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畫、111計畫、2011計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以後,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截至2018年6月,學校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1個系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5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基本信息

科大校史

追根溯源

東區西大門東區西大門
建校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想。
醞釀與審批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務常務會議上,院長郭沫若提出,為了培養幹部,可以考慮科學院附設高等學校。
1958年5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代表科學院黨組向負責全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宣部呈交請示,建議由中國科學院試辦一所大學。聶榮臻副總理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科學院擬辦大學一事,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5月21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交報告。
1958年6月2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後,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鄧小平批示“書記處會議批准這個報告,決定成立這個大學。”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也審批同意了中央書記處的決定。
老北門老北門
籌備過程

1958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召開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學校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簡章,明確教學設備原則上由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負責。會議決定學校設定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物理熱工系、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化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套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系、生物物理系等12個系;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建立聯繫協作關係。
同年7月28日,學校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系主任會議,會議決定增設套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數學和政治課等四個小組。
根據聶榮臻副總理指示,原中央黨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讓給中國科大當校址,中科學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幹部、教室、工人、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
為解決招生問題,中國科學院黨組報請中央批准,從各省、市當年考生中由中國科大優先錄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登載了中國科大招生簡章。
9月初,在北京考區錄取的150名新生提前報到,參加整理校園和修建操場等義務勞動;9月15日,京外新生辦理報到註冊手續,全校共錄取1634名學生。
開學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詞,並廣泛徵求修改意見。9月19日,郭沫若與全體學生第一次見面,並請校歌作曲者、全國音協主席呂驥為學生教唱校歌《永恆的東風》。

建校初期

東區北門東區北門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
1959年,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中國科大,設立科技情報系,1960年該系撤銷,學生分別併入物理、化學、生物等系科專業。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將原來的13個系合併成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教育部核定學校設定專業24個,1966年減為23個,學制5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的要求,系和專業調整後,專業課程基本不變,教研室繼續保留,以便經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聯繫。
在1959年5月中共中央的《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中,被列入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排名第四,成為這批重點高校中最年輕的大學。
中國科大196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研究所錄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國科大負責基礎課教學。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曾致函科學院領導,建議中國科大開辦研究生院。科學院對由中國科大在中關村開辦研究生院問題也曾提出方案,後因“文革”動亂而擱淺。
1960年中國科大與科學院計算研究所聯合研製成功“107計算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通用數字計算機,也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2月,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報告會。1963年9月,為紀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學論文集》,選入師生論文共80篇。
截至1966年,中國科大為國家培養了4710名畢業生,85%分配在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絕大部分成為業務和領導骨幹。在前三屆畢業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

文革時期

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學校停止招生,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61級學生在校長達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畢業分配,走上工作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畢。
1966年6月,根據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向中國科大派駐工作組。此後,揭發會、批鬥會大字報、大辯論持續不斷,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駐校工作組才根據上級決定,撤離科大。1968年3月5日,中國科大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次日開始辦公,在革委會各辦事機構健全之前,統管一切有關革委會事宜。
1968年8月,解放軍駐京“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00餘人、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兩批300人進駐科大,領導學校“斗、批、改”運動。
1969年2月27日,學校成立教育革命組。之後,學校陸續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隊,共77人分赴部隊、農村工廠進行教育革命探索,併到上海取經。
1969年7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教育革命調查組草擬出《關於走共大道路,重建無產階級新科大的初步意見》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榜樣,向清華北大學習,到江西創辦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學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東北等地選點辦“五·七”幹校,以便幹部輪流下放勞動鍛鍊。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赴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里,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
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家屬470多戶,組織職工、學生、家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皮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西區北門西區北門
1971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與第三機械工業部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
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2年,學校重建了數理化基礎課教研室,廣大師生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學校決定將分布在全國範圍各種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屆畢業生招回學校進修,舉辦“回爐班”。“回爐班”結業後,他們與學校從各地所招的200餘名教師一起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招收的1972~1976級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
1975年9月,中國科學院經請示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大由以安徽省領導為主改為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同年,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胡耀邦在準備向國務院提交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的同時,指示科大代表科學院起草向國務院匯報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大要通過擇優錄取應屆畢業生、試辦研究生班等建議。報告上報後,鄧小平圈閱同意。
當中國科大準備實行經鄧小平指示同意的辦法招生時,全國掀起“反擊右傾翻案風”,《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被誣衊為“復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國科大校舍面積達11.8萬平方米,全校教職工2300餘人,其中教師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126人。

