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字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頫的家鄉吳興,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名稱】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規格】圖卷,紙本,設色畫。縱:28.4公分,橫:90.2公分。

作品介紹

《鵲華秋色圖》局部《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是趙子昂傳世名作之一。趙孟曾任職“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他對濟南的風景十分熟悉,本卷畫成於1295年他回到故鄉浙江之時,為周密(公謹)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的家鄉——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並作此圖相贈。畫中呈現一片遼闊的沼澤地,極目遠眺,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鬱鬱蔥蔥,但有些葉已略脫,樹枝分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頭,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齧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筆墨色彩交融中,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鵲山在黃河北岸,相傳昔日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布滿山巔;又相傳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這裡煉丹,死後葬此,故名“鵲山”。遠望鵲山,橫列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懸空欲飛。山上原有的鵲山寺、扁鵲祠等古蹟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座傳說中的扁鵲墳。

小華山,古時稱“華不(fū夫)注”,與鵲山隔黃河相望。小華山是一座歷史名山。其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的“鞍之戰”即發生於此。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馬鞍山下擺開陣勢,與 克率領的晉、魯、衛、曹四國聯軍進行決戰。齊頃公自傲輕敵,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大敗。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醜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作品技法

《鵲華秋色圖》高28.4厘米,橫93.2厘米,紙本。唐宋畫多用熟絹作畫本,利於勾、皴、渲染,痕跡較實;而紙本則利於乾筆皴、擦,痕跡較毛,較松,較空靈,更適合元代文人畫“寫意”之用。紙本在元代的廣泛套用,對於中國畫筆墨技術的拓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此圖採取平遠法,畫中長汀層疊,漁舟出沒,林木村舍互為掩映,平原上鵲華兩山造形樸拙,遙遙相對。趙孟頫倡導以書法用筆入畫,此圖用精湛的提、按、頓、挫、轉、折等筆法勾樹支幹,以中鋒的荷葉皴、長披麻皴和略帶側鋒的解索皴畫出鵲、華兩山以及汀岸、平原,或疏或密,或乾或濕,或濃或淡,在紙上留下的線條顯得簡率而意蘊深厚。而同時,畫面上也不乏用細筆中鋒勾畫的蘆葦水草、人物漁舟,線條尖利剛勁,平添了不少細秀婉約的情調。畫樹葉則放棄宋畫的“雙鉤”法,全部採用點葉法,並直接用筆蘸朱磦色點葉。整幅畫面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

作品賞析

《鵲華秋色圖》局部《鵲華秋色圖》局部

據畫上作者題款可知,這幅畫是送給作者的友人周密的。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鑑賞家,祖籍濟南,自從其曾祖父隨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吳興。他雖然沒有到過濟南,但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自號“華不注山人”。一次,趙孟頫與周密談起齊州名山,趙認為華不注最有名,結果勾起了周密的思鄉之情。後來,趙孟頫畫了這幅畫送給周密。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濟南東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畫中自識云:“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後有“趙子昂”印,還有董其昌跋語,拖尾有楊載、吳景運、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題跋。在構圖上,作者把兩座山分左右布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房舍隱現。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且變化豐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這水鄉山色之中,幾個漁民在勞作,或撐篙、或扳網,還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遠處可見散放著的牛群,整個畫面洋溢著牧歌般的恬靜氣氛。綜觀全圖,作者將諸多景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水陸交接、林木聚散、平原遠近、兩山對峙、屋宇人物,使畫面增添了節奏感。作者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畫風簡逸,含有寄趣林泉、嚮往自由的情感,顯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用筆方面,《鵲華秋色圖》也有所獨創。畫上樹幹不是用兩條線勾廓外形,而是把邊線與樹皮的紋理結合在一起勾繪。用筆似乎旋轉,線條往復重疊,增添了樹幹的質感。畫上近景中景的樹葉,點繪得比較疏朗,遠樹畫得簡潔,整體感較強。鵲山用披麻皴,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採用了長披麻皴,並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乾濕,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蘆獲舟車均精描細點,再渲染青、赭、紅、綠,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可見作者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富有創新之意。

從總體看,《鵲華秋色圖》可能運用五代畫家董源的某些畫法,如水草的描繪與董源《瀟湘圖》中的畫法相似;中間一段叢樹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圖》又有些相似。但是,趙孟頫不是完全重複董源的藝術語言,而是在畫中主動地運用了他書法精湛的筆法,因此產生略帶乾而毛的線條,顯示出簡率蘊藉的特殊意味,從而得天獨厚地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此畫簡潔明快,兩座山的色彩比較醒目:華不注山為淡青綠,鵲山為淡花青。遠樹、叢林、蘆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黃牛用淡赭黃色,並點出紅葉,人物衣服則用白粉點繪。整個畫面色彩基調是淡花青與淡赭色形成對比,表現出秋色的清曠、明潔的情調。

