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

寧夏大學

寧夏大學簡稱寧大,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教育部共建的以文、理、工、農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學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建設高校”。學校坐落於賀蘭山下有著“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銀川市,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學生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高校。寧夏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即校部A、B、C、D區和南校區、新華學院,占地面積2383畝,校舍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教學實驗農場1695畝。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000餘人,研究生3000餘人,少數民族預科生3200餘人,留學生近400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籍學生14000餘人。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數位化圖書館和多功能體育館,固定資產16億元。學校擁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各類科研機構38個,各學科領域實驗室93個。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寧夏大學標誌寧夏大學標誌

寧夏大學始建於1958年,1997年12月,原寧夏大學與寧夏工學院、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合併;2002年2月,寧夏大學與寧夏農學院合併,組建了新的寧夏大學。

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弘揚 “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和一代代寧大人 “艱苦創業、負重拼搏”的傳統,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各項事業不斷發展。

“十五”期間,學校緊緊抓住合併辦學、“一省一校”重點建設、對口支援、西部大開發、省部共建等有利時機,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的“重點建設寧夏大學”和“努力把寧夏大學辦成高水平大學”的決策,學校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在博士學位授權點、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級精品課程等諸多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條件、辦學環境大大改善,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社會影響日益擴大, 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較好實現了“補歷史欠賬、抓當前建設、打未來基礎”的思路,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2307畝,校舍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另有教學實驗農場1695畝。在校教職工2717人,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367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占50%,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66%。師資隊伍中1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6人入選自治區“313人才工程”,1人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學校面向27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5000餘人,研究生2045人,少數民族預科生1440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籍學生14000餘人。

設有16個學院、1個公共教學部,另有國際教育學院、民族預科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教學單位。現有九個學科門類中的68個本科專業,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各類科研機構38個,各學科領域實驗室93個。其中,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為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西夏學研究中心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校公開出版學術期刊4種;1995年成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西北地區寧夏主節點。

“十一五”期間,學校按照 “內涵與外延相結合,以內涵發展為主”的思路,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科學研究水平,進一步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較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圖)寧夏大學召開五十周年校慶新聞通報會寧夏大學召開五十周年校慶新聞通報會
寧夏大學的前身是寧夏師範學院、寧夏農學院和寧夏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9月。1962年9月30日,三院合併正式成立了寧夏大學。
1970年、1971年,寧夏醫學院 、寧夏農學院先後從寧夏大學分出單獨設院。寧夏大學實際上是在原師範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97年12月26日,寧夏大學與寧夏工學院、銀川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含寧夏教育學院)四校合併組建新的寧夏大學。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同意寧夏大學與寧夏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寧夏大學,並於2002年2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4年,寧夏大學成為教育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辦學條件

機構設定

紀 檢 委 紀檢委
黨群部門 黨委辦公室 黨委組織部 黨委宣傳部 黨委統戰部 工會(婦女工作委員會) 團委

行政部門

校長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人事處 教務處 監察審計處 計畫財務處 對外合作交流處 發展規劃處
學生處(學工部) 研究生部基建處 保衛處 資產管理處 後勤管理處離退休人員服務處 科學技術處
教輔單位

圖書館 檔案館 學術期刊中心 網路管理中心 寧夏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大學生活動中心) 國防教育教學中心

附屬部門 後勤集團 教學實驗農場

院系設定

(圖)寧夏大學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新聞學 歷史學 廣告學 旅遊管理漢語言文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 行政管理 法學 外國語學院英語 阿拉伯語 日語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資源環境學院
地理科學 環境科學 房地產經營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 化學化工學院
套用化學 材料化學 製藥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化學 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 會計學 電子商務 工商管理 市場行銷 農林經濟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數學計算機學院軟體工程 數學與套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電氣信息學院通信工程 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 物理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農學院植物保護 草業科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動物醫學 動物科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 園藝 林學 園林 農學機械工程學院
交通運輸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
土木與水利學院
土木工程 城市規劃 交通工程 建築學 工程管理 水利電力工程 農業水利工程
(圖)寧夏大學寧夏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國小教育 教育技術學 套用心理學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
音樂學院
音樂學 舞蹈學
美術學院
美術學 藝術設計
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專業 套用化工技術 數控技術 汽車檢測與維修 建築工程技術 體育教育
新華學院

