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學院(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位於北京市,是以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和研究為特色的綜合性高等音樂學府,以培養從事民族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和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主,同時也培養其他音樂專業和音樂教育人才。學校成立於1964年,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而建立。1973年,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併成立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1980年5月,中國音樂學院恢復建制。截止到2014年7月,學校總占地面積60.27畝,有普通本科生1329人,研究生(博士、碩士)524人,教職工387人。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學院設音樂學系、作曲系、聲樂歌劇系、中國民族器樂系、音樂教育系、鋼琴系、藝術管理系、指揮系、管弦系、社會科學部等10個教學單位,有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等3個本科專業;擁有音樂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藝術碩士(MFA)授予權;具有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和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培養資格;音樂學學科為市級重點學科;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形成了以民族音樂教育與研究為特色的多層次辦學體系。學院名師薈萃,教學、科研力量雄厚。該院有專任教師195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63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0人;獲文化部文華獎3人(次),中國音樂金鐘獎14人(次)等等。 建院40多年來已先後培養了吳雁澤德德瑪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張也劉斌呂繼紅譚晶祖海等五千餘名國際國內知名的音樂藝術家,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繼承、發展和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57人。學院辦學條件優越,所有教室全部實現多媒體化,擁有世界一流的計算機作曲教學設備,亞洲地區最先進的錄音棚,兩百多間供學生使用的琴房,並配有大批世界一流的鋼琴和高品質的民族樂器,為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堅持開放的辦學方針,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德國等數十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的多所藝術院校及音樂機構友好往來,並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學校每年聘請數十名外國專家來校講學,為促進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和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向未來,學院將繼續秉承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傳統,以培養中國民族音樂人才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勵精圖治,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努力把中國音樂學院建設成為“中國民族音樂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傳統音樂信息和科研基地,中國傳統音樂對外交流基地”,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等音樂學府。

歷史沿革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廳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1956年:

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美術系東北師大華東師大音樂系合併成立了北京藝術師範學院。校址設在原李廣橋南街1號(即前海西街17號)。

1960年:

北京藝術學院成立,隸屬於北京市文化局。與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同在一址,同一領導班子。

1961年底:

北京藝術師範學院與北京藝術學院合併,稱作北京藝術學院,由北京市文化局主管。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1964年9月21日

根據周恩來同志的倡議及其對文化部《關於建立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舞蹈學校的請示報告》的批示,文化部在原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和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專業和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基礎上,從中國挑選了一批民族音樂專家成立了中國音樂學院。直屬文化部。

1969年:

全院下放到天津糧城勞動。

1973年:

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併成立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1978年:

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

1980年5月:

文化部《關於恢復中國音樂學院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准,中國音樂學院恢復建制,校舍仍設在前海西街17號舊址。1987年後逐步遷址健翔橋畔新校區。

院系介紹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錄音棚

作曲系

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始建於19年,設有作曲和聲與復調曲式配器多媒體音樂中心視唱練耳五個教研室,肩負著全院的相關專業的課程。作曲系招收作曲、電子音樂製作、視唱練耳專業本科生。作曲系有本科生83人,研究生18人。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作曲、和聲、復調、曲式與作品分析、管弦樂法現代作曲技法、MIDI與計算機作曲、傳統作曲技法與風格模擬、近現代鋼琴文獻;以及專業基礎課民族音樂概論、樂器合奏、合唱、視唱練耳及音樂史論課等。在聘教師25人,在教學崗位任教的教授有16名,副教授10名,講師9名,助教5名。其中有博士學位的5人,碩士學位16人。作曲系教師中多人獲國家級、省部級及國內外多種作曲大獎、學術論文專著獎及音樂教育、政府津貼等獎項。創作的作品經常上演於國內外音樂舞台,其作品與專著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流傳甚廣。有的教材已成為業界專業學習必讀書目。他們所培養的學生已遍及海內外,有的已成為音樂界的傑出棟樑之才。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1984年,作曲系成立了“電子音樂實驗室”,1988年成立了音樂工學教研室,並在中國範圍內率先在文化部通過了該專業論證並正式開設相關課程。2002年在原基礎上成立了“多媒體音樂中心”,更新了設備,配置了大小電子音樂教室及實驗室數間,實行了傳統媒介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雙軌教學,為將來培養全方位的高精尖作曲及理論人才及其它社會需要的音樂人才奠定基礎。作曲系的教學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上演作品,加強藝術實踐。“東方地平線”學生作品音樂會,已舉辦了18屆。2001年6月,舉辦了首屆本科畢業交響作品音樂會,由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演奏,這一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在中國藝術院校及媒體亦引起強烈反響。在前幾屆的基礎上,2006年在由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在國圖音樂廳推出“中國音樂學院2006屆本科畢業交響作品音樂會”,這在中國音樂學院教學歷史上尚無前例。從2002年起,作曲系每年定期舉辦“中國音樂學院‘新生代’作曲比賽”,給學習優秀者予以獎勵,已連續舉辦了五屆。極好地推動了作曲教學,鼓舞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熱情,並發現和積累了一批很有潛力的音樂作品。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機房

