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後來一位作家叫薄伽丘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中古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但丁作品神曲中的插圖 但丁作品神曲中的插圖

但丁·阿利蓋利(即但丁·阿利基埃里)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一個沒落的城市貴族家庭,生於1265年,按他自己在詩中的說法“生在雙子座下”,應該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歲時生母去世,父親續弦,後母為他生了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其父因家道中落,長期經商。

但丁的生平記載很少,但寫作的人很多,有許多並不可靠,他可能並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有人說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書),從許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師那裡學習不少東西,包括拉丁語、普羅旺斯語和音樂,年輕時可能做過騎士,參加過幾次戰爭,20歲時結婚,他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有3子1女存活。

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當時佛羅倫斯政界分為兩派,一派是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齊柏林黨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蓋爾非黨派,1266年後,由於教皇勢力強盛,蓋爾非派取得勝利,將齊伯林派放逐。蓋爾非派掌權後1294年當選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羅倫斯,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獨立,不願意受制於教皇,分化成“白黨”,另一部分沒落戶,希望藉助教皇的勢力翻身,成為“黑黨”。兩派重新爭鬥,但丁的家族原來屬於蓋爾非派,但丁熱烈主張獨立自由,因此成為白黨的中堅,並被選為最高權力機關執行委員會的六位委員之一。他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1301年教皇特派法國國王的兄弟瓦魯瓦的卡羅(Carlo di Valois)去佛羅倫斯“調節和平”,白黨懷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為團長的代表團去說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沒有結果,果然卡羅到佛羅倫斯後立即組織黑黨屠殺反對派,控制佛羅倫斯,並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羅倫斯士兵都可以處決燒死他,從此但丁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

1308年盧森堡的亨利七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預備入侵佛羅倫斯,但丁給他寫信,指點需要進攻的地點,因此白黨也開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羅倫斯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並於頭上撒灰,頸下掛刀,遊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么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斯的土地!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斯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麵包吃!”

但丁之墓 但丁之墓

但丁在被放逐時,曾在幾個義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記載他曾去過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鄉愁,並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將自己一生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Beatrice的女子,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在義大利東北部臘萬納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寫作的,對形成現代義大利語言以托斯卡納方言為基礎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除了拉丁語作品外,古代義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語言寫作,他的作品對義大利文學語言的形成起了相當大作用,所以也是對文藝復興運動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創作經歷

但丁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系統學習拉丁文、修辭學、詩學和古典文學,對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推崇備至。在繪畫、音樂領域,但丁也造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學和哲學,古代教父聖·奧古斯丁的思想對他影響尤深。

但丁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其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時代,他隨父參加友人聚會,遇上一位名叫貝阿特麗切的少女。少女的端莊、貞淑與優雅的氣質令但丁對她一見鍾情,再不能忘。遺憾的是貝阿特麗切後來遵從父命嫁予他人,婚後數年竟因病夭亡。哀傷不已的但丁將自己幾年來陸續寫給貝阿特麗切的三十一首抒情詩以散文相連綴,取名《新生》(1292-1293)結集出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少女深摯的感情,純真的愛戀和綿綿無盡的思念,風格清新自然,細膩委婉。

這部詩集是當時義大利文壇上“溫柔的新體”詩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跡,公開隱秘情感的自傳性詩作。

流放初年,但丁曾寫了《饗宴》(1304-1307)和《論俗語》兩書,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識消除各城邦之間與城邦內部各派之間的傾軋、攻伐;後者則批駁只重拉丁語、輕視義大利語的傾向。這不僅表明但丁超越了狹隘的黨派偏見,以理性意識思考民族現實與未來的胸襟,而且顯示出他對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視,這對義大利文學的發展意義深遠。

但丁有詩人的柔腸與激情,也有學者的銳利與智慧,他是當時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又是在時代激流中衝浪的政治家,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問世的基礎。

個人生活

1.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執政官舉行的宴會。聽差捧給義大利各城邦使節的都是一條條肥大的煎魚,給但丁的卻是很小很小的魚。

但丁沒有表示抗議,也沒有吃魚。他用手把盤子裡的小魚一條條拿起來,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好像聽見了什麼,然後再逐一放回盤子裡。

執政官見狀,很奇怪,問他在做什麼。

但丁大聲說道:“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舉行的是海葬,不知他的遺體是否已埋入海底,我就挨個問這些小魚,看它們知不知道情況。”

執政官問:“小魚說些什麼?”

