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
中國民間歌舞。又稱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鑼等。主要流行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南宋吳自牧著《夢梁錄》中有臨安節日中百戲藝人表演花鼓的記載。明代傳奇《紅梅記》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節;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詞》中有“小鼓花腔說鳳陽”之句。從這些記載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節日,花鼓常與秧歌、花燈、採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執鑼,女背鼓,以鑼鼓伴奏,邊歌邊舞。花鼓的曲調是在當地小調和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花鼓調,各有不同的風格。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是鳳陽傳統的民間藝術。鳳陽花鼓最初的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穿插期間。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根。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還發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聲越來越大。鳳陽花鼓已在多部影視片中出現,並在全國表演和比賽中獲獎,走出國門也獲得讚譽。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並成為中國漢族民間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鳳陽花鼓演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所唱曲目有近百首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十杯酒》等。早在明朝中葉,鳳陽花鼓就在中國江浙一帶流傳。明末流傳範圍繼續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有的甚至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活動。
作為民間藝術的鳳陽花鼓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乾隆年間,有人將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改編為鳳陽花鼓歌舞,在宮廷中為皇帝演出。乾隆年間編纂的《霓裳續譜》一書中就收錄了《花鼓獻瑞》、《鼓樂呈祥》等歌舞節目。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鳳陽花鼓在唱片中廣為流傳。上海的“百代”、“得勝”、“大中華”等唱片公司製作了大批鳳陽花鼓唱片。在解放後攝製的《大路》、《拉郎配》、《巨瀾》、《鼓鄉春曉》等影片中,均出現過鳳陽花鼓的表演場面。
在新中國的舞台上,鳳陽花鼓曾在全國各地多次文藝匯演中獲獎。鳳陽花鼓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傑出代表蜚聲海內外。
蓮湘花鼓

武堅的蓮湘花鼓原本也與其他地方的花鼓相似,道具也為小鑼、小鼓之類,更沒有女角由男角反串的做法。救駕那日,當地百姓恐有不測,臨時決定傳統的女角由身強力壯的男青年扮演,並將小鼓換成兩根鑌鐵棍,以被不時之用。為了不使敵人疑心,他們將鑌鐵棍上纏貼上花花綠綠的彩紙,並在鐵棍兩端各拴上一串銅錢,小鑼也由另一名青年男子敲打,相互約定好如果聽到銅錢聲“切嚓切嚓”、小鑼聲“鐺茨鐺茨“有節奏的響個不停,說明平安無事;如果聽不到銅錢聲,小鑼反而急促敲起,老百姓就一齊動起傢伙趕去救駕,作為傳送信號的兩根鑌鐵棍實在太沉,便改用竹竿挖空兩端串上銅錢,飾以紅絨須和彩紙,遂更名“蓮湘”。從此,武堅的花鼓就發展成一種固定的四人演出歌劇,其中女角一律由男角反串,“四人花鼓”也被稱為蓮湘花鼓。
蓮湘花鼓形式獨特,動作簡潔,具有粗獷、質樸、風趣的風格。由4人演出,3個行當:一少年扎白毛巾,身著白中式對襟上衣,棕中式褲,腳穿圓口黑布鞋,鞋頭上飾有紅色絨球,相當於戲劇中的“生”;三花臉身著米中色對襟上衣,鑲深棕色邊,棕中式褲,腰系淡藍色圍裙,鞋同少年,頭頂扎一“沖天辮”,鼻樑畫以白色方塊,相當於戲劇中的“淨”;而村姑身著桃紅中式大襟上衣,湖藍中式褲,扎黑底繡金花圍裙,頭系分紅彩球頭帶,腳穿粉紅圓口繡花鞋,鞋頭飾湖藍色絨球,頗有水鄉的典雅純樸的特色,相當於戲劇中的“旦”,通常男扮女裝。道具十分簡單,僅小鑼、鑼板、蓮湘、紙摺扇、花手帕。表演時,少年手敲節奏強烈的小鑼,三花臉手揮紙扇,村姑右手各舞一根花團錦簇的蓮湘,左手各對應地揮動花手帕,邊演邊唱。他們各展其枝,少年要有“小鑼功”:邊舞邊敲邊拋,小鑼能飛出丈把高,然後又穩穩噹噹地收回手中;三花臉是扭腰、擺胯、歪頭,插科打諢,即興發揮各種逗趣的動作;二村姑舞動的蓮湘動作秀美剛健,如花槍飛舞,不時撞肩,跌懷、碰膝,偶爾還在三花臉頭頂上敲一下,主要的動作有“純陽背箭”、“枯樹盤根”、“喜鵲登梅”、“反抱玉柱”等,招招式式,技藝皆絕,融歌舞、雜技於一爐。伴奏的音樂主要來自於民間小調,常用的有“數鮮花調”、“侉侉調”,“剪剪花調”、“賣油郎調”、“雙下山調”、“探親調”、“龍船調”等幾十種,配以二胡、三弦、竹笛和小鑼等樂器,歡快的二胡和清亮優美的笛聲,伴隨著蓮湘絲絲的銅錢叮噹聲,猶如小河的水在淙淙地流,洋溢著濃厚的水鄉芬芳。樸實的鏇律中突出強烈的節拍,體現了水鄉獨有的鄉土氣息。唱詞有長有短,內容豐富多彩,如歌頌古代英雄豪傑的《武松打虎》,表現男女愛情的《數鮮花》,歡慶解放的《春到水鄉》,反映家鄉變化的《水鄉變了樣》、《武堅水美人美》、《黨的光輝照水鄉》等,不一而足。

