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筆名簡·薩默斯,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第十一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去世,享年9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國人。 在萊辛5歲的時候,她那嚮往田園生活的父親帶著妻兒移居到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在一個農場工作。然而農場生活對於多麗絲的父親絕非天堂,不過卻是萊辛幻想的家園。年幼的多麗絲是一個“神經質”的女孩,在學校里,愛幻想的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才沒有白白浪費更多的時間。

16歲時她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萊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十九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開始創作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1939年,萊辛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生了一男一女,這段婚姻維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辛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投身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 1945年,她與德國共產黨人戈特弗利·萊辛結婚,生下兒子彼德,但兩人的婚姻關係也只是維持了4年。

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桔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年)、《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年)、《被陸地圍住的》(1965年)以及《四門之城》(1969年),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

輝煌時期

《金色筆記》 《金色筆記》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 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萊辛出版兩卷回憶錄,敘述其從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們曾認為,她接下的書該是回憶錄的第三部分,內容將寫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卻用小說手法描寫這段生活,並取名《最甜蜜的夢》(The Sweetest Dream)。她在這本書里,通過講弗蘭西斯和其前夫約翰尼的故事,探討“婦女如何在60年代轉錯方向”。“我不喜歡60年代,”萊辛說,“我不喜歡女性那時的所說所為,比如像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她將婦女解放歸功於技術而非女權主義。她認為,避孕藥片和省時設備,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識形態更大。

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進入1970年代之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 70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年),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者回憶錄》(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

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之後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年)、《天狼星試驗》(1981年)、《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年)等科幻小說,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期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諾貝爾獎證書 諾貝爾獎證書

1993年5月,時年75歲的萊辛開始了她僅有的一次訪華,同行的還有英國作家德拉布爾及其丈夫——英國皇家文學學會主席麥可·霍爾洛伊德。從5月2日到15日,萊辛先後訪問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廣州四個城市。 萊辛應邀以文化交流為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英國文學研究中心發表講話。萊辛嚴肅地指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選擇,取長補短,不要盲目跟風。如今在西方出現了一代“文明的野蠻人”。

多麗絲·萊辛獲諾貝爾獎 多麗絲·萊辛獲諾貝爾獎

她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88歲,是文學獎開設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也是第11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家。然而,萊辛本人似乎對授獎辭並不十分認同。10月11日,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新聞主編亞當·史密斯打電話採訪萊辛,詢問她對於授獎辭有何感想,萊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當他們寫評語時腦子裡在想些什麼。我的意思是說,他們面對著令人吃驚的一大堆五花八門作品。要確切地加以概括,是相當困難的。您想是嗎?”

2008年,她在《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歲。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麗絲·萊辛於周日凌晨平靜地離世。出於隱私方面的考慮,她的家屬並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麗絲·萊辛是我們這一時代的偉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國負責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衛報》採訪時說,“她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熱情,為了自己的信仰敢於戰鬥。”

作品年表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說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筆記》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別的貓》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簡述地獄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倖存者回憶錄》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試驗》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來了,愛情》 Love, Again 1996
《貓語錄:大帥貓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寫作特點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花樣層出不窮,有前期的批判寫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太空”探索——而她就是執拗,不願意稱之為“科幻小說”。她既寫人的生存處境,也寫動物(尤其是貓)的生存之道;既寫成人複雜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醜陋與野蠻。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萊辛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大致上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 非洲殖民地生活為背景,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平等為題材的作品,採用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包括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說《非洲故事集之一:這是老酋長的國度》、《短篇小說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陽光灑在他們腳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類現代婦女所面臨的困境和她們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題材,在藝術形式技巧上大膽實驗,並且試圖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更深層次。此類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膾炙人口的《金色筆記》以及表現中老年家庭主婦悲慘命運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萊辛偏愛描寫婚姻破裂的女人,確切地說,是描寫因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離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帶有半自傳色彩,描寫她在非洲的經歷,有的著重刻畫人和動物的生存之道,還有一些帶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諾貝爾文學獎把萊辛作為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鋒戰士來獎賞,可這對於萊辛來說卻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萊辛本人說過:“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積極的女權主義者,從來不是。我從來不喜歡女權運動,因為我認為這項運動的基礎太意識形態化。”——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