但丁說:“它們對我說,它們都還很幼小,不知道過去的事情,讓我向同桌的大魚們打聽一下。”

執政官聽後哈哈大笑起來,吩咐聽差馬上給但丁端一條最大的煎魚來。

2.但丁年輕的時候,喜歡在他的家鄉翡冷翠(佛羅倫斯)的廣場上仰天枯坐。尤其是在仲夏之夜,他常常伴著滿天的星斗坐到天明。這個孤獨的青年詩人有著十分驚人的記憶力。

一天晚上,有個陌生人徑直向但丁走去,躬下身說道:“久仰您的詩名,知道您是翡冷翠的驕傲。在下承諾回答一個問題,但苦於自己學識淺薄,無法解答,特請先生襄助。我要回答的問題是:世上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雞蛋。”但丁脫口而出說。那人點點頭走了。幾年之後的某一天,但丁仍然坐在那個廣場上仰望星空,還是那個陌生人走上前去,繼續數年前的對話:“那么,如何烹調呢?”但丁看了來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放一點鹽。”

3.佛羅倫斯無名氏曾對但丁在聖波羅科洛街區的生活進行過記錄,其中一段是這樣的:“有個貝拉夸是佛羅倫斯一個公民,手工業人,製作詩琴和吉他的琴頸,是從未有過的最懶惰的人。據說,尊師(指但丁)也許與他很熟;因此,一天,尊師拿他取笑,貝拉夸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答覆他:‘坐著,心神平靜,靈魂就會有許多知識。’尊師就此回應他:‘確實,倘若一個人坐著就能成為智者,無怪乎從沒有任何人比你更有知識了。’”

個人作品

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但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

愛情詩歌《新生》

哲學詩歌《宴會》

抒情詩《詩句集》

長詩《神曲》(全書包括三部:《地獄》《煉獄》《天堂》)

拉丁文文章《論俗語》

政論文《王國論》

拉丁文詩歌《牧歌》

但丁書信,被收集在《書信集》

個人思想

倫理思想

但丁雕塑像 但丁雕塑像

恩格斯對但丁的論斷一直是我國學界研究但丁的經典性依據:“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恩格斯這一富有詩性的論斷卻在學界形成了一個剛化不變的傳統。

人們在但丁及其代表作《神曲》中反覆挖掘著這樣兩類事物:一類屬於舊時代的痕跡,例如將象徵理性與哲學的維吉爾排斥在天國之外,楊周翰先生在《歐洲文學史》中便指出,“認為信仰和神學高於理性和哲學,這完全是但丁作為中古詩人的偏見”;另一類屬於新時代思想的萌芽,亦即《神曲》在許多場景中表現出的人文主義意識。

人類的信仰與理性、哲學與神學之間存在著非常複雜的關係,它既不是孰高孰低的簡單比較,也不是互不相容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精神取向的相互聯繫與相互滲透。因此,將但丁對理性與信仰關係的表述一勺燴入“中古詩人的偏見”,這未免對但丁缺少了辯證的分析。維吉爾未能進入天國,並不能說明但丁思想中有“信仰和神學高於理性和哲學”的“偏見”,因為但丁在《神曲》中仍將其同時代巴黎大學的西基爾博士引進了天堂,而西基爾正是“肯定理性真理,對抗信仰真理,主張哲學獨立於神學,以擺脫神學的束縛”,倡導了這個時代“理解而後信仰”的思潮,強調了人的理性。

