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位於祖國的首都,祖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14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有教育部中藥製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範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截至2011年9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763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9339;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33%;境外學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5.3%。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誌,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繼承和弘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餘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如今,先後與22個國家和地區的5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且與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302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開闢了軍地合作的新領域,構建了軍地合作的新模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學校致力於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藥學、製藥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9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藥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複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9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截至2009年底,學校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28.9%;境外學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6.6%。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6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9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藥製藥與新藥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範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創辦於1958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並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最佳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國家級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於1958年的藥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GMP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首選必備中成藥。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餘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後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繫。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誌,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網大教育發布的2008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列全國各大學第51位,並在醫藥類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國第2。在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兩岸四地各名校第71位,在中國內地各大學中位列第45位。
歷史沿革
北京中醫學院
1956年,學校於北京市海運倉成立,隸屬於原衛生部。
1960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六十四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為五所全國重點醫學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併,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
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3年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
2000年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併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教育部。
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學校設有教育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基地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三級實驗室17個。中醫內科實驗室 | 中醫藥抗病毒實驗室 | 中醫養生學實驗室 |
中藥製藥與新藥開發工程中心 | 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中心 |
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基地 |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
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 |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基地 |
中西醫結合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中醫學與中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心脈病證益氣活血研究室 | 糖尿病腎病微型症瘕研究室 | 證候規範化方法研究室 | 中醫體質辨識研究室 |
針灸特色療法評價研究室 | 中藥信息工程研究室 | 方劑配伍效應評價研究室 | 腦病中醫證治研究室 |
中藥經典名方有效物質發現研究室 | 循證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室 |
中藥藥理實驗室 | 神經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 細胞生物化學實驗室 | 神經免疫實驗室 | 病理實驗室 |
中藥鑑定實驗室 | 中藥藥理實驗室 | 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 中藥製劑實驗室 | 針灸生物學實驗室 |
細胞分子技術實驗室 | 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 | 中藥分析實驗室 | 中藥化學實驗室 |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中醫內科學實驗室 | 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實驗室 |
科研成果
2007~200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成果匯總。來源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合計 | 中標經費(萬元) |
國家973課題 | 2 | 5 | 2 | 9 | 2718 |
國家863課題 | 0 | 1 | 0 | 1 | 98 |
國家“十一五”支撐計畫 | 4 | 0 | 1 | 5 | 1734 |
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 | 0 | 1 | 19 | 20 | 8598 |
國家“十一五”中醫藥行業專項 | 1 | 4 | 1 | 6 | 1650 |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 | 2 | 2 | 4 | 8 | 1259 |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項目 | 1 | 0 | 1 | 2 | 13 |
國家自然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 0 | 1 | 0 | 1 | 200 |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面上項目 | 30 | 28 | 28 | 86 | 2338 |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 | 1 | 0 | 0 | 1 | 900 |
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項目 | 1 | 1 | 0 | 2 | 80 |
教育部重點項目 | 1 | 2 | 0 | 3 | 28 |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 | 3 | 4 | 9 | 16 | 96 |
教育部新教師基金課題 | 8 | 8 | 7 | 23 | 83 |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畫項目 | 4 | 3 | 3 | 10 | 500 |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項目 | 0 | 1 | 0 | 1 | 300 |
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 | 0 | 0 | 1 | 1 | 5 |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 | 0 | 1 | 0 | 1 | 2 |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課題 | 2 | 0 | 2 | 4 | 1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 | 20 | 8 | 13 | 41 | 220 |
非教育系統留學回國人員項目 | 0 | 1 | 0 | 1 | 5 |
其它部委課題 | 2 | 4 | 9 | 15 | 86 |
北京市攻關項目 | 1 | 0 | 0 | 1 | 30 |
北京市教委項目 | 4 | 6 | 6 | 16 | 1020 |
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 | 2 | 5 | 6 | 13 | 134 |
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 | 0 | 1 | 1 | 2 | 10 |
北京市教育規劃課題 | 1 | 1 | 1 | 3 | 6 |
自主課題中青年教師課題 | (-) | (-) | 106 | 106 | 400 |
自主課題中研究生課題 | (-) | (-) | 88 | 88 | 100 |
校級課題 | 106 | 176 | 83 | 365 | 127 |
合作課題 | 28 | 55 | 36 | 119 | 2190 |
橫向課題 | 29 | 27 | 21 | 77 | 3304 |
合計 | 253 | 346 | 448 | 1047 | 28245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辦學規模
截止2013年,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9279人,其中本專科生6108人,碩士研究生2507人,博士研究生664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占34.2%,境外學生占13.3%。另有繼續教育學員3826人,遠程教育學員16010人,全校各類在校生達29115人。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校共設有10個專業院系,另設有國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等教學機構,在中醫學、中藥學、中藥製藥、藥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10個本科專業招生。基礎醫學院 | 中藥學院 | 針灸推拿學院 | 管理學院 | 護理學院 |
人文學院 | 國際學院 | 台港澳中醫學部 | 繼續教育學院 | 遠程教育學院 |
- 附屬院所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學校有教職工4422人,專任教師972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占6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73%;有博士生導師314名。學校現有“國醫大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9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內有影響的中青年教授為主的師資隊伍。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中醫藥干預多器官纖維化與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科學內涵的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及其神經變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 王新月 |
