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合肥工業大學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立
1947年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創建
1949年皖南革命幹部學校創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改建淮南工業專門學校
1950年淮南工業專門學校升格為淮南煤業專科學校
1951年皖北幹校併入(合署)皖南革命幹部學校
1951年淮南煤業專科學校更名為中國煤礦工業專科學校
1951年中國煤礦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
1952年淮河水利專科學校創建
1952年皖南革命幹部學校、皖北幹校合併組建安徽幹部學校安徽幹部學校更名為安徽行政學院
1953年淮河水利專科學校改建水利部懷遠淮河水利學校
1955年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
1956年西北工學院(礦區開採)併入合肥礦業學院
1957年水利部懷遠淮河水利學校撤銷
1958年淮河水利學校復校並升格為安徽水利電力學院
1958年合肥礦業學院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
1958年安徽行政學院、蕪湖電力學校(機械科)合併升格為安徽工業專科學校
1959年安徽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安徽機械工業專科學校
1960年安徽機械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安徽機械學院
1961年蚌埠機械學院、蕪湖電力專科學校、銅官山有色金屬專科學校、淮南化工專科學校、馬鞍山鋼鐵專科學校併入安徽機械學院
1962年安徽建築工程學院(本科部分)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水利電力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0年安徽工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
1978年安徽農機學院(原安徽工學院)復校
1978年安徽農機學院更名(復名)為安徽工學院
1997年安徽工學院與原合肥工業大學組建新合肥工業大學
校園建設
學校建設
合肥工業大學占地面積3050畝,共分三個校區,南校區(合肥市屯溪路193號)1250畝、北校區(合肥市六安路269號)300畝、翡翠湖校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大學城內)1500畝。校舍建築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80萬餘冊,建有一流的校園網路。學校設有13個學院、66個研究所、56個實驗室和1個國家甲級綜合建築設計研究院。擁有教育部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農產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IC設計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光電技術研究院、汽車技術研究院、安徽省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汽車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信息處理技術和信息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等13個重點科研基地。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學校還建立了全國高校首家生產力促進中心。
“十五”期間,學校科技活動總經費達78100萬元,項目1583項,其中各級各類計畫項目792項,與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契約791項;獲科技獎勵116項,其中省部級獎86項(一等獎10項);出版教材與著作357部;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8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了821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7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學校先後與數十家國內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日本久留米大學、美國德瑞克索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等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學校是招收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院校。十年來,我校手球隊在全國高等院校手球比賽中,一直名列前茅。
新的世紀,新的輝煌。合肥工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凝鍊辦學特色,加強內涵建設,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園文化,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爭先進位快發展,努力把合肥工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
分校區
學校現有合肥校區(屯溪路校區、六安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宣城校區。
屯溪路校區
合肥工業大學屯溪路校區(南校區),地處合肥市繁華路段,由屯溪路(南一環路)、馬鞍山路、九華山路、寧國路環繞,校區占地面積1250畝。屯溪路校區是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的基地,也是學校行政與教職工生活的主校區。
翡翠湖校區
2001年4月,合肥工業大學新校區開始建設,校長陳心昭命名新校區為"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
翡翠湖校區占地面積1500畝,位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南部,坐落在風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環湖路、翡翠路環抱,呈“心”形;東臨錦繡大道商業區,北倚大學城公共建設區,西傍翡翠湖公園,處在合肥大學城的中心位置。
宣城校區
2011年,經教育部批准,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宣城市建設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坐落在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宣城市區南部科教創意園區,規劃辦學用地面積為21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校區建築設計融合徽派建築元素,設計理念是“三山四水,島翠墨香”和“一軸兩環,一水四島”。
斛兵塘
位於合肥工業大學校南校區內。面積約6.7公頃。相傳三國魏曹操率師80萬人馬,大舉進攻東吳,屯兵合肥,安營紮寨時,人馬浩蕩,無法計數。為清點人馬,便挖出了這口旱塘,作為計量將士的場所,斛兵塘因此得名。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工程碩士等4種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3個;有13個專業接受高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設有6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
院系設定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建築與藝術學院;人文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軟體學院,數學學院,電子科學與套用物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工業培訓中心;體育部;技師學院。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3715人,專任教師1867人,教授224人、副教授51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1356人,占72.63%,博士生導師80餘人,外聘擔 任學校 教授的兩院院士和國內外著名學者十餘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 ( 講座 ) 教授 5 人,國家基礎課程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4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優秀教師3人、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1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4人、青年教師基金1人,在職人員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5人、模範教師7人、優秀教師11人。學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221人,碩士、博士研究生7800餘人。
科研機構截止2014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1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2個,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省重點科研基地2個,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2個,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7個,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1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9個,省中試基地(科技廳)1個,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2個,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3個。
學術研究
教研成果
