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

石頭城

石頭城位於南京城西北的清涼山後。古時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東漢建安十六年(212),孫權在金陵邑原址石頭山上築城,故稱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蹟,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基本信息

南京石頭城

南京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中段幾塊突

石頭城石頭城

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醜臉,故稱鬼臉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

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頭城位於南京城西北的清涼山後。古時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東漢建安十六年(212),孫權在金陵邑原址石頭山上築城,故稱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蹟,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蹟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蹟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中段幾塊突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醜臉,故稱鬼臉城。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石頭城公園

1990年,南京市在石頭城的舊址上興建了石頭城公園。公園以“石城懷古”為主題,將石頭城的悠久歷史與自然山水有機結合,將古代戰場與現代國防教育融為一體,規劃總面積近16.94公頃, 以古城牆為軸線,體現歷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北起清涼山體校,南至清涼門,西臨古城牆,東到虎踞路。

石頭城又稱“鬼臉城”,是三國東吳時期孫權在赤壁之戰後, 於公元211年將首府由京口(今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 利用清涼山的天然石壁建立的軍事要塞,地勢險要,氣勢雄偉,是歷史滄桑的實物見證。站於此地,最能領會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和譽為登臨之絕唱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詞的意境。“鬼臉照鏡子” 是一個在歷史上即聞名的景點,因在城牆中部有一塊突出牆體的橢圓形石壁,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鬼臉,因此被稱為“鬼臉”,現在“鬼臉” 下的這面水塘” 鏡” 的面積有1600多平方米。公園重修時,著名的燕王河景觀也從歷史的覆蓋中清理出來,重見天日,成為一條兩岸鬱鬱蔥蔥的清流。不論遠觀還是就近審視,城牆垂柳,碧水綠樹,都是一方絕佳的景致。

石頭城公園劃分為國防春曉、石城霽雪和山居秋瞑三大景區,設21個景點。石城霽雪區位於公園的西側,北至清涼山,南至清涼門,沿古城牆呈帶狀分布,是石頭城公園的精華所在, 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山居秋瞑區在公園東側的山林地帶,植被濃密,生機盎然,留連其中,可感受到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王維那首著名田園詩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清涼山和石頭城一帶有“城市山林”之美稱,雨後秋清氣爽的日子遊覽,當會感覺名不虛傳,不復有元代薩都剌《登石頭城》一詞的淒楚與傷感。

跨過虎踞路,清涼山公園與之遙相呼應,一雄渾壯闊,一寧靜深沉,互為映襯。

元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樽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準一片明月。
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即景抒懷,寫下《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的詩句。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劉禹錫寫有白居易十分欣賞的“金陵五題”(其一:《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其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還有一首題詠金陵的五律詩作: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新疆石頭城

新疆石頭城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和南道

石頭城石頭城

的交匯點,喀什、莎車、英吉沙及葉城通往帕米爾高原的數條通道都在此地匯合。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牆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裡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這裡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光緒28年,清政府在此建立蒲犁廳,在舊城堡南面興建了新城鎮,這座石頭城遂被廢棄。新疆石頭城位於乾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是新疆境內古道上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牆之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一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統一西域後,這裡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庭在此建立薄犁廳,對舊城保進行了維修和增補。1954年這裡成為塔吉克自治縣首府。

新疆石頭城風景介紹:
位於塔什庫爾吉克自治縣城北側,為古絲道著名的古城遺址,海拔3700米,雄踞要津,氣勢雄偉,自唐至清,擴建及駐軍不斷,城牆最高處竟達20多米。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牆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裡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這裡設有蔥嶺守護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

