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
1952年,剛剛邁入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軌道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級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新型高等法學教育向著體系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和中國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期誕生的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地質學院等一批高校一樣,已有48年歷史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和清華大學政治系,燕京大學法律系、政治系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合併組建後誕生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最初的校舍則坐落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1952年11月23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任命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為院長。11月24日,北京政法學院成立典禮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以錢端升、雷潔瓊、芮沐、王鐵崖、費青、吳恩裕、曾炳鈞、龔祥瑞、樓邦彥、黃覺非、嚴景耀、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余叔通、張國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大師匯集學校執掌教鞭,以其非凡的智識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鑄就了北京政法學院起步期的輝煌。學校因此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
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導改為由法務部領導。
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國務院列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5年,學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領導。
1970年,學校因“文化大革命“停辦。
改革開放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復辦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學院面向全國恢復招生。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務部、公安部聯合向中央提交《關於迅速籌建中國政法大學、恢復公安學院和遷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請示報告》,提出以現有的某所重點大學為基礎,調進一批優秀教師,另選校址,建設“中國政法大學”,並將其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自此,法務部進行籌備,準備成立“中國政法大學”。
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我國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法務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
1983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第七個五年計畫”。經過比較,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這裡背依巍巍軍都山,距美麗的十三陵水庫僅數箭之遙。
1986年6月,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標誌著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昌平校區大禮堂,李克強同志和巴羅佐主席為中歐法學院揭牌。
2012年5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周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
2012年8月,中國政法大學“套用型、複合型法律人才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基地”、“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基地”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2013年3月,學校進入中國國家首批“2011計畫”建設序列。
2017年9月,學校法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自建校以來,中國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身影。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中國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託完成了《合夥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其他在編科研機構6個;新型研究機構10個;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2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其他協同創新中心4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
新型研究機構: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路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學術資源
學術論壇
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中國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頂尖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聖經。在這裡,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裡,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
博聞論壇於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頂尖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於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下設18個教學單位、共有24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 |
科學技術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國際教育學院 | |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截至2016年12月底,學校有5位終身教授;有5人榮獲“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有8人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1人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榮獲“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7人榮獲“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國家“千人計畫”入選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2人、青年項目入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42人,4人入選新(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入選“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2人入選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終身教授: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應松年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律碩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會工作、法律翻譯、金融、國際商務、新聞與傳播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雙一流”建設學科:法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法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政治學
教學建設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制史與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以及法學實踐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精品課程
類型 | 課程名稱 | 獲獎及評定年份 | 所屬專業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06 | 政治學 |
中國法制史 | 2006 | 法學 |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07 | 法學 | |
商法學 | 2007 | 法學 | |
民法學 | 2008 | 法學 | |
刑事訴訟法學 | 2009 | 法學 | |
憲法學 | 2009 | 法學 | |
北京市市級 精品課程 | 海商法 | 2003 | 法學 |
中國法制史 | 2004 | 法學 | |
民法 | 2005 | 法學 | |
國家賠償法學 | 2006 | 法學 | |
商法學 | 2006 | 法學 | |
經濟法總論 | 2007 | 法學 | |
國際法 | 2007 | 法學 | |
憲法學 | 2009 | 法學 | |
國際司法 | 2009 | 法學 | |
刑法案例研習 | 2010 | 法學 | |
中國社會 | 2010 | 社會學 | |
國家級 精品視頻公開課 | 法律邏輯 | 2012 | 法學 |
法律英語與法律文化 | 2014 | 英語 | |
國家級 精品資源共享課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16 | 法學 |
商法學 | 2016 | 法學 |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2016 | 政治學 | |
中國法制史 | 2016 | 法學 |
教學模式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國政法大學形成了“道器一體、專能兩翼”的教學理念,並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複合型、套用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先後與全國各大法院、檢察院、紀檢監察、司法行政部門以及和大型律師事務所、著名企事業單位都建立了固定合作關係和學生實習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構建的學生成長及在全國相關機構形成極大覆蓋率的培育機制已經使得該校成為中國法治建設最大的傑出後備人才的培養基地。
國際交流
截至2018年1月,學校先後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35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三百餘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2年以來,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貝多建成3所孔子學院。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校名1952年10月12日,首任校長錢端升寫信給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同志,希望毛澤東主席能為新誕生的北京政法學院題寫校名。同年11月1日,林伯渠回信錢端升並表示毛澤東主席已經同意為學校題寫校名。11月23日,毛澤東主席的‘北京政法學院’題字送達。這樣,毛主席所題寫的“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就交付使用了。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為學校親選校長和新校區以支持學校發展。1985年冬新校區正式破土動工,1986年6月,新校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欣然親筆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校訓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厚徳”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徳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校徽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設計者為現任北京多樣達品牌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的肖紅教授。 校徽整體色調為暗紅色,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鮮明亮麗。暗紅色代表著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法官袍的前襟配色。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標誌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衛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啟知識大門、通往法學最高殿堂的鑰匙。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校花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花是玉蘭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徵著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溫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校旗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面,旗面正中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192厘米長、128厘米寬。
