶,可謂山縣竹溪的一大幸事。
茶鄉今朝茶更香
竹溪自古盛產茶葉,“貢茶”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竹谿縣委縣政府把推進茶葉產業化、標準化作為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支柱產業,走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興茶新“茶道”。縣財政協同有關部門申報《茶葉板塊——龍王埡有機茶開發項目》,通過專家評審,納入了《湖北省優勢農產品板快建設項目庫》,爭取專項資金支持茶產業綜合開發和品牌培育。截至目前,全縣生態茶園基地已達13萬多畝,年產乾品茶葉250萬公斤,已有4家茶場培育的主導品牌獲準使用LB綠色食品標誌,龍峰茶還獲得瑞士生態市場有機茶認證和出口歐盟的市場“通行證”。龍王埡茶業集團制訂的“龍峰茶”、“箭茶”企業標準,經國家質監總局批准,成為湖北省唯一的茶葉地方標準,被眾多茶場採用,“龍峰茶”商標榮獲湖北省著名商標。
竹溪地處南北氣候交匯迴旋的秦巴山區,所產綠茶香氣襲人,茶多酚含量高達36.5%,高於其他茶區10多個百分點,已被湖北省政府定為高香綠有機茶重點示範基地縣,國家農林部門分別授予竹溪“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稱號,湖北龍王埡(集團)茶場被農業部和國家標準化管委會列為竹溪茶葉產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建設單位。
茶博會講竹溪茶
10月9日至12日,第二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暨“中國茶鄉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展開壇。竹谿縣政府安排縣茶葉辦和重點茶場負責人組成團隊參加,帶隊的縣委副書記劉榮盛,在大會主辦方的特意安排下,作了《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建設有機綠茶之鄉》的主題演講,博得入會代表熱烈掌聲和驚訝讚嘆。眾多新聞媒體“長槍短炮”麥克風,對準竹溪代表演講人,會下紛紛索要竹溪茶宣傳資料。
據了解,這次由國家商務部、農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6家共同舉辦的茶博會和論壇,吸引全國各大茶葉行業組織代表和產茶大縣政府官員組團參展參會。美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世界產茶國的涉茶企業應邀前來參展。中外代表以茶會友,參加品茗竹溪茶,聽竹溪代表說茶事,唱茶歌,對竹溪茶產生了濃厚興趣和深刻印象。
江城評說龍峰茶
10月14日,竹谿縣政府在江城武漢舉行“爭創湖北第一名茶暨竹溪龍峰茶品牌發展”論壇會。這是竹溪茶準備“升級”的首次高規格“聽證會”。竹谿縣長賀盛有帶隊,縣委副書記劉榮盛剛從北京走下論壇赴漢出席。湖北省農業主管部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商貿企業等涉茶方面的專家教授和茶界名家應邀出席。專家們品茗著竹溪高香綠茶,用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認真審議《竹溪龍峰茶品牌發展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了真知灼見。
應邀出席論證會的湖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總農藝師徐能海說,竹溪發展龍峰茶品牌,自然生態環境好,政策配套,上下重視,有文化底蘊,有市場前景,爭創全省第一名茶有了良好基礎條件。華中農業大學著名茶學專家倪德江教授,結合自己近7年在竹溪進行茶學教科研的實踐,深有體會地說:“竹溪雲霧山中出好茶,獨特的土質、氣候和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等條件,造就高山綠茶天然內在品質優於平原茶。”
專家組各抒已見,得出結論:竹溪龍峰茶已具備“爭創湖北省第一名茶”品牌的基礎和優勢,建議進一步加大科技興茶的力度和對外宣傳的力度,提高龍峰茶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在爭創全省第一名茶的同時,力爭躋身於全國名茶品牌行列
細品竹溪茶
竹谿縣坐落在大巴山腳下,山上山下,茶道暢行,龍峰、毛尖、雲霧、瓜片,於峰頂、緩坡,漫漫成片。遠在幾千年前,“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常飲茶有益健康,可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在我們竹溪,每年春雨剛過,茶山就披上了碧綠的新裝。採茶的季節到了,茶坡上,一群群嬉鬧的“採茶女兒”像飛舞的蝴蝶。有的鄉民會背上背簍,於清晨出發,去三四公里外的山裡採購上等的茶。鄉民採購茶葉不像城裡人那樣帶著現鈔去,而是在背簍里裝滿了自家種植的大米、山芋、大頭菜等,與茶農做完交易,便帶著一小包剛烘炒好的上等綠茶興沖沖地回家。上等綠茶帶回家是家裡人捨不得沏的,而被珍藏在一個小瓮里,四面密封紮好,是專門用來待貴客的。
竹溪的民風極為淳樸,老鄉非常好客,你若從哪家門前走過,即使素不相識,主人見了也會打個招呼:“歇一會兒,喝杯茶吧!”真的坐下了,茶也果真端上來了。倘若有過路人在你家門口歇腳,卻喝不到茶,人們就會認為你家女主人不懂情理。在農戶家,大都是晚輩里的兒子或者侄兒來斟水,女人並不露面。倘若一來再來的客人,日久熟識了,女人不再規避,也只是立在門口。她若倒茶,要先遞給自家男人,再轉給客人。
在我們鄉下,鬍子拉碴的“老莊稼”下山時總是順便摘上幾把“粗樹葉”(即野生綠茶),回家熬成黑糊糊的、稠稠的湯水,第二天帶上山,幹活累了,喝上一口,看起來美滋滋的。我曾一時貪嘴,也禁不住喝上一口,苦!比中藥還難下咽!可“老莊稼”卻在一旁“嘿嘿”笑個不停:“小伙子,這玩藝兒,你可別小瞧它,沒它咱幹活就少那么一把勁哩!”
