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正解》

《周易繫辭正解》分為上下篇,上篇共十二章,下篇八章。由霍斐然著。

《周易繫辭正解》詳細內容: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地即乾坤,乾為天盤,坤為地盤。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盤”是易學套用之基本模式,也是易學之根本學理,“法象莫大乎天地”、“與天地相似”的“天地盤”模式,是聖人“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的發明。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承前句“天尊地卑”以明“天地盤”上下尊卑即“貴賤”之位。也即是“聖人之大寶曰位”的重要定位問題。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天盤主動,地盤主靜(視運動),“乾剛坤柔”,乾為天為剛為動,坤為地為靜為柔,天恆動,地恆靜,故曰“動靜有常”,乾為剛故剛表天盤之性,坤為柔,故柔表地盤之性,動靜剛柔,皆是闡述“天地盤”功能之情形。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此很明確,前文簡要地講述了“天地盤”的制定,此文接著闡述“天地盤”套用中的要點,判斷吉凶的方法。“方以類聚”者,方,即是方法與方向。是判斷吉凶的定點,即是指問什麼事情看地盤什麼宮位,一般所謂的“用神”位置。如問病看坎宮(指地盤位置。地盤稱宮,天盤稱卦。以下同此)。問考試為文看坤宮。問父看乾宮。問母看坤宮。問失盜看坎宮。問門向看艮宮。等等。這就是“方以類聚”之所指。“物以群分”則是指天盤所得為何卦?如得乾卦,即為君,為父,為玉,為圓,為馬,坤為文,為眾,為牛,為順……。如得巽卦,即為風,為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等等。“天垂象,見吉凶”即是以地盤為問事之坐標,天盤卦為斷吉凶之卦象。如問病,看坎宮之上得何卦?若得震卦,震為足,為肝。若得兌卦,兌為口,為肺。若得艮卦,艮為手,為背,為鼻。至於病體吉凶,再用“剛柔相推”之法層層追索,定出吉凶,故曰“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在天盤之卦稱象,象是動態的,天體運動從未停止過,確實沒有固定的、不變的位置,因而“天盤”卦是沒有固定的整體的模式,故曰在天成象。但地盤相反,永遠不變,成為固定的九宮八卦模式,故曰“在地成形。”由於天地剛柔動靜之不同,聖人“法天則地”制定“天地盤”兩盤之模式式各異。正由於一動一靜,一恆一變,模擬乾坤之形象,滿足了乾坤變化之易理。故曰:“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剛柔,指天地盤,“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即天動地靜,天地盤相對運動,如相摩之式。天盤有八卦,地盤有八卦,天盤之卦數有八,不一定八卦全有,或此卦多彼卦少,總有八個卦,這八卦是從“相盪”而來。“盪”字很形象,即是動盪象波浪盤逐漸延伸瀰漫而展開,即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的結構公式,排列而成,與地盤九宮八卦重合,而地盤取文王卦位,永恆不變,以觀變化。“是故”二字,明確地是承接上文“天地盤”排卦形式的承接詞。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是上文“八卦相盪”之說,也是明確指出天地盤中由這八個卦組成,而各有其用。“鼓之以雷霆”者,震為雷,艮為霆,霆為電閃也,此震艮二卦之義在“鼓。”“潤之以風雨”,巽為風,雨為澤,巽兌二卦之義在“潤”,故曰“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署”,日為離,坎為月;離為暑,坎為寒,系坎離二卦之義在寒暑往來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乾統三男,坤統三女。此乾坤二卦之義在統男女功上,於是震艮巽兌離坎乾坤八卦備,為天地盤中卦象亦無遺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此乾坤二字是指“天地盤”而言。非如上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卦中的乾坤。“乾以易知”者,謂“天盤”主動,設有定形,正由於天象的變化方能測知事物,是因變化而能知。“坤以簡能”者,謂地盤主靜,以簡要而能顯其功能。地盤不動,卦位也恆定不變,永遠如此,用作用神定位坐標,乾西北,坎正北,艮東北,震正東,巽東南,離正南,坤西南,兌正西,永定如此。而天盤八卦是由大衍數筮成一個六爻卦體,再“盪”之而成“小成圖”,即是“八卦而小成”之圖,沒有固定的卦象,“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今用“中孚之既濟”排成如下:小成圖按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前為陽後為陰的陰陽順序,將“中孚之既濟”展開,與地盤九宮八卦相重合,隱去地盤,不予寫出。由圖可見,乾宮坎,坎宮兌,艮宮離,巽宮艮,離宮巽,坤宮震,兌宮離。(地盤稱宮,天盤稱卦,余仿此)。地盤用八卦固定不變,九宮數亦為地盤數,由此可知“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高度抽象概括了。此是“天地盤”布成之後所作的結束語。是說而成“天盤”是智慧的大大開始,但還要套用“地盤”才能作出完成事物的判斷。即是乾始坤終的套用過程。後文接著讚譽天地盤簡易的特點與功能作用。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為易位、變化、容易知道而非繁難。簡為簡要、單純、便於套用而不複雜。因為易知,就便於親近,由於易從,就容易做出成績,有人親近,則可傳用長久,容易做出成績,則可以不斷壯大,能夠傳用長久,自是賢人之德,可以壯大自是賢人之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此總論天地盤方法之簡易,而能包羅天下之理,這是“法象莫大乎天地”取法“天地”製成器,立“天地盤”模式的結束語,亦是讚頌“天地盤”模式“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又說“成位乎其中矣。”這是多么鮮明暢快呢!