電子商務 土木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音樂學 美術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生物技術 網路工程 英語 新聞學 法學 漢語言文學 數學與套用數學 體育教育國際教育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民族預科教育學院
遠程教育學院

師資力量

寧夏大學在校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占55.5%,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83%左右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1個、培育團隊1個,引進院士2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14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新世紀313人才工程”29人,1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6人享受“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4人被遴選為教育部中文、物理、生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塞上英才"工程,4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百人計畫”。

專業介紹

專業介紹
專業類型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農學類 農學 本科 植物保護 本科

草業科學 本科 園林 本科

農業資源與環境 本科 動物科學 本科

林學 本科 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 本科

植物生產類 本科 動物生產類 本科

動物醫學 本科

歷史學類 歷史學 本科

工學類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本科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本科

電子信息工程 本科 通信工程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

網路工程 本科 建築學 本科

城市規劃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水利水電工程 本科 化學工程與工藝 本科

製藥工程 本科 交通運輸 本科

食品科學與工程 本科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本科

交通工程 本科 農業水利工程 本科

機械類 本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本科

電子信息類 本科 土建類 本科

軟體工程 本科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本科
教育學類 國小教育 本科 教育技術學 本科

體育教育 本科

文學類 漢語言文學 本科 英語 本科

阿拉伯語 本科 新聞學 本科

廣告學 本科 日語 本科
法學類 法學 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理學類 數學與套用數學 本科 信息與計算科學 本科

物理學 本科 化學 本科

套用化學 本科 地理科學 本科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本科 地理信息系統 本科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 信息安全 本科

環境科學 本科 套用心理學 本科

生物科學 本科 生物技術 本科

地球物理學 本科 數學類 本科

化學類 本科 地理科學類 本科

材料化學 本科

管理學類 房地產經營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類 本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本科 工程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市場行銷 本科

會計學 本科 旅遊管 本科

電子商務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農林經濟管理 本科 旅遊管理 本科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本科

經濟學類 經濟學 本科

科學研究

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專門史 套用數學 漢語言文學 區域經濟學 凝聚態物理學 作物栽培與耕作 水利水電工程 民族學 草業科學 人文地理學 臨床獸醫學 英語語言文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套用化學基礎數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套用心理學  重點實驗室
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
科研單位
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 新技術套用研究開發中心(科技孵化園籌備辦公室) 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夏學研究中心 回族研究中心 西部發展研究中心
(圖)寧夏大學圖書館寧夏大學圖書館
科研成果
一:社會科學類(部分)
回族地區農業產業化契約關係的發展與完善
二十世紀西北農村民間高利貸與鄉村社會變遷研究
“規範--德性--德行”動態倫理道德體系的實踐性研究
禁牧政策的生態效益補償與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理論——新範式的探索二:自然科學類(部分) 唐宋詞人物意向研究
寧夏農民非農化的充分必要經濟條件研究
退耕還林與農民福利改進及其後續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近代西北對外貿易與社會發展研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寧夏農村小康建設
寧夏保險市場的發展與監管研究 三:著作、教材類(部分)《現代教育技術教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寧夏吊莊移民》、《西部開發經濟信息分析》。