交 通:從喀什到塔什庫爾乾的班車都是過境車,當晚抵達塔什庫爾乾,次日將繼續開往紅其拉甫口岸和巴基斯坦的蘇斯特

住 宿:居住在這裡的塔吉克人十分友好,你可以找一戶人家住,他們會善待客人,請你吃喝,走的時候你適當付些錢就行了。一般來說,20~30元錢是比較合適的。

小貼士:去塔什庫爾乾要在喀什公安局辦理邊境通行證(周六、日休息),在去新疆以前就要去所在單位開好介紹信,如果沒有介紹信公安局是不予辦理的;不過你也可以找當地旅行社幫忙,花上40~50元1個小時就可以辦好。

相關資料

辛巴威歷史上叫“南羅得西亞”,這個殖民主義者名字已被廢除。年輕的共和國現更名為“辛巴威”,這在當地語言中是“石頭城”的意思,來源於國境內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蹟——“大辛巴威遺址”。辛巴威石頭城遺址位於辛巴威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占地720 公頃。由於年代久遠,這座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該城布局協調,渾然一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全部建築是用90 多萬塊長方體的花崗石砌成,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石塊之間

石頭城石頭城

,沒有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而砌縫嚴密,經歷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依然挺拔牢固。石頭城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又稱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衛城”。“大圍場”四周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圍牆頂寬為2.5 米,長約240 米,面積為4600 平方米。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 米。這些橢圓形建築物都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 米,這是當年皇室用來祭祀用的石塔。

“衛城”建於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圍牆上只開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大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從遺址的整個布局來看,“衛城”是作防禦用的,是護衛“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看,這裡原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後來可能由於生產衰落和遭受災害,被迫遷移而廢棄。遺址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還有很大的鐵礦坑和煉鐵工具,以及鑄錢泥范和金銀首飾等文物。在一個貨棧倉庫的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辛巴威鳥”,用淡紅色皂石雕刻,工藝精巧,造型雄健。其中的5 只石雕鳥在首都索爾茲伯里博物館內展出。如今這種皂石鳥的形象畫在國旗上,成了辛巴威人民的驕傲和國家的象徵。西方考古學者中有些人,不相信被他們看作“黑暗大陸”的人民能創造出如此燦爛的古代文明,曾企圖用“海外起源說”來加以解釋。但是經過反覆考查,證實了“石頭城”確是古代辛巴威人民的偉大創造,同埃及盧克索古城一樣,閃爍著非洲人民智慧的光輝。

位於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清諒山因五代南唐時,在山中辟清涼道場避暑而得名,原名石頭山、石城山。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於公元211年將首府由京口(今鎮江)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石頭城雖名為“石頭”,但當初城垣卻是土築的。據《丹陽記》記載,石頭城“吳時悉為土塢”。直到東晉義熙年間,才在石頭城原東吳土城牆的基礎上加砌城磚,成為磚砌的城垣,並在城的南部建造了一座“入漢樓”,在樓上可眺望監視長江,作為屏障建康都城的重要據點。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公元570年,陳宣帝還特地派人修築加固了石頭城,並在城中貯藏軍糧。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 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這個地層的岩石以赭紅色的礫岩為主。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

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有一次,清涼山中一個山怪出來害民,正好被一專為百姓除妖的仙人發現,遂緊追不捨,山怪逃至此處,無處藏身,就隱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鏡將其照住,鬼臉才露了出來。為了防止山怪逃脫,仙人又置鏡於崖前,後來變成了一個池塘,人們叫它“鏡子塘”。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

