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蘇里鏟鱘

密蘇里鏟鱘

密蘇里鏟鱘(Pallid Sturgeon )為原產於密蘇里河及下密西西比河盆地的一種瀕危輻鰭魚。現為瀕危生物。是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基本信息

形態

密蘇里鏟鱘密蘇里鏟鱘

密蘇里鏟鱘與密西西比鏟鱘是近親,但身體較長。約長76-150厘米及重39公斤。密蘇里鏟鱘需要15年的時間才完全成長,而且也不經常產卵,但卻可以活上達100年。鱘科最早可以追溯至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而密蘇里鏟鱘一直沒有主要改變,可以說是一種由恐龍時代留下來的遺蹟。

密蘇里鏟鱘較為淡色,背部及側面呈灰白色,密蘇里鏟鱘隨著年齡漸長會變得更白。密蘇里鏟鱘是歪尾的,上尾鰭較長。
密蘇里鏟鱘沒有鱗片或骨頭,只有軟骨骨骼。軟骨是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頭部,一直沿兩側、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軟骨板有皮膚覆蓋,可以作為保護裝甲。
密蘇里鏟鱘的口縮在較吻端後的位置。密蘇里鏟鱘沒有牙齒,會伸長口部從河底吸入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及其他食物。密蘇里鏟鱘的吻部有四條須,相信是一種確定食物位置的感覺器官。兩條內側的須只有外側的一半長,且位於較前端。

分布

密蘇里鏟鱘密蘇里鏟鱘

密蘇里鏟鱘以往分布在整個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區域。不過,在上密西西比河很少見到它們的蹤影,可能是在該區沒有適合的棲息地。現時密蘇里鏟鱘已被列為處於極危狀況。截至2008年,在其原有的分布地仍可見到它們,但數量卻已嚴重減少。由蒙大拿州路易西安納州的密蘇里河及密西西比河,與及路易西安納州的阿查費耶拉河都仍保有一些密蘇里鏟鱘較年長的群落。密蘇里鏟鱘並未曾很普遍,追溯至最早發現的1905年,在下密蘇里河的所有鏟鱘中也只占五分之一,在伊利諾伊河(IllinoisRiver)及密西西比河交匯處更只占500分之一。1985年至2000年間,密蘇里鏟鱘與其他鏟鱘的比例更下降至400或650分之一。1996年一項研究就確定只餘下6000-21000尾密蘇里鏟鱘。

棲息地

密蘇里鏟鱘喜歡棲息在中至湍急的流域,大部份捕捉到的密蘇里鏟鱘都是在水流秒速0.10-0.88米的河區。密蘇里鏟鱘也喜歡生活在混濁的水域及水淨介乎0.91-7.6米。密蘇里鏟鱘一般會在砂質及岩石河床出沒。
在密蘇里鏟鱘身上植入發訊器可以追蹤其習性。研究發現密蘇里鏟鱘喜歡較闊的河流、河心沙洲及島嶼,而且一般在水深0.61-14米的地方生活。研究亦顯示它們每日可以游21公里,時速達9.2公里。

食性

密蘇里鏟鱘一般都是底棲的,在河流底部覓食。雖然現時對密蘇里鏟鱘的食性所知甚少,但相信密蘇里鏟鱘是機會主義者。從幼魚的胃部發現它們的食性會按季節變更。一些季節,密蘇里鏟鱘會吃不同的昆蟲;而在另一些季節,密蘇里鏟鱘則會吃不同的魚類。密蘇里鏟鱘吃魚類較密西西比鏟鱘多。82%的食物是魚類,其他的則是搖蚊蜉蝣及毛翅目,與及小量的腐植質及植物。