學科介紹

(圖)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
寧夏大學-區級重點學科舉例介紹: 專門史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國內史學界向區或化、專門化方向的發展,寧夏大學歷史系確立了緊密結合寧夏和西北區域特點的學科發展思路。根據自治區歷史與社會特點,決定重點建設西夏史、回族史學科,並於1991年分別建立“西夏研究所”和“寧夏民族研究所”,聘請陳育寧李範文楊懷中研究員為兼職教授,形成以寧夏大學歷史係為依託,聯合區內知名專家的學術隊伍。該學科成員數年內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寧夏通史》、《西北五馬》、《西夏戰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等著作在區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96年獲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中國民族史”專業(後國家專業名稱調整為“專門史”)碩士學位點,199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1年3月獲教育部批准為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漢語言文學寧夏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科點素以隊伍整齊,教學、科研成果突出見長。1994年,被評為自治區重點學科,在教育廳、學校的大力扶持下,經過6年建設,目前本學科點在主要方向的總體水平、梯隊結構、科研課題層次及成果質量、教學規模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呈現歷史最佳狀態,展示出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內在活力和良好前景。 學科點現有五個研究方向均已招收研究生,即:1、訓詁學;2、文字學;3、方言學;4、古代漢語教學;5、現代漢語教學。其中前三個是發展穩定、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主要方向。學科點現有成員17人(不含校外兼職),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講師6人,45歲以下成員中碩士約點60%。 1996年以來,該學科點共承擔國家級課題5項,其中主持1項,合作4項;省、廳級課題11項,獲研究經費約24萬元。完成的成果中,著作11部,其中獨立完成6部,合作的2部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論文發表於國家權威刊物的2篇,核心刊物16篇。獲自治區社科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兩種合作成果獲4項國家級獎勵。
(圖)寧夏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
凝聚態物理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涉及物理、化學、材料、原子分子、表現界面、晶態、非晶態、有序、無序、多體、少體、雜質、缺陷等許多學科和分支,範圍廣闊。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套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學科點擁有專業試驗室450平方米,萬元以上儀器設備24台,中外文藏書5.9萬冊。本學科點自1993年以來,在凝聚物理專業建設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先後派出8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7人次到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作高級訪問學者。目前,學科點有該專業方向教師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6人,平均年齡約34歲。該專業教師近5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SCIEIISTP刊物收錄9篇),主持和參加省部級和國家級科研課題17項,出版教材2部。獲得省部級獎勵5項。2000年,凝聚態物理專業被批准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將於2002年招生。 草業科學“草業科學”是首批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學科之一,2002年被確定為寧夏大學首批申請博士學位授予權申報學科。近年來,該學科完成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教教委科學基金和青年科學基金、寧夏自然科學基金、寧夏高校科研項目、各廳級部門委託項目以及橫向科技開發項目等40餘項,其中成果轉讓3項;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18篇優秀論文獎 。

師資力量

學校有在校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占55.5%,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83%左右。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1個、培育團隊1個。柔性引進院士2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14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新世紀313人才工程”29人,1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6人享受“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4人被遴選為教育部中文、物理、生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塞上英才"工程,4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百人計畫”。

教學建設

學校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畫110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生物科學、農學、草業科學、生物科學類、漢語言文學、英語、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草地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基礎化學實驗中心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分子生物學
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1個):寧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基礎生物學教學團隊、草地學課程教學團隊、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學校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7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個“211工程”重點培育學科,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民族學、水利水電工程、草業科學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有能源化工、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生態恢復、土建與水利工程、草畜產業、寧夏智慧型沙漠研究、寧夏經濟地理與區域發展和寧夏優勢作物9個自治區院士工作站。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2個):草業科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培育)
“211”工程重點學科(7個):中國民族史學理論與回族史西夏史、草業科學與生態工程、西北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旱區節水灌溉與水資源調控、煤炭化學化工與節能減排、寧夏地區教師教育發展、數學力學及工程技術科學
自治區級重點學科(17個):專門史、漢語言文字學、區域經濟學、民族學、英語語言學、套用心理學、人文地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套用化學、草業科學、水利水電工程、套用數學、基礎數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凝聚態物理、臨床獸醫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報考指南