中藥學教學團隊 | 張冰 |
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 | 李宇航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學校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8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學校是全國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設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權,囊括4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學科授予點,並有43個碩士學位學科授予點。其中,學校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2012年學科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學科獲評全國第一,中藥學學科獲評全國第二。一級學科 | 中醫學 | 中藥學 | |||
---|---|---|---|---|---|
二級學科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診斷學 | 方劑學 | 中醫內科學 | 中西醫結合基礎 |
中藥學 | 中醫臨床基礎 | 針灸推拿學 | 中醫醫史文獻 | 中醫外科學 | |
中醫骨傷科學 | 中醫婦科學 | 中醫兒科學 | 民族醫藥 | 中醫五官科學 |
中醫臨床基礎 | 中醫醫史文獻 | 中醫外科學 | 中醫藥管理 | 中醫人文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中醫學 | 中藥學 | 中西醫結合 |
中醫內科學 | 中醫外科學 | 中醫骨傷科學 | 中醫婦科學 | 中醫兒科學 | 中醫五官科學 |
針灸推拿學 | 民族醫學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中藥學 | 全科醫學 |
中醫學 | 中藥學 | 中西醫結合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中藥學 | 中醫診斷學 | 傷寒論 |
中醫內科學 | 中醫基礎學 |
中醫診斷學 | 中藥藥理學 | 藥用植物學 | 中醫內科學 |
方劑學 | 中醫內科學 | 中藥化學 | 中醫基礎理論 |
傷寒論 | 中藥鑑定學 | 中藥藥劑學 | 中醫兒科學 |
經絡腧穴學 | 中醫診斷學 |
合作交流
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後與89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培養了14000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92所大學及學術團體合作開辦了教學分院和醫療機構。同時成為了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並成為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並被國家漢辦正式批准建設“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德國魁茨汀中醫院已歷時20餘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外事示範基地”,成為我國對外合作醫療的範例,得到中德兩國政府的充分可定。1997年,與英國密薩德斯大學合作,首開中國大學在境外與公立大學合作開展中醫學本科學歷教育的的先例;2001年,與西班牙薩拉哥薩大學和新加坡中醫學研究院合作,分別舉辦碩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經瑞士耳針協會協助在蘇黎世開班碩士研究生課程班;2005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生物學—中醫學本科雙學位教育;2005年,與伊朗馬什哈德醫科大學合作,舉辦針對已取得西醫學博士學位人員的中醫學博士研究生教育;2005年,與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合作舉辦中醫針灸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等等。社會評價
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5位,大陸地區第45位。2013年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2013中國一流大學名單(研究型大學)中第42位,並在2013中國研究型大學(特色型)中位列第5位。2013年由高等教育觀察(HIGHER EDUCATION REVIEW)發布的HER中國高校排名2013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第51位,其中學科建設排名位列第12位。2014年由英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發布的QS亞洲大學排行榜2014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44位。校園文化
校訓釋義
校訓:“勤求博採厚德濟生”
“勤求博採”:語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現用以表示我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採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此4字集中講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4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學校校標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標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
標誌中央“蛇與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藥衛生標誌。蛇象徵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徵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徵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藥用植物的代表,並寓意中醫藥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別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我校的地域特徵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鏤“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紅色象徵陽光,綠色象徵生命,藍色象徵海洋和天空。標誌的整體寓意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
校歌
歌詞
《承諾》
今天是桃李明天是碩果
京華的殿堂升華我們的寄託
走進了學府我們認真求索
用百家醫術積澱身上的職責
今天是燭光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採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今天是燭光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採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厚德濟生永遠是我們的本色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仁術呵護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學校領導
職務 姓名黨委書記 吳建偉
校長 徐安龍
常務副校長 谷曉紅
副書記 徐孝、靳琦
副校長 喬延江、鄔國強、翟雙慶、王偉
歷屆英才
王國強:衛計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嘯宏:衛計委黨組成員、衛計委副主任
吳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志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毛群安:衛計委宣傳司司長、衛生部新聞發言人
方來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
房書亭: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
李振吉: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
龍致賢: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董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莘農: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
王綿之:著名中醫學家、方劑學科創始人、首屆國醫大師
顏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專家、首屆國醫大師
王玉川: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
孔光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琦:中醫體質學學科創始人、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
王慶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
高學敏:著名的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院長
姜良鐸:著名中醫學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郝萬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顧海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汪建: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許樹強: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李寧: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
陳誩: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
劉清泉: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院長
王笑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
王耀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
李澎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
田金洲:長江學者
劉建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
曲黎敏: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人文系教授
徐文兵:著名中醫專家、出身中醫世家
安阿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卓小勤: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衛生法學人士
翁維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學會副會長
校區設施
房山高教園校區(新校區)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北京中醫藥大學已在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征地1433畝,校園內建設規模42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毗鄰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2011年10月3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在房山良鄉高教園區舉行奠基儀式。2013年9月8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東院學生宿舍、食堂、公共教學樓等首批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實現2015年秋季學期首批學員入駐辦學和2016年學校建校60周年之際辦學主體搬遷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和平東橋校區(西校區)
占地約400畝,主攻專業包括臨床,管理,法學,英語,研究生,博士生,針灸推拿,毗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和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有兩座食堂樓,包括舊食堂,新食堂,分為一樓二樓三樓可點餐,清真食堂,可同時容納萬人吃飯。
教學樓若干,包括白樓,前樓,基礎醫學院樓,科研樓,針院,管院,人文學院,藥廠共64教室。
宿舍樓有十三層學生公寓,工字型,內設電梯,榴緣公寓,其他若干,學一樓至學六,國際學院等。
實驗樓若干,基礎醫學院,針灸學院,人文學院模擬法庭等設施。
望京校區(東校區)
主要為中藥學院、護理學院和國際學院,有中藥實驗室、護理樓、國際學院樓。此外有學生公寓,小花園,國際學院預科,毗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高校任務(一)
該任務主要用於盤點全國各大高校。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
2009中國大學醫學50強
醫學包括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口腔醫學、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