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幼年
諶容於1936年10月3日在湖北省漢口出生後剛滿九個月,就被中國歷史上的“七七”事變卷進了動盪的生活。在從武漢到成都,到重慶鄉下,到北平,又返回重慶的顛沛流離中,她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她成名後多次對採訪者說過“我沒有牧歌式的童年”,她給自己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陸文婷們或惠蓮們安排了孤苦寂寞的童年,大概就是在表達她自己對“童年”二字的理解和感受吧?當然,她的“根”是在四川,祖籍是她從未去過的巫山。所以她讓《永遠是春天》里的男主人公李夢而用川菜為女兒山妮餞行。但她的很多作品裡迴旋著的是純正的京腔京韻,她甚至以北方人的耳朵和心理,感覺出拖長的川腔里風趣幽默的成分,她把這口音給了研究外國文學的沈志業,使他得以藉此在小說《真真假假》中的政治學習會上嚴肅地扮演一個令人捧腹的角色,達到她對“文革遺風”調侃的目的。
轉折
她生命的航程中重大的轉折點是重慶解放後的1951年。當時這個梳著兩條小辮於的大眼睛國中學生“立志脫離家庭,參加工作”。她要擺脫的那個家庭,曾給她起過很典雅、很封建的名字:德容;那個家庭還有一個畢業於中國大學法律系、當過國民黨法官的父親。中斷學業,自食其力,不知她當時是否感到過痛苦,但這樣的政治抉擇對一個十五歲的小姑娘來說是夠嚴峻、夠沉重的。她先後考取了部隊文工團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家庭的薰陶令她在歌舞和書籍之間更鐘情於後者,於是這個出版社門市部的小小營業員,便常常背著書沿著嘉陵江走向工廠礦山去賣書,從此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至過了三十年她成名後,人們得以借“從賣書到寫書”之題大作文章。也許1952年在西南工人日報社讀者來信組工作,白天分發來稿來信、夜裡記錄廣播新聞之餘拚命讀書的諶容,並不曾有過當作家的自我設計,但她自修了俄語和全部高中課程,廣泛涉獵了解放區文學和蘇聯文學,於1954年考上了當時的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即後來的北京俄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今日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調乾大學生,實際是為日後登上文學殿堂奠定了基礎。起初她似乎很順利地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讀書,入團,結婚(丈夫是《人民日報》的范榮康),1957年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當音樂編輯後任俄文翻譯,家庭、事業美滿,真像“幸福的生活萬年長”的樣子。
疾病
然而,命運之神或說是義乙女神卻不能容忍在二十世紀的女作家中沒有諶容。他們讓神經官能症之類的多種疾病把她擊倒在打字機旁,在1962年逐(精簡)出中央機關,而北京市的中學也不敢接納一次次暈倒在講台上的病號,她只好回到北京市教育局,吃“勞保”,待分配。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孤獨,“閒”的慘痛,成為她人生舞台上最不堪回首的黑暗一幕。為了尋找精神寄託,她讀書,集郵,習畫,聽戲,操持家務,這一切都豐富了日後她寫作的小說的細節,卻沒能使她的靈魂得到解脫。雖然拿著“勞保”在家中做賢妻良母的,無論是六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都大有人在;雖然在《真真假假》里諶容寫過“烹調是通向家庭幸福的橋樑”;雖然她多次讓自己筆下的陸文婷們、阿璋們抒發對丈夫、兒女和家庭的歉疚、負債的感情,但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新中國女性看來,“烹調蒸煮、縫紉洗滌”“只是家庭的需要,並不是社會所需要的。我畢竟還是一個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在諶容式的詞典里,安於對社會沒用即是“沉淪”。看來“自擾”的未必都是庸人。中國知識分子傳統價值觀念中社會責任感或使命感或義務感這些“自尋煩腦”、“自討苦吃”的信念和感情,在諶容這一代人身上更被革命激情強化得執拗而狂熱,她心無寧日,苦苦求索,終於在各種嘗試中豁然開朗:“病體不能堅持八小時上班,有一小時的健康還不能寫點什麼?”於是她走上了文學之路。古今中外的作家們進行文學創作的動因是多種多樣的。憤怒出詩人,病痛也可以出詩人。諶容視文學為生命,倒不是以文學謀稻粱,而是謀生存的高質量,高品位,尋求自身生命存在的最佳形態。她稱文學是自己在“痛苦中的抉擇”,殊不知,這一抉擇給她帶來的是更多更深的痛苦,這大概就是“人生識字痛苦始”吧。