作曲學科是中國音樂學院重點學科方向,2006年入選“北京學術創新團隊”。作曲系在學院領導及各職能部門大力支持下,全體教師將精誠團結,開拓進取,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祖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傾注人們的才華和汗水,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奉獻人們的全部才智和心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器樂系

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InstrumentsDepartment)是中國音樂學院音樂表演藝術學科方向的一個教學部門,也是該院重點學科之一。器樂系是集民族器樂研究、教學、表演為一體的學科,歷任系主任有蔣風之蕭劍聲劉德海安如礪;任系主任張維良,副主任曹徳維張尊連。全系設有拉弦教研室、彈拔教研室、吹打樂教研室,以及一個八十多人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團。有教師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2人。其中,獲“文化部區永熙優秀教育獎”的3人;文化部優秀中青年教師4人。各專業的學術領頭人,如:劉德海、王范地、蕭劍聲、安如礪、張之良、張維良、宋飛、林玲等都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著名演奏家,楊靖、張尊連、曹德維、李玲玲、左繼承趙承偉、王以東、魏蔚、劉順等青年教師也成就卓然,在音樂舞台上享有盛譽。器樂系有本科生176人(學制四年)、研究生19人(包括學位班,學制三年)、進修生6人(學制一年)。主修樂器有古琴、箏、琵琶、三弦、柳琴、揚琴、中阮、二胡板胡低音拉弦樂笛子管子、笙、嗩吶、打擊樂等。專業課程有獨奏、重奏、合奏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視唱練耳、和聲、曲式、鋼琴等。各專業在教材建設、理論研究、教學水平和演奏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許多專業,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

器樂系重視民族器樂的教材建設和理論研究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自1980年以後出版的著作、教材已達數十部;音像製品一百餘套;學術論文數十篇,均在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發行。建系以來,器樂系教師和學生在國際、國內各種比賽中獲獎已達二百多人次,為國內外藝術團體和教育機構輸送了千餘人,許多畢業的學生,已經成為國家一流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器樂系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國民族器樂表演專業教學水準最高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學和學術基地。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校園

音樂學系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建立於1981年,前身是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理論學科,是中國唯一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為教學、科研重點的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全部擁有碩士學位,其中,博士六人,雙碩士一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一人,獲國家“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三人。2005年,音樂學系民族音樂教學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民族音樂教研室被北京市授予“人才強教”學術創新團隊;2006年,音樂學系一位教師又獲得北京市授予的“拔尖人才”稱號。音樂學系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具備一定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能在專業或普通院校、社會文藝體藝術研究單位文化機關、出版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材。建系以來,音樂學系培養本科畢業生114人,碩士生27人,其中有六人在其他院校(含香港與國外留學)進一步深造,獲博士學位。他們已逐步成為各教學、科研崗位的骨幹力量。音樂學系主要教授民族音樂的基本理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以及其他為適應音樂工作所必備的音樂知識。在學科理論方面,音樂學系以民族音樂學為學科基本理論,以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為教學重點,民族音樂學是中國音樂學院的重點學科之一。此外,音樂學系還承擔全院的音樂學方面的共同課教學,如:民歌戲曲音樂民族器樂民族鏇律模寫中外音樂史等課程。

藝術管理系

專業是一門理論和套用性結合很強的交叉學科,該專業以藝術學為基礎,以管理學為依託,與藝術鑑賞學、經濟學、市場行銷學、心理學、統計學、會計學等諸門學科相結合,將藝術策劃、藝術傳播、藝術行銷等新型運用門類作為主要教學研究內容;以案例調研、專業實習和媒體技術運用作為特色教學手段,是一個跨學科的新型專業。藝術管理系以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良好的藝術才能、經營頭腦、戰略眼光、競爭意識、組織才能的藝術管理人材,隨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一代的藝術管理者、藝術經紀人、策劃人、節目製作人等,為省、市、縣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演出團體、演出場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藝術院校、電台、電視台及各種傳媒機構輸送既懂藝術又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

藝術實踐藝術管理系以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良好的藝術才能、經營頭腦、戰略眼光、競爭意識、組織才能的藝術管理人材,隨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一代的藝術管理者、藝術經紀人、策劃人、節目製作人等,為省、市、縣各級文化管理機構、演出團體、演出場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藝術院校、電台、電視台及各種傳媒機構輸送既懂藝術又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

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建繫於2003年,以培養優秀的指揮人才為教育目標,以服務於國家音樂事業為社會使命。教學過程中兼收並蓄世界各國指揮教學之長並吸收我國指揮教學的豐富實踐經驗,致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體系。

指揮系目前設立了合唱指揮與樂隊指揮兩個專業方向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同時還開設了總譜讀法以及合唱、歌劇和樂隊訓練等重點課程。目前設有學士與碩士研究生兩種學制。

