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愛爾蘭詩人。生於愛爾蘭北部德里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詩學專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諾貝爾獎演講《歸功於詩》(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詩論。他還寫過一個劇本。希尼把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2000)譯成現代英語,轟動一時。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規的英國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當過一年中學教師,同時大量閱讀愛爾蘭和英國的現代詩歌,從中尋找將英國文學傳統和德里郡鄉間生活經歷結合起來的途徑。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2013年8月30日,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逝世,終年74歲。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早年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1939年,謝默斯·希尼生於愛爾蘭北部德里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希尼獲得獎學金得以進入德里的寄宿制學校聖哥倫布學院後,希尼結識了比他高兩級的約翰·休姆(北愛爾蘭和平運動的領導人,並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念書期間,他成為“北方詩人”一代中的一員。   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當過一年中學教師,同時大量閱讀愛爾蘭和英國的現代詩歌,從中尋找將英國文學傳統和德里郡鄉間生活經歷結合起來的途徑。希尼在1966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並一舉成名。   他的詩歌把英國文學傳統和愛爾蘭民間鄉村生活結合起來,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著愛爾蘭民族精神。   不過早年發表詩篇時,希尼一直用筆名“Incertus”,意為“不確定”———那是因為,農場裡大伙兒背朝天忙活時用的是犁,根本用不上筆;二來,在以新教徒為主的北愛爾蘭,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希尼屬於容易被欺負的“少數派”。  

走向成熟

謝默斯·希尼(左) 謝默斯·希尼(左)

當年的靦腆少年,在越來越接近成為一位詩人的時候,卻不斷在詩行間反滲出春日施肥耕種時的泥土味。在《人類之鏈》中依然如此:一袋煤炭也能入詩,領受詩人耐心的、不斷留出停頓的詞句調遣。這自然也引來了一些批評。美國有主流書評報刊認為,也許眾人過分敬重希尼的“迷失在田園裡的詩篇”了,批評者認為希尼越來越有“將華茲華斯等英國浪漫派詩人的舊式掘土機拉到了當代的世界裡,指甲縫裡還嵌著前人的泥土”。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在世時也曾評論過希尼的愛爾蘭“就好比是都柏林里的迪斯尼樂園”。還有英國的書評人指出,新詩集裡的希尼就像“給自己寫好了訃告”。  

希尼聽說以後,笑了起來。他是自葉芝以來首位獲得諾獎的愛爾蘭詩人。踏入70歲後,葉芝便開始動筆寫《最後的詩篇》;而希尼承認,他的第12本詩集《人類之鏈》,確實籠罩著面臨人類終極共同命運時的空落感。詩人說,這種令人心悸的濃霧貫穿了他的整個寫作過程。詩集裡有一首詩“門開著,可屋裡漆黑”是希尼獻給已故好友、凱爾特民謠音樂家大衛·哈爾蒙的。  

對於一些批評,希尼讀到了隱藏之內的另一層含義:批評自己的“田園詩篇”視現實於不顧。他承認現代詩歌具有比過去更多的社會寫實性,可他說自己有點想念傳統的寫作方式:“詹姆斯·喬伊斯說的:‘恰如其分的順序,恰如其分的詞句。’”  

希尼會用上整首詩,以“姨媽瑪麗”在農場裡烤麵包為意象,刻畫院子裡陽光的缺乏、姨媽瑪麗被麵粉染白了的指甲。但他也寫具有政治隱喻的詩。在紀念1917年北愛爾蘭新芬黨的復活節起義50年之際,希尼發表了《半島革命者的安魂曲》,名義上是“紀念1798年的愛爾蘭起義”。那時正值上世紀60年代,北愛爾蘭共和軍和聯合派暴力矛盾最激烈的尾聲,而希尼居然在一眾新教徒觀眾面前朗誦了這首詩。希尼記得當時台下所有觀眾鴉雀無聲。他的態度是:“你不需要熱愛它,只要容許它的存在就可以了。”  

輝煌時期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1969年,第二本詩集《通向黑暗之門》的發表,標誌著詩人開始向愛爾蘭民族歷史黑暗的土壤深處開掘。   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1972年,因為北愛爾蘭嚴迫的政治壓力,希尼和家人移居愛爾蘭都柏林,以教書為主,同時寫詩和詩評,希望成為專業作家,發表的詩集《在外過冬》,則是詩人基於愛爾蘭的宗教政治衝突,尋求足以表現民族苦難境遇的意象和象徵的結果。   1974年到美國伯克萊大學做訪問學者,是他詩歌創作上的一個轉折點。80年代起,他開始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榮譽教授。

希尼創作的最高峰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也是北愛衝突最血腥的幾年。   在這期間他發表的重要詩集有《北方》(1975)、《野外工作》(1979)、《苦路島》(1984)、《山楂燈籠》(1987)、《幻視》(1991)及《詩選》(1980)等。希尼曾說:“詩人在根本上是要對世界作出回答,對世界作出反應。”但他也認為,“詩人的首要職責,是允許詩歌再次發生,使詩歌繼續下去”。  

晚年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北愛爾蘭獲得和平之後,希尼說:“我不會忘記聽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覺:猶如黑暗的屋頂被打開,燦爛的陽光射進來”。   1995年,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批露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蹟   (“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2013年8月30日,謝默斯·希尼逝世,享年74歲。  