學校秉承“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 ”的辦學理念,恪守“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學風,不斷改革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 “ 寬口徑、強能力、重素質 ” 的人才培養特色和 “ 思想素質高、敬業精神好、適應崗位快、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 ” 的人才質量特色。 60 多年來,學校為中國培養了 12 萬餘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許多人成為中國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和骨幹。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都保持在 93% 以上,穩居中國高校前列。 2000 年,學校被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確立為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基地。 2006 年,學校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學校充分發揮工科優勢,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基礎研究與套用性研究並行,以套用性研究為主”的科研工作方針 , 以加強套用性研究,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為核心,響亮地提出“面向市場找課題,論文寫在產品上”的口號,長期服務製造業、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初步形成了“套用技術研究水平高、科技開發能力強”的科研特色。“九五”以來,學校先後與江淮汽車集團、華東光電技術研究院、奇瑞汽車集團、中電集團 38 研究所、中電集團 41 研究所、鄭州機械研究所、杉杉集團蕪湖生科股份公司、蚌埠豐原化工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中石化安徽分公司等多家企業與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聯合體,承擔企業委託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 1300 多項,科技成果推廣到一汽、二汽、馬鋼等數百家企業,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 140 餘項、授權專利 36 項。近年來科研經費以每年 20% 的幅度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 ,2000 年 10 月,以學校作為發起人之一的“鑫科材料”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
交流合作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往和學術交流活動,已和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丹麥、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已保持26年卓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學校堅持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重視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淘汰制度和獎、貸、助、減、勤等助學措施,對品學兼優者允許跳級、提前畢業、推薦為免試研究生;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學校注重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市場、規範市場行為,保障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合法權益,為就業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學校已基本建成了集教育、管理、指導、服務為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為儘早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與人才市場的貫通,我校與蘇州、無錫、常州、煙臺等市人才交流中心及福建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簽訂協定,與以上15家“中心”共同設立“駐合肥工業大學工作站”。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4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技部)1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2個,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5個,省重點科研基地2個,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2個,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7個,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1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9個,省中試基地(科技廳)1個,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2個,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3個。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要 負責人 | 主管 單位 |
汽車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合肥工業大學 | 2011.11 | 趙韓 | 國家 發改委 |
現代顯示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蕪湖華東光電院 合肥工大光電院 | 2011.7 | 呂國強 | 國家 發改委 |
智慧型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合肥工業大學 | 2012.11 | 梁昌勇 | 國家 發改委 |
有色金屬與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合肥工業大學 | 2013.10 | 吳玉程 | 國家 發改委 |
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主管 單位 |
省部共建現代顯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蕪湖華東光電院 合肥工大光電院 | 2011.2 | 呂國強 | 科技部 安徽省 |
重點實驗室(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特種顯示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光電技術研究院 | 2007.2 | 呂國強 |
過程最佳化與智慧型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管理學院 | 2007.12 | 楊善林 |
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光伏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電氣學院 | 2001.4 | 丁 明 |
農產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機電所、生物食品學院、化工學院 | 2005.11 | 潘 見 |
安全關鍵工業測控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計算機學院 | 2006.6 | 劉曉平 |
智慧型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管理學院 | 2007.10 | 梁昌勇 |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學院 | 2009.7 | 陳翌慶 |
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教育部IC設計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 微電子設計研究所 | 1999 | 高明倫 |
教育部套用物理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 電物學院 | 1999 | 何曉雄 |
省重點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要負責人 | 主管單位 |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 成形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 | 材料學院 | 2007.12 | 陳翌慶 |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
機械工業綠色設計 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 機汽學院 | 2008.9 | 劉志峰 |
省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及工業節能工程實驗室 | 電氣學院 | 2009.9 | 丁 明 |
安徽省有色金屬材料與加工工程實驗室 | 材料學院 | 2009.9 | 吳玉程 |
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發改委)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安徽省汽車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機汽學院 | 2003.11 | 趙 韓 |
安徽省信息處理技術與信息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 管理學院 | 2003.11 | 楊善林 |
安徽省分散式控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工大高科 計算機學院 | 2004.9 | 魏 臻 |
安徽省自動化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江汽集團 機汽學院 | 2005.12 | 林巨廣 |
安徽省鍛壓數控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合肥鍛壓 機汽學院 | 2007.1 | 韓 江 |
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 | 蚌埠天潤 化工學院 | 2007.1 | 崔 鵬 |
安徽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資環學院 馬克思學院 建藝學院 | 2004.12 | 汪家權 |
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負責人 |
安徽省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 機汽學院 | 2003.12 | 趙 韓 |
安徽省現代成像與顯示技術重點實驗室 | 蕪湖華東光電院、工大光電院 | 2006.5 | 呂國強 |