第三類,是用寓言、幻想形式來顯示 人類所面臨的 危機,並且預言世界的未來,包括長篇小說《簡述地獄之行》、《倖存者的回憶》、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

《又來了,愛情》 《又來了,愛情》

第四類,萊辛又回到現實主義敘事風格,然而文風更為簡潔,每部小說針對一個 社會現實問題,小說的結構和風格由題材來決定。小說《簡·索默斯日記》寫獨身婦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寫環境保護主義者的鬥爭,《第5個孩子》寫一個怪誕而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風兒吹走了我們的話》支持阿富汗民族獨立鬥爭。《又來了,愛情》寫老年人的感情糾葛。在萊辛心目中,愛情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追求復歸整體的人生基本權利。然而,有些人卻非常不幸地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為了維護這最基本的權利,萊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發出了極其痛切的呼籲。

人物評價

2007年10月22日,住在倫敦西郊的多麗絲·萊辛迎來88歲壽辰。這注定是個不同尋常的生日——十幾天前,她獲得了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萊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

媒體上發表的各種評價貶褒不一。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對美聯社記者說:“萊辛過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讀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說”。義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認為,萊辛“絕對配獲得此獎”。英國作家A·S·拜厄特對《衛報》記者表示,萊辛是極少數天才的文學預言家之一,她預見的很多問題,後來的確成為現實。《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此次萊辛獲獎“是對文學原點的一次真正回歸”。

小說家費伊·韋爾登(Fay Weldon)仍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她1999年的小說《大女人》(Big Women),描繪的就是一個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運動轉錯了方向”,但也認同萊辛的一些說法。“1960年代的運動沒錯。在那之前,男人對女人可惡至極,”她說,“但是轉變太大了。我對某些女人對男人的說話方式感到吃驚。”戴維·托馬斯(David Thomas)的書《無罪》(No Guilty),為今日男人辯護而寫。他同意萊辛所說“婦女讓女權主義的政治日程給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贊同她指責今日婦女過於粗魯。“婦女能說出男人不敢對女人說的話。男人應該停止對自己身為男人而道歉。”他說。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文學評論家樊星:多麗絲·萊辛是一位高產且多變的作家。萊辛旺盛的創作活力令人驚嘆,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所鼓勵的,也是她能獲獎的原因。”

中國旅英女作家虹影:說:“多麗絲·萊辛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與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並駕齊驅,同時在西方國家英文寫作中占據重要位置......人物個性鮮明的多產作家多麗絲·萊辛是當代英國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廣泛涉及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種族隔離等社會和政治熱點問題,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極具挑戰性。”

人物思想

寫作思想

萊辛認為,小說應該是反映社會緊迫問題的政治性文學形式,作家的任務是提出問題,啟發讀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給讀者以暴風雨般的文學震盪。萊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畢生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種族矛盾、兩性關係、美蘇爭霸、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青年暴力、老人權利等等社會緊迫問題。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結晶。

哲學思想

關於萊辛作品的哲學思想及其小說形式聯繫的評論,試圖探討她的生命哲學理念及其小說形式的關係,對萊辛提出的漩渦與噴泉、“雙性同體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動的時間、比喻的世界和蘇菲主義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批判女權

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

要辯證地思考問題。萊辛認為,男性與女性,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因此她在《金色筆記》序言中說:“人們相互之間都可以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動”。也正因為如此,安娜在嘗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後,反而再想找個男人重組家庭,向對立統一的整體復歸。但是,在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整體性已經消失,她已 無從復歸。這不僅是安娜的悲劇、女性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這不僅是女性危機,也是整體性社會危機。然而,女權主義者們卻不懂得矛盾對立的男女雙方應該互補整合的道理。她們片面強調兩性的矛盾對立,敵視和打擊男性。萊辛認為,女權主義已經演變成一種偏執的教條,無謂地浪費了女性的寶貴潛力。 萊辛認為,在自我封閉、相互隔絕狀態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們必須相互溝通、結為一體,方能臻於完善。在相互隔絕狀態中,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對自身缺陷與生存困境,只有通過文化交流,相互溝通,互補互利,才能合作共贏。當然,交流合作必須以平等互利為原則,絕不能以一方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邊緣化。萊辛認為,危機的根源,在於自我封閉以及交往過程中強勢一方的自我中心主義。