繁殖

密蘇里鏟鱘的魚苗。密蘇里鏟鱘非常長壽,可以活到50歲以上,甚至長達100歲。由於密蘇里鏟鱘沒有鱗片及骨頭,故很難確定它們的年齡。密蘇里鏟鱘的性成熟相對很遲才來到:雄魚約到5-7歲就達至性成熟;雌魚相信要最少15歲才達至性成熟。一項研究雌魚在9-12歲就開始卵發育,但卻直至15歲才性成熟。繁殖並非每年都進行,差不多每三年才產一次卵,或更長的十年。密蘇里鏟鱘會於5-7月間產卵。
在密蘇里河建築堤壩前,密蘇里鏟鱘會往上游遷徙,在岩石或堅硬面產數十萬計的卵。在上密蘇里河曾捕獵一尾雌魚,估計就懷有17萬顆卵,占體重11%。在受精後,魚卵在5-8日就會孵化,魚苗會用幾星期回到下游。當魚苗長尾巴後,密蘇里鏟鱘會游到慢流的水域生活。魚苗的生存率極低,雖然有數十萬顆卵產下,也只有小量的可以成長。
捕獵的密蘇里鏟鱘都只是較年長的,故相信很久沒有自然繁殖。但於1990年代末,在下密蘇里河的河岸區發現了幼魚,是50年以來的第一次。2007年,發現有兩尾雌魚在密蘇里河國家娛樂區(MissouriNationalRecreationalRiver)產卵。

保護

在1990年,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局(U.S.FishandWildlifeService)將淺色鱘魚列為瀕危物種。十年以來只發現有少量的幼魚,且很少再觀察到它們的蹤跡。密蘇里鏟鱘是第一種密西西比河的魚類被列為瀕危。其衰落的主因相信是失去棲息地。大部份密西西比河的河道都被改道或築壩,適合淺色鱘魚產卵的砂礫河床及慢流側道都大幅減少。它們的肉質美味,卵可以造成魚子醬
保育密蘇里鏟鱘的工作得到了稍微的成功。每年也有約一打的密蘇里鏟鱘從魚苗孵化場放生到野外。為了了解淺色鱘魚的行為,研究人員植入了GPS發訊器來追蹤密蘇里鏟鱘的行動及尋找其產卵地。另外,也有工作改善它們產卵地的環境,來增加其野外生存的機會。
1.瀕危(IUCN3.1)
2.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一種
3.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之一

分類命名

StephenAlfredForbes及R.E.Richardson於1905年將密蘇里鏟鱘分類在鏟鱘屬及鱘科下。密蘇里鏟鱘的近親是較為普遍的密西西比鏟鱘及極危的阿拉巴馬鏟鱘。這三種魚都是屬於鏟鱘亞科。

物種

早期的DNA研究認為密蘇里鏟鱘及密西西比鏟鱘是同一物種。但是於2000年的研究,在比較所有三種鏟鱘屬的DNA序列後,才發覺它們分別為三個獨立的物種。2001年及2006年間的幾項研究發現在北部的密蘇里鏟鱘是生殖隔離的,且與路易西安納州阿查費耶拉河(AtchafalayaRiver)的南部群落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不過這種不同並非是物種層級的。
密蘇里鏟鱘的南部群落在密蘇里河盆地中部與密西西比鏟鱘的混種較多,而北部群落則較少。在阿查費耶拉河有最多的混種。混種的基因與密蘇里鏟鱘的不同,但與密西西比鏟鱘的無法區分。混種是否能夠生殖仍未知。