指揮系

學生除了在指揮法專業課程上學習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之外,還必修總譜讀法、合唱訓練學樂隊訓練學、聲樂、鋼琴、音樂史論以及和聲、對位法,曲式,管弦樂法以及視唱練耳等理論基礎課程。鑒於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目標,除了專業課程以及專業基礎課程等必修課以外,指揮系還特彆強調了藝術管理、心理學等選修課。

指揮系現由留美歸國博士楊又青教授擔任系主任,與著名指揮家吳靈芬教授、留美歸國雙碩士劉波老師等共同主持指揮技能與理論的教學。同時聘請了近年來我國合唱藝術舞台上成績卓著的指揮家桑葉松、張以達、婭倫格日勒、王燕、楊力等做兼職教師,流派各異且團結合作、力量雄厚。每年還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指揮家來系裡講學、指導,使本系的教學體系在深厚紮實的基礎上形成更為豐富、多彩、開放式的教學結構。

為提高學生舞台實踐的能力,指揮系組建了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合唱團。這是一個在北京以至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室內合唱團”,以指揮系同學為主,選拔院內各系熱愛合唱、有聲音條件的同學組成。他們視譜快、熱情高,在試唱新作品,向社會介紹經典合唱文獻及國內優秀作品,以及幫助指揮專業同學實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指揮系與我院管弦系、國樂系、作曲系、聲歌系、藝術管理系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在為我院教學及學術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為指揮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貫穿於指揮系教學始終的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專業音樂表演團體、院校和基層的排練、輔導和演出,使學生不但具備深厚的理論水平、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精湛的指揮技術,還要具備作為集體表演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組織能力,從而成長為對社會、對人民有著高度責任感的高素質藝術家。

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經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上的各類藝術活動,為學生了解國家的藝術發展、加強信息交流,在實踐中建立職業信念與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開闢了優質的活動空間。

國樂系

是我院音樂表演藝術學科方向的一個教學部門,也是我院重點學科之一。國樂系是集民族器樂研究、教學、表演為一體的學科,歷任系主任有蔣風之、黃國棟、蕭劍聲、劉德海、安如礪;現任系主任張維良。

專業的學術領頭人如:劉德海、王范地、蕭劍聲、項祖華、安如礪、張之良、張維良、李光陸、宋飛、林玲等都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著名演奏家;曹德維、張尊連、趙承偉、王以東、楊靖、李玲玲、左繼承、魏蔚等以及青年教師也成就卓然,在音樂舞台上享有盛譽。

國樂系現有本科生201人(學制四年)、研究生22人(包括學位班,學制三年)。主修樂器有古琴、箏、琵琶、三弦、柳琴、揚琴、中阮、二胡、板胡、笛、管子、笙、嗩吶、打擊樂等。專業課程有獨奏、重奏、合奏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視唱練耳、和聲、曲式、復調、鋼琴等。各專業在教材建設、理論研究、教學水平和演奏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許多專業,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專業定位:專門從事中國器樂演奏、教學、研究等相關行業的高級人才。具有掌握中國傳統音樂、民間音樂的演奏、教學、理論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追求進步並服務於社會的專業人才。

培養目標:在中國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養中國一流的演奏和教育的高級人才,服務北京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掌握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和具備現代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

辦學特色:民族器樂是我們學院的重點學科之一,學習傳統深入民間,在學習音樂母語的基礎上掌握現代音樂的技能和發展理念,保持強勢學科的領軍地位。服務於社會緊貼時代脈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將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為首都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新北京、高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際交流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

2008年5月8日至10日,第五屆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性、綜合性教育盛會,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展會,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教育盛會之一。本屆博覽會秉承“開放、合作、發展”的宗旨,積極推動國際間教育合作與交流,展會上共有420多箇中外教育機構及教育產品企業參加展覽,展位超過500多個,參展機構更加多元化,展覽展示更加國際化。在奧地利歐亞太平洋學術網路的組織協調下,該院與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奧地利格拉茨音樂與戲劇藝術大學等三所國際著名音樂大學聯合成立的中國——奧地利聯合音樂大學項目也參加了此次博覽會,在會展期間奧地利駐華使館文化參贊菲嘉貝女士在展台前接受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採訪,就中國學生赴奧地利求學進行了詳細講解。展會上學生諮詢的場面熱烈,亦有很多學習音樂的學生在展台前詢問有關到聯合音樂大學學習的相關信息,此次教育展的參加對促進學校國際交往、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產生積極的影響。

北京市高校一覽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科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方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交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首鋼工學院|北京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警察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錫華國際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盛基藝術學校|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北大資源美術學院|北京人文大學|北京高等秘書學院|北京套用技術大學|中國防衛科技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信息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經專修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美國英語語言學院|中國管理軟體學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大資源學院|現代管理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北京市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市建設職工大學|北京市房地產職工大學|北京市汽車工業總公司職工大學|北京市西城經濟科學大學|北京市豐臺區職工大學|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市東城區職工業餘大學|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北京市崇文區職工大學|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北京市石景山區業餘大學|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北京市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北京醫藥集團職工大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北京興華大學|北京新園明職業學院|網路銷售大學|朝陽二外|中北國際演藝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