作品年表

作品類別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詩集 《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 Death of a Naturalist 1966
《通向黑暗之門》 Door into the Dark 1969
《在外過冬》 Wintering Out 1972
《北方》 North 1975
《野外工作》 Field Work 1979
《詩選》Preoccupations: Selected Prose 1968–19781980
《斯威尼的重構》 Sweeney Astray 1983
《苦路島》 Station Island 1984
《山楂燈籠》 The Haw lantern 1987
《幻視》 Seeing Things 1991
《酒精水準儀》 The Spirit Level 1996
《開墾的土地: 1966—1996詩選》 Opening Ground:Poems 1966—1996 1998
《故地輪迴》District and Circle2005
《人類之鏈》Human Chain2010
論文 《先人之見》(1968—1978論文選) Preoccupations:Selected prose 1968—1978 1980
《舌頭的管轄》 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 1988
《寫作的位置》 The Place of Writing 1989
《詩的療效》 The Redress of Poetry 1995
《歸功於詩》(諾貝爾獎演講辭) Crediting Poetry 1996

寫作特點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希尼的詩作純樸自然,奔流著祖輩們的血液,散發著土地的芳香,   繼承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以極富感情色彩的田園抒情詩見長,比方《采梅子》 開篇,詩人交代采莓子的時令和環境:“八月底”,“滂沱大雨”“烈日炎炎”。這正是黑莓子成熟,鮮美的時節。然後詩人鋪陳渲染,從形、色、味、態等方面,在一個點上生動地描繪黑莓子成熟、鮮美的情景。黑莓子“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閃著晶瑩剔透的紫色”“夾雜在,紅花綠葉之間”,是一個“硬硬的小疙瘩”,毫不起眼。可那“品嘗第一粒”的滋味卻是那么的“鮮美”誘人。緊接著,作者用了一個別致的比喻——那漫山遍野成熟的黑莓子 “仿佛沉澱下來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盡收”,再進一步從面上來強化突出這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和感受。  

希尼的詩歌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蘊豐富的哲理於日常生活,而且他還對古希臘和英國的史詩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紹,從而拓寬了現代詩的表現領域。   他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著愛爾蘭民族精神。他雖有學院派的背景,卻絕無學院派的那種孤芳自賞的情調。   他在12本詩集中,描摹愛爾蘭的鄉村生活,歌頌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愛爾蘭複雜的歷史與政治衝突,並試圖在作品中,喚醒人們對寬容與和解的認知。和他的前輩、愛爾蘭詩人葉芝一樣,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國愛爾蘭分不開的,而和葉芝一樣,他樸實而深厚的詩歌,能夠抵達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廣大人群。  

成就

作品成就

在他早年的代表作、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中,謝默斯回憶了逝去的童年,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在詩歌《挖掘》中,他希望自己能夠以父輩們挖掘土地的堅毅和技巧去寫詩:“在我的手指和大拇指間,一支粗壯的筆躺著,舒適自在像一支槍。”1995年,謝默斯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組委會的評價是:“他的詩歌具有抒情之美和倫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蹟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華。”據統計,2007年謝默斯的詩集在英國書市的銷量,占到了當時所有在世英國詩人總銷量的1/3。  

學術成就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愛爾蘭詩歌又一次得到了殊榮。詩歌界最重量級的艾略特獎公布結果,謝默斯·希尼憑著2005年的詩集《故地輪迴   》(District and Circle)獲得了2006年度的艾略特獎。希尼的獲獎並非一路暢通。另外一個強勁的對手同樣是愛爾蘭詩人,牛津大學的詩歌教授保羅·馬爾登(Paul Muldoon),不過最終,希尼還是獲得了這份1萬英鎊的獎項,T·S·艾略特的妻子瓦勒里·艾略特親自前來頒獎。  

評論界普遍認為,新出版的《故地輪迴   》儘管圍繞著倫敦捷運線里的日常生活,但卻充滿了黑暗、預言和危險,他的詩歌里,描繪了一個衝突不可避免,戰爭無處不在的世界。艾略特獎的評審主席西恩·歐布萊恩(Sean O‘Brien)高度評價了希尼的作品,稱之為“令人欣喜的作品”。  

希尼本人並沒有參加頒獎,但他在得到獲獎訊息後表示自己感到十分榮幸,不僅因為T·S·艾略特的名字,也因為對前幾屆獲獎得主和當年其他候選人的尊敬。自1993年設立以來,艾略特獎成為了文學尤其是詩歌界重要的議程。此前的獲獎者包括艾麗思·奧斯瓦德(Alice Oswald)、特德·休斯(Ted Hughes),萊斯·穆瑞(Les Murray)等。希尼的獲獎在國內並未出乎詩界的意外。詩人王家新說當年希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他就借希尼的詩歌表示“像土豆熟了從地里挖出來一樣”水到渠成。他表示,希尼不僅是國際上公認的大詩人,也是國內詩壇普遍認可、尊重和關注的詩人。據他介紹,希尼就出生在葉芝去世的同一天,也被公認是繼葉芝後愛爾蘭最重要的詩人。他是農家子弟,作品一直關注對生活經歷的挖掘。  

社會評價

謝默斯·希尼