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第一章闡述“天地盤”套用模式,接著第二章即講“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之法。“聖人”當是指“筮卦”者,即占筮家。《史記·日者列傳》賈誼曰:“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可證。至於“設卦”方法,不知古有多少種?但在《繫辭》中只有“大衍筮卦”法的記載,將在“大衍”一章中詳述,此不贅。此又明言“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指出“觀象繫辭”其“觀察”確是判斷吉凶的關鍵,“八卦以象告”,因而這個“象”字即是用“八卦”來反映的。故後文說了一連串的“象”字,解者每僅言其義而略其“象”,未盡落實。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指天盤,柔指地盤,是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相一致的。是在套用大衍數筮出一個六爻整體卦象,包括變爻,或無變爻在內,即是在“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之後,按所布之天地盤中推演,得出各種不同的變化。“剛柔相推”者,例如假設以問病為例,按上“中孚之既濟”小成圖為例,問病看坎宮,坎宮天盤為兌,兌為肺,當是肺上病,又看地盤兌宮,兌宮之上天盤為離卦,離為火,又看離宮地盤之上天盤為巽卦,巽為風,得出肺上風熱之象。“剛柔相推”是套用“天地盤”推斷的方法之一,可見其變化之必然與自然。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有“象”可觀,自是“設卦觀象”的具體內容。吉者,是陰陽“得配”之象;凶者,是陰陽“失配”之象。是吉為得,失為凶,向心得配為吉,離心失配為凶,皆從卦象中來,陰陽中定。後文“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皆有卦象可觀,非徒空語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者吉之慚,吝者凶之慚。悔為往,吝為來。由近至遠為往為憂,由遠自近為來為虞。虞者樂,而樂以防憂也,憂者慎,慎而謹以終無咎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者,亦即外引之卦為悔,內引之卦為吝,仍有卦象可以觀而識之。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此自解析“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指天盤地盤之運動,產生晝夜循環之象。“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者,是推將一個筮得的六爻卦體,一分為二,取三爻為一個極,為一個單卦。這裡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卦六爻,用三爻為極,自成兩個三爻單卦,其實並非只此兩個三爻單卦,它還包括了上下兩個互卦,仍是從“三極”中動出,用三極之道可以動出四個卦來。有了四個卦,就必然應有這四個卦的排列程式,這是陰陽層次向空間展開的一套規律,而有上下左右的自然順序,故下文有“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之文。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發。“三極”之道排出八卦九宮之序,而觀象繫辭,得也吉凶悔吝之判斷,樂而玩之也如此。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此節謂君子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用易學幫助自己,指揮自己,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實際是靠自己的智慧發展自己。所以說是“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自者自己,天,乾為天,為首,即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故能吉利也。此火天大有上九爻辭也。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應是指《彖傳》內容,“彖者,斷也。”是將一個六爻為整體的大象,一刀兩斷,變成“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成為兩個三爻單卦,會意取象,說明一卦之義,首以卦象為準,故曰:“言乎象者也。”又曰:“彖者材也。”古:材、才、裁通,裁與斷意同,即是將一個整體裁斷為兩截。觀其《彖傳》形式頗合符契。爻者,言乎變者也。爻,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一卦六爻之中,可爻變,可爻不變,可變一爻,可變多爻,可變任何爻,爻變即卦變,故爻之義在“變”,爻有爻辭,是易爻占筮示例範本,“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吉為得,凶為失,悔吝是小有不利,無咎是善於彌補過失與缺點。前章是言吉凶為悔吝之象,未言無咎之象。此章乃言吉凶悔吝之義,增加了一個“無咎”,並謂其為“善補過也。”由是可知,陰陽得配或向心闔式為吉,陰陽失配或離心辟式為凶,陰陽得配內引為貞外引為勝。陰陽失配內引為吝外引為悔。凡本卦與變卦陰陽得配為“無咎”,得其平衡也。故曰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貴賤從卦位上定,大小從卦形上辯,吉凶看易辭中斷,有聖人判斷的吉凶可參考。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悔者吉之漸,吝者凶之漸。吉凶兩極端為易明,唯悔與吝居吉凶之中間,可向吉方轉化,亦可向凶方轉化,一念之間,不易把握,最令人擔憂,所以說“憂悔吝者存乎介”介者中介,易生偏頗,故令人憂之。震,動也。動而無咎必當從吉方轉化,悔者吉之漸,故曰“存乎悔。”無咎者無過惡也。此論吉凶悔吝無咎之義如此。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闡述。“卦有小大”前人解作陽卦為大,陰卦為小。我認為“大、小”當是卦形上辨,並非從屬性上認。大指大象,即以一個六爻整體視之,大象是也。小,指小象,將一個六爻整體卦,從中斷開,成為兩個三爻卦,小象是也。用“三極”之道,一卦可得四個單卦,也正是撰寫易辭的依據,“辭有險易”,是指卦辭與爻辭中各有險易之不同,但都是根據卦爻各自的情況而擬出的。此章闡明易學吉凶悔吝無咎等判斷之通例及其意義。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法象莫大乎天地”,立成器以為“天地盤”來模擬天地,反映天地的變化,故與天地準,而與天地相似,自然包羅了天地間的一切道理了。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易學取法天地,從仰觀俯察,精心總結。高度抽象,仰觀天文,盪成八卦以象天盤;俯察地理,制出九宮以象地盤。周易只用天地二盤,不另設人盤者,天人合一,人是一小天地,天地盤合一即人盤之用,易為人所套用,故不另設人盤,而人盤已具其中也。是故知幽冥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此節承接前文,盛讚易之功能,而於死生遊魂鬼神之事皆不外其理,皆可知其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此謂:法天則地,立成器以為“天地盤”來模擬天地之道,而不違背自然規律之奧秘。因此,易學之道可以適應天下人之套用,並非誇張與過分。那怕旁門左道流行,也不同流合污。只樂於天地之道而不會產生憂慮,所到之處或所居之地廣行方便,普結善行,憂人之所憂,無慢人之所敬,則人皆愛之,也是學易者應有的修為。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此謂:用天地盤模擬天地之道並不誇大,能曲盡事物而不會遺漏,通過天地變化之觀察而取得之知識,這個奧秘,是無方所、無體積、無局限的。此是讚頌天地盤功用之妙!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唯此“道”字各教通用,各類通用,最難注釋。《易》以“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易家言,非道家言,亦非儒家言。故以陰陽得配為吉,失配為凶。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孤陰孤陽則非道也。繼之者善也。陰陽相繼則事物成,故“善。”孤陰孤陽則事物絕,非道也。成之者性也。事物之成敗,在於悟性,有悟性則事可成道亦可成。性猶智慧型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大道之奧秘,在平凡的事物中,人每不悟,百姓日用而不知,事業與學問的成功,又的確全在人之“悟性。”而有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的不同,全在於悟性之所及,智慧型之有差異也。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顯諸仁是表現出各種良好的思想行為,在易學套用上就要深藏不露,前人有“知易不言易”之訓,鼓舞著事業的前進,避免不必要的憂慮,這樣套用易學能起到對事業更為有益的作用。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大業即是富有,盛德是不斷創新,易是生生不已,沒有窮極。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八卦以象告”,故“象”以表示卦象,八卦相盪,布出“小成圖”,就是天盤,天盤稱“乾。”“坤”是地盤,只是效法“天盤”之取用而定出“地盤”,乾坤即“天地盤”,是聖人所“立成器。”極數知來之謂占。極者,數極於十,爻極於六,用大衍之數五十,極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筮得一個六爻卦體,用以占測未來,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即是“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即用所筮卦象與所問事物相結合,作出吉凶的判斷,這就需要“通變”的功夫。所謂“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即用“闔辟往來”四象以定“吉凶悔吝”,示人以趨吉避凶之事也。陰陽不測之謂神。神者,無影無形,無方所,無定體,充滿空間而不占據空間,陰陽而不可測,妙萬物而為言也。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此贊易之廣大,不論遠近,皆無敵對而靜正,若言天地之間,則完全可從天地盤中體現無遺了。又一次讚頌天地盤功能的闡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即“天盤”代表天,“其靜也專”,“專”,專一,即天地盤用某一宮或幾宮,天地盤卦象與卦位相同,或叫“伏吟”,如地盤坎宮之上天盤也是坎卦,艮宮之上天盤也是艮卦等。震在震宮,巽在巽宮,離在離宮,坤在坤宮,兌在兌宮等。(但絕無八卦同時出現相同者),這即是天盤靜而不動,體現出天地備用八卦專一之象,故曰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者,“直”謂“直接”,“直線”運動關係,不論何卦動何方,皆以直接推論,此大方無隅,大而無外,故稱“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坤,即“地盤”,代表地,“其靜也翕”,“翕”為收斂,為關閉,眾物蓄藏於其中。地盤為用神宅舍,靜而不用時,則由斂閉藏,故曰:“其靜也翕。”當用神啟用到時,則打開其門,任人選用,故曰:“其動也辟”,其中蓄象甚眾,所以叫做“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廣大配天地,落實到“天地盤”套用上,已如前文。“變通”配四時,“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乃指“闔辟往來”四象。即以此“四象”配“四時。”“闔戶謂之坤”,冬也,“辟之謂之乾”,夏也。春陽升為往,秋陰降為來。由是可知,“辟與往為陽,闔與來為陰”,陰陽之義配日月。天地盤立法之簡易,其法甚簡而美好,而配“至德”之稱,體現了易學的特色。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發崇德而廣業也。易是最高的學問,易是聖人崇德而壯大事業的學問,並非空洞文辭,是有具體方法的。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崇為高,卑為下,知高敬下,高以下為基,崇效天,卑法地,以天地盤配之,天地盤設立後,易理即在天地盤之中體現出來,故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此反覆闡明“天地盤”成器的易學功能。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此承接“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來,是說套用“天地盤”體現出成功的智慧效果,反映出來,永存下去,不論發揚道德,施行仁義,都以天地盤作出指導。一切措施皆從其中出,這就是道義之門在“天地設位”之中。舉凡崇德廣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無不宜也。 

