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世紀歐洲,天主教為了迫害異教徒,設立火刑柱於宗教廣場上,凡堅持不同於天主教信仰的人被處於火刑,在宗教廣場上,宗教領袖們把民眾的非理性狂熱情緒煽動起來,並利用這種狂熱的情緒來達到自身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切人群聚集的公開場合,人們常常表現出與日常生活大相逕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這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的愚昧無知問題,而是基本的人性問題,是無意識統治下的群體心理問題,這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廣場效應。
含義
因為某一個目的而產生的群體,總是在一個公開場合聚會,在聚會過程中,人們的心理會發生畸變,這種畸變就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洛倫茲所說的社會感應:它意味著參與的個體愈多而且群體的力量愈強時,堅決離群的行為也就愈少。在一個群體中,有意識的個體會很容易喪失,而代之以無意識的群體,洛倫茲把它稱為無名民眾。
行為特點
美國社會學家帕克指出,這種集體行為分接觸與摩擦、情緒感染和群體激動三個步驟完成,具有自發性、狂熱性和非結構性三個特徵。
法國著名群體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總結了群體的心理特徵,認為群體衝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情緒容易誇張並且單純,群體是偏執的,專橫的,也是保守的,但群體的道德可能比個人高尚,也可能比個體低劣,事實證明多數情況下群體的道德比個人要低。
產生這一切心理特徵的原因:是個人在群體中的消失,無意識成為統治者。原本散漫無序的個體人格、個體意識都在無數人的情緒感染中消失,只存在著更加凌亂卻被大家莫名其妙接受的某種思想,但是這種思想會立刻發生變化,甚至極有可能朝反方向發展。
影響
廣場效應在特定環境下會影響民眾對法制和道德標準的判斷,甚至干擾正常的司法審判,從而導致多數人暴政,或者司法審判利用群體行為製造多數人暴政的假象,如蘇聯的莫斯科審判、某些特定時期的公審。在這種情況下,主持審判工作的法官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迎接公眾群體的聒噪,不被群體行為的無意識控制。
案例
1、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被審判、被行刑的全過程實際上是法利賽人煽動的結果,最終迫使審判耶穌的羅馬總督彼多拉判處耶穌死刑。
2、2011年11月,鄭州滑縣一農民在黃河邊種植的60畝蘿蔔豐收,卻遭遇市價大跌,考慮到銷路不好,該農民決定將蘿蔔免費贈給市民吃。此事經媒體報導後,上萬人來拔蘿蔔,不僅20萬公斤蘿蔔被拔光,包括近兩萬公斤紅薯在內的其他蔬菜也被拔走,農民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由於沒有有效地進行人流控制,很多人同時在菜地中採收,使這塊菜地進入典型的“廣場效應”狀態。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1年12月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 |
2011年12月IN辭彙總 | 壞天氣朋友 | 沙發經濟 | 廣場效應 | 詛咒敏感期 | 宋詞密碼| 隱孕族 | 娛樂反芻 | 自媒體時代 | 壁球人 | 索斯比女人 | 玻璃懸崖 | 聖誕衝動 | 超期博士 | 水立方女人 | 年會經濟 | 寡趣症 | 高跟鞋理論 | 星期六嬰兒 | 一度效應 | OBS消費 | 壞訊息綜合症 | 學位投資 | 鳥籠邏輯 | 職場恐高症 | 聖誕奶奶 | 年關恐懼症 | 小丑護理 | 職場五年陳 | 醬油考生| 失歌症 | 假前綜合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