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
程春明(受害人):1965年出生,男性,漢族,中國致公黨黨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留學法國12年,風度翩翩,具有法蘭西的浪漫主義色彩,能寫情詩給大學女生。研究領域:法學理論、法國法、比較法。發表論文及著作近50篇。回國後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以其獨特的浪漫性情成為政法大學學生緣最好的教師之一。妻子正懷孕。
付成勵(殺人者):22歲,男性,政法大學2005級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學生,曾任學校社團幹部,負責為公益活動拉贊助。工作能力很強,性格開朗。這和學校所說的“性格內向,成績和表現一般”有很大的出入。
陳玲(有些媒體稱黃某):女性,2006級保送研究生,漂亮、文靜。這位神秘的人物沒有更多介紹,也沒有照片等。
案情解析
校園是個特殊的場所,本身是個教育培養人才的地方。發生如此悲劇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在案件沒有調查清楚前,不應輕易做出任何結論,各種猜測都可能是片面的。
對社會過分關注造成的攪擾,中國政法大學師生們對這起發生在自己校園內的案件選擇了沉默,無人願意再向外界就此事談及一二。嫌疑人付成勵身邊同學對付成勵其人避而不談,被害人程春明生前好友對此則是諱莫如深。
究竟如何定性程春明教授之死,是否能夠認定構成工傷或是殉職等實際問題,至今還沒有最終的結論。
原因
據了解,行兇學生是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大四本科生。事發後,有學生在網上發帖稱,嫌疑人的女朋友與程春明曾有曖昧關係,嫌疑人不堪忍受。
大學生、中學生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叛逆心理、衝動心理,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之後,由於師生關係出了問題之後,它可能會有一部分,一少部分的學生會突破這樣一個觀念。
影響
遇難者家屬
遇難者妻子,懷孕5個月,30多歲,當她剛一聽到自己的丈夫突然的這種方式離開自己的時候,她喊的話是,你們騙我,老公你在哪兒,他們騙我,她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不像比如說有的人是躺在病床上很長時間,後來告別了這個世界,那么他的家屬還有一個在照顧他的過程中慢慢累積起來的由開始的擔心到接受這個事實,但是突發事件對人的打擊是最大的,因此首先的這種心理救助要針對他的妻子,這是兩條人命,兩個人,肚子裡還有一個孩子。
學生
目睹這個事件的19個學生。你想想,他目睹了這樣的事件,這完全出乎預料,而且是一個血跡斑斑的這種時候,他可能過些天,慢慢的還會不斷浮現,所以怎么去幫助他們。而且,可能有的時候還有一種譴責,雖然這種譴責沒有任何道理,你們為什麼不幫忙,你們為什麼不出手,為什麼不阻攔,這種突發事件,依靠學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是很難阻攔的。
還有就是同宿舍的,同班級的。其實整箇中國政法大學校園裡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是潛在的心理受害者,他們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從這個事情中擺脫出來。因此,整個校園需要面對更大範圍的心理救助。
悼念
中國政法大學校園論壇上所發起的,第三屆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老師評選,法學院教授程春明的名字在一連串名單中赫然在目,發帖的時間是10月28號17點05分,一個多小時後慘劇發生。事發後,網路上不斷更新的同事和學生的回憶中,人們認識了一個生命停留在43歲的中年男人,一個性情浪漫,愛好詩文的大學教授。
留法教授程春明的不少美談在網上迅速傳播,關於他的遇害,人們更多的是各種不解和惋惜。
如今,在中國政法大學廣場內,一個名叫拓荒牛的雕塑下,擺放著一排學生送來的鮮花,花束上還放有悼念的卡片。
網友們也自發為程春明教授在同懷紀念網上建立了一個網上紀念館,表示深切悼念。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失去一位教師是最大的遺憾。同時大學校園也需要穩定,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安慰受害者家屬,做好學生心理干預工作,儘快恢復校園正常教學秩序。
措施
2008年10月29號上午10點,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發言人劉長敏就該校學生殺害教授程春明的惡性事件首次表態,劉長敏說現在政法大學沒有驗證任何傳聞,所謂程春明與行兇者女友關係曖昧純屬流言,這樣的傳言不僅不負責任,更是對死去的程春明極大的不尊重。目前學校已經安排專人安撫程老師的家屬。校方表示,經過緊急心理輔導,絕大多數同學的情緒基本穩定,校方將對現場的19名同學,嫌疑人同寢室的3名同學進行長期跟蹤,定期進行心理干預。新聞發言人劉長敏也在日前透露說,學校目前正竭盡所能處理好程春明教授的善後事宜,其家屬都已經趕到北京,究竟將如何處理後事,學校和家屬正在進行商議。劉長敏說,由於事發突然,學校已經採取了一切手段為程教授的家人提供方便,甚至為了防止程教授的父母以及身懷有孕的妻子因傷心過度而發生問題,學校還專門為其家人聘請了保健醫生。但是,究竟如何定性程春明教授之死,是否能夠認定構成工傷或是殉職等實際問題,至今還沒有最終的結論。
相關評論
原本應怡怡如也的師生關係,何以會形成如此尖銳的矛盾衝突?這可是一個有著數千年尊師重教傳統的君子之邦啊,師生相隨,所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是一份精神交流的愉悅。師與生的關係,除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禮崩樂壞”,似乎很少像現在這樣緊張,緊張到了學生竟然明火執仗地“弒師”,緊張到了竟然需要教育部表態正當懲戒學生不屬體罰。此種亂象或許正反映了幾十年以來我們在教育思想上的混亂情形。
本來以理服人當然重要,但鑒於中小學生正處於特定的心理發育階段,於是在師生關係中,或許以情動人有時效果會更好。但不少教師見錢眼開,那扇本該打開的“情感”之門卻不幸關閉了。說到底,師生關係有著先天的不對稱: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學識和修養上不可能具有同等程度。正如古語所說:子不教,父之過。這,同樣適用於師生關係。
學生的刀為什麼頻向老師砍去?且不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法制社會下,不管學生有何種理由,殺人弒師絕對為法理所不容。但為什麼弒師案頻頻發生,為什麼師生矛盾如此突出,恐怕把板子都打到學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也需要我們從教師和教育本身去找找原因。
因為現在為什麼多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忽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可能會認為老師做的都是對的,教育者很神聖,對老師的尊敬是應該的,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實際上你會發現,師生關係是不是融洽會帶來很大的問題,有的時候好的師生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本身。
無論因為什麼,馬懷德都對付成勵感到遺憾:“畢竟是我們的學生,不論出於何種動機,最終都要接受法律的懲處,不僅要失去學業和自由,還將對其家庭產生重大的影響。”馬懷德說,校園是個特殊的場所,本身是個教育培養人才的地方。發生如此悲劇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在案件沒有調查清楚前,不應輕易做出任何結論,各種猜測都可能是片面的。他希望與社會各界一起通過這樣一個案例關注現代青年的思想和心理,更加關愛生命,杜絕此類惡性事件的再次出現。
“我們的母校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由於我們的學術血緣,嘲諷和質疑的聲浪必將波及到我們每個人。我們只能勇敢的面對。不需要無意義的申辯和爭吵,我們將在以後的歲月里用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這所大學存在的價值。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的只是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