1.按照生源所在省級招辦出檔比例調檔。錄取原則:對於未實行平行志願的省份按照志願優先原則錄取,即根據考生志願順序,優先錄取第一志願的考生,當第一志願考生生源不足時,錄取第二志願考生,以此類推;對於實行平行志願的省份按該省(市、自治區)招辦相關規定執行。
2.考生分專業錄取原則為專業級差(級差分為1分),即已投檔到我校的考生,根據考生填報專業志願的順序依次遞減1分,同時綜合考慮英語及所報專業相關單科成績等因素。對無法滿足專業志願的考生,如考生服從專業調劑,可調劑到未錄取滿的專業;對不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予以退檔。
3.為保證農林牧類專業考生報到率,僅錄取填報有農林牧類專業志願的考生。如果生源不足,經與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協商可降低錄取分數線。
4.我校認可經教育部同意的各生源地招生主管部門制定的加分政策,並按加分後的成績進行錄取。
5.各專業錄取沒有男女比例限制。
6.我校只錄取英語語種的考生。
三、其它類型錄取
(一)國防生: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年齡不超過20周歲(1989年8月31日以後出生)的普通中學應屆畢業生,政審合格後參加各省級軍區統一組織的面試,在指定的軍隊醫院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進行體檢(與軍校招生體檢時間同時進行),學校按國防生招生計畫,在聯考文化課成績達到普通一本最低控制分數線以上的有志願且政審、面試、體檢合格的考生中,按學校錄取原則,在提前批次錄取。
(二)藝術類考生:凡參加我校組織的藝術類專業課考試(我校未單獨組織藝術類專業測試的省(市、自治區)以本省(市、自治區)藝術類專業統考成績為準)且成績合格,根據生源情況在文化課成績達到省(市、自治區)招生委員會劃定的最低控制分數線的考生範圍內確定我校錄取文化課資格線,按專業課成績從高到低擇優錄取,英語成績作為錄取參考條件。(報考音樂學、舞蹈學專業的考生一般男生身高不低於170厘米,女生身高不低於160厘米)。
(三)體育類考生:凡參加各省級考試院組織的體育術科測試成績達到本省(市、自治區)劃定的術科成績最低控制線,且文化課成績達到本省(市、自治區)劃定的文化課成績最低控制線,按照生源所在省級招辦規定的出檔比例調檔,我校按術科成績從高到低擇優錄取,同時綜合考慮考生身體條件與專項水平。
(四)高水平運動員:凡參加我校高水平運動員體育專項測試合格的考生,經生源所在省級招辦在教育部“陽光聯考”平台核對、公示,且第一志願報考我校的考生,文化課成績達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區)本科第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即可錄取;少數體育專項測試成績特別突出,確有培養前途,文化成績達到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區)本科第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65%的考生,由學校提出申請,考生所在省級招辦審核、公示後可以錄取,(該類考生的錄取人數不超過學校錄取高水平運動員人數的30%);獲得一級運動員、運動健將、國際健將證書且報考我校的考生,由我校自主進行文化課考試,生源所在省級招辦核准、公示後便可錄取。

校園文化

團委

雪景雪景
寧大共青團是寧夏大學先進青年的民眾性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擔負著團結和教育寧夏大學廣大青年學生,執行黨的青年工作方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職能。 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秉承“尚德、勤學、求實、創新”的寧大校風。寧大共青團以“建設、服務、創新、發展”為工作理念。提倡以真抓實幹的精神;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精神;負重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自覺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學校育人這一中心工作,服從服務於學校發展大局,以學生素質提高為根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健全團的工作機制,探索團的工作新途徑,團結帶領團員青年堅定信念,勤奮學習,積極實踐,銳意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 學校團委長期堅持引寧大學生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長期開展“學鄧小平理論,與改革同行,解身邊難題,做世紀英才”的主題活動;大膽探索,推進學生社區團建工作,制定了較為客觀的團內考核制度;推進“素質拓展計畫”,引導學生全面成才,以“挑戰杯”為龍頭,積極推進校園科技創新活動,成立了學生科協,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型學生社團建設;成立了學生社團聯合會,推出了社團“星級考核制度”,學生社團展現出“百花齊放、滿園春色”的景致;推進學生會建設與改革,辦好文化節、讀書節、社團節;寧大團委現有《寧大青年》、《寧大團委簡報》等團內刊物,建立了健全的通訊網路和記者隊伍。

學生會

寧夏大學寧夏大學
寧夏大學學生會是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校團委直接指導下的學生自治民眾組織。作為團體會員參加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學生聯合會,是全國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團體單位,寧夏學生聯合會主席團體單位。 寧夏大學學生會的宗旨是:堅持和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引導廣大同學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基本教育方針。引導和促進廣大同學拓展綜合素質。本會團結和依靠全體同學,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方針,關心和維護廣大同學利益,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發展與兄弟院校的友好關係,樹立寧大學生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 寧夏大學學生會設立主席一名,副主席3—5名,下設辦公室、校務部、宣傳部、實踐部、學科部、文藝部、體育部、外聯部八個部門,各職能部門均對主席團負責並受其監督。各級學生組織機構的職權劃分遵循在校學生會的統一領導之下,充分發揮基層學生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原則。聘請校團委幹部任學生會秘書長,代表共青團對學生會的工作進行指導和幫助。寧夏大學學生會理念:團結、高效、誠信、創新、和諧服務。