在學界頗有影響的另一個觀點,是將但丁在煉獄中對淨罪行為的禮讚一概說成是“中世紀陳腐的原罪說以及靈魂拯救思想”,這顯然也對但丁及基督教倫理思想缺少具體的分析。原罪與靈魂拯救思想只是在極端的意義上才會走向禁慾主義並導致對人類現世幸福的否定。而但丁的態度決非如此簡單,他固然在《神曲》中讚頌人們的淨罪行為,但他對人類的現世幸福也是同樣關注的,他的《帝制論》反覆表達的就是“給塵世帶來幸福”的思想;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原罪與靈魂拯救說在倫理學意義上仍對人類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它強調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對人自身欲望的約束,使人與人之間擁有了面對同一個上帝時的最高誠信。

歷史的交替總要表現出對前一個時代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只能是辯證的否定。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但丁所展現的所謂“舊時代”的內容全然歸於謬誤,而應當認真思考一下其中的價值。但丁思想中確有兩個時代的種種印痕,然而他更有一個前後統一的思想;他的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對人類的行為價值的估量,這使他更像一個哲學的或倫理的詩人,因此我們提出從倫理學角度來把握他。

《神曲》敘事起點的選擇是耐人尋味的:這個構思宏偉的夢幻歷程始於1300年,現實中的但丁此時正處在人生的巔峰時期,他作為詩人和哲人在佛羅倫斯享有廣泛的美譽,他在這一年裡達到了自己從政生涯的最高階段;不過,但丁的從政經歷說明他實際上是一個嚴肅的倫理思想家,而不是一個佛羅倫斯政客,他總是把合理性奉為行為的準則。

《神曲》序曲中的但丁同樣表現出倫理思考的特點:他成了一個被那象徵性的三獸困在幽暗森林裡的迷惘者,他不能登上那“一切歡樂的開端和原因”的“令人喜悅的山”(il dilettosomonte ch e principio e cagiondi tutta gioia),亦即不能追求“現世幸福”(田德望語);他放棄這一追求,是因為畏懼那三獸,亦即不願成為肉慾、強權和貪婪的犧牲品,這實際上表現了但丁的自我約束,因此,但丁對三獸的畏懼實際上是一種倫理層面上的畏懼,他決不肯讓欲望來主宰自己的靈魂。

但丁所表現的迷惘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與普遍意義,因為它象徵了中世紀末人們的倫理疑惑;他的《神曲》便表達了“個人和人類怎樣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苦難和考驗,到達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的主題,從而使這部文學作品同時也成了一部形象的倫理學專著。

劍橋大學義大利文學專家派屈克·波義德(Patrick Boyde)在《但丁〈神曲〉中的人類罪孽與人類價值》一書的序言中為我們指出了但丁作品的倫理學特徵:“許多初次閱讀但丁的人都會感到,詩人正越過許多世紀直接對他們講話,他真實地描繪了人性本質的正面與負面,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提供了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裡進行選擇的洞察力。”我們認為,但丁與讀者間這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首先產生於《神曲》所提出的倫理道德方面的思考,它是但丁與讀者共同關心的話題,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永恆的話題;《神曲》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就是人的罪孽與美德,而對罪孽與美德的評判依據,就是人的倫理觀念。

法律思想

1.世界法的思想

阿利蓋利·但丁 阿利蓋利·但丁

但丁採用層進式的推演,由家庭而及地區,由地區而及城市,由城市而及國家,由一國而及天下,指出唯有單一的政府、統一的政體方能給城市帶來幸福,而相互攻訐、內部紛爭往往導致毀滅。因此但丁的結論就是:“人類注定只有一個目的,因而人類就應該實行獨一無二的統治和建立獨一無二的政體,而且這種權力應稱為君主或帝王。由此可見,為了給塵世帶來幸福,一統的政體或帝國是必要的。”

但丁指出,之所以需要一個統一的政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解決糾紛的需要。糾紛的解決需要有第三者居中裁判。但丁推論道:“這第三種權力要么是世界政權,要么不是。如果是,那我們已經有了結論。如果不是,那必然是在其司法許可權之外遇到對等的權力;這時候它又需要對第三者進行裁判,如此循環,永無止境,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樣,我們就必然需要有一個最高的首席法官,他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裁判一切爭執,這就是我們的世界統治者,即帝王。因此,就有必要在這世界上建立一個世界政體。”但丁卒後三百年,方有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法產生。不過但丁在此處的論述,一定意義上預言了現代國際法的根本特點,或者說預言了現代國際法的重要缺陷。