第八章 聖人有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此節闡述象之定義,包含了天下事物精微深奧的內容在內,用卦象來形容。所謂:“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因而“象”在易學中是屬於易學的主體,著者特別提出這個微妙而深奧的定義,以便對“八卦以象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此言“爻”的定義與作用。“爻者效天下之動也”,是聖人觀察動態情況與社會所行的典章制度相會通,作出吉凶判斷,寫成爻辭,作為示範參考。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天下事物複雜而微妙,自有頭緒,不可迷惑與厭惡,雖然複雜,有易學爻象之法,可以探索其規律,得出最佳選擇來。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此言語言當謹慎,不可信口開河,必須深思熟慮後才發表。行動當慎重,研究妥當之後方實施,這樣作“崇德而廣業”就能成功!就能得到有利的變化發展。以上闡述了“象”與“爻”的定義,是為了用“象”與“爻”來描述複雜而微妙的事物,指導正確的言與行,謀求事物變化的正規化,達到預期的成功效果。下面更進一步作出爻象與事物之間的有趣說明。“鳴鶴在蔭,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此釋中孚九二爻辭之義。中孚九二爻動變益。中孚卦象大離(合併同性爻),陽主動陰主靜,象飛鳥。兩陽爻主動象雙飛翼,中陰爻象鳥身不動主靜。鶴為飛鳥,其色白,中孚為巽兌,故為鶴。九二爻動變益,兌為口,二爻動變震,鳥口動者“鳴”之象。互坤為陰,鳴鶴在蔭之象。觸類引伸,相互呼應,有志同道合之義。兌變震,兌為言,震為行,有言行之事,鳴為言,和為行,故曰:“言行君子之樞機”,其象與義理一致如此。“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此釋同人九五爻辭之義。原有“大師克相遇”一句未引用。同人九五爻動變離,離為心,變離又一心,同心之象。互兌為口為言,互巽為近利市三倍,為利。巽又為臭,為蘭。乾為金為玉,變離互兌為毀折,斷金之象。故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辭也。“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矣。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此釋大過初六爻之義。大過初六爻動變夬。藉同借,又為墊。巽為借,借了要還,有進退之象,故巽為借,為茅,為白。大過變夬,為陰陽得配而向心,故曰“無咎。”其義在凡事不可草率,要取謹慎態度辦事,方可不犯錯誤而無所失。“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功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此釋謙九三爻之義。謙九三爻動變坤,謙卦陰陽得配而向心,故吉。互坎為勞,互震為動,變坤為順。謙卦陽少陰多,以柔制剛,形弱而質強,有高而居下之寓。艮為山為高,坤為地為下,山居地下,曰謙。有雷之壯,有坎之智,有艮之成,有坤之順。以一“恭”字則化敵為友也。常曰謙卦六爻皆吉,實則謙卦內三爻稱吉,外三爻稱利。“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聖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此釋乾上九爻之義。乾上九爻動變夬。此子曰一節屬文言重複。乾為天已高也,居其上爻,則高亢之極,上卦升下卦升,外引為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此釋節卦初九爻之義。此節初九變坎,以言語則注意保密,以行動則藏身不露,此慎言之事。節為節制,坎為隱伏,以不出戶庭,則言語與行動皆得慎密而無咎。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此釋解六三爻義。此解卦六三爻動變恆卦。“負且乘,致寇至”之辭,簡略難明,雖有文言之解說,亦很難弄清楚,重點在“負且乘”三字上,其難點在“乘”字上。既文言曰“乘也者君子之器也”,明確地“乘”字不是動詞。但接著又說“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又將“乘”字作為動詞,與“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怎相一致呢?此文似不好理解。我對原文“負且乘”另作一種膚淺解釋為“背信棄義的人有可乘之機”,這樣就可以與“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之說相一致了。從卦象上看,解,上震下坎,陰陽失配離心。坎為盜,震為動,互坎又互離,坎為盜,震為行動,三爻居坎盜離目之中,小人覬覦之象,故有負且乘之撰也。此間所示七事,一呼應,二同心,三謹慎,四任勞,五孤高,六藏密,七誨盜,皆闡述爻辭卦象與套用事理相結合之示範。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節古本在第十一章之首,宋儒以為錯簡,移置於此。通過研究,原是古人特意分置,別有要義,因此十數,不厭其煩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以至於天九地十者,此乃易數之綱,其用分兩途,一為極數知來謂之占的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之用,一為“參天兩地而倚數、“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預測判斷用數法。與普通河圖洛書之說不同,故別置他處以避混為一談之嫌。此亦失傳之秘,大道無私,矢心自悟。此與世傳河圖一與六合,二與七合,三與八合,四與九合,五與十合之五行系統大不相同。天地數則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依次相成,而非如河圖間五而合之不同。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節是天地數之“參伍錯綜”與“河圖數”生成數之分析完全不同,這是很鮮明的。“河圖數”之套用,只在落實於陰陽五行上即完了,根本不管天數與地數之總合,與天地數之總合。也不管卦象與數之間的統一問題,這是其基本的區別。這裡“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句,似乎有其奧秘,它是說明“伍位”,而不是“五數”,既為“相得”而又“各有合”,得是得“數”,還是“得位?”即是講的“五位相得”,那就應該是得“位”,而得“數”當又是另一問題,何謂“得位?”不就是奇數居奇位,偶數居偶位嗎!而又說“各有合”,而不是相加之總數所用之“和。”今列圖說明如下:五位相得者,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奇數得奇位,偶數得偶位,自然之次也。五位相合者,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奇數與奇數並列,偶數與偶數並列,即五奇數列在一起,五偶數列在一起,故又進一步指出天數(奇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說明從排列中統計之得數如此。具體套用時,以“參天兩地而倚數”之法落實,見後詳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者,讚頌天地數乃易數之宗,極盡天地之奧秘,鬼神亦莫能外也。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可知,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乃大衍數之根。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大衍之數五十,各有解說,將簡單明確的道理反而說得莫名其妙。其實大,即是大數,即是“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大數,棄其尾數,只用“五十”,古人善用“去尾法”,在大衍數中已有體現。“衍”字從“行”從“水”,水有三態,液固氣三變,大衍數三變成一爻,因以用“衍”,何故“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如何,正文未交待。韓伯康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無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據朱熹筮儀,此一者,即“取其一策,反於櫝中”者,也即王弼“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之說。實為每筮一卦必備天地之數五十五策,每筮一爻用大衍之數五十策,反一策於櫝中而不用,非無用也,不作分卦揲扐之用,也不重用,而是反於櫝中作記已筮一爻記數之用。筮一爻則反一策於櫝中,筮全六爻,則櫝中六策全,天地之數亦用盡,不能多筮一爻,多則櫝中無策可反,不能少筮一爻,少則天地數未盡,不能多也不能少,其設計之精密簡要,足見古人之智慧。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即將大衍之數五十策取起,反一策於櫝中後,將這四十九策隨手分為兩起,叫做:“分而為二”,王夫之說:“分而無心”,其實並非是“分而無心”,而是“有意分開”,只不是主觀定數,隨其自然的偶得而已。大衍數攝取信息之機,就在於這個“分”字中。筮策,物也,以數而明之,意念,神也,以動作而體現之,心物相合,即“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所謂:“制而用之謂之法”,以數契心物而有大衍數分掛揲扐之用。以四十九策,隨手分開,分而為二,必然二者不可能均稱,再掛一以象三,既取象於天地人三才,又為二數均稱設計了後補條件(吳保德發現:掛一是記“變”),簡單的筮法,頗具微妙的內容。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一分為二之後,又揲之以四,即四策一揲四策一揲地先將左手之策揲完,最後一揲不論已足四策,或不足四策,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總之是最後一揲皆取出歸於扐。扐,為左手無名指間。奇即尾揲,或稱“餘數”,是四除之餘,則尾揲四策者則不應歸扐,因無餘數可言。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即春夏秋冬也。尾揲即四時之餘為閏月之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前文是左手揲之以四而後歸奇於扐以象閏,是已置第一閏之象。右手再揲之以四歸奇於扐仍象閏,既然左手歸扐象初閏,自然右手歸扐為“再閏”,這是鮮明的比喻,那“五歲”二字是再閏的必然時間,已經落實在“再閏”之中,就不必再牽強附會了。“再扐而後掛”中,“後掛”指什麼事?諸書頗欠明白的解釋,“掛”字前面用了“掛一”,這個“掛”字即是掛起來,即是將“掛一”之策,“歸奇於扐之策”,歸在另一處,與揲之以四之正策分別擱置,叫做“後掛。”以上只是第一變結束,將余策掛起來,即拿開,留下正策,再進行第二變,要三變才得出一爻,要十八變才能得出一卦。《繫辭》原文僅有一變之說明,其餘兩變仍是“分掛揲扐”之式的重複而已!另詳拙著《周易大衍之數釋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大衍筮法,每三變得一爻,其結果只有四種。一,為老陰之數六,即三變結果得正策六揲,每揲四策,共二十四策。二,為老陽之數九,即三變結果得正策九揲,每揲四策,共三十六策。四,為少陽之數七,即三變結果得正策八揲,每揲四策,共三十二策。一般符號,老陽為“O”,表示陽爻動爻。老陰為“×”,表示陰爻動爻。少陽為“—”,表示陽爻靜爻。少陰為“--”,表示陰爻靜爻。因此,乾卦六爻,每爻36×6=216策。坤卦六爻,每爻24×6=144策。乾坤兩卦相加,共360策,“當期之日。”由是可知,360策即指周天360度。而“當期之日”的“日”字應作“太陽”解。期,即等待,是說周天360度等待太陽去運行,走過空間360度,需要365.242216日,一般粗略計為365.25日,實際每一回歸年日數為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妙。若以360策作一年360日解,則差數五時十八分四十六秒,疑非原意。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二篇,指,《易經》上下篇,六十四卦,陽爻192×36,得6912策,陰爻192×24等於4608策,總計11520策,代表萬物之數。這是根據大衍筮法老陰老陽之策計算列出的。明顯的是,少陰少陽之數不見於《繫辭》中。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有兩說:一說為筮法中“分、掛、揲、扐”為四營,一說為筮法記爻六、七、八、九,為四營。因“分、掛、揲、扐”僅一變之過程,尚未成爻,還有兩次“合策”動作結合“分、掛、揲、扐”才成一爻,焉能僅以此“分、掛、揲、扐”即能成“易”。若以筮法六、七、八、九為“四營而成易”之解亦非合理,因不可能每次皆涉及此四數。唯揲之以四作“四營”解為合理。營者魂也,揲之以四是大衍數法之核心方式。(詳見拙著《周易大衍數釋疑》)一爻通過三變,六爻通過十八變,大衍筮法,實際是用“大衍之數五十,極盡天地之數五十五,而成功一個六爻卦體,包括有動爻,或無動爻,以及動任何爻在內,這就是一個太極。”太極是象數之淵,並非空洞名詞,包括六十四卦之總變化,極盡4096卦在內,實為占筮家高度提煉總結出來的這個“太極”一詞。八卦而小成。“八卦而小成”之句,是在“十有八變而成卦”之後寫出的。可當知先有六爻卦體之後,然後才能“八卦而小成。”由是當知“小成”與“大衍”相對。即用大衍筮成一個六爻卦體,然後用“小成圖”將濃縮的六爻卦體展開放大,盪成八卦,即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由是推知,《周易》是先有六十四卦,後有八卦,八卦是在解易時從整體分割而成,是解釋六十四卦所得出的機率。如果《周易》是先有八卦,然後發展而為六十四卦,當由簡至繁,先寫八卦在前,後寫六十四卦,然何不見八卦的單影?由是可知古人是以整體立論的,一有全有,不可能是兩截合成,只能是一體分截。如人之身,也是一有全有,不可能生腳生頭生手生藏腑來合成。只能先有整體,然後解剖分析一樣,故易之整體之整體即是“太極”,而“小成圖”又是太極之展開。今以圖示之“履之晉”如下:前面是“履之晉”的小成圖,是將本卦與之卦,按先為陽後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前為陽後為陰的空間程式展開而成。是為“天盤”,與其“地盤”重合,其下自有“地盤”,隱去未予寫出。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此讚頌“小成圖”,觸類引伸,可以盡天下之能事,並非一般可比。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此更進一步讚頌此法,可以顯示“道神德行”,可以套用酬酢,可以助長神妙。是“祐神”而不是“神祐。”由是可知,“八卦而小成”的功能作用真是非同凡響!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此讚譽天地盤演易,天象主變,地形主化,天地盤結合主變化,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則知變化之道也。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大衍數一章,很重要,透露了古代易學筮法之用。馬王堆出土文物《帛書周易》卻缺此一章,但是,其中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一節全存,爻題九六與通行本無異,由是可知,《帛書周易》是拋棄大衍筮法,用天地數成卦也中小成起卦法,以帛書周易卦序排列為證。(另詳拙著《周易大衍數釋疑》) 