校歌

《我們是年輕的大學生》
作詞:陳育寧
作曲:程牧
歌詞如下:
心中裝著無數的夢想,憧憬著那遠大的志向。
我們聚集在賀蘭山下,為的是重振西部的輝煌。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肩負起明天的希望。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用青春譜寫人生的華章。
探索的征程從校園啟航,奮鬥的事業在這裡打樁。
我們珍惜分分秒秒,為的是民族的期盼,祖國的榮光。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肩負起明天的希望。
尚德勤學,求是創新,用青春譜寫人生的華章。

交流合作

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交流合作中心
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寧夏大學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白俄羅斯義大利挪威奧地利巴基斯坦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餘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 內容涉及:專家互訪、學生互換、師資培訓、科研合作等。 在堅持普遍交流與重點合作相結合的原則下,與該校建立長期穩定合作交流關係的國際高校主要有:日本島根大學、日本島根縣立大學挪威紅十字會北歐世界聯合學院、英國威根雷學院、英國南開普敦索倫特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項目辦、法國蒙彼利埃國際高等農業大學,等等。

國內交流

在國內合作交流方面,先後與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關係,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師資培養、研究生教育、幹部培訓與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進行了實質性合作。形成了“一對六”的合作交流格局,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 

校友工作

在校友工作方面,該校積極籌備成立校友會,搭建校友交流網路信息平台,加強校友之間、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充分發揮校友資源,為學校建設和發展服務。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齊岳黨委副書記、校長:何建國
黨委副書記:趙利寧
紀委書記:孔斌
黨委委員、副校長:許興、李偉、王燕昌、馬應虎、謝應忠、張成、王春秀[

知名教授

陳育寧:(1945-)男,漢,祖籍山西。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專家組成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出版專著《民族史學概論》、《塞上問史錄》、《河套歷史概述》、《北方民族史論叢》(合著)、《西夏藝術》(合著);主編《寧夏通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西夏研究叢書》等十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多項論著獲國家及省部級獎。
霍維洮:教授,博士生導師,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回族學會常務理事、寧夏歷史學會副會長、西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寧夏社科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回族史、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西北五馬》、《近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化進程研究》等學術著作8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獲省部級獎勵8項,主持和參與國家課題3項;主持和參加省部級課題6項。1999年獲教育部“曾憲梓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三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獎”。 王銀春:歷史學者,寧夏大學研究生處處長,寧夏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寧夏歷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通史>史學批判精神論析》、《人類重要史學命題》等學術論著20餘篇(部)。 
杜建錄:(1962-)男,漢,寧夏同心人,1983年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專業畢業,1999年河北大學歷史專業博士畢業,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寧夏"313人才工程"人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專著《西夏與周邊民族關係史》、《西夏經濟史研究》、《西夏經濟史》;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多項論著獲自治區社科優秀成果獎。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夏〈天盛律令〉研究》、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西夏學百年學術文庫》、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西夏學回顧與展望》。
孫振玉:1956年生,漢族,教授,1994年於蘭州大學,獲法學民族學博士學位,現為寧夏大學民族學碩士點導師;中國少數民族史民族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專職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回族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民族理論學會、中國宗教學會等理事;主要從事回族學、伊斯蘭學、民族理論等研究,已出版《中國伊斯蘭傳統文化研究》、《明清回回理學與儒家思想關係研究》等10餘部專著,在核心以上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現主持多項課題,其中,國家社科特別項目1項和國家基金項目1項。
李星:博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寧夏大學教授、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委員;中國數學會理事;《中國數學文摘》副主編,《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教育部“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
謝應忠:博士生導師,寧夏大學副校長。
米文寶:1962年6月生,陝西富平縣人。教授,院長,博士,博士生導師。1984年7月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9月———1989年6月在河南大學學完碩士研究生課程,2001年9月~2002年1月教育部自然災害與環境演變重點實驗室高級訪問學者。2007年7月畢業於寧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院長,人文地理碩士生導師,人文地理學科學術帶頭人,寧夏大學區域開發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寧夏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幹旱半乾旱區地理建設分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夏地理學會理事長,寧夏旅遊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經濟地理》編委會委員,《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版)常務編委,《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編委會委員。
王玉炯:王玉炯,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九次、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寧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寧夏“十佳師德標兵”、寧夏“十大傑出青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寧夏青年科技獎和寧夏大學“校長特別獎勵計畫”獲得者。長期從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工程等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農學50強

農學包括植物生產、草業科學、森林資源、環境生態、動物生產、動物醫學、水產等7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