安徽省汽車NVH與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機汽學院 | 2006.5 | 陳 劍 |
安徽省工業車輛重點實驗室 | 叉車集團、機汽學院 | 2007.12 | 李志遠 |
安徽農產品精深加工省級實驗室 | 食品學院 | 2008.11 | 姜紹通 |
安徽新能源利用與節能省級實驗室 | 電氣學院 | 2008.11 | 丁 明 |
安徽土木工程結構與材料省級實驗室 | 土水學院 | 2008.11 | 朱大勇 |
安徽低溫與製冷技術省級實驗室 | 中電16所、機汽學院 | 2008.11 | 王鐵軍 |
安徽飛機雷電防護省級實驗室 | 航太電物理、電物學院 | 2008.11 | 段澤民 |
情感計算及先進智慧型機器重點實驗室 | 計算機學院 | 2011.12 | 任福繼 |
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 材料學院 | 2012.11 | 吳玉程 |
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安徽省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合肥華泰、生物機電所 | 2005.12 | 潘 見 |
安徽省汽車NVH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機汽學院 | 2007.6 | 陳 劍 |
安徽省微電子機械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電物學院 | 2008.8 | 許高斌 |
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機汽學院、材料學院 波林公司 | 2009.7 | 吳玉程 |
安徽省礦產資源與礦山環境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資環學院、省國土資源廳 | 2009.7 | 周濤發 |
安徽省變頻電機及控制系統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合肥三洋、電氣學院 | 2009.7 | 李紅梅 |
安徽省徽派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黃山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大建藝學院、安建工 | 2010.5 | 吳永發 |
安徽省冶金精整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合肥工業大學、浩中機械(蚌埠)有限公司 | 2012.10 | 翟華 |
安徽省水處理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六安恆源機械有限公司 | 2011.11 | 陳遠龍 |
省中試基地(科技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負責人 |
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中試基地 | 生物機電所、 安徽萬勝農業投資公司 | 2009.10 | 潘 見 |
省重點實驗室(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負責人 |
現代測試與製造質量工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儀器學院 | 2004.8 | 余曉芬 |
可控化學與材料化工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化工學院 | 2007.8 | 崔 鵬 |
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 負責人 |
工業自動化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電氣學院 安慶石化 | 2007.8 | 徐科軍 |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土水學院 | 2007.8 | 王建國 |
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廳)
科研基地名稱 | 依託單位 | 成立時間 | 主 要負責人 |
知識經濟與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管理學院 | 2003.10 | 楊善林 |
現代科技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 馬克思學院 | 2005.4 | 黃志斌 |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李廉,男,1951年11月生於山東曲阜,山東陽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委副書記 徐惠鵬,男,1947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副教授。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江舒 ,女,1950年10月出生,浙江寧波人,高級政工師。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慶承松,男,1961年10月出生,安徽含山縣人,副教授。
校長 徐樅巍,男,1956年10月生,遼寧省大連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陳朝陽,男,1952年2月12日出生,安徽省巢湖人,教授。
副校長 韓江洪 ,男,1954年9月出生,安徽省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洪天求,男,1953年11月生,安徽省懷寧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校長 周軍,男,1959年7月出生於合肥,籍貫江蘇常州,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副校長 趙韓,男,1957年5月出生,安徽省宿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校友
企業界
姓名 | 職務 |
任傳俊 | 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張家仁 | 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
浦天祥 | 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
趙經徹 | 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葉青 | 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周玉成 | 原華源集團董事長 |
季學智 | 原合肥美菱集團公司董事長,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祝義才 | 江蘇雨潤食品集團董事長(江蘇首富)、江蘇省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會長,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會長(港股上市企業) |
李安喜 | 中國石化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齊魯石化總經理(世界500強) |
余夕志 | 中國石化集團茂名石化公司總經理(世界500強) |
趙建國 |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世界500強) |
燕福龍 | 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 |
李一農 | 中廣核福建寧德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
孫昕 |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特高壓建設部主任(世界500強) |
奚國華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世界500強) |
韋秀長 |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世界500強) |
謝彪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董事長 |
劉敬楨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
李新亞 |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
陳仲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院長 |
張煒 | 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國家勘察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王統建 | 中機十院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
毛衛東 | 中國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第六工程所所長 |
王玉珏 | 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
張玉牛 |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朱元巢 |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李富生 | 許繼集團黨委書記、總裁(A股上市企業) |
魏光林 | 平高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戴晴華 |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機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陳偉農 |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 |
董長征 | 豐田汽車(TOYOTA)中國執行副總經理 (世界500強) |
李峰 |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世界500強) |
徐平 | 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世界500強) |
朱福壽 | 東風汽車公司黨委常委、總經理 |
蔡瑋 |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助理、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汪舒鷗 | 神龍汽車公司(東風標緻雪鐵龍)黨委書記兼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世界500強) |
房章福 |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黨委書記 |
方馳 |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