翼城花鼓

晉南各地,都有打花鼓這種形式。唯翼城花鼓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經歷代相傳,不斷發展和提高,表演者身背幾個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後擊,每令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且還能躍上兩人抬著的雙槓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民眾歡迎。經過千餘年的流傳,翼城花鼓已經遍布全縣的大小村莊,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會打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在翼城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一、歷史溯源
翼城縣的花鼓主要是從明朝的時候就開始盛行。根據當地傳說,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娘娘,她就生長在西關村,她回家的時候,翼城為歡迎她,就組織了好多的這個社火活動,其中李娘娘對花鼓非常感興趣,看了以後當場就獎了三千兩銀子,從此翼城花鼓就出名了,一直延續到現在,越搞越熱火,越搞越好。
其實翼城花鼓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貞觀年間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楊家祠堂牌匾上寫道:“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哄哄。”落款為大唐貞觀三年正月。《翼城縣誌》國戚卷載:“明萬曆年間李太后回翼城省親賞花鼓銀子三千兩。”可見冀城花鼓在明萬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為百姓慶豐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謂“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即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二、藝術特色
翼城花鼓動作粗獷,節奏歡快,情緒熱烈,風格淳樸。打花鼓是翼城縣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新春佳節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時節,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東西南北走,百歲老翁五歲童,花鼓打的震天響”。
海安花鼓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墊場演出節目就有民族風情之《江蘇.海安花鼓》 。
湖南花鼓戲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過去,由於花鼓戲遭受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 、《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湖南花鼓戲從勞動人民民眾中來,豐富了勞動人民民眾的生活娛樂。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的劇目,據統計有一百九十七出。其中,有的是從民歌小調改寫而來,如《抽門閂》、《掐菜苔》、 《告老爺》等;移植或藝人創作的,如《江漢圖》、《賀端陽》、《打補釘》等;文人編寫的,如《江漢圖》,就是出自清同治年間沔陽的一個落魄官吏鄭東華筆下。荊州花鼓戲的唱腔曲牌約有八十多種,多是當地的民歌小調,主腔有“高腔”、“打鑼”、“四平”、“圻水”,其他小調有“思兒”、“繡荷包”、“雙撇筍”等。演唱時有幫腔。因受楚劇的影響,唱腔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主要樂器有邊鼓、竹梆、鈸、大鑼、馬鑼、小鑼、嗩吶等。打擊樂器的曲牌約有二十多種。樂曲較豪放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