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早年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 在文學流派上,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併成為“前七子”,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王世貞《藝苑卮言》內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書法亦是一絕,王世貞稱: “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軾)、黃(庭堅)、米(芾)及《集王書聖教序》晚歲取《集王書聖教序》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一家。”
徐禎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學批判著作《談藝錄》。
徐禎卿16歲著《新倩集》。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士,因貌醜,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為四才子中最早過世和享壽最短的。徐禎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該書多詆毀明太祖的內容,實為誣告)、《異林》等。
文學成就
詩學成就
“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邊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清人沈德潛編選《明詩別裁集》,四才子詩,只收錄徐禎卿和文徵明兩人,文徵明僅錄兩首,而徐禎卿詩竟輯錄二十三首之多。他為前七子之一,聲譽僅次於李(夢陽)、何(景明)。《明詩綜》在比較徐與李、何詩歌時曰:“李氣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語中的地指出徐禎卿詩歌的基本特徵——“情深”。他雖然與李夢陽同調,但中原習氣未深,江左流風猶存,吳中派清麗秀逸的風格仍有保留,較前七子其餘各家詩作更有自身特點。《明史》用“熔煉精警”四字概括其詩風格。他長於七言近體,絕句尤精,清詞逸格,情韻雋永。
徐禎卿所撰詩話《談藝錄》,頗多精闢警策見解,在明代詩話史乃至整箇中國古代詩話史中都是屈指可數的精品。且不說前後七子及其追隨者們對此備加推崇,就連以反覆古自命的錢謙益,也對徐禎卿這篇詩論大加讚賞:“專門詩學,究訂體裁,上探騷雅,下括高岑,融會折衷,備茲文質,取充棟之草,刪百存一,至今海內,奉如圭璧”。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甚至直接將“談藝錄”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禎卿作為“吳中詩人之冠”(《明史》卷286),是當之無愧的。
詩學思想
徐禎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為兩個時期 ,其前期對儒、佛、道、文學等兼收並蓄,體現出一種大體符合吳中地域的知識雜進性特徵;後期大體可以王陽明所說的“學凡三變”來勾勒其思想的轉變軌跡。“末世論”思想是徐禎卿對時代特徵的一種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個基礎起點,徐氏對文學復古的倡導、一生潛心“玄學”等都與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圖相關。徐禎卿的思想歷程是與整個時代結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轉變大都體現了其精神結構的轉換,從時間來看,徐禎卿是七子典範作家中較早由文學轉入道學,又最早轉向心學之人。《談藝錄》與徐禎卿的詩學理論。《談藝錄》是徐禎卿的詩學理論專著,其詩學思想可以概括為在“復古”觀念的觀照之下,以“情”為核心帶動“氣”、“聲”、“辭”、“韻”、“思”等諸理論要素的詩論體系。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吳中文人的文化復古思潮、感受主義與審美主義的膨脹均為徐禎卿“主情”、“復古”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極有利的環境。“因情立格”說則是徐氏對情感與格調的相互關係所作的探索,為復古派提供了一個學習漢魏古詩的基本途徑。徐禎卿吳中時期的詩歌與吳中地域性因素的關係。徐禎卿早期的習詩系統為六朝、中唐白居易、劉禹錫,又兼以晚唐,詩歌以“情深”為主要特徵,風格哀婉清麗,詩中涌動的“愁緒”及對意象系統的選擇形成其感傷化的詩境。徐禎卿前期詩歌主要是融入吳中一脈,具有很強的吳中地域性,但又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徵,特別是對“情”的吟詠與張揚在吳中“主意”的詩壇環境中顯得尤為突出,同時也成為其入京後加入復古主義陣營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則是其復古主張)。徐禎卿與李夢陽等七子盟友的交往與轉變。相對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與李夢陽往來密切,特相友善,與邊貢、南京作家群中的朱應登、顧璘亦交往頗多且情誼深厚,與何景明也有往來及詩歌酬贈,但相聚時日極短,而其與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鄭善夫等人交往的記載不多。關於徐禎卿後期詩歌觀念的轉變問題,本文主張其詩學觀念在後期並沒有發生大的轉變,只是因指導其後期詩歌創作的觀念由吳中風習轉向復古理論,才導致習詩系統改趨漢、魏,詩歌內容、藝術特徵等也發生轉變,但同時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麗等特徵。可以說徐禎卿的後期詩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風的交融。李、徐論辯及二人詩學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復古運動史上,徐、李二人之間發生了一次詩學理論上的論辯,本文對論辯的具體時間、起因、過程以及論辨的態度、結果等做了比較細緻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詩學觀念在“復古”、“主情”等基本主張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級層次上還是有些差異,並且這種差異根深蒂固,始終存在,如在“復古”觀念方面,二人對具體的復古統序、復古范型內部要素的選擇等還存在一些差別。