溫開發 | 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乘用車研發院院長 |
左延安 | 原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江董事長 (A股上市企業) |
安進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戴茂方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原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總經理 |
趙厚柱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務副總經理 |
嚴剛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尹同耀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 |
魯付俊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高立新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
金弋波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
劉漢如 |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董事長,安徽華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陳先才 |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陸友林 | 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吳越俊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余東華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鄔學斌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
吳海 |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專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童金根 |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童永 |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熊良平 |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程小平 |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肖正海 | 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
謝力 | 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唐軍 | 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港股上市企業) |
張新育 | 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
馮鑫 | 北京暴風網際科技有限公司CEO |
丁根芳 | 廣州方盛網路技術有限公司CEO |
劉 磅 | 深圳達實智慧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A股上市企業) |
趙建軍 | 深圳市普聯技術有限公司(Tp-link)董事長 |
李立功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所長 |
馬向群 | 現任北京博聖雲峰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新浪網副總裁 |
王斌 | 中信出版社社長 |
楊桂生 | 上海傑事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彧 | 上海紫江集團執行副總裁(A股上市企業) |
丁叮 |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金友華 | 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
王元曦 | 安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
董志良 | 合肥力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
黃海洲 |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聯席負責人 |
魏臻 |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裁 |
曹仁賢 | 合肥陽光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夏光超 | 安徽科藍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
李煒 | 安徽國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李平 | 廣州市天高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
楊玉國 |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裁 |
陳平 | 國元證券副總裁(A股上市企業) |
馮樹榮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總行工會主席 |
屠筱北 | 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董事長 |
鎖炳勛 | 安徽金種子集團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
余占江 | 北京樂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A股上市企業) |
胡繼紅 | 綠源(電動車)集團公司總裁 |
謝志剛 | 榆次液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總經理 |
朱慶龍 | 安徽恆大自控集團董事長 |
王松青 | 九源(北京)國際建築顧問有限公司(甲級)董事長 |
江曼 | 九源(北京)國際建築顧問有限公司(甲級)總經理 |
丁建 |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總裁兼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 |
林巨廣 | 安徽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
嚴建文 | 合肥鍛壓集團董事長 |
吳宗彥 |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A股上市企業) |
廖恩榮 | 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NGC副總經理(港股上市企業) |
胡小林 | 北京匯通匯利公司董事長 |
政界
姓名 | 職務 |
濮洪九 | 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兼任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中國國際商會煤炭行業商會會長 |
賈成炳 | 中國鑄造協會理事長,原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
唐賢明 | 原國家921辦公室主任、正軍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總裝備部副總參謀長,少將軍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 |
朱作滿 | 原總後少將 |
程安東 | 原陝西省省長 |
王思齊 | 原貴州省政協主席 |
曾曉東 |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
曹洪興 | 原貴州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 |
邵桂芳 | 原山東省副省長、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
王國平 |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 |
李有慰 | 原青海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原人事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人事部紀檢組組長 |
陳萬志 | 原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重慶市委主委 |
王淑森 | 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省總工會主席 |
苗圩 |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原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原武漢市委書記 |
高祀仁 | 原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 |
寧吉喆 | 國務院研究室主任 |
蔡其華 | 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原中共長江委黨組書記,長江委主任 |
丁文武 |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 |
鍾自然 |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原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 |
李健 | 原武漢大學黨委書記、中南大學黨委書記 |
倪岳峰 | 現任福建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原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徐立全 |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 |
唐承沛 | 安徽省委常委、秘書長 |
徐南平 |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科技廳廳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張大方 |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
張維寧 | 現任河南省副省長,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河南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 |
林元和 | 原廣州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原佛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省政協委員 |