重新崛起

孺子牛孺子牛
1976年10月“四人幫”的倒台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科學院於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提出科大既要成為教學中心,又要成為科研中心,制訂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紀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副總理等批示同意。
1978年2月17日,學校恢複列為重點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有:
1.、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中國科大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先後選派教師近萬人次赴30多個國家與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聘請上百位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2.、首創少年班
197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大經過考試選拔智力超常的少年進校學習,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養合格大學生的經驗。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齡14歲,年齡最小的謝彥波僅11歲。此後,部分高校也陸續開辦少年班。1985年9月,為把少年班經驗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廣,中國科大仿照少年班辦學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零零班”)。少年班與零零班統一管理,共同培養,學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科技之花科技之花
3、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國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國科大明確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1981年1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博士點11個,碩士點24個。1983年,國內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白志東、蘇淳、李尚志、范洪義等7人為中國科大培養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學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設立研究生院。
4、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國科技大學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著重研究了如何發揮科學院和科大在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並為進一步辦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決定。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和改造,使當時以理工為主的學科結構調整為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綜合性學科結構,並通過不斷完善,使學科專業一直保持在全國高校的先進水平。學校還及時提出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進行“4-2-3(學士-碩士-博士)分流培養”的試點,通盤考慮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
1980年中國科大開始實行學分制,同時實行免修、選修、跳級等措施;試行導師制,允許對拔尖學生單獨擬定培養計畫;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設立學生科研專項費用,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
科大星科大星
1985年,中國科大開辦不分系科專業的教學改革試點班,設立主輔修制、雙學位制。
1977年以後入學的中國科大曆屆畢業生中,有6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留學生項目(CUSPEA)中,中國科大學生共考取237人,占錄取總數的25.8%,為全國之冠。
1983年,英國《自然》雜誌撰文稱中國科大為“招風的大樹”。
5、進入國家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1980年12月,國務院批准在中國科大設立“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給中國科學院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為中國科大學生的最高榮譽獎項。
1981年2月27日,經中科院黨組決定,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合併。
1981年3月,中國科學院同意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務委員會。
1982年5月,經中科院批准,學校可以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掛兩個牌子。
1984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11月20日,國家在高校中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國科大西校區舉行奠基典禮。
1986年12月,科大部分學生因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問題,走上街頭髮起“要求進行民主選舉”的遊行,由此引發全國範圍的第一次學潮。
1986年6月,國家計委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工程計畫任務,擴建校舍建築面積167000平方米,總投資9300萬元;批准在校人數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職工編制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學校舉行新校區工程奠基典禮。
經過“七五”、“八五”國家重點建設,截至1988年底,中國科大校園面積擴大近一倍,建築面積已由遷址合肥時的6萬平方米增至51萬餘平方米。教學樓、化學樓、電子樓、力學樓、生物樓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結構分析、選鍵化學等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相繼建成。3000門程控電話開通。校園計算機網路建成並投入運行。新建成圖書館並初步建成與Internet聯網的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

展望未來

辦公樓辦公樓
1998年6月,中國科大的領導體制由1984年以來試行校長負責制,轉換為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在部分高等學校“211工程”立項工作會議上,確定包括中國科大在內的一批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1996年9月,為區別於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之後加上“(北京)”,即“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998年5月,國家決定實施“985工程”。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大協定,中國科大成為首批九所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8年,中國科學院作出了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同年中國科大被納入知識創新工程體系試點範圍。作為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成立了理學院、商學院(後更名為管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工程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學院院長大多由“兩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擔任。下設26個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級管理的運行機制,逐步按學科群組織教學,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規律。1998年,本科專業數由原來的43個調整到36個,拓寬了專業的涵蓋面。2002年,學校19個二級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圖書館圖書館
2007年,學校8個一級學科(涵蓋41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9年起實行講座教授、首席專家和傑出青年獎勵制度。
1998年,中國科大迎來了建校40周年。
1999年7月25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定,並聯合發出《關於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決定》。
1999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菸草專賣局在合肥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中國科大在21世紀初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改革與發展工作。
2000年12月,中國科學院整合全院科技和教育資源,按照中國科學院《關於轉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於同意調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權管理體制及更名的批覆>的通知》(科發人教字[2001]30號)檔案精神,自2001年2月5日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中國科學院大學)(英文名稱: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bbreviation:GUCAS)。並將中科院現有5個學部和各研究所的學位授予權及所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全部歸入研究生院。
2004年7月30日,中國第一個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揭牌成立。
2006年,學校又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定。學校還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醫藥生物技術系。
2008年9月20日,中國科大迎來50周年校慶。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提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大星”。國家郵政局正式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布《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報告,中國科大獲選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名。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入選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 12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18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關於高等學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的意見》及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 4月26日,中國科大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8年9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85級校友、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女士以個人名義向中國科大捐贈一億元人民幣,並宣布成立“薔薇科大發展基金”。
2018年10月17日,QS教育集團2019金磚國家大學排名發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第4位。

2009中國一流大學名單

由武書連領銜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誌發表了2009年度中國一流大學。課題組提出的2009中國一流大學的標準是:“在中國大學評價中,入選研究1型大學。或者獲得工學前6名,理學、醫學、管理學、文學前3名,經濟學、農學、法學前2名,歷史學、教育學、哲學第1名的研究型大學(需進入中國大學前30名)” 。按照以上標準,2009年中國有15所大學入選中國一流大學。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大學
武漢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南京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湖南大學
東北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江南大學
燕山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廈門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江蘇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蘇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南昌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長安大學
暨南大學
西北大學
河北大學
寧波大學
揚州大學
廣西大學
華僑大學
湘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安徽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

理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科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16個學科類,共有31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山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雲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上海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揚州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聊城大學
重慶大學
新疆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安徽大學
溫州大學
天津大學
內蒙古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寧波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遼寧大學

合肥旅遊景點

安徽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