盤點世界知名女作家

本期任務盤點世界知名女性作家,完善詞條正文內容,添加摘要、信息模組、關聯詞條。
石淑芳
劉慕沙
亞歷山德拉·柯倫泰
小式部內侍
瑪格麗特·杜魯門
哈里特·伊莉莎白·比徹·斯托
小大君
絲山秋子
和泉式部
圓地文子
格麗特·米切爾
閔安琪
史蒂芬妮·梅爾
哈波·李
唯色
左玉冰
阿蘭達蒂·羅伊
沙拉金尼·奈都
殷張蘭熙
麗莎白·巴丹德
娜斯
華嚴[台灣作家]
阿格涅·米蓋爾
黛依娜·查薇雅諾
毛[作家]
鍾怡雯
梁小詩
鄭妙珊
莫莉花
殷允芃
高樹信子
蔡珠兒
西格麗德·溫塞特
安娜·金
琳恩·切尼
舒雲
張薇薇
章詒和
赤染晶子
艾莉絲·希柏德
奧蘭普·德古熱
伊莉莎白·諾艾爾-諾依曼
何鳴雁
山崎豐子
平路
吳春桃
何冀平
田曉菲
新井一二三
胡茵夢
艾蓓
李昂[女作家]
張小虹
陳丹燕
張虹
蕭珊
航鷹
蘇偉貞
鄭念
珞珈三女傑
薇拉·凱瑟
黃蓓佳
齊邦媛
張秀亞
張曼娟
安妮·勃朗特
戴厚英
歐陽子
鍾梅音
徐鍾佩
林海音
川上弘美
赫塔·米勒
梅志
蘇青[作家]
陳若曦
聶華苓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陳美齡
托妮·莫里森
杏林子
簡媜
查建英
安妮寶貝
關露
朱天心
張曉風
黃宗英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伊迪絲·華頓
蘇珊·桑塔格
莎拉·佩林
艾米莉·迪金森
許廣平
多麗絲·萊辛
虹影
方方
諶容
舒婷
吉本芭娜娜
瀨戶內寂聽
紫式部
張悅然
楊沫
陳衡哲
朱天文
張愛玲
張充和
席慕容
凌力
吳淡如
蘇雪林
施叔青
琦君
桂文亞
丁玲
瓊瑤
張抗抗
宗璞
朱淑真
林白[作家]
楊絳
賽珍珠
艾米莉·勃朗特
夏綠蒂·勃朗特
簡·奧斯丁
塞爾瑪·拉格洛夫
饒雪漫
蕭紅
張海迪
謝冰瑩
王安憶
池莉
畢淑敏
冰心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年份(公元)獲獎作者
國籍
獲獎作品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詩人法國《孤獨與深思》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德國《羅馬風雲》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戲劇家、詩人、小說家挪威《挑戰的手套》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詩人。法國《金島》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戲劇家、詩人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小說家波蘭《你往何處去》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詩人、文藝批評家義大利《青春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小說家、詩人英國《老虎!老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哲學家德國《精神生活漫筆》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騎鵝旅行記》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作家德國《特雷庇姑娘》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比利時《花的智慧》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劇作家、詩人德國《群鼠》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社會活動家印度《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1915年羅曼·羅蘭(1866~1944)作家、音樂評論家法國《約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詩人、小說家瑞典《朝聖年代》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作家。丹麥《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說家丹麥《天國》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詩人、小說家。瑞士《奧林匹亞的春天》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挪威《大地碩果—畜牧曲》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國《苔依絲》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作家西班牙《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詩人、劇作家愛爾蘭《麗達與天鵝》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作家波蘭《福地》
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戲劇家愛爾蘭《聖女貞德》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作家。義大利《邪惡之路》
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學家法國《創造進化論》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女)(1882~1949),作家挪威《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作家德國《魔山》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作家美國《巴比特》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詩人瑞典《荒原和愛情》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小說家、劇作家英國《有產者》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作家俄國《米佳的愛》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小說家、戲劇家義大利《尋找自我》
1936年尤金·奧尼爾(1888~1953)劇作家美國《天邊外》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小說家法國《蒂伯—家》
1938年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美國《大地》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作家芬蘭《少女西麗亞》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小說家、詩人丹麥《漫長的旅行》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詩人智利《柔情》
1946年赫爾曼·黑塞(1877~1962)作家德國《荒原狼》
1947年安德烈·紀德(1869~1951)作家、評論家法國《田園交響曲》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詩人、劇作家、批評家英國
《四個四重奏》
1949年威廉·福克納(1897~1962)作家美國《我彌留之際》
1950年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數學家、哲學家英國《哲學—數學—文學》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詩人、戲劇家、小說家瑞典《大盜巴拉巴》
1952年莫里亞克 作家法國《愛的荒漠》