徐根應 | 安徽省科技廳廳長 |
紀冰 | 安徽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安徽省水利廳廳長 |
蔡建平 |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 |
張效武 |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 |
金問榮 | 安徽省水利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
李和平 |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 |
張華龍 | 山西省商務廳副廳長 |
胡連松 |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
王鶴齡 |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安徽商聯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 |
鄭牧民 |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
劉光復 |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導 |
趙韓 |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安徽省委主委,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導 |
李宏塔 | 安徽省十屆政協副主席 |
張箭 | 安徽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
楊振斌 | 安徽省工商聯常務副會長 |
徐景仁 | 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省毛澤東書法研究會、省硬筆書法協會和省直機關書法協會顧問,江淮詩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
丁海中 | 中共安徽省委副秘書長、皖北地區區域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皖北辦)主任 |
侯永志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
李布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 |
丁曉牧 | 安徽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 |
章敬雲 |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黨委書記、紀委書記 |
於廣陵 |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
馮忠華 | 住建部城鄉規劃司副司 |
學界
姓名 | 職務 |
陳鯨 |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內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 |
盧秉恆 |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機械工程學院院長 |
吳信東 | 國家 “千人計畫”入選者,美國佛蒙特(Vermont)州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著名數據挖掘大師 |
查紅彬 |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耿安松 | 現任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石油學會副理事,原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及廣東省科學院院長,有機地球化學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董樹文 |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
崔之祜 | 軍隊著名計算機專家,總參某所學科帶頭人 |
王耀華 | 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少將軍銜 |
費業泰 |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2005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
楊善林 |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2005、2007、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何天白 | 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
余增亮 | 現任中科院電漿所離子束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 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
盛政明 |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09、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
俞書宏 | 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組長 |
張海霞 | 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院教授,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副秘書長,全球華人微納米分子系統學會秘書長,全球華人微米納米技術合作網路執行主席,微納套用技術國際大賽iCAN發起人 |
朱運田 | 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教授,2010年入選國家第五批“千人計畫” |
郭后揚 | 2010年6月入選國家“千人計畫”。 [3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獲得者、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偏濾器物理實驗負責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專項國內配套項目負責人、ITER 邊界和偏濾器物理專家組成員等 |
畢超、蔣全 | 國際知名電機專家、2006年度獲新加坡“國家科技獎”(唯一) [33] |
俞漢青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環境工程實驗室教授,國家傑青,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王麗娜 |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
宛新華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潘復生 | 重慶市科委副主任(正廳局級)、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政協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大學材料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鎂業協會副會長、重慶市材料學會理事長 |
崔德密 |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河海大學兼職教授、碩導 |
虞邦義 |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金美峰 | 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
李濟順 |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機械設計及傳動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重型礦山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李剛強 | 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98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專業,1988年至1991年在聯邦德國吉森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為聚光科技公司科學儀器首席科學家 |
魏志義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術及學位委員會委員,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課題組長。 |
徐銅文 | 徐銅文,男,1967年8月生於安徽霍邱,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7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2009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2008、2010,全國優秀化工科技工作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1 安徽省第十二屆青年科技獎 |
校園文化
校歌
《弦歌一路高聲唱》北帶淮河,南襟浩浩長江。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器識為先,品德為上,求知求真,弘實學養。
弦歌一路高聲唱,培育萬千棟樑。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東臨巢湖,西眺巍巍大別山。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學術精進,思想開放,科技創新,教學相長。
青春如火好時光,志在祖國富強。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校訓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
校風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校友會
1985年元月,學校設立校友聯絡處,隸屬校長辦公室,後劃歸學工部。2011年6月,學校進行了大部制改革,校友會日常辦事機構隸屬校務部發展規劃與對外聯絡辦公室。1985年初,合肥地區校友會首先成立。1992年10月成立了“合肥工業大學校友聯誼總會”,校長王成福任會長,副校長陳賢忠、副書記王志方任副會長,建工系黨總支書記管賢禧任秘書長。1996年5月,經安徽省民政廳登記,合肥工業大學校友會取得社團法人資格。陳心昭校長為會長,副校長韓江洪及王志方、管賢禧同志為副會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方毅兼任秘書長,李龍光同志為專職副秘書長,並且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城市和地區成立了校友分會。現任會長是徐樅巍校長。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