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理工類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111計畫”入選高校之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設。學校前身是1952年10月以511廠為基礎創建的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設有研究生院。“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在新的發展時期,南航將堅持以航空為本、促進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繼往開來、開拓創新,以昂揚的姿態向著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闊步前進。截止2014年4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7000多人,研究生8000餘人,學位留學生740多人,成人教育學生10000餘人。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座落在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1952年創建以來,已經成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56所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學校現隸屬於工業與信息化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有明故宮和將軍路兩個校區,占地面積近2600畝,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296萬餘冊。現設有航空宇航學院、能源與動力學院、自動化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機電學院等16個學院;設有無人機研究院、高新技術研究院、直升機研究所等68個研究機構;建有51個實驗室,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部級開放實驗室8個。現有本科專業44個、碩士學科點127個、博士學科點52個(其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涉及8個學科門類和37個一級學科。飛行器設計、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3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微型飛行器設計與製造等8個學科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計算機套用技術5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有教職工28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850餘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35.1%,
有博士生導師18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2人,入選省部級以上各類人才工程近百人,包括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6人、江蘇省“333工程”33人、“青藍工程”3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3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約24000人,其中本科生15390餘人,研究生5700餘人,有港澳台和國際交流學生120餘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與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相適應的具有南航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教學成果。自1989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共獲部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74項,其中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7項。現有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共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在“周培源杯”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中2000年、2004年連續兩屆獲得全國高校團體第二名,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居於前列,在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總成績分別列全國高校第八位、第五位,榮獲團體優勝杯,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全國首屆無動力飛行大賽、江蘇省大學生力學競賽、江蘇省大學生非數學專業高等數學競賽等各類競賽中,南航學生屢屢折桂。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9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級黨政軍領導和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他們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校歷來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高新技術套用基礎研究與國防型號研製任務並駕齊驅的科研工作格局。學校自行研製成功了21種型號的飛行器,創造了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無人駕駛高原偵察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通過適航認證的輕型飛機、第一架微型飛機、第一個三自由度飛行模擬轉台、第一台超聲電機等我國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個第一。“九五”以來,承擔重大科技攻關、“863計畫”、國防工程型號、國防預研項目等共900餘項。自1978年國家設立科技獎項以來,學校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316項,其中國家級獎54項,部省級獎1093項;1991年以來,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數量有9年居全國高校前10位。
學校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先後開拓了中央部委聯辦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徑。學校不斷加強與總參謀部、總裝備部、各軍兵種、各軍工集團公司和民航企事業單位的聯繫與合作;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國外和港台地區的50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了“服務航空航天民航、服務江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辦學新格局。
在半個多世紀的奮鬥歷程中,南航人踐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校訓,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團結、儉樸、唯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凝練了“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的辦學精神。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21世紀,南航進入了從教學科研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新階段。南航人正在實施“以人為本,注重內涵,強化特色,加速發展,創建一流”的發展戰略,向具有國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邁進。

辦學規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教職工2854人,其中高級職稱專任教師882人,博士生導師333人,院士及雙聘院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長江學者”10人,全國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8人,入選國家和省部級各類人才計畫9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比例人數達57%。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0人,其中本科生16400多人,研究生7100多人;另有留學生4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5300餘人。

師資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校擁有能夠支持從本科教育直至博士後研究的學科群。現有本科專業 46 個,碩士學科點 127 個,博士學科點 52 個(其中一級學科點 10 個)。學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2個一級學科以及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等9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微型飛行器設計與製造等8個學科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機械設計與理論、導航制導與控制等 10 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有教職工27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800餘人,博土生導師163人,院士及雙聘院士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3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6100餘人,研究生5800餘人;另有港澳台和國際交流學生15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6000餘人。

領導介紹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分 管 工 作
黨委書記 崔銳捷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發展研究中心。
校長、黨委副書記 聶宏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負責財務工作、審計工作、監察工作、人才工作;分管人事處。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陳夏初 負責組織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學生教育管理、就業工作、"兩課"工作;分管黨委組織部、黨校、黨委統戰部、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團委;聯繫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吳慶文 主持紀委工作、工會工作;負責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協助朱荻同志負責監察、審計工作;分管紀委辦公室、審計處、監察處、工會、機關黨委、離退休人員管理處、醫院、勞動服務公司;聯繫理學院、藝術學院。
黨委常委、副校長 宣益民 負責科研工作、 保密工作; 分管科技部、裝備工程部、 保密處、 科協、無人機研究院;聯繫能源與動力學院、高新技術研究院。
黨委常委、副校長 聶宏 負責研究生培養工作、外事工作;主持研究生院工作;分管國際合作交流處、檔案館、信息中心、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聯繫自動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黨委常委、副校長 吳慶憲 負責本科生培養工作、招生工作、聯合辦學工作、政保、出國(境)政審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分管教務處、教學評估與監督辦公室、圖書館、體育部、工程訓練中心、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保衛部、保衛處、人民武裝部;聯繫航空宇航學院、民航學院 / 飛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金城學院。
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永亮 負責基建工作、將軍路校區工作、全校性重大活動的指揮協調;協助聶宏同志負責財務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財務處、基建處、節能工作處、將軍路校區管委會;聯繫航天學院、正德學院。
黨委常委、副校長 許希武 負責學校發展計畫工作、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安全生產工作、後勤工作;分管發展計畫處、學科/"211工程"建設辦公室、國有資產管理處、後勤集團;聯繫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
校長助理 熊克 協助聶宏同志負責人才工作,協助宣益民同志負責科研工作。
校長助理 黃炳輝 負責將軍路校區東區土地開發工作。