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學的套用,有聖人之道四個方面,以言者尚其辭者,文史易也;動者尚其變者,哲學易也;制器者尚其象者,科學易也;卜筮者尚其占者,預測易也。只此辭變象占四者而已。“制器者尚其象”,似為據象以制器,其說疑有未妥?應是制器者以卦象來描述,並非據卦象來制器,不然則是按圖紙施工也。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易為君子謀,勿為小人謀,故君子有所欲為而有所欲行者,皆為有利於人君之事,“問焉而以言”,問之即答,且應驗也如斯回響。不分遠近明暗,皆知來物,所謂“神以知來”,如果不能造詣到極精通之程度,那是不可能有此功能的。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有奧秘。是言易數之用,而非卦數之說。“錯綜其數”則有具體方法,實為“參天兩地而倚數”之法,故有“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之詞。天地之文即“參天兩地而倚數”之法,也即是“錯綜其數”而得出的所測數量,“參天兩地”與“天地之數”密切相關,而有“三分法”與“兩分法”要相結合套用之妙。非河洛之數法,前章已言“參伍以變”,此章再述“錯綜其數”之法,以明“參天兩地倚數”之說。“參天”者,參,三也,三為奇數,為天,故曰“參天。”三者,上中下也。“兩地”者,兩,二也,二為偶數,為地,故曰“兩地。”“兩地”者,升降也。參天者,三分法也,兩地者,兩分法也。參天:上為艮,兌,乾也。中為坎,離。下為震,巽,坤也。兩地:上為乾,震,艮,離也。下為坤,巽,兌,坎也。卦有闔辟往來,得失配偶,數有升降得合。參天兩地,錯綜其數,易數見也,今舉例如下:例一:復,“七日來復”。復:上卦坤,下卦震。以上卦坤定參伍之位,坤卦降,且與下卦震陽得配而向心,定置“參伍得降”之位。六七八九十,五數是也。互坤為陰,兩地之屬,下卦震,震主升居上,故其數“七”,故曰:“七日來複利有攸往。”例二:臨,“至於八月有凶”。上卦坤主降,參伍之數逆,上下陰陽失配故合逆之數。互坤為陰,兩地主之,兌主降,故主兩地下位,其數“八”,故曰:“至於八月有凶。”例三:晉,“晝日三接”。外卦離,離主升,參伍上升順行之位,下卦坤,坤陰失配,陰陽順合之位,故主一三五七九。互坎為降,兩地之位,下卦坤,坤主降,故主兩地下降之數“三”也。例四:損,“二簋可用享”。損,外卦艮,艮主升,參伍之數順,下卦兌,陰陽得配,主順得之位,故用一二三四五為坐標。互卦坤主降,兩地之位,兌主降,兩地之下位,其數二也。故曰:“二簋。”例五:蒙,“再三瀆”。蒙,上卦艮,艮主升,下卦坎,為陽,主陰陽失配,上下皆陽,取參伍順數,相合一列為坐標,一三五七九是也。上互坤,坤為陰,主兩地之位,下卦坎主降,為兩地下位之數,參天兩地而得得數為三,故曰“再三瀆。”例六: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此例敘述方法不同,取數運用,亦稍有變化,蠱上卦艮,艮主升,參伍之位亦取升,他卦取下卦相配,此取上互震陽,則為同性,故取參伍順升相合之列為坐標,取下互競陰定參兩之懷,巽卦下降,定兩地下位為所倚之目為“三”,取先三後三以契,巽為進退之義。先三後三共七日也。此易數“參天兩地而倚數”之法明也。至於爻辭中所用之數亦類此,不過當取動爻要相參變化,不贅述,另詳《易數探源》。以上為“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內容。“極其數”即是極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得出一個六爻卦,故謂之“以定天下之象。”“象”即卦象,卦象從大衍數極盡天地之數而來。又謂之“太極。”因為六十四卦的變化,可總變出4096卦,皆從此太極中來,是象數套用問題,其中變化無窮,非天下之至變,是無能作到的。這都是讚頌象數之妙與變化之奇。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此謂占筮者不要有雜念、妄念,慾念,然後才能在靜如止水中方可感而遂通,這是易道功夫,當從“君子以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做起,可以體驗到“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矣。”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易,是聖人深入研究的微妙學問,非一般人所能趣、所能知、所能久於其道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節提出:三至、三唯,三能。三至三唯三能第一節至精唯深能通第二節至變唯幾能成第三節至神唯神能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此之謂也。此總論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各皆備三至三唯三能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此節闡明易學之用為“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即是為了揭開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為任務,能統攝天下任何事物的道理而已。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此讚譽聖人之能力如此。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與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蓍,蓍草,大衍筮法所用筮具。德,功能作用。圓而神,即靈活奧妙,變化無窮。卦,卦爻符號。設卦觀象,卦成則性定。方,寓靜止不變。知,智慧奧秘。六爻之義有易提供,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觀象玩占而知吉凶,與民同患難,藏往知來,不為私利,誰能如此呢?是古之聰明睿知不用武力征服,而使人賓服,威力非同凡響,是真正體驗了《易》之用而其戰無不勝的效果。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有,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此乃觀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取“天人合一”之理。“是興神物以前民用”,是聖人通過仰觀俯察發明“神”與“物”相結合——作為預測方法供人所用。蓍草、龜殼,皆物也,人心、動作,皆神也。筮與卜皆是通過人的思維和動作過程後得出結論,作為預測決策、趨吉避凶套用。“以前民用”之“前”,即“預先”之用也,特別指出“聖人設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齋戒”是對自身心靈的洗滌和純潔功夫。與前文“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是一致的。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避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有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此節是易學中的關鍵內容,有其精闢的實用價值。緊接著闡述易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後,即明確在論述“闔辟往來”四象。極為形象地取門戶為喻,闔戶謂之坤,如關門之式,由大至小,由通至塞,由上至下,坤陰之象。辟戶謂之乾,如開門之式,由小至大,由塞至通,由下至上,乾陽之象。一闔一辟,或關或開叫變,從中或出或入,往來不窮叫通。由門內向門外走叫“往”,由門外向門內走叫“來”,所謂“通變之謂事”,也就是包括了“闔辟往來”四象內容,“見乃謂之象”,即是有具體卦象可以認識。“形乃謂之器”,即是有此四種定體形狀可見。實際上這是易學判斷的四大綱要,即是吉凶悔吝的四項基本成因用卦象反映之結構是:乾坎艮震為陽,陽主升,獨坎下降。巽離坤兌為陰,陰主降,獨離上升。上下卦相重,即有闔辟往來四象。闔者,下卦升,上卦降,向心之式。辟者,下卦降,上卦升,離心之式。往者,下卦升,上卦升,外引之式。來者,下卦降,上卦降,內引之式。今乾坤二卦為例,圖之如下:泰卦卦象坤上乾下,組成向心之式,且陰陽相配,吉之象也。否卦卦象,上乾下坤,組成離心之式,凶之象也。乾卦卦象,上乾下乾,組成外引之式,悔之象也。坤卦卦象,外坤內坤,組成內引之式,吝之象也。闔戶謂之坤,坤性下降,降為來,故闔與來同類為陰也。辟戶謂之乾,乾性上升,升為往,故辟與往同類為陽也。“見乃謂之象”,在天成象,象為卦象,指天盤象為卦也。“形乃謂之器”,在地成形,指地盤位為宮也。“制而用之謂之法”,即是根據天地盤之機,採用趨吉避凶之措施,“利用出入,民鹹謂之謂之神”,其中奧秘,還待探討,一般性問題,不得謂之“神。”由是可知,大有其奧秘作用在其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二字,是承前文而申述其原因或理由。“易有太極”,“太極”二字乃易學象數之淵,象數具則易理在其中。“太極”之“太”與“大衍”之大本是一個字,即是用大衍之數五十,極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得出一個六爻為整體的卦象,自然是不在話下的包括了有動爻或無動爻,或動任何爻在內,叫做“太極”,也即是包括了整個筮法過程和內容,因而叫“易有太極。”又曰:“是生兩儀”,可知不是為了表示“陰陽”屬性問題,只是表示兩者形象而已,即兩體容儀。實際上“兩儀”即是表示大衍數所筮出來的本卦與之卦,故二者有時可有陰有陽,有時可皆陰皆陽,而沒有一定的屬性可固定,因而只叫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原為在天成象,“象”是動態的,即是上下卦相重,而有“闔辟往來”四種狀態,即是“四象。”具體套用時,又將“四象”落實在地盤之上落入“在地成形”、“形乃謂之器”上,即是上下左右,四正之位,地盤四正離為上,為辟,為夏,坎為下,為闔,為冬。