當然,這痛苦主要不是指所有作家都體味到的文學創作的艱辛。雖然她八十年代寫完《人到中年》便累得大病一場,但還寫了散文《病中》為證,而九十年代她在病中編完一本自選集後竟感到從來沒有過的累,累得連寫一篇不足千字的雜文的力氣都沒有。作為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無疑會本能地認定文學要為工農兵服務。六十年代的諶容不可能描寫舞會劇院中的生活,更“不屑為自己的病痛呻吟”,她要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為自己在國小生時代有所接觸的農民服務。於是她自討苦吃地拆散了自己的家庭:把兩個兒子送到上海,把丈夫丟在城裡,1963年7月她孤身一人自掏路費來到呂梁山下汾陽縣內一個叫萬年青生產隊的小村。大自然的清新有力和農民的純樸真誠,使她的身心如魚得水般地得到調治撫慰和愉悅。
痛失親人
諶容和范榮康(本名梁達)結婚後,共育有二子一女:梁左、梁天和梁歡。由於丈夫工作繁忙,兒女又小,諶容勇於承擔生活的重壓,把母親的角色發揮到了極致。
二兒子梁天從小就喜歡文藝,1980年從部隊復員回到北京後閒居在家,為了讓兒子多得到鍛鍊,諶容讓他到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和中國新聞社電影部協助工作。1981年,梁天被分配在北京市服裝八廠乾搬運工。當時諶容在北京文化界很有威望,但她沒有利用自己的關係讓兒子走捷徑。
諶容希望梁天能讀大學,可梁天生性調皮好動,心思全不在讀書上。
諶容是個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從來不勉強兒女做不願做的事,就像她自己寫作只是為了愛與理想一樣。她知道梁天對演戲愛之心切,便努力為兒子創造機會。
1981年,諶容知道《人猴》劇組正在拍戲,便要求梁天跟著劇組鍛鍊。
梁天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諶容差不多都能認識,通過接觸,她體會到這一幫業餘演員對藝術的熱愛,理解他們內心的辛酸,也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她決心親自為他們寫一部戲。1990年諶容為梁天“度身定做”的電影劇本《喜劇明星》誕生了,梁天在這部戲裡第一次出任了男主角。他的表演天才終於被挖掘了出來。
梁天成名後,工作非常忙碌,有時母子倆很長時間才能見到面。諶容非常惦記兒子。有一年的4月15日,梁天正在外景地拍戲,有人給他送來一件禮物,他打開包裝一看,是一條圍巾。圍巾上還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有母親諶容的字跡:出門在外,冷暖自知。原來這一天是梁天的生日。梁天說:母親的精神是無聲無形的,卻有著移山填海的力量。
2001年,諶容的丈夫范榮康先生不幸辭世,諶容強忍內心的悲痛,安排好丈夫的後事。可5月19日,年僅44歲的大兒子梁左因心臟病突發也離開了人世。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內,接連失去兩位最親愛的人,這種痛苦是旁人難以想像的。然而,諶容的堅強超乎了兒女的想像。在大連著名的景點十八盤,諶容和子女一起召開了家庭緊急會議,決定梁歡陪媽媽暫時留在大連,梁天回家料理後事。梁左火化的那天,諶容從大連給家裡發來了悼詞,這位堅強的母親寫道:“你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我相信,你的離去一定是為陪伴在你爸爸身旁。遙祝你和爸爸在天堂幸福安詳!愛你的理解你的媽媽。”
創作
“四清運動”的聲浪打破了鄉間小路的寧靜,作為國家幹部,諶容被動員參加四清工作隊的工作。出於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她不願乾傷害他們的事情。左右為難的結果,是一走了之。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就在她回到北京兩年後,在她創作的三個多幕話劇中《萬年青》和《今兒選隊長》被宣告失敗,《焦裕祿在蘭考》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選中,她已經同劇組一起去蘭考體驗過生活時,一場空前猛烈的大革文化命的政治風暴席捲了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排練停止,百業俱廢,人人爭當那“95%”又人人被打成過“5%”,改造別人又被別人改造,被別人傷害又傷害別人,誰也沒能躲過那長達十年的混戰。幸而諶容是“編外”人員,得以保持住“逍遙派”的身份,但最終還是同“舊市委”的幹部一起下放到北京通縣馬駒橋公社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這種“下放”似乎含有“變相勞改”的意味,但對諶容來說無異於放虎歸山。她插秧耪地挖河餵豬地勞動了一年,又作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成員在民眾和幹部中工作;她既可以參加縣、社、隊各級幹部會議,又能和大媽二嬸子們盤腿坐在坑上納鞋底拉家常。