歷屆領導

黨委書記姓名 時間 院系
周 南 1952.10--1956.10 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總支委員會書記
吳繼周 1956.10--1966.08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華誠 1972.07--1979.04 南京航空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吳繼周 1980.12--1984.11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吳 明 1984.11--1991.04 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劉明浚 1991.04--1996.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姜澄宇 1996.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譚振亞 2001.05--2006.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崔銳捷 2006.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校長 時間 院系
鄧永清 1952.10--1956.09 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吳繼周 1956.09--1968.0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朱啟鑾 1979.11--1980.1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余承業 1982.12--1987.11 南京航空學院院長
朱劍英 1987.11--1998.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姜澄宇 1998.03--2001.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胡海岩 2001.05--2007.0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王福平 2007.09-- 2009.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朱荻 2009.11-- 201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聶宏 201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知名校友

科教界 徐西鵬 華僑大學副校長 陶寶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淳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海岩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屠基達 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管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梅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曉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
馮培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至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冠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達 中國科學院院士,少將
姜澄宇 原西北工業大學校長 秦文波 神州飛船副總設計師
孫澤州 “嫦娥一號”副總設計師 程肖彭 南京中醫藥大學原黨委書記
楊合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陸夕雲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吳希明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趙光恆 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總設計師
徐朝梁 中航工業直升機所副總師 聶海濤 中航工業成都所副所長、全國十佳科技工作者
王剛 中航工業動力所首席技術專家 盧建川 中電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劉勝 美國總統獎獲得者 姜麗萍 上海飛機製造廠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
徐西鵬 華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何湘寧 浙江大學教授、IEEE Fellow(2009)
政治界 胡蘇平 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 王珉 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呂祖善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政府省長、黨組書記 劉偉平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
李忠海 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主任 黃因慧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王榮炳 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 楊國慶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原副局長
呂新奎 信息產業部原副部長 劉宏建 南充市市委書記
商界 胡問鳴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史堅忠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吳光輝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大型客機總設計師 羅榮懷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林左鳴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 龐為 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歷史沿革

1952年,“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建立
1956年,更名“南京航空學院”,並很快被列為國防科工委直屬院校。
1956年,以南京大學航空系等組建的華東航空學院遷離南京時,留寧部分包括校舍併入南京航空學院。
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93年更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97年12月,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行列
2000年,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學校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並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
2011年,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
建校50多年來,學校實現了從專科學校到本科院校、從普通院校到重點大學、從教學型大學到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三大歷史性跨越,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管、理、經、文、法、哲、教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

科研介紹

學科建設

南航現設有無人機研究院、直升機技術研究所等83個研究機構;建有58個實驗室,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部級開放實驗室12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

現有本科專業41個、碩士學科點88個、博士學科點46個(其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涉及8個學科門類和34個一級學科。飛行器設計、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3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微型飛行器設計與製造等8個學科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計算機套用技術5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飛行器設計、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航空宇航製造工程4個學科是“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另設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12個博士後流動站。教學科研條件在我國理工科大學中處於先進水平。

教學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教學成果。自1989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共獲部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7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14項。在歷屆全國大學生力學、數學建模競賽和“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南航學生均取得優異成績,名列前茅。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近9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級黨政領導和將軍,他們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學校歷來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高新技術套用基礎研究與國防型號研製任務並駕齊驅的科研工作格局。“九五”以來,承擔重大科技攻關、“863計畫”、國防工程型號、國防預研項目等共800餘項,自行研製成功了21種型號的飛行器,不少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316項,其中國家級獎54項,部省級獎1086 項;1991年以來,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數量有9年居全國高校前10位。
南航人在 55 年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團結、儉樸、唯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凝練了“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的辦學精神,踐行“智周萬物 道濟天下”的校訓。學校連續 18 年 9 次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並榮獲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紀檢監察先進集體”、全國“模範教工之家”、全國“教育工會先進單位”、全國“廠(校)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 省級“五 . 一”勞動獎狀、綠化先進單位、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辦學理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與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相適應的具有南航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教學成果。自 1989 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獲部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 77 項,其中國家級獎 14 項。在全國大學生力學、數學建模、“挑戰杯”等各類競賽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均取得優異成績。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 9 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他們已成為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校歷來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經過 55 年的建設與發展,已顯示出強勁的科技實力。在力學、航空宇航、機械製造自動化等領域的 15 個研究方向居國內領先水平;在航空發動機、飛行器控制與仿真、電力電子等領域的 21 個研究方向居國內先進水平。學校每年承擔數十項973 、 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現年度自然科學基金經費達 1000 多萬元。學校完成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重點型號項目,並參加一些國家重大項目研製任務。