但丁注意到了世界政體之疆域遼闊,故整體與部分關係的協調誠為一難事。但丁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制定世界法,但同時留給每一個城市針對具體特點的自治權。“並不是每一城市的每一細微的規章都直接來自世界政體,……民族、國家和城市都有其內部事務須要制訂專門法令。……另一方面,世界政體是在人類共性的基礎上統治人類並依據一種共同的法律引導全人類走向和平的,我們必須根據這一意義來理解它。地方政府應該接受這種共同的準則或法律,如同在運用中的實際智力從思辨智力接受它的大前提一樣。”

2.法律目的論

但丁指出:“但凡關心國民利益的人,事實上都會關心公理的目的。……同時,任何社會的目的在於它的成員的共同利益,因而公理的目的也必然是為了促進共同利益;所以,凡是不能促進的,就不可能是公理。西塞羅在他的《修辭學》(Rhetoric)一開始就說得很好:‘我們解釋法律始終應當是為了促進國民利益。’因為,如果法律對於受治於它的人沒有用處,那么這些法律就是名存實亡的。法律應為互利的目的把人們聯繫在一起,塞內加在他的《四美德論》(On the Four Virtues)一書中說得非常正確,他說:‘法律是人類社會的紐帶。’由此可見,關心國民利益就是關心公理的目的。”

3.自然法理論及自然法與神法的關係

自然法的思想源遠流長,在西方哲理。法理思想傳統中,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從總體上講,自然法思想理論指的是宇宙中最高主宰制定的法,適用於所有的人,區別於由特定的國家或組織制定的實在法。但丁的“世界政體”思想與自然法思想有著內在的契合之處。所以,在《論世界帝國》一書中,但丁也闡述了自己的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秩序是靠公理來維持的。……自然界對萬物的安排分明是根據萬物本身的機能而定的,而公理這一基本原則也滲透到萬物的本性之中。”但丁的著眼點在於一人統治的世界政體,他接著寫到:“我們無疑可以肯定,大自然注定了世界某一地區的一個民族來一統天下,否則,大自然就會有所欠缺,而那是不可能的。”

阿利蓋利·但丁 阿利蓋利·但丁

一般認為,自然法思想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古代的自然主義自然法、中世紀的神學主義自然法、近代的理性主義自然法(又稱“古典自然法”)和現代的自然法(即所謂“復興的自然法”)。無論從時間還是從內容上看,但丁的自然法思想都屬於第二階段,即神學主義自然法。但丁認為,“凡是違背大自然的就不符合上帝的意旨”。所以,在但丁看來,自然法和神法是等同的,或者自然法是神法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邏輯前提,但丁提出了發現自然法的方法。“主宰世事的神旨有時顯露,有時則隱蔽。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給予啟示,即通過理智或通過信仰。”當人類理智不足以把握神旨時,當憑藉信仰。藉信仰以發現神旨的方法有二:或通過《聖經》,或通過神啟。

4.教權和世俗權力之間的關係

在但丁的時代,教會的作為和教士的行徑已經顯示出他們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堪為天人師表,但是如何從理論上論證教會並不高於世俗政權則是另外一回事。但丁在這一部分中的論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為在當時,教會仍然擁有至高的權威。

但丁首先提出,神學家們以太陽和月亮比擬世俗權力和教會權力,認為月亮本身沒有光,而只是太陽光的反射。同樣,世俗權力本身沒有權威,而只是仰賴教會權力的權威,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丁反駁說,第一,上帝先創造日月,然後才創造人類。政權是為醫治人類的罪孽惡疾而設,是上帝在創造人類之後設立的。上帝並沒有在創造日月的時候便創造政權,把政權與教權比擬為日月是不恰當的。第二,即使這一比喻暫時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須吸收太陽的光輝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賴太陽,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賴太陽。第三,從邏輯上說,月亮從太陽吸取光輝不能等同於世俗權力必須從教會權力吸取權威,光輝不等於權威。