作者簡介

趙孟頫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早年以父蔭補官,任真州司參軍。宋亡,回家閒居,“益自力於學”,聲聞鄉里。至元二十三年(1286)因行台御使程鉅夫引薦被召進京,歷任同知濟南總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封魏國公,謚文敏。能詩文,擅長畫人物、鞍馬、山水、花卉。工書,篆、隸、籀、分、真、行、草無不冠絕。而真、行尤為當代第一。所倡書法入畫影響後世甚巨。著有《松雪齋集》。妻管道升,子趙雍等皆能書畫。

《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

《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局部)《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局部)

華不注之所以聞名,首先在於它的美麗孤秀,雄奇壯觀。
華不注又名華山,位於濟南東北郊。它北接黃河,南望泰山,海拔197米。跟其他山不同,它從黃河岸邊的平原上平地突起,旁無連附,蔥蘢孤高,一柱擎天,異常雄奇壯觀!古書上說:“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入水也”(伏琛:《三齊記》)。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對它作了精彩描述:“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大詩人李白第一次到濟南時,也登過華不注山,並揮筆寫下“茲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的讚美詩句。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對華不注更是情有獨鍾,他曾在《新濟南記》中寫道:“南京鐘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的七星山,蘇州的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華不注也。”

其次,華不注的文化底蘊豐厚,它身上有很多歷史光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頃公就曾在這裡開了一個頗為轟動的超級“國際玩笑”……

當時,晉國為了跟楚國爭霸,便想跟東方的強國齊國結盟,於是派大夫郄克邀請魯、衛、曹三國的使者一起出使齊國。巧的是這四國使者都有點殘疾:晉使郄克一隻眼,魯使季孫行父是個禿子頭,衛使孫良夫瘸條腿,曹使公子首是個羅鍋腰。齊頃公一見這幾幅尊容,頓生輕蔑之心,便想藉機羞辱他們一下,以取悅母親蕭同叔子。於是他出了個餿主意,給這四位使者每人配上個趕車的:晉使配了個“獨眼龍”,魯使配了個光頭頂,衛使配了個拐子腿,曹使配了個駝背佬。當這成雙成對的眇者、禿者、跛者、駝者“各展風采”地前往後苑赴宴時,躲在帳後觀看的蕭同叔子和眾宮女被逗得大笑不止……四國使者遭到這種有損國格的污辱,非常氣憤,決心進行報復。他們回國後不久,四國便聯合在一起,向齊國發起進攻,在濟南以西的莘地跟齊軍遭遇。齊頃公見四國軍隊來勢兇猛,便迅速將軍隊撤至齊國的西門戶濟南地區。四國聯軍也緊追不捨,在濟南北郊的北馬鞍山一帶跟齊軍展開決戰。面對士氣高昂的四國聯軍,齊頃公率領的齊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華不注山腳下。乘戰車奔逃的齊頃公更是狼狽不堪,他被晉兵追得繞華不注轉了三圈。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同車陪侍的齊大夫逢醜父迅速與他交換了衣服和位子,讓他到華泉去取水。追上來的晉兵誤將逢醜父當成齊頃公活捉,而齊頃公卻借取水之機逃跑,竄回了國都臨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頃公“三周華不注”。

《鵲華秋色圖》中的鵲山

鵲山(局部)鵲山(局部)

鵲山位於濟南北郊的黃河北岸。它與華山(華不注)隔河相對,形態迥異:華山峻拔孤秀,高聳入雲,形如出水芙蓉;鵲山岩壁橫展,漫圓渾厚,貌似臨流翠屏。這兩山珠聯璧合,演繹出許多美麗的“仙境”。《歷城縣誌》上說:“每當陰雨之際,兩山連亘,煙霧環縈,若有若無,若離若合,憑高眺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靈異……”這就是著名的“鵲華煙雨”,為古代“濟南八景”之一。

與峻偉驚世的華山相比,鵲山更偏重於守成守拙,不事張揚,但它同樣有奇特之處。一奇,鵲多。每到七八月間,四面八方的喜鵲,紛紛飛來鵲山,翔集於林莽中,歡唱于山谷間,形成一道景觀,由此山也以鵲名之。這么多喜鵲鍾情此山,古人甚為好奇。明代詩人王象春就曾寫詩說:“萬岫千岩濟水蟠,如屏孤逗出河於。秋高烏鵲集何事,霄漢空疑斗女寒”。他說這鵲山峰巒攢聚,屏列河邊。不知何故,秋天一到,便有萬千喜鵲飛來翔集,卻忘記了去為牛郎織女搭建鵲橋,讓這對天上的戀人空空等待……二奇,石怪。古書上說,鵲山無主峰,遠望如翠屏。山上,各種形狀的大石羅列橫陳,嶙峋斑駁。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凌空對峙,有的搖搖欲墜,有的懸空欲飛……山下原有鍾、鼓二石,以石擊之,會發出清越的鐘鼓之聲,遠揚數里,“樵夫牧兒爭往擊之”。