教育交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南航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開拓了中央部委聯辦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徑,並不斷加強與國內企事業單位的聯繫與合作。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德、法、俄、英、美、加、澳、韓等國家和港台地區的 50 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形成了“立足國防,服務江蘇,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型辦學新格局。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2l 世紀,南航進入了從教學科研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新階段。南航人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實施“以人為本,注重內涵,強化特色,加速發展,創建一流”的學校發展戰略,決心把南航建設成為有國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科研院所

磁懸浮技術研究所
磁懸浮套用研究所成立於2001,並先後得到航空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航空預先研究計畫等基金及項目的支持。
納米科學研究所系
納米科學研究所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定下的一所集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科研機構,為國家211工程和學校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交叉前沿學科,為學校的學科特區。該所成立於2001年1月,已設定納米力學、凝聚態物理博士、碩士學科點,並在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機械設計與理論、飛行器設計、通信與信息系統、材料學等學科跨專業招生,注重培養面向科技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跨學科知識的新型人才。研究所的主要目標是在納米和分子層次開展對本世展有重要意義的前沿科學關鍵問題基礎研究。
精密驅動研究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密驅動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6月,它的前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超聲電機研究中心於1997年由趙淳生教授創建,是國內第一個專門從事超聲電機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以超聲電機為主,包括其相關的驅動技術、材料以及其他新技術的研究。2000年12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超聲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江蘇省超聲電機工程研究中心。“九五”、“十五”期間,該研究所先後獲得十五項政府資助包括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1項重點項目和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總裝備部重點基金、1項國家“863”高技術、6項省部級基金。先後研發出16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超聲電機和驅動器,其中包括TRUM圓板式(直徑為100-30mm,含TRUM-N無磁型和TRUM-E帶編碼器型)和BTRUM圓桿式鏇轉型行波超聲電機(直徑為20-2mm)等二個系列產品。授權和申請超聲電機國家發明專利27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已培養博士後11名,博士生12名,碩士生27名。本所“超聲電機的研究”項目,2003年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新型超聲電機技術”項目,2004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超聲電機技術”項目,2004年獲中國(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該所現有教授4人,副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4人,博士後3人,博士生15人,碩士生23人。
南航-IBM現代物流與服務科學聯合實驗室
NUAA-IBM現代物流&服務科學聯合研究實驗室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建立、運作的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是合作雙方共同推動現代物流與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SSME)學科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與服務科學中的套用的載體,其目的是構建虛擬服務科學研究網路平台,實現校企項目參加人員的基於網路的溝通合作;促進中國信息技術和服務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灰色系統研究中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航把灰色系統理論的普及推廣和國際合作與交流作為團隊的重要工作內容。在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系統與控制世界組織(WOSC)、國際一般系統研究會(IIGSS)和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灰色系統研究所先後組織並主持召開了八次全國性灰色系統學術會議和十多次重要國際會議的灰色系統專題會議;並相繼成立了中國(雙法)灰色系統委員會和全球性的學術組織IEEE灰色系統委員會。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
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3月。現有教授、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講師4人,實驗師1人。形成了以機械電子、信息控制、材料化學、神經科學為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心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讀博士、碩士生四十餘人。研究所致力於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的研究,對仿生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並取得了若干原創性的成果與進展。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863計畫、973計畫,航空基金,教育部留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主要的研究內容有3DOF特種仿生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基礎研究與開發,及與上述機器人配套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神經信息學、輕質幾何構型及材料的仿生製備研究、IPMC驅動感知一體化材料製備及測試、摩擦體系熱力學及表面仿生技術的研究。
南航MBA教育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教育中心研究方向有:項目管理和高技術管理、人力資源與組織發展、金融投資與財務管理、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管理與諮詢、航空運輸管理。
金城學院
1999年經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學院改制為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簡稱獨立學院)。學院現設有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動化系、英語系、經濟系、管理系、民用航空系、數理力學系、藝術系、社科與體育教學部、國際合作教育部11個系(部)和教學實驗中心等12個教學單位,24個本科專業。

校園文化

校訓
智周萬物道濟天下
校風
團結、儉樸、唯實、創新
辦學精神
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
校歌
志在長空牧群星(調寄《滿江紅》)
明廓翠屏,擁南航,博大精深。
風行遠,團結儉樸,唯實創新,
效法羲和馭天馬,
志在長空牧群星。
越重關,秉琴心劍膽,御風行。
梧桐茂,鳳凰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張)
人才聚,事業興。
創一流學府,心路鵬程。
智周萬物惟創造,
道濟天下展經綸,
鑄輝煌,夙志存高遠,勇攀登!勇攀登!

校園風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武漢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湖南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江南大學
燕山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廈門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江蘇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南昌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長安大學
暨南大學
西北大學
河北大學
寧波大學
揚州大學
廣西大學
華僑大學
湘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安徽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江蘇高校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