冬日夜長,是串門的好時光。吃過晚飯,主人家將鋸不成材的雜木、斧劈不開的樹蔸搬進火塘生起火來,火旺了,就放上小鍋子煮起“大腳板茶”(即極粗劣的綠茶),等候著客人的光臨。煮好茶主人會先嘗一嘗味道,若茶倒入杯中後,茶葉在杯中倒懸,主人會高興地說:“今天有貴客要來。”有時茶葉惱怒地沉入杯底,主人就會詼諧地說:“哪個不該來的要來了。”串門的人進門後,大家圍坐在火堆旁,一杯熱茶下肚,閒聊起家長里短:西家的姑娘由保姆變成了“二奶”,東家的小伙子由打工仔當上了老闆,鄰家的後生見義勇為上了報紙,還有誰家的小子懶惰不孝,誰家的媳婦漂亮賢惠,誰家的母豬又下了豬崽……講的人繪聲繪色,聽的人津津有味,滿屋子洋溢著溫馨、歡快的氣氛。
參加工作後,我品過西湖龍井、信陽毛尖、南京雨花茶等,但感覺總不如那用山泉煮出來的竹溪茶香。一晃離開家鄉有五六年了,我總忘不了小山村那憨厚耿直、勤勞善良的鄉親們,還有那飄著縷縷清香的家鄉茶。
全國聚焦竹溪茶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湖北
為有效保護和發展竹溪茶品牌,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竹谿縣於2005年6月正式向國家質監總局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6年10月27日經國家級專家組審查,國家將龍峰茶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名錄,“竹溪龍峰”成為與“西湖龍井”一樣實行嚴格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國家級地方名茶。
近幾年竹溪茶在全國、全省創下了幾個第一,2004年10月獲得“中國有機綠茶之鄉”命名,2004年12月獲得“中國茶葉之鄉”命名,2001年12月通過國際權威有機茶認證機構歐盟認證,連片認證面積4000畝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茶基地;2005年1月精心製作的《夢在竹溪》MTV悠揚的歌聲伴著醇香的茶韻在全國媒體上飄揚。目前全縣茶葉面積達到16萬畝是湖北省第一大茶葉大縣。年產高檔有機茶125萬公斤,實現綜合收入2億元。
這次竹溪龍峰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使竹溪茶取得了世界市場的“通行證”,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又一次引起了全國的關注。標誌著竹溪茶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台階。
2006年11月30日,是竹溪人引以驕傲的日子。國家質檢總局[2006]第176號公告批准“竹溪龍峰茶”取得地理標誌產品產區地域保護範圍。它標誌著竹溪綠茶在十堰地區率先取得躋身國際市場的“金鑰匙”、“身份證”、和“通行證”。它不僅填補了十堰市尚無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空白,更使竹谿縣首次具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知名產品。
近幾年來,在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支持下,質監局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發展茶葉支柱產業,打造茶葉生產大縣,創建知名品牌”經濟戰略方針,依託本土具有特色的茶葉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質監職能,以標準、計量、質量為手段,致力於提升“龍峰茶”聲譽和標準化建設,為“龍峰茶”取得地理標誌產品產區地域保護資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最近,為了有效保護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規範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使用和管理,確保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的品質與特色,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縣政府又出台了《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管理辦法》。《辦法》中依據《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對凡從事龍峰茶生產、經營活動,申請、印刷、使用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以及對龍峰茶地理標誌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等作了具體的規定。
相關資料
竹谿縣,竹溪一中,夢在竹溪。
相關網址
http://www.cnhubei.com/200304/ca250639.htm
http://news.cteac.com/cydt/teass/2005-10-28/200510281508189382.htm
http://wb.10yan.com/syrb/html/view.asp?id=28440&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