詩詞鑑賞:《石頭城》

【原文】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④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⑤來。
【注釋】
①石頭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國時孫權重築時用此名。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到唐時廢棄。今為南京市。②故國,本來是指過去的都城,這首詩里指的就是注釋①里的石頭城,具體指六朝古都金陵。③周遭,四周,周圍。④淮水,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在這裡沿著山邊流入長江。⑤女牆,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短牆,或射孔的蔽身小牆,俗稱城牆垛。
【翻譯】
石頭城
劉禹錫
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亘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後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仿佛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後,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牆,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麼。
【賞析】
1.劉禹錫的詩。
《唐之韻》這樣評價:劉禹錫的詩,經過反覆錘鍊,語言精練自然,意象鮮明,內涵濃厚。乍看,沒有什麼新穎之處;但是,特別經得起咀嚼。尤其他的詠史詩,用經過精細選擇和煉就的意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抒發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嘆,又深沉又悲涼,歷來為人所稱道。《石頭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2.《石頭城》的寫作背景。
劉禹錫寫作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裡面,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呢,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3.從誦讀上看。
前兩句,“故國”、“空城”之後,宜作一頓,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而“在”、“回”二字,正是詩人感慨之所在,宜重讀。後兩句,借月抒情,重音須落在“舊時月”和“還過”上,要能夠體現出諷喻現實的意思。
4.《石頭城》以不變寫變。
作者並沒有直接給我們提供幾幅圖景,來凸現金陵城這個六朝古都的歷史的興盛和現實的淒涼;只用“故國”和“空城”兩個詞,來對今日的淒涼作些暗示。著力寫“不變的景”:山、潮、月。它們是歷史的旁觀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為“由盛到衰”的見證者,不變的它們,見證了世界的殘酷的變。
詩一開始,就寫空城四周的景色,在蒼莽淒涼的氛圍中,讀者不禁要問:山川形勝的六代帝王之都呀,為什麼會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座空城呢?後兩句,其實正是對這個問題的巧妙的回答。詩人之所以稱它為“舊時月”,正是盛唐詩人李白說的“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的意思,跟李白的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台覽古》)也有同工異曲之妙。意思是說,此刻天上的月兒呀,曾經一度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奢侈的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漸挪移到女牆這一邊來了,可這裡已經是一座空城了。全詩句句都在寫景,而句句都融合著詩人深沉的故國蕭條之感。
余秋雨先生曾在《羅馬假日》中說:“人稱此詩得力於懷古,我說天下懷古詩文多矣,劉禹錫獨擅其勝,在於營造了一個空靜之境。惟此空靜之境,才使懷古的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相關詩歌

元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艣,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樽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準一片明月。
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即景抒懷,寫下《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的詩句。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劉禹錫寫有白居易十分欣賞的“金陵五題”(其一:《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其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還有一首題詠金陵的五律詩作: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石頭的秘密

喀什市著名旅遊景點

喀什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喀什市位於南疆西部喀什綠洲的中上部。東、西均與疏附縣接壤;北倚古瑪塔格山,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毗連;南與疏勒縣隔河相望。總面積96.5平方公里,人口22萬餘人,其中城市人口近18萬人。喀什市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克孜勒河中游,屬喀什噶爾河流域洪積平原。全市地形北高南低,海拔最高1502米,最低1264米。沿市區南側流過的克孜勒河,在境內流長14公里,年徑流量20.59億立方米。由泉水匯集而成的吐曼河,由西向東橫貫市區北部,最後向南匯入克孜勒河,年徑流量1.26億立方米。城市位於兩河之間商埠上,市區中、西部高,向北、南、東三面傾斜。
喀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存有眾多的伊斯蘭教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築,顯示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因其處於沙漠的綠洲之中,自然景觀亦頗具特色。至於古爾邦節肉孜節叼羊等獨特的風俗人情,更是道速聞名。這些,為發展喀什的旅遊事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喀什的主要旅遊景點有香妃墓石頭城艾提尕爾清真寺等。

景點 奧依塔克風景區 | 阿曼尼沙汗紀念陵 | 阿帕霍加墓-香妃墓 | 艾提尕清真寺 | 公主堡 | 罕諾依古城 | 喀什大巴札 | 卡拉庫里湖 |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 莫爾佛塔 | 慕士塔格冰山 | 盤橐城 | 棋盤千佛洞 | 喬戈里峰 | 莎車王墓 | 石頭城 | 絲路驛站 | 塔合曼溫泉 | 唐王城 | 布拉克貝希泉 | 三仙洞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 絲綢之路博物館 | 金山葡萄風景區 | 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