震為左為升,為往,為春,兌為右為降,為來,為秋。本卦上卦排上位,離九宮。本卦下卦排下位,坎一宮。之卦上卦排左震三宮,之卦下卦排右兌七宮。四正四位,四象形器之位也。“四象生八卦”,既排成四正卦,再排四互卦,正卦排四正,互卦排四隅,而八卦成列矣。“形乃謂之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其為“天地盤”乎!“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用“八卦定吉凶”,而不同於五行生剋定吉凶之法,今假設為“蠱之同人”排成小成圖:↑↑蠱↓同人↑“蠱之同人”,總體是一“太極”,分而視之,蠱與同人為“兩儀”,艮巽乾離為四象,蠱之上互震下互兌,同人之上互乾下互離,合之共八卦,按陰陽程式展開,排成小成圖,象水波浪一樣,層層展開,八卦“相盪”而成,非常形象。“八卦定吉凶”,是根據八卦屬性升降運動的原理,構成“闔辟往來”吉凶悔吝,以作預測判斷和行為決策之用,為事業之成功和壯大採取趨吉避凶的措施,所以叫做“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發揮,“法象莫大乎天地”,即取法“天地”而創立“天地盤”模式。天盤即是用八卦相盪而成的小成圖,重合在九宮八卦的地盤之上,地盤是用文王后天九宮八卦組成。天地盤常結合在一起,地盤常略去不寫出,因為永遠不變,易於熟記。“變通莫大乎四時”,“變通”與“四時”都是類同於“闔辟往來”之中,相配於春夏秋冬謂之四時。“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因而“變通”重在“四時”,“四時”詳於“闔辟往來”之中。“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者“陰陽之義”,是“闔戶謂之坤,坤為陰”、“辟戶謂之乾,乾為陽。”來以類坤,往以類乾,“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之動態為往來,“闔辟往來”四象,皆由往來二式合成。“闔戶謂之坤”,坤主降,凡向心與內引之式屬陰,“辟戶謂之乾”,凡離心與外引之式屬陽,“陰陽之義配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富與貴算是崇高的,但備物致用,創造設立一種有利於天下的器物,要算聖人的功績。“立成器”即是指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天地盤”道具。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舋舋者,莫大乎蓍龜。探索複雜深奧幽隱精微之事,以定長遠之吉凶,謀求事業之不斷發展壯大,令人力量無窮,這就需要易學功夫,和著龜的作用。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發。“神”與“物”是指兩種不同的東西。有人作一種東西來解,謂指“龜與蓍草。”前有“是興神物”,與此“天生神物類同”,皆是指“神”與“物”,故用“聖人則之。”蓋因蓍法是用“心”與“物”相結合而攝取信息,心為神,筮具則“物也”,用心指揮動作而筮之成卦,即心物合一之法則,與天通與人通與事通也。“神”與“物”皆天然所生,聖人則之耳。“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即聖人效法天地變化設立了“天地盤”,天盤中卦象,聖人象之以斷吉凶,說明天盤卦象之重要性。“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言為“河出圖”,並不是“出河圖”,此言的是“洛出書”,並不是“出洛書。”後世用十數圖形名“河圖”,九數之圖形名“洛書”,與原文大不相類,孔子亦曰:“河不出圖,吾已矣乎”,並不是說:“不出河圖,吾已矣乎。”同時,河圖洛書皆是數目圖形,只可名圖,焉能名書,很明顯,圖指圖形,書指文字,聖人取法圖形作卦畫符號,取法文字寫易卦爻辭,即取法圖形與文字作《易經》。世說十數之圖形與九數之洛書,皆屬數學範疇,難為圖書之證。只可作數學之用。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此節總結“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確是易中的關鍵內容,據“四象”斷吉凶,系易辭,使學易者得有所用,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得有所著落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此釋大有上九爻辭之義。是用人事來解釋爻辭,固無不可。但於“自”字未作詮釋,似乎成為發語詞,為“由天祐之”之義了。易中少用虛詞,大都有卦象依據,這裡也不會例外,仍當從卦象中求解,因為有“是故易者象也”為證。故於省吾先生說:“易無象外之辭”是有道理的。這個“自天祐之”之“自”字,就是指“自己。”這個“天”字,就是近取諸身,乾為首,是指自己的腦袋。從卦象上看,大有上卦為離,離為心,為目,上爻動出一撇成為“自”字,離為心納己,即是“自己”之象,下卦乾,為天,為首,合之即是“自己頭腦”,即是用自己的智慧保護自己。上卦離升,下卦乾上,陰陽得配而“往”,亨通之象,故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朱熹謂:“在此無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其實古本未分章,正與前章末句“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相接,正是闡述趨吉避凶之事。與第二章中“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相類似,都是指用自己占筮吉凶進行趨避,不是很明確地說明“吉無不利”是靠自己的占筮智慧所體現,由此可知並非是“無所屬”,而是宋儒分章未妥之故。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可知《易》是以“象”為主,“象”即是指卦象,“設卦以盡情偽”,何為情?陰陽得配為有情。何為偽?陰陽失配為偽。將此情偽繫辭成文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變通,涉及“闔辟往來”錯綜之變化,為其利而用之,再進而鼓之舞之以盡其不可思議的功能。此言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在於鼓舞奮進,給人以力量,促進事業成功與發展。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乾坤即“天地盤”,“天地盤”蓄易之蘊,易之一切皆在其中。所以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所以“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了,而乾坤之幾也因之息滅了。此讚頌“天地盤”之重要性如此。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二字,承接前文“天地盤”而發。形而上者謂之道,指“天地盤”中套用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指“天地盤”固定坐標與形式。“化而裁之謂之變”,指天地盤之間闔辟往來之機之變化。“推而行之謂之通”,指“天地盤”剛柔相推而天地相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即將其闔辟往來變通結論,舉薦於民而施行,這就是事業。如天氣預報,防旱澇等是。由此可見,層層展述,節節連貫,脈絡顯然,並非雜湊,而是有條理的文章。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指卦象,“聖人立象以盡意”,用“大象”,“小象”、“物象”、“意象”來描述事物,解決語言文字傳達的難度。大象,是以一個六爻體整體觀之。小象,是三爻單卦之象,或者爻象。物象,就是形象,或者狀態。意象,是指思維中之象,喜怒衰樂思恐驚等精神動態之狀。常用為會意者,《彖傳》每將一個六爻整體,進行“三極”分裂為上下卦,用此兩卦會意作出易辭。爻辭取象,常用“三極”之法取象繫辭。“三極”即以三為極,取三爻成卦,內卦與上下卦互卦是也。此節與第八章之文同,有行文所需而重複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天下動態萬變,必有規律,聖人設卦布爻模擬變動,觀其會通,按社會制度斷其吉凶,寫成爻辭,以明爻的作用。此節與第八章之文相同,仍是重複。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賾”音則,精微、深奧也。《周易》六十四卦,包羅萬象,極盡天下精微深奧之內容,鼓舞人之行動,促進事業的成功與發展,在於易辭之作用。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化裁推行,在於變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言下頓悟,靈竅自開,苟無其德,亦難想見。 霍斐然著1995.12.18於重慶南岸長生鎮通天寶座《周易·繫辭傳》正解上篇終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八卦成列”,是指“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即是用大衍數筮成一個六爻卦體,然後排成“小成圖”中的八卦而言,故曰“成。”曰“列”,是先有六爻整體卦象,然後再分為八卦以利作出判斷之用。“八卦以象告”,故曰“象在其中矣。”因之,事物之信息即具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由此容易誤解為六十四卦是重卦而成,在大衍筮法中,根本沒有單卦或重卦的痕跡,它的設計是以六爻為整體,大衍數極盡天地之數而成,重卦說,是從《彖傳》開始,彖者斷也,即是將一個六爻整體,一刀兩斷,劈開為上下卦,正如盤古開天劈地之說也。故彖辭用上下卦象取象會意立說,此文“因而重之”是在“小成圖”套用中,有因方重而用之,作六十四卦大象來判斷,故曰“爻在其中矣。”於是“六爻”的套用得以展開了,例如用“屯之豫”而在小成圖:

