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坑村

金坑村

金坑村,在閩北重鎮邵武市金坑鄉。村落坐落在東西長,南北窄的緩坡上,坐北朝南。北依青山,一片古藤攀巨木、巨木虬須枝的古樹林與村舍緊緊相連。林間鳥群此落彼翔,你歌我唳,熱鬧非凡。東南西三面連著阡陌縱橫的田野。狹長的山坡就因有了人家而充滿靈氣,村莊因有了青山秀水而充滿詩情畫意,因有了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的建築文化而變得越老越有意味。

簡介

邵武市金坑村地處武夷山脈西段,緊鄰江西。據《福建通志》記載:邵武產金,金礦在金坑鄉境內的西溪河一

金坑村金坑村
帶。西溪河又叫金溪,出產金砂,金坑鄉因此而得名。古村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明末時,一聶姓客商得知環繞金坑村的金溪中蘊藏金砂,斥巨資采砂淘金,結果一夜暴富。他又在此大興土木,建造了豪華的宅第“儒林郎第”。除了金礦的收入以外,金坑之所以繁榮,還因為它是由江西進入福建的交通要道。金坑村村民大多從事紙、木、竹生意,通過消遣到下游城市,繁盛一時。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古村逐漸衰落了,少人問津,但也因此幸運地保留了古村的完整。

金坑的古建築具有明清時期建築的典型特點。金坑古民居的門樓,雕飾並不華美,門牆卻很高大。門牆上的窗子,內寬外窄——是作為瞭望窗槍眼而存在的。因為這裡是山區,又曾經很富裕,建宅時常要考慮防禦匪患騷擾。門樓的不講究,也是擔心露富,引來土匪。

景觀概述

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異,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韻。 這就是金坑的山。它似巨手將金坑的村舍、田野捧在掌間, 呵護金坑沐浴陽光雨露,歷經滄海桑田,從古走到今,悠悠古韻依舊在。

金坑村金坑村

金坑處處散發著悠悠古韻。鵝卵石鋪就的小街,由西向東貫穿整個村莊,房屋鱗次櫛比立於兩旁。小街三米多寬,那排得密密匝匝的鵝卵石,在風吹雨打下, 更在人們腳掌的磨礪下,朝上的一面已失去了原有的橢圓狀, 就連街心的青石板面也在歲月的研磨下變成流線形,細膩如脂,稜角全無。 小街兩旁的房屋的地基也是用鵝卵石砌成,在背陽的地方, 在鵝卵石與鵝卵石的縫隙間長滿綠綠的、厚厚的青苔,一陣輕風徐來, 將青苔散發出的清香,連同悠悠歷史吹入肺腑,令人陶醉。
街道兩旁古屋隨處可見,有的是清代建築,有的是明代建築, 有的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絕大多數古屋是磚木
金坑村金坑村
結構, 做工精良,隨處可見精美的鏤空磚雕。代表建築有“危宅”、“儒林郎第”、 “風雨橋”、“文昌閣”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危宅”和“儒林郎第”。 竣工於明崇禎五年的“儒林郎第”,距今三百多年,是座集建築、雕刻、 繪畫藝術之大成的建築,是一座房間數達一百二十三間的大宅子。“儒林郎第”屋檐下長條形白底彩繪歷經幾百年風雨仍鮮艷奪目。壁畫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場景,也有官場宴飲禮儀,浩浩長幅, 層次分明,密而不亂。技法嫻熟,或工筆寫意, 或濃墨重彩, 所畫之物栩栩如生。
儒林郎內的木雕極為精彩:六扇鏤空的屏門,左右廂房窗格,窗花下的模板,到處雕刻出人物、花草、動物的吉祥圖案,例如春蘭夏荷、蘇武牧羊、喜鵲登梅等。刀法明快,構圖簡潔,意趣動人。
“危宅” 五個一樣大小, 風格接近的大廳由東向西依次排列。大門朝街, 正對面是照牆,從街上就可斜望到建造精美的大門。大門牆體頂端的飛檐, 是用雕刻過的青磚砌成,圖案精美連貫,線條流暢。 大門上方的門楣製作得更加考究:磚雕的變形獸頭精緻異常,磚雕的動物、花草、 藤蔓栩栩如生,它們被工匠們巧妙地組合,疏密有致,美不勝收。 尤其是那兩條 躍出水面的鯉魚,不但雕刻得活靈活現, 而且隱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這種形意具佳的雕刻,古人喜歡,現在人依舊喜歡。 從這一點來看,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上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 一些東西永遠不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消失。
“危宅”大廳與大廳間有門相通,廳前是廂房,廳後是耳房,大廳與廂房、耳房之間各有一方用條石、 大青磚建成的天井,做工考究。天井中央的大青石磚上斑斑駁駁長著綠茵茵的青苔,給人以久遠的感覺。
金坑村金坑村

