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別名:抗壞血酸棕櫚酸酯;維生素C棕櫚酸酯;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S)-2-[?-3,4-二羥基-5-氧代-2,5-二氫-2-呋喃基]-2-羥乙基十六酸酯;抗壞血酸-6-棕櫚酸酯;Vc-棕櫚酸酯;生素C棕櫚酸酯;L-抗壞血酸棕櫚酸鹽EINECS:205-305-4
安全性:S26;S36
化學屬性
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137-66-6)的性狀:
1.其外觀呈白色(略帶淡黃色)粉末,稍有柑橘氣味。
2.熔點107~117℃。
3.溶於乙醇(1g/4.5mL),難與水和植物油互溶。
4.小白鼠經口LD50大於10g/kg。
5.ADI0~1.25mg/kg(FAO/WHO,1994)。
用途
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137-66-6)的用途:
本品可作抗氧化劑,可用於含油脂食品、速食麵、食用油脂和氫化植物油,最大使用量為0.2g/kg。也可用於嬰兒配方食品,最大使用量為0.01g/kg(以油脂中抗壞血酸計)。此外,也作為食品營養強化劑(用量參考維生素C)。護色劑、營養強化劑。刺激膠原蛋白的合成,明顯增加皮膚彈性,體內抗氧化劑及體外抗氧化劑。作食品添加劑。主要作為營養強化劑和抗氧保鮮劑,廣泛用於食品飲料等領域。
生產方法
將64g棕櫚酸置於加熱滴液漏斗中,使其處於熔融狀態;將200mI。二氯亞碸裝入燒瓶中,加熱使其蒸氣通過導管進入裝有瓷環填料的反應柱,與從柱子上部滴加的棕櫚酸反應,未反應的二氯亞碸通過反應柱上部的支管冷凝後回到燒瓶;棕櫚酸滴加完畢後反應30min,常壓蒸餾除去少量二氯亞碸,減壓蒸餾收集150~152℃(2~3kPa)餾分無色透明液體58.6g,產率86%(按棕櫚酸計)。
在燒瓶中加入26.5mL。二甲基甲醯胺,於0℃下通入HCl氣體2g,然後加入9.69g結晶抗壞血酸和13.3mL。二氯甲烷,此時反應液澄清;在0℃下慢慢滴15.2mL,棕櫚醯氯,滴加完畢後反應18h,再升溫至20℃反應30min。將反應物加入到100mL。乙酸乙酯和200mL。水中攪拌洗滌2h,抽濾後用水(50mL×3)洗滌3次,50℃下真空乾燥18h,得白色粉末17.5g,產率84.3%。
毒性
1.ADI0~1.25mg/kg(以抗壞血醯棕櫚酸酯與抗壞血醯硬脂酸酯之和計,單獨攝取或共同攝取,FAO/WHO,2001)。
2.GRAS(FDA,§182.3149,2000;GMP)。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137-66-6)的製法:
由棕櫚酸氯化生成棕櫚醯氯,然後與抗壞血酸酯化經過濾、乾燥得抗壞血酸棕櫚酯。
質量指標
(GB16314—1996):含量(以C22H3807計)≥95.0%;比鏇光度α25D+21°~+24°。熔點範圍107~117℃;乾燥失重≤2.0%;灼燒殘渣≤0.1%;重金屬(以Pb計)≤0.001%;砷鹽(以As計)≤0.0003%。
限量
1.FAO/WHO(1984):配製嬰兒食品10mg/L(所有類型配製嬰兒食品的即飲製品);嬰兒食品罐頭、穀物為基料的加工兒童食品200mg/kg脂肪;人造奶油及一般食用油脂200mg/kg(單用或與抗壞血醯硬脂酸酯合用量)。
2.按FAO/WHO(1987):各種油脂的抗氧化,500mg/kg。
3.USDA(9CFR§318.7,2000):人造奶油。
4.GB14880-94:同“01001,L-抗壞血酸”。
5.GB2760-2001(g/kg):含油脂食品、速食麵、食用油脂、氫化植物油、麵包,0.2;嬰兒配方食品0.01(以油脂中抗壞血酸計)。
鑑別試驗
1.溶解性極難溶於水;易溶於乙醇。按OT-42方法測定。
2.熔程107~117℃,按常規方法測定。
3.試樣在乙醇中的溶液可使2,6-二氯靛酚試液(TS-84)褪色。
4.應符合紅外譜圖。
含量分析
取試樣0.800g,加於由脫二氧化碳水25ml、氯仿50ml和稀硫酸試液(TS-241)25ml的混合液中。立即用0.1mol/L碘液滴定此混合液,確保充分振搖。加數滴澱粉試液(TS235)作為指示劑,滴定至終點。每毫升0.1mol/L碘相當於抗壞血醯棕櫚酸酯(C22H3807)20.73mg。
食品營養強化劑相關知識
食品營養強化劑,是指為了增加食品中的營養成分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營養素和其他營養物質。在食品中使用的營養強化劑應符合相關要求。本任務即盤點食品的營養強化劑即相關化合物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