1953年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英國《不需要的戰爭》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美國《老人與海》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作家冰島《漁家女》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詩人西班牙《悲哀的詠嘆調》
1957年阿爾貝·加繆(1913~1960)作家法國《局外人》《鼠疫》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詩人、小說家蘇聯《日瓦戈醫生》
1959年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詩人義大利《水與土》
1960年聖.瓊.佩斯,作家法國《藍色戀歌》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說家南斯拉夫《橋·小姐》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作家美國《人鼠之間》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詩人希臘《“畫眉鳥”號》
1964年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哲學家、作家法國《蒼蠅》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前蘇聯《靜靜的頓河》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作家以色列《行為之書》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詩人瑞典《逃亡》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詩人、小說家瓜地馬拉《玉米人》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小說家日本《雪國》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作家法國《等待戈多》
1970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2008)作家俄羅斯《癌病房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詩人智利《情詩·哀詩·贊詩》
1972年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作家德國《女士及眾生相》
1973年派屈克·懷特(1912~1990)小說家、劇作家澳大利亞《風暴眼》
1974年埃溫特·詹森(1900~1976)作家瑞典《烏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詩人瑞典《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詩人義大利《生活之惡》
1976年索爾·貝婁,作家美國《赫索格》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詩人西班牙《天堂的影子》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作家美國《魔術師·原野王》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詩人希臘《英雄輓歌》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詩人波蘭《拆散的筆記簿》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德語作家英國《迷惘》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記者、作家哥倫比亞《百年孤獨》
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作家英國《蠅王》《金字塔》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詩人捷克《紫羅蘭》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小說家法國《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1986年沃萊·索因卡(1934~)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奈及利亞《雄獅與寶石》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美國《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作家埃及《街魂》
1989年塞拉 CamiloJoseCela 作家西班牙《為亡靈彈奏》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詩人墨西哥《太陽石》
1991年內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南非《七月的人民》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詩人聖露西亞《西印度群島》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美國《所羅門之歌》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小說家日本《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1995年希尼(1939~)詩人愛爾蘭
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女),詩人波蘭
1997年達里奧·福,諷刺劇作家義大利《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記者、作家葡萄牙《盲目》
1999年君特·格拉斯,作家德國《遼闊的原野》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法國
《靈山》
2001年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英國《到來之謎》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作家匈牙利《無形的命運》
2003年庫切(1940~)作家南非《恥》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女作家奧地利《鋼琴教師》
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英國《看房者》
2006年奧爾罕·帕慕克(1952~),作家土耳其《伊斯坦堡》
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英國《金色筆記》
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1940—),“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國《烏拉尼亞》
2009年赫塔·米勒(又譯作赫塔·繆勒、赫塔·穆勒),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德國
2010年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秘魯作家秘魯《世界末日之戰》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詩人瑞典
2012年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紅高粱家族》

外國女作家

丁玲、冰心、畢淑敏、蕭紅、林海音、林徽因,林白,鐵凝、張抗抗,裘山山……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女作家如數家珍,那么外國的知名女作家又有哪些呢?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近她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