瀕危野生動物

銀帶魚
皇領蜂鳥
鉤喙蜂鳥
彩毛腿蜂鳥
四川哲羅魚
瘦小齒蒙
中澳粗尾鼠
白胸狐蝠
紅嘴官鳥
帶斑傘鳥
綠彩蛙
火冠蜂鳥
佩里輝尾蜂鳥
西太平洋卡洛島狐蝠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叉扇尾蜂鳥
金色曼蛙
綠喉毛腿蜂鳥
鹿羚
棉頂狨
馬島草鴞
西里伯斯野水牛
紅頭咬鵑
短角水牛
考布利牛
雙色獠狨
智利駝鹿
佛氏黃額長尾鸚鵡
普通鴞
喀拉米豚鹿
草原猯豬
白耳狨
褐漁鴞
辛氏蜥
獺狸貓
金狐蝠
楔尾綠鳩
瑪利安娜狐蝠
澳洲短頸龜
婆羅洲孔雀雉
愛德華雉
鳴官鳥
黑胸鳴官鳥
蒙面彩蛙
角官鳥
東方白背禿鷹
白腿小隼
西班牙帝雕
金色箭毒蛙
黃冠葉猴
錫爾河擬鏟鱘
林鵰
欖蠵龜
納吉夫陸龜
沙漠袋貂
大䴉
紅面吼猴
柴棺龜
蘇拉威西葉龜
巴拉望龜
大鼻羚
細角瞪羚
黑冠黃雀
白胸繡眼鳥
魯克氏仙鶲
科茲美鶇鳥
斑嘴犀鳥
紫喉輝尾蜂鳥
波斯鱘
金線䰾
長鬚鯨
雙辮八色鶇
綠喉蜂虎
鶴嘴翠鳥
猛鴞
長尾林鴞
烏林鴞
褐林鴞
黃嘴角鴞
縱紋角鴞
恆河江豚
鷹鴞
黃腳漁鴞
阿薩密兔
花頭鵂鶹
斑頭鵂鶹
林鵰鴞
烏鵰鴞
塔那河紅疣猴
縱紋腹小鴞
短耳鴞
草鴞
松雀鷹
黑冠鵑隼
棕翅鵟鷹
紅腿小隼
紅腳隼
猛隼
鷹鵰
漁鵰
靴隼鵰
白腹海鵰
捲毛蜘蛛猴
白腹鷂
烏灰鷂
白頭鷂
大鵟
印度鱉
菲律賓果蝠
短鼻大袋鼠
黑頭白䴉
黑䴉
尖尾兔袋鼠
條紋袋狸
菲律賓鱷
原麝
湄公河大鯰
庫氏硨磲
穗須原鯉
奧利諾科鱷
虹雉
太平洋鱘
紋背鱉
倉鴞
栗鴞
小鴉鵑
褐翅鴉鵑
花頭鸚鵡
紅帶箭毒蛙
紫紅頭鸚鵡
大紫胸鸚鵡
短尾鸚鵡
紅翅綠鳩
黃腳綠鳩
灰頭綠鳩
紅頂綠鳩
厚嘴綠鳩
橙胸綠鳩
針尾綠鳩
斑尾鵑鳩
棕頭鵑鳩
山皇鳩
綠皇鳩
小鷗
猞猁
星叢龜
印度陸龜
馬來西亞巨龜
百色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黑星額蜂鳥
栗腹蜂鳥
深藍吸蜜鸚鵡
窩瑪蟒
黃耳長尾鸚鵡
角鸚鵡
紅藍吸蜜鸚鵡
藍金剛鸚鵡
李爾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紅冠亞馬遜鸚哥
帝鸚鵡
紅肛鳳頭鸚鵡
細嘴杓鷸
羅德哈威秧雞
白翅冠雉
白翼木鴨
夏威夷鴨
馬島麻斑鴨
藍岩鬣蜥
紐西蘭海燕
螺角山羊
爪哇野牛
侏儒野豬
安第斯山貓
長島長尾狸貓
達爾文狐
地龜
領角鴞
毛腿漁鴞
鵰鴞
白背兀鷲
雀鷹
蒼鷹
密蘇里鏟鱘
細嘴松雞
紅領綠鸚鵡
金肩鸚鵡
朱鷺
紅犁足蛙
蘇眉魚
褐耳鷹
白頭䴉鸛
斑羚
古巴鱷
金斑喙鳳蝶
達氏鱘
巨蜥
四川山鷓鴣
光面狐猴
鬣羚

世界鱘魚種類

概述鱘魚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現有鱘魚2科6屬26種。
鱘科鰉屬歐洲鰉 | 達氏鰉
鱘屬俄羅斯鱘 | 閃光鱘 | 裸腹鱘 |西伯利亞鱘 |小體鱘 |史氏鱘 |長吻鱘 |亞得利亞鱘 |中華鱘 |達氏鱘 |日本鱘 |中吻鱘 |湖鱘 |短吻鱘 |尖吻鱘 |高首鱘 |多甲鱘
鏟鱘屬密蘇里鏟鱘 |密西西比鏟鱘
擬鏟鱘屬大阿姆擬鱘 |小阿姆擬鱘 |錫爾擬鏟鱘
白鱘科白鱘屬長江白鱘
匙吻鱘屬匙吻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