到了1972年冬天,她開始動用自己近十年間的全部生活積累,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萬年青》,描寫1962年萬年青大隊在支書江春旺的帶領下,同縣委副書記黃光推行“包產到戶”試點工作進行鬥爭的故事。雖然業餘創作被視為“不守本分”、“想入非非”的“個人主義”而不得不進入“地下”狀態,但寫書過程還是順手的,1973年回北京做了五中的俄語教員後,書稿也完成了。第一個讀者是李希凡,後來便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嚴文井、韋君宜諸前輩。真要出書的時候,躲不過的“批林批孔”運動卻給了她致命的打擊:給諶容出書竟成為造反派們揭發嚴文井“舉逸民”“興滅國”的“鋼鞭材料”。原來她十五歲便立志脫離的那個家庭二十多年後還把她罩在自己的陰影里:那個早已被結論為“一般歷史問題”的父親此時卻背上了“七條人命”的黑鍋!書稿退回來了,在“沒法活下去了”的心情中,她給把持著文藝界最高領導權的江青(通過郵局)寫了信,保衛自己出書的資格和生存的權利。五十天后,上面有了批示,1975年9月,《萬年青》出版。
於是這位“持重武器(指長篇小說)嶄露頭角”的女作家得到了學校和教育局給予的創作假,在1976年2月回到呂梁山下,住在鄉寧小縣城的縣委機關里,雄心勃勃地開始寫作長達九卷的鴻篇巨製《光明與黑暗》(這本書只在1978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然而,十月里的一聲春雷讓中國人在這個月的下旬歡度了不是國慶日的國慶,本該和全國人民一道獲得解放的諶容卻因為那封信又和出版社一起受到了清查。追查送信的“線”。書中的人起名“江春旺”和“鄧萬舉”便是吹捧江青攻擊鄧小平。取消創作假,限期上班,最終在1977年4月停發工資。陸文婷啃涼燒餅喝白開水的細節,便是她生活拮据借貸度日的體驗。上書中宣部後得到的兩次批示,茅盾在第四次文代會上對她於1979年5月發表在《收穫》上的中篇《永遠是春天》的讚揚,都未能幫她脫離困境。直到《人到中年》一舉成名,諶容離開教育口成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的1980年9月,她才得到了補發的工資。風息浪止。
個人作品
著作
萬年青(長篇小說)1975,人文出版社光明與黑暗(長篇小說)1978,人文出版社。
永遠是春天(中篇小說)1980,人文出版社人到中年(中篇小說)1980,百花文藝出版社。
諶容小說選 1981,北京出版社。
讚歌(中篇小說集)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真真假假(中篇小說)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太子村的秘密(中、短篇小說集)1983,人文出版社。
諶容中篇小說集 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月月與薩特之研究(中篇小說)1984,中國文聯出版社。
錯、錯、錯!(中、短篇小說集)1986,花城出版社。
諶容集(中篇小說集)1986,海峽文藝出版社。
中年苦短——諶容隨筆(散文隨筆)1994,東方出版中心。
研究資料
諶容研究專集(何火任編)1984,貴州人民出版社。
人到中年—從小說到電影1986,中國電影出版社。
人物榮譽
1964年開始創作,1980年因發表中篇小說《人到中年》而蜚聲中外,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一等獎,由她改編的同名電影曾先後獲金雞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百花獎。她的作品曾多次獲獎。出版有長篇小說《萬年青》、《光明與黑暗》,小說集《永遠是春天》、《讚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諶容小說選》、《諶容中篇小說集》,以及《諶容集》等。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她還發表過一些散文。諶容善於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開掘出重大的社會主題,追求小說的詩意美和藝術表現的新穎獨到,格調清新明麗、委婉細膩、樸實深沉。由《人到中年》改編的電影在國內外獲獎無數,自己也獲得了1983年第五屆小百花獎優秀編劇獎。
家族成員
丈夫
范榮康(原名梁達), 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兒女
大兒子 梁左著名編劇、相聲作家。(2001年去世)。
二兒子 梁天著名喜劇演員。
女兒 梁歡著名編劇,英達的現任妻子。
盤點世界知名女作家
本期任務盤點世界知名女性作家,完善詞條正文內容,添加摘要、信息模組、關聯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