標識色
學校標識色為確定色值的紫禁紅,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法大精神
在全體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漸積澱了“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法大的精神有大氣、大度和大愛的特質,這些精神已經濃縮在學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之中,鐫刻在一代代法大人的心底里。在法大精神的薰陶下,法大人形成了獨有的特質,那便是“經國緯政、法澤天下”的氣度,“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的情懷,“公平至上,正義優先”的價值觀,“可奪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頭”的骨氣,“凡我在處,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認同等。這種以法治為理想、信仰和目標的使命特質,已經成為鮮明的“法大標識”。
社團活動
中國政法大學優秀的學生社團很多,每年都要舉行評選“十佳社團”的活動。主要的社團有中國政法大學準律師協會、英語協會、法通社、法律評論社、崢嶸報社,天空印象美工社、愛心社、農村與法治研究會、萬里車協、綠色家園、風雲漫畫社、青年志願者協會、西部志願者協會、攝影協會、數字法大人、戶外運動協會、青年愛國協會,學生創業協會等等。
知名校友
自建校以來,該校為全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紀檢監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黨政國家機關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中國政法大學的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大公檢法機關和各大律師事務所,在法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教科研機構幾乎全都有法大畢業生的足跡。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法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檢察官職銜的獲得者中,該校分別有7人和6人獲此榮譽,在歷次法務部表彰的具有突出貢獻的卓越律師稱號中,均有該校畢業生的身影。
學界翹楚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王家福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 | 鄭成思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 |
賀衛方 | 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 王保樹 | 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
馬俊駒 |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儲槐植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主要起草者 |
陳瑞華 | 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 | 胡建淼 |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
王裕國 | 西南財經大學校長、經濟學家 | 王衛國 | 民商經濟法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聘專家 |
高鴻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 | 許章潤 | 法理學家 |
陳衛東 | 訴訟法學家、中國法治人物獎獲得者 | 馬懷德 | 行政法學家、中央紀委特邀監察員 |
曲新久 | 刑法學家 | 薛剛凌 | 行政法學家、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項目組成員 |
龍衛球 | 民法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 | 卞建林 | 最高人民檢察院高層次檢察人才工程導師 |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沈德詠 | 最高人民法院常務院長、一級大法官 | 張耕 | 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檢察長、一級大檢察官 |
賀榮 |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 孫謙 | 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
王秀紅 | 中國女法官協會會長 | 莫文秀 | 中紀委駐最高人民檢察院紀檢組組長 |
張述元 | 黑龍江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徐明 | 黑龍江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靜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於世平 |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衛彥明 |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肖聲 | 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應勇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邢寶玉 | 內蒙古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周溯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王雁飛 | 寧夏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趙郭海 |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王建明 | 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鄭增茂 |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何素斌 |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李至倫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第一任部長 | 楊棟樑 |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 |
韓長賦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部長 | 陳訓秋 | 中央綜治辦主任(正部長級) |
羅志軍 | 江蘇省省委書記 | 強衛 | 江西省省委書記 |
袁純清 | 山西省省委書記 | 郝明金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副部長 |
趙大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副部長 | 袁曙宏 |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 |
沈春耀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正部長級) | 王勝明 |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
郎勝 | 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 劉彥平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副部長 |
姓名 | 時任職務 | 姓名 | 時任職務 |
沈德詠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趙虹 |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
吳家友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陳大豪 | 山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玉成 |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索維東 |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李玉臻 |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鮑紹坤 | 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陳旭 |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郭永運 | 廣西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韓雲萍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秦醒民 |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黑俊英 | 寧夏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律界英才
榮譽稱號(法務部評定並授予) | 總數 | 畢業生擔任合伙人以上職務所數 | 所占比例 |
全國優秀律師事務所 | 115所 | 39所 | 33.91% |
北京優秀律師事務所 | 50所 | 30所 | 60% |
其他領域
姓名 | 職務/成就 | 姓名 | 職務/成就 |
夏華 | 中華全國青聯常委、依文集團董事長 | 陳佐夫 |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 |
王廣發 | 北京法政教育集團董事長 | 趙景文 | 中國中信集團常務董事、副總經理 |
柯炳粦 | 廈門市優訊高速晶片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楚方 | 《壹讀》傳媒總裁 |
倪壽明 | 人民法院報社社長、總編輯 | 王松苗 | 檢察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
胡一丁 | 法律出版社總編輯 | 慕容雪村 | 著名作家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石亞軍 |
校長 | 黃進 |
副書記 | 常保國、高浣月、胡明 |
副校長 | 馮世勇、馬懷德、李樹忠、於志剛、常保國、徐揚、時建中 |
紀委書記 | 胡明 |
歷任校長
姓名 | 任職時間 | 姓名 | 任職時間 |
錢端升 | 1952年8月——1958年 | 曹海波 | 1979年3月——1982年12月 |
劉復之 | 1983年2月——1984年12月 | 鄒瑜 | 1984年12月——1988年6月 |
江平 | 1988年6月——1990年2月 | 陳光中 | 1992年5月——1994年3月 |
楊永林 | 1994年3月——2001年9月 | 徐顯明 | 2001年9月——2009年2月 |
校園環境
中國政法大學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市,設有昌平和學院路兩個校區。(中國政法大學並未在任何地區設立分校)昌平校區是學校的本部所在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中心,坐落在軍都山風景區下,為全體本科生、中歐法學院和法律碩士學院一年級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區於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 “第七個五年計畫” 重點建設工程。)
學院路校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薊門橋畔,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所在地。
布局 | 功能 | 地址 | 郵編 |
昌平校區 | 本科生、中歐法學院和法碩學院一年級所在地 | 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 102249 |
學院路校區 | 研究生院所在地 | 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 100088 |
高校任務(一)
該任務主要用於盤點全國各大高校。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