屯豫此“小成圖”只有兩艮兩震,兩坎兩坤。缺乾兌離巽四卦,無父無女之象。若以此卦問流年運程,則是求問為有因,有因則“重之”,假如六十歲,則六宮天盤艮與地盤乾相重,得“大蓄”,男性六十一歲為乾宮艮與兌宮坤相重,為“‘山地剝”,女性六十一,則用乾宮艮與坎宮震相重,為“山雷頤。”逢旬則男女同用其宮天地盤相重,餘零則男依宮順數,女則取宮合成。然後重卦六爻分配十二月用之。以觀一年分月情形。其判斷方法,仍以闔辟往來視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剛為天盤主動,柔為地盤主靜。“相推”即天地相推,“推而行之謂之通”,天地盤相通也。如上圖,乾宮艮,艮宮坎,坎宮震,震宮震,天地盤卦位相同而止。根據所需坐標為起點,推到天地不動之位而止,有時循環往復,有時多道相通,有時互不相干,種種形像,與事契合,變化不定,寫出易辭,而天地相推之道在其中反映事態之過程與結果。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悔吝”,是由人的行為所構成的。而“闔辟往來”是卦象動態組成的,用之描述人心向背,而體現“吉凶悔吝”皆由動態所構成,升降往來所決定。剛柔者,立本者也。剛柔為陰陽,為天地盤,天地盤是演易的基本道具,故曰乾坤毀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滅了。乾坤成列,則易立乎其中矣。變通者趣時者也。此與前文“變通莫大乎四時”相一致,此“趣時”,亦“闔辟往來”配“春夏秋冬”,春往夏辟,秋來冬闔。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與四時合宜,適於變通,即“趣時”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前文言“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是有卦象可見,非空談也。此言“吉凶者貞勝者也”,亦有卦義可據,非虛論也。吉凶,由闔辟往來而成,得失而定。貞者闔戶謂之坤,為降為內引。勝者,辟戶謂之乾,為升為外引。向心為吉,必陰陽得配而後許。失配則凶,貞為向心得配為吉,不然則“近而不相得則凶”,陰陽失配故也。勝為離心,離心為凶,得配者離情也,失配則敵情遠去而無咎也。“勝”者凶之象,剛強必折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地之道”即“天地盤之道”或內外卦之觀察,都用“貞”的原則來衡量,貞即是“向心”之式,和“內引”之式。天地之道,可為本卦上下卦,“日月之道”可為“坎離”二宮主卦正位,天地二盤與坎離二宮皆屬易學主體,故首當明白它的吉凶判斷,在於“向心之式”,簡稱為貞字上了。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說最後指出“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文言曰:“貞固足以幹事。”《左傳》曰:“屯固比入“。屯,上坎下震,坎下降,震上升,向心為固,固即“貞”也。比,坎上坤下,坎下降,坤亦下降,內引為入,故云“屯固比入。”“貞夫一”者,向心相交為一,必陰陽得配而向心,方為一。此皆“天地盤”套用之首當明白者。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此反覆申述“天地盤”之事,天盤主動,故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易”為易位,變化,運動,和容易。“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簡”,即簡單、“簡要”,天盤主動,地盤主靜,承前文向心為“貞固”而發。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效此像此,卦與爻之用法如此。用爻象描述事物,是形象思維的特殊寫照,與一般詩文不同。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內外者,下卦為內,上卦為外,主卦為內變卦為外。內為主,外為客,內為體,外為用。內為事之始,外為事之終。故爻象內動,吉凶外見。聖人的吉凶判斷已具易辭之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此節闡述通變之謂事的決策措施,套用儒家思想方法進行處置如此。詞句鮮明,不用贅述。 