詩作選摘
【鳳鳴亭】
鳳鳴期不來,瑤華幾銷歇。
唯有山中人,吹簫弄明月。
【在武昌作】
洞庭葉未下,瀟湘秋欲生。
高齋今夜雨,獨臥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淒其江漢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
【偶見】
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又斜。
可奈王鞭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
【題扇】
渺渺太湖秋水闊,扁舟搖動碧琉璃。
松陵不隔東南望,楓落寒塘露酒旗。

【西宮怨】
興慶池頭漏未闌,梨園弟子曲將殘。
花前更進宮州伎,無那西涼月色寒。
【文章煙月】
風霜獨臥閒中病,時節偏催壑口蛇。
籬下落英秋半掬,燈前新夢鬢雙華。
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
會待此心銷滅盡,好持齋缽禮毗耶。
【送士選侍御】
壯士樂長征,門前邊馬鳴。
春風三月柳,吹暗大同城。
蘆溝橋下東流水,故人一樽情未已。
胡天飛盡隴頭雲,唯見居庸暮山紫。
羨君鞍馬速流星,予亦孤帆下洞庭。
塞北荊南心萬里,佩刀長揖向都亭。
【濟上作】
兩年為客逢秋節,千里孤舟濟水旁。
忽見黃花倍惆悵,故園明日又重陽。
史籍記載
徐禎卿,字昌谷,吳縣人。資穎特,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自為諸生,已工詩歌,與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楊循吉,由是知名。舉弘治十八年進士。孝宗遣中使問禎卿與華亭陸深名,深遂得館選,而禎卿以貌寢不與。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禎卿少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其為讀,喜白居易、劉禹錫。既登第,與李夢陽、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然故習猶在,夢陽譏其守而未化。卒,年三十有三。禎卿體癯神清,詩熔煉精警,為吳中詩人之冠,年雖不永,名滿士林。子伯虬,舉人,亦能詩。
人物美譽
吳中四才子
明代成化、正德年間徐禎卿等四位詩人並稱“吳中四才子”。《明史·卷286》:“徐禎卿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徐、祝、唐文活躍在前七子摹擬、復古之風大盛之時,能夠不依傍門戶,卓然自立,為詩以抒寫性情為第一義,在當時來說,確屬難能可貴。徐禎卿雖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詩多佳作,詩論也有許多獨到之處,論者以為非李夢陽、何景明可比。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不獨能詩,且擅於書法、繪畫,以多才多藝見稱。
中國明清前七子後七子
人員 | 背景描述 | |
前七子 |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邊貢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 | 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前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 |
後七子 | 李攀龍 王世貞 謝榛 宗臣 梁有譽 徐中行 吳國倫 (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因在前七子之後,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們的文學主張基本上與前七子相同。 |
江南四大才子
姓名 | 字 | 號 | 生卒年份 | 個人簡介 |
唐寅 | 字伯虎,又字子畏 | 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 | 1470年 - 1523年 | 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
祝允明 | 希哲 | 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 | 1460年 - 1526年 | 明代書法家,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
文徵明 | 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 | 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 | 1470年 - 1559年 |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 |
徐禎卿 | 字昌谷,又字昌國 | 1479年 - 1511年 | 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