明代詩人劉敕在詩中讚美說:“西北開青嶂,無峰山自奇”。用“無峰山自奇”來概括鵲山的特點,可謂一語中的。

背後故事

大畫家趙孟俯的慧眼識珠,他將鵲華二山選作濟南景物的代表,並賦予其藝術的靈魂,才為後世留下這幅價值連城的千古名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能把這兩座山的細節刻畫得生動逼真,卻偏偏把鵲山的位置搞混了,以至留下兩處錯誤。一處在畫中:鵲山本在黃河北岸,華山在黃河南岸,兩座山頭隔河相望,可是畫中的鵲、華兩山均在同一岸邊。另一處在題跋中:《鵲華秋色圖》的題跋是這樣寫的:“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按照這一說法,鵲山位於華不注以東。而實際上,鵲山在華不注西面。顯然,題跋將兩座山的方位弄顛倒了。
對於畫中的錯誤,最先發現的是清高宗乾隆。這位愛好書畫的皇帝把藏在宮中的《鵲華秋色圖》視若珍寶,曾親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大字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鈐印眾多。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南巡到了濟南。他登上城樓向北遠眺,覺得眼前的景色似曾相識,跟《鵲華秋色圖》中所畫極為相似,於是急命飛騎去京城將畫取來,對鵲華二山展卷仔細對照觀察,終於發現《鵲華秋色圖》中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對此,這位皇帝爺極為震怒,他荒唐地認為,連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於是一怒之下,降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冷宮……

相關故事

北宋以前,華不注山周圍全為水域,稱“鵲山湖”。鵲山湖湖光浩渺,碧波萬頃,“飛鴻翔鶴,遠勢盤空”。遠遠望去,華山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道:“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陰雲之際,登上大明湖南岸的單孔石橋,向北遠眺,但見細雨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二點青煙;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人們將此勝景稱為“鵲華煙雨”。如今鵲山湖已乾涸,“鵲華煙雨”卻還可以依稀看到。“風論歷城水,月倚華山樹”,早在北齊,尹孝逸就以詩讚美華不注古木。畫家高鳳翰更以其藝術家的審美慧眼,在《賦得月倚華山樹一首》中吟:“矗矗華不注,萬木清如櫛。得月當獨佳,蔥菁而。”如今小華山下仍然是古杏老柳成蔭,一片蒼翠。

小華山雖為一座土丘,但也有800多級台階,人走走歇歇,方到山頂。站在山顛,看黃河蜿蜒西來,又呼嘯而去,鵲山矗立一旁,與華不注遙相呼應,不覺想起《鵲華秋色圖》,一時有入畫之感。若是秋日,天高雲淡,大雁南飛,層林盡染,想必景色更加奇絕。

小華山南側,濟南最大最古的道教宮殿——華陽宮依山傍湖,參差錯落。院內古柏參天,虬盤鱗結,鬱郁森森,鳥鳴悠悠。華陽宮常年香菸繞堂,四季香客不絕,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河燈節尤為熱鬧。“七月三十放河燈,明湖船到華陽宮”,想像萬盞河燈從明湖水門順河而下,與出北門成隊夜遊的畫舫燈火一齊倒映漫遊於水中,那景致該是極美的。陰雨綿綿的一天,我們來到大明湖,盼望能欣賞到聞名歷城的“鵲華煙雨”一景。大明湖岸垂柳環繞,湖中40餘畝白荷紅蓮,構成了一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畫卷。站在新建的鵲山橋上,遙望鵲、華二山,霧氣瀰漫中,趙公的《鵲華秋色圖》漸漸呈現眼前,心中頓時升起一陣狂喜。那房屋、綠樹簇擁之下,籠罩在煙雨迷濛中的鵲華二山,不就是曾經深深印在趙公腦海中的圖畫么!

泛舟大明湖。大明湖的水源是眾多的地下礦泉,趵突泉濼源堂前就有趙孟“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撰聯。如今領略了華不注和大明湖,就差用趵突泉水泡上一壺香茶,慢慢品味了。

暮色降臨的時候,登上大明湖東北隅的“匯波樓”,俯瞰南豐祠內楊柳垂蔭,修竹郁森;遠處寬廣的湖面波光粼粼,斜陽倒映在湖中,周圍皆染上了一層嫵媚的橘紅。晚風拂面,思緒伸展之中,靜靜地感受這座趙孟老人家曾經居住和留戀的濟南城……

政治方面

在政治方面,王蒙的作風,也有不同。趙孟頫開始仕元而趙雍、趙麟都以父蔭,繼續為元官。王蒙則似有不同,他元末時曾退隱於黃鶴山,但後來又與蘇州的文士同入張士誠幕僚中,可能因有一段時間,張士誠服役於元。但入明之後,他就接受了明太祖之請,出任山東知州,他同代的趙家親戚中,沈夢麟亦曾出仕於明,但趙家直屬趙姓的後代中,卻未聞有何出仕。因趙雍、趙麟等均系元官,喪身於兵災之中,而其後代亦藉藉無聞。其後王蒙下獄,病死獄中,亦斷去一線。因此趙孟頫一家之文藝天才,支配元代江南文人畫的發展。但這一個家族,也隨著元朝的滅亡而沒落了。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