神學家們提出,亞當的兒子雅各生了兩個孩子,一名利未,一名猶達,利未是教士之父,猶達是王權之父。依《聖經》記載,利未年長,故此教會權威高於世俗權威。但丁反駁說,“權威”和“年齡”無論在實際上或者是在道理上都不能等同,權威並非來自年齡,年齡上的長者未必是權威上的長者。

阿利蓋利·但丁 阿利蓋利·但丁

但丁強調:教皇並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權代表,由上帝執掌天國和塵世的大權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會的,體現世俗權力和神聖權力的“兩把刀”並不掌握在教會手中。政權先於教權而存在,羅馬政權先前並不受教會的約束,故教會不是帝國力量的起源。教會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塵世國家授權的權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權贈與教會,實屬無效行為。所以,儘管但丁知道自己的觀點會觸怒羅馬教皇,但還是勇敢地提出了政教分離的觀點。但丁以《聖經》為依據,以經院哲學的方式,反駁了中世紀流行的支持教權至上的“日月說”和“雙劍論”,可謂是“以子之矛,攻子之後”,別具匠心,邏輯嚴密。

政治思想

但丁的政治思想體現在他的政治著作《論世界帝國》中。

但丁的政治思想表現出對教會的激烈批判精神。

但丁堅持教權與王權分工的理論,並以此駁斥了君主權力來源於教皇的觀點。

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實現義大利的統一。

但丁認為,最大的統一能夠實現最大的和平。因此他主張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世界帝國,由一個至高無上的君主實行統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人物影響

但丁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神曲》。這部作品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堂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帶有“百科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餘行的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抨擊了舊世紀人物的種種惡行,歌頌了靈魂的美好與光明的引導,表達了執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除《神曲》外,但丁還寫了詩集《新生》、語言詩學論著《論俗語》、哲學神學論著《饗宴》及政治學論著《帝制論》等著作。《新生》中包括三十一首抒情詩,主要抒發對貝雅特麗齊的眷戀之情,質樸清麗,優美動人,在“溫柔的新體”這一詩派的詩歌中,它達到了最高的成就。

但丁是世界上的大文豪,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人物。

人物評價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的評價準確地表明但丁及其創作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泰戈爾認為:“詩人不是用創作詩歌那樣的方式,創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詩”(第22卷:37)。泰戈爾並不否認詩人的生活與他的詩歌有著內在的聯繫,但他認為只有但丁那樣的超凡出眾的詩人,才能同時在詩歌和生活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詩凝結著但丁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讀,那么我們將會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體對象”。

個人名言

1.愛惜光陰的人最怕浪費光陰。

2.容易發怒;是品格上最為顯著的弱點。

3.愛為美德的種子。

4.我們不僅要從自己的智慧中汲取清泉以供一飲,而且要摻雜一些從別人那裡採摘或蒐集來的玉液瓊漿,才能夠提供最甜美的蜜水。

5.我們唯一的悲哀,是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

6.人不應像走獸一樣活著,而應當追求知識和美德。

7.一個人常常由這個思想引出那個思想,因而遠離了他所追求的正確目標,第二個思想往往減少第一個思想。

8.通向榮譽的路上並不鋪滿鮮花。

9.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愛的母親。

11.讓人家去說長說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決不因暴風而傾斜。

1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13.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4.愛情使人心的憧憬升華到至善之境。

15.一個人坐在絨毯之上,困在綢被之下,絕對不會成名的;無聲無息度一生,好比空中煙,水面泡,他在地球上的痕跡頃刻就消滅了。

16.別人後退,我不退;別人前進,我更進。要攀登這座山的人,起初在下部是艱難的,越上升越沒有痛苦,最後就和坐著順流而下的小船一樣。

17.最聰明的人是最不願浪費時間的人。

18.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19.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20.一個人愈知道時間的價值,愈感覺失時的痛苦呀。

21. 測量一個人的力量的大小,應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22.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於最好的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