宅內木雕豐富,房梁雕祥雲,門框雕花草,房門雕人物花鳥,就連柱墩上都雕上了精美的圖案。所雕人物神形兼備;鳥兒形態各異,或昂首鳴叫,或交頸嬉戲,或展翅飛翔,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花兒或含苞待放,或輕舒花瓣,或怒放蕊出,姿態各異。
“危家”的後門有一口井,井壁用青磚壘成,青苔填滿了磚縫。環狀的井圈是用整塊巨石雕鑿面成的,上面雕刻的圖案粗獷有力,與磚雕和木雕形成鮮明的對比。井圈上方的邊緣已被磨蝕得呈不規則的鋸齒狀,不知磨斷了多少代人多少條繩索。然而磨斷的是繩索, 磨不斷的是悠悠歷史。
金坑人喜歡在庭院中種植等果樹, 培育各種花卉。每到奼紫嫣紅的春季,五顏六色的蝴蝶便尋花而來,在庭院與田野間翩翩飛舞,為田野增添了活力,為每一座古屋增添了秀致,將古屋映襯得更加古樸。
沿小街西行,出村百米,就是風雨橋了。 風雨橋全長三十餘米,六個用條石建成的橋墩,橋樑也是條石的,每根重不下二噸。橋面、護欄和橋篷均用上好的老杉木鋸料建成。護欄雕花走線,橋篷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美觀大方。遠望風雨橋軒峻壯麗,像一艘巨船橫在繞村的小溪上,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擋風遮雨, 平安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南來北往的商賈旅人。今日已不見古人, 風雨橋卻依然傲然屹立,雖有些老態,為村民擋風遮雨的心卻沒變。 這大概就是這裡的人至今仍然喜歡風雨橋的原因吧。近觀行人用腳掌磨損的石頭路面,摩挲已嚴重凹凸不平的橋面,從掌間和指縫間感受到了這裡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過風雨橋的情景, 感受到娉婷淑女立於橋上賞春花的美景。古有美景醉人,今朝依舊。手撫橋欄望遠,山色如黛, 樹木蔥蘢,連綿稻田,春綠、夏青、秋黃。岸邊野花青草葳蕤。溪底已是乾枯荒地,岩石突兀,不少石塊已嚴重變形,醜、俊、美、奇之石皆呈。然而如此怪石、古橋,從古至今卻找不到一首寫它們的詩詞、一篇寫它們的美文。 這樣也好,它們的美與奇沒有被一首詩或一首詞定形, 無論是曾經站在橋上的古人,還是如今站在橋上的當代人,都可以無拘無束地打開想像 的翅膀,去比喻它們,去形容它們。
金坑古韻悠悠,在物也在人。王家奶奶,已九十五歲, 愛說古(當地人把講過去的事、講歷史叫做說古),愛看電視,愛讀書看報,剪紙剪得好。村里人蓋新房、辦喜事都樂意請這位壽星到家幫忙剪(撿)喜剪(撿)福,圖個喜盈門,福滿堂。
王家奶奶說古,說在她爺爺輩、父親輩身上發生的事,也說發生在自己輩上發生的事情。 小到女孩幾歲開始學繡花、纏小腳,大到姑娘上花轎做新娘,朝代更替給村子帶來的變化。聽爺爺輩的老人講,王家奶奶出嫁前品性和容貌冰清玉潤,是方圓百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她嫁到村子的時候,鄉親們從風雨橋開始夾道歡迎,鑼鼓鞭炮震天響。 然而王家奶奶說古卻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出嫁時受到隆重禮遇的事。王家奶奶說古其實就在講悠悠歷史。只要村莊永恆,王家奶奶一樣的人就會層出不窮,他們在講述悠悠歷史的同時,也給後輩傳遞著悠悠古韻,直到永遠。

古村集萃

儒林郎第

金坑村儒林郎第

儒林郎第是金坑村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建築。雕刻著“儒林郎”三個正楷大字的青石匾高懸在宅頂,耀眼醒目。石匾旁襯有許多方塊磚雕,畫面表現精細,聳秀的山峰、淙淙的泉水、彎曲的老樹、悠閒的放牛娃、雲霧中的寺院等圖案,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正廳內,滿目雕樑畫棟,菱花門窗配有精緻的木雕圖形,有風景、花鳥、人物等,每塊木雕都表現一段古代故事,如“蘇武牧羊”、“天女散花”、“寒山寺景”等。刻工精緻,栩栩如生。

九級廳

九級廳建於清代,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因為大門前、中天井和後天井分別有三級石階而得名。九級廳的“文昌閣”是最能體現建築藝術的精華。頗具匠心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融人物、山水、花鳥、故事為一體,工藝精湛,寓意深刻,文化高雅。

九級廳的木門樓已毀,剩下了兩個雕花石門墩。廳內的兩根大樑柱是用櫧樹挖空中心而成的。為什麼要把好好的木料掏空呢,這在當地也是一個謎。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金坑村金坑村

從邵武到金坑可乘中巴車,車程大約2小時。

氣候與游季

金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適合旅遊。

中國古鎮游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