第二章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犧時代,根據客觀世界的觀察總結,創作出八卦這門學說,用它來“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即是八卦這門學問能達到於人事能有神而明之的收穫(德者得也),對於萬物能夠匯總其性情,即是對統計萬物,認識萬物,描述事物,反映事物建立一套簡易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學說系統,用八卦至簡至易,潔靜精微地闡述宇宙事物奧秘規律。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此章共述十三個卦象,解者多以“觀象制器”,是根據卦象所造的器物,雖明知本末倒置,而仍以誤解為正解,誤只誤在這個“蓋”字的指向上。“蓋”字是承上文申說理由或原因之意,此“作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是說取離卦來描述“作結繩以為網罟,以佃以漁”,即用離卦反映這一事物,象徵這一事物,而不是根據離卦來作的網罟。以下各條所用“蓋”字皆是指申說“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理由。
離,中虛,象網罟眼,互兌為口,互巽為繩,中二陽爻象網中繩結。因此,離卦描述網罟,取象網罟,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舉例說明之一,並不是說根據離卦來作的網罟。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離。這是用益

卦卦象來描述古代農具。又一用八卦類萬物之情的例子。益卦象中有巽,巽入也,有震,震動也,互坤艮二土,象耕作時之象。故取益卦類農耕之情。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此用噬嗑

來描述集市交易形象。日中為市,離為日居上卦之象。聚天下之貨,艮為山,貨物堆碼如山象之。震卦在下,震動也,人群往來走動象之。互坎中滿,各得其所,滿意而退之象。此取噬嗑類市場經濟交易之情也。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此節重在用乾坤二卦描述衣裳,乾上為衣,坤下為裳。這裡敘述不甚鮮明者,乾坤二卦是單卦?或是重卦?按前例,也可象否卦。總之,是用乾坤二卦描述。取八卦以類衣裳之情。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利天下,蓋取諸渙。用渙卦,

木在水上,象船在水中,以描述水上交通。並不是根據渙卦來造船,而是用渙卦卦象來象徵船,反映水上交通,取象船,蓋取渙以類萬物之情的又一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牛與馬服從人的驅駛,運貨載人。取隨

卦下卦震,震為腳為動,上卦兌,為口,為悅,互艮象鞍,互巽為股,坐騎時之象。此又一類萬物之情的卦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豫

互坎艮為“重門象”,柝,木梆子,震為竹,為擊,擊柝象。震為雷,為暴,居外卦為客,暴客象,艮為止,用豫卦來描述聯防匪徒之象。此又一類萬物之情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小過

上震動,下艮止,互兌為口,互巽為入,象杵臼。取小過卦象杵臼,並非根據小過卦象造的杵臼。是又一“類萬物之情”的取象示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

外卦離為戈兵,內卦兌為毀折,兵器也,離上而兌下,離心之式,象弧矢也,此又一取八卦“類萬物之情”之示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大壯

上震為木為棟,下乾為陽為宇。宇,指上下四方空間,宮室之象。此取象大壯為宮室,此又一“類萬物之情”之示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大過

象棺槨,中間四陽爻象棺材,上下兩陰爻象泥土,用大過取象棺槨,此又一類萬物之情之示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韓伯康曰:“夬,決也,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後世多從其說。然,僅言其義而未明其象。我認為“書契”是屬於文學與契約,類今之政策檔案也。但“書契”二字未嘗不象今之“契約”,古之“兵符。”從卦象上看,

夬,上兌為毀折,乾為圓,毀折其圓滿之物,各執一半,如《老子》曰:“執左契”之類也。用治百官,以此為據也。這樣,夬卦之象得以鮮明得解,此用卦象“以類萬物之情”之例如此。以上共十三卦象示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是易學的特點,如果放棄卦象這一主體,儘管理論之深,文章之美而缺乏卦象依據,則難為易也。成為漫無邊際的空談,則非易也。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此節承接上文取象之統論。“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是多么明快的辭句,是不必節外生枝,另作什麼“三易”之說。“八卦以象告”,“是故易者象也”的落實點,在“八卦”符號上,“象也者像也”是形象思維的明確答案。而“象”有大象小象物象意象之類。“彖者材也”又曰:“彖者象也”,可知彖即《彖傳》內容。前賢曰:“彖者斷也”,與“彖者材也”一致。因古材才財裁通,材即裁也。因一個六爻整體卦象,一刀兩斷,分為上下兩卦而視之,故曰彖者斷也。分成上下兩個單卦,作為會意取義的材料,也是彖者象也,從象上取材之故。縱橫皆可通達。“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這是爻象的作用,主仿效天下變動形象。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是故”二字承接前文而發。是講“象”“彖”“爻”內容的綜合結論,得出吉凶悔吝的判斷。此章是上章“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總結,重點著重在“象”以形象思維為主,表象在“卦”,卦有小大,爻有動靜,機在“闔辟往來”,而吉凶悔吝不難定也。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此章專論卦象陰陽屬性的意義。陽卦多陰,則是一陰爻二陰爻。陰卦多陽,則是二陽爻一陰爻。陽代表君子,陰代表小人。故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因而,陽卦代表君子之道,陰卦代表小人之道。這只是在三畫八卦中論陰陽,且乾坤二卦未曾提及。然,六爻重卦,如何別陰陽乎?也未見其明文。用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法定之,而三陰三陽之卦又如何定其陰陽呢?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釋鹹九四爻之義。↓↓鹹↑蹇↑鹹九四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貞吉悔亡”一句未引用。鹹,兌上艮下,兌降艮升,陰陽正配而向心,貞吉悔亡之象。九四動變蹇六四曰:“往蹇來連。”鹹與蹇,第四爻皆言“往來。”鹹九四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因鹹卦下卦艮,上升為往,互乾,上升亦為往,外卦兌,下降為來,變坎,下降為來,下互坎又為來,三往四來,故為憧憧往來,憧憧者搖曳不定,往來不止,“朋從爾思”者,朋,從兩個“月”字,坎為月,動變坎為月,下互坎又為月,二坎相連,組成“朋”字,坎下歸艮,向心之象,故曰:“朋從爾思。”又艮陽與坎陽為一,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其象如此。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此自鹹九四“憧憧往來”為題,專論“往來”之殊途,而有“同歸”之義。日月往來,而生光明。寒暑往來,完成歲時。尺蠖屈以求伸,龍蛇蟄以存身。雖有殊途百慮,當知同歸而一致。往來闔辟,本升降而成,吉凶悔吝,離陰陽難斷,雖往來不同,屈伸有相感之時,窮神知化,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精義未及入神,致用何能實現?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此釋困六三爻義。↓↓困↓大過↓按困六三爻動變大過,用“小成圖”展開,則可見兩乾卦,兩兌卦,兩巽卦,一坎卦,一離卦。其中不見艮卦,震卦,坤卦。“困於石”者,小成圖中艮宮得乾,止於乾剛之象,“據於蒺藜”者,震宮得兌卦之象。“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者,圖中缺坤卦,無坤卦,而坤宮得離卦,離為見,不見其妻之象。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解↓未濟↓解上爻動變未濟。乾為公,離為戈兵,離在乾宮,又居坤宮,又居震宮,坤為墉,震動為射,離為鳥,隼者,鳥也。有“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之象。用義在於“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謀慮之深者也。一震三離四坎象之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此釋噬嗑初九爻義。↑↑噬嗑↑晉↓噬嗑初九,變晉。屨音句,履也。校,木製刑具。趾,腳趾。按小成圖,震為足,震宮離,離為兵戈,中空象刑具加於足上,故有滅趾之象。初爻,事之始,初犯懲而有救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而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此釋噬嗑上九爻義。↑↑噬嗑↑震↑噬吱上九動變震。“何校滅耳凶”,何通荷,校,古刑具,滅耳,滅去耳朵,義為聽不進良言,大凶之象。坎為耳,震為木,坎宮震,離為兵戈,離宮主頭,傷耳滅耳之象。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此釋否九五爻義。↑↑否↓晉↓否九五爻動變晉。本卦與變卦皆離心相背。防有相背之事發生。易辭“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意思是說:“他不見了啊!他不見了啊!是因為拴在那不牢固的嫩桑枝上。”主要是沒有考慮防患於未然,治國於未亂。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重任,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此釋鼎九四爻義。↑↑鼎↓蠱↓鼎九四爻動變蠱。鼎取新也,大象象鼎,故名鼎,九四爻動變蠱,互震為足,互兌為毀折,故象鼎折足,互乾為公,離為飲食,艮象覆,九四爻動,則乾離變不見,而見艮,故有“覆公餗”之象也。變蠱卦外卦艮,艮為門庭,為“屋”,互兌為澤,為水附成“渥”,其形“渥”象,卦象具則其義在其中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而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之剛,萬夫之望。此釋豫六二爻義。↑↑豫↓解↓豫六二爻動變解。按象,介者中,坎為中陽,坎為介,豫上互坎為介,下互艮為石,介於石象,六二爻動變坎,互離,離為日,不終日象,貞吉者,上互坎,下互離,既濟之象,故曰貞吉也。向心為貞,陰陽得配為吉,故有“貞吉”之辭也。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只悔,元吉。”此釋復初九爻義。↓↓復↑坤↓復初九變坤,此陰極陽升,是好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潦原。復,坤上震下,坤降震升,向心相交,陰陽得配,元吉之象。變坤,坤順也,君子以厚德戴物。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此釋損六三爻之義。↑↑損↓大畜↑損六三動變大畜。損者,上卦艮為首,下卦兌為毀折,以手毀物之象故曰損。大畜者,乾為天為大,艮為止,止其大,故曰大畜。按《易》原文“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讀經文爻辭之意,鮮明快暢。象辭從另一角度言之,反令人糊塗。《繫辭》言之更為與原文大不相類,意義各別也。經文之本意鮮明即指是“定數為二”,多一則損去,少一則得一以補上。艮為止,兌數二者,止於二之象。兌數二者,非先天數,乃天地數二,陽順陰逆,陽數由下向上升,陰數由下向上降,兌為少陰,陰之始,與二四六八十陰數相倚。艮為“參天之數”,兌陰為參天之上,故為二也。參伍相合陰逆數
爻辭易數與卦辭易數稍不同者,以爻位為中心,參以變爻,三極互卦相倚而得。

坤降,倚參伍之降,坤兌倚降之相合數。震為陽,倚參天數,兌為上,依參天上數二也。動爻變互兌與乾。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此不好解。意為只可求得,不可致損。損何人?故有“疑也”。《繫辭》曰“致一也”,其為損一或得一,其數因“一”,而與天地絪緼,男女媾精之增一,或合一之說大不相同。愚以為周易未遭秦火,而亂於注家。當以經文為準也。(另詳拙著《易數探源》)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此釋益上九爻義。↓↓益↑屯↑益上九爻動變屯。益本向心陰陽相配而吉,其動上九則變為“近而不相得則凶”之象也。故曰立心勿恆凶。屯者,剛柔始交而難生。謂天盤坎與地盤卦震向心相交,而陰陽失配,故曰難生,為凶。此剛柔指天地盤,始交指坎震向心。難生者陰陽失配也。此章共十一條卦義闡述,今附上卦象與圖例,以便隨文參閱。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乃易之門戶。以天地盤為體,以闔辟之機為用。以體現天地奧秘之撰述,可使學者神而明之能有所得。因之,易中乾坤二字為重點,“八卦而小成”,是陰陽合德的展現。“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其稱名也”當是指“八卦而小成”中的內容,乾坤陰陽剛柔等說,雖雜采,卻又不超越乾坤這一範圍,考其辭意,乃衰世之辭,而非盛世之言。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明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易在“彰往而察來”,其中明確提出了這幾個“往來”二字,可見“往來”中有奧秘。“微顯闡幽”正是“小成圖”的“八卦相盪”,將濃縮信息展開放大易於認識的特點。“開而當明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者,開,即“小成圖”展開,判斷時要正言而不能邪說,按學理與事理結合,作出判斷。名正言順,進行“通變”,不可牽強附會,主觀偽妄。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其稱名也小,正是“八卦而小成”名稱中的“小”字套用說明。“其取類也大”,正是“小成圖”“觸類引伸,天下之能事畢矣”的寫照。“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者,皆是讚譽其作用之妙。“因貳以濟民行”,“貳”解者多作為一個“疑”字解。我以“貳”解作“乾坤”,即“天地盤”。以前民用。“以明得失之報”者,吉凶者得失也。吉為陰陽得配為“得”,凶為陰陽失配為“失”。“報”即報告、預報是也。 

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之‘興’,當是興起的興,在“中古”時興起,作易者亦有憂患之時。若用卦象來表示,只簡易地用一“坎”卦就行了。坎為中陽,居一宮,一者數之始,坎為加憂,為憂患之象。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首席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此三陳九卦,多謂文王囚於羑里,處於憂患之中,履行此九卦之德義,遂得“逢天祐之,吉無不利“之果也。此九卦是用儒家思想,根據易經次序依次取出闡述於此,可為崇德廣業、處事應物之指導思想也。今用九宮整齊如下。 四恆德之固雜而不厭以一德九巽德之制稱而隱以行權二謙德之柄尊而光以制禮三復德之本小而辨於物以自知五損德之修先難而後易以遠害七困德之辨窮而通以寡怨八井德之地居其所而遷以辨義一履德之基和而至以和行六益德之裕長裕而不設以興利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易經》這部書,不可以離開它,它講的道理是靈活的,是變化的,是周流六爻,或上或下,沒有固定,或剛或柔,總在變化,不可作為生搬硬套的典型,要與變化客觀相適應。這裡提出了“周流六虛”,似乎是由爻位依次上升,不斷循環的形式,但又提到了上下無常,又似乎其中有逆行六爻,由上向下依次為下降之式。同時又出現“剛柔相易”,在後,“剛柔相易”又似乎說陰陽爻畫的變爻內容。如果再參閱此文,則可瞭然明白了。仍然是用“天地盤”之式,六爻卦分為重卦,上卦為天,即天盤卦,下卦為地,地即地盤之卦。上下二字,有歧意,也可作“不升”或“下降”解。由此可知,這裡即是指八卦升降之情形,總是在六爻中體現。剛指外卦或天盤,柔指內卦或地盤。是說上升之卦,或在天盤或在地盤,下降之卦或在天盤或在地盤,沒有死板的規定,而是靈活的,隨著卦象的變化而變化,總是能適應一切變化的形式。其出入以度,內外使知懼,又明與憂患與故。“出入以度”,或作“出入以度內外”,“出入”二字,與“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中的“出入”二字一致。即在卦象變化中,“闔辟往來”以定吉凶之事。闔戶謂之坤,坤主降,為來為入;辟戶謂之乾,乾主升,為往為出。“內外”即內卦外卦,觀其往來闔辟,使人知其吉凶而趨避,利用出入升降原理而用之。內卦為主,則可改變憂患,選擇有利有方向發展,作出趨吉避凶的決策措施。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學晚既成,能明於憂患與故,作出趨吉避凶決策措施,雖無師長在身邊保證其必然準確,但自己信心已能堅決,不動搖,如臨父母身邊一樣,真誠敬重而無疑心。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初,始也。率,帥也。在占斷時,開始就參考易辭,揆度判斷方法,既然有《易》這部典籍常在,如果不是精通它的人,恐怕很難真正掌握它套用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