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炙甘草

炙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俗稱炮製,就是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勻,3~5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治療功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炙甘草炙甘草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
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短於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褐色,膜質,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鍾狀,長7-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甘草常生於乾旱沙地、河岸砂質地、山坡草地土壤中。

分布範圍

產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蒙古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

藥用價值

炙甘草炙甘草
1.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3.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髮炎的咽喉和氣管黏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症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於平衡女性體內的激素含量。
5.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腫瘤生長的作用。
炙甘草臨床套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炮製方法

古代炮製文獻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見於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塗之”的記載。此外,有的文獻尚載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製大法》則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齋廣筆跡》、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
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後,加入待炮製的甘草中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
先將待炮製的甘草放置於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熱,加入煉蜜共炒,至芳香泛黃,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
現代炮製工藝
現代炮製工藝一種蜜炙方法為:先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勻,3~5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該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質佳。
有文獻記載,對烘法與炒法炮製的蜜炙甘草進行研究比較,結果表明,兩者甘草酸含量沒有明顯的差異。在同等劑量下,兩者有相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抑制作用。
烘製蜜甘草的急性毒性實驗低於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認為現代化大生產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於統一工藝標準。席先容等報導,以烘製蜜炙甘草炮製品的外觀性狀、甘草次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分,採用正交實驗法,對蜜炙甘草炮製工藝進行優選,實驗得出最佳工藝條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悶潤透心後,在60~C烘60min。段永紅等套用重量法測定生甘草、傳統蜜炙法和機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甘草經蜜炙後,甘草酸含量損失約20%~30%,而傳統的蜜炙法與機器蜜炙法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且外觀色澤均勻、無焦斑,入庫後保存時間長,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王萃揚等通過對種中藥飲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爐蜜炙與傳統蜜炙方法比較,結果微波爐蜜炙飲片外觀、色澤等優於傳統蜜炙飲片,質量穩定性好,含水量明顯較低,差異顯著,且重複性好,操作簡單易控制,省時省力。吳世強等總結10餘年使用遠紅外烤箱蜜炙中藥的炮製優點為:飲片色澤均勻一致,避免污染,溫度有量易於掌握,減少勞動強度易於操作。黃樹清採用高壓高溫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滿意效果,其優點是:炮製品片面整齊美觀,有光澤,呈亮金黃色或深黃色,氣純香味甘甜,久貯一年不發粘,不發霉生蟲。炮製輔料的研究對於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國藥典》規定25%,《廣東省炮製規範》規定50%。

繁殖育種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均可(生長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頃37500千克,翻後耙平。
種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種,磨破種皮,或者用溫水浸泡,沙藏兩月播種。再者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溫暖的地方,上蓋濕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種。7~8月份播種,不催芽,可條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開1.5厘米溝,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後一定要注意種子和土壤密接,土乾要澆水,每公頃用種子30~37.5千克。
根狀莖繁殖
結合春秋採挖甘荔時進行,粗的根藥用,細的根莖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個芽,頭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內,行距30厘米開10厘米深的溝,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澆水。
出苗前後,保持土壤濕潤,乾要澆水,苗長出2~3片真葉按株距10~12厘米間苗,此期地無草。根狀莖露出地面後培土,拔除雜草,防止草叢生,第一、二年和糧食等作物間套種,合理利用土地。封凍前,追施農家肥料2000~2500千克。
採收加工:種子繁殖3~4年,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採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莖葉枯萎時採挖。甘草根深,必須深挖,不可刨斷或傷根皮,挖出後去掉殘莖。泥土,忌用水洗,趁鮮分出主根和側根,去掉蘆頭、毛須、支杈,曬至半乾,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也可在春季甘草莖葉出土前採挖,但秋季採挖質量較好。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加工時做到皮淨身乾,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病蟲防害

鏽病
被真菌侵害後,葉的背面出現黃褐色的皰狀病斑,破裂後散發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復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灑0.3-0.4波美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鋼400倍液。
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後,葉片產生圓形和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1:1:1~16O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1500~Z00O倍液。
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後,葉片正反面產生白粉。
防治方法:噴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
蚜蟲
又叫蜜蟲、膩蟲,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時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植株和落葉深埋。發生期噴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數次。
紅蜘蛛
8月份左右發生,9月份左右危害嚴重,主要侵食葉片和花序。葉片被害後,葉色由綠變黃,最後枯萎。此蟲多藏於葉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米湯或麵漿水噴灑。

功效作用

現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及抗變態反應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臨床套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綜合曆代醫家,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與作用有以下四點:
1、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陰陽並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並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植物文化

1、商品名:
a.甘草商品一般分為東甘草和西甘草兩種:
東甘草:又名東草。為產於東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為產於寧夏鹽池、甘肅、內蒙古,青海,陝西、新疆等地者。
b.此外還有以下傳統商品名稱:
粱外草:產於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一帶者。
甜草苗:產於內蒙古烏蘭察布涼城縣域,外皮以紅棕和棕黃色多見,為優質藥材。
王爺地草:產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者。習慣認為梁外草及王爺地草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西鎮草:產於寧夏鹽池,陶東,平羅一帶。屬於西草。上河川草:產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一帶者。屬於西草。
邊草;產於陝西北部靖邊、定邊一帶者。屬於西草。
西北草;產於甘肅民勤、慶陽、張掖、玉門等地者。屬於西草。
下河川草:產於內蒙古包頭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和林格爾等地者。屬於西草。
東北草:產於內蒙古東部,赤峰,哲盟、呼盟等地者。屬於東草。
新疆草:產於新疆者。屬於西草。
皮甘草:又名帶皮甘草、帶皮草、皮草。為採收加工後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為採收加工後颳去栓皮,切成長段者。
把甘草:為在加工過程中切成長段,紮成把者。
甘草節:又名粉草節、草節。為甘草根及根莖中充填有棕黑色樹酯狀物質的部分。
甘草頭:又名疙瘩革、疙瘩頭。為甘草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
均以皮細而緊、質豎體重、紅棕色、粉性大、甜味濃、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2、處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處方中寫甘草,生草指生甘草。為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偏於清熱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然後入藥者。偏於潤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為甘草根的末梢或細根,洗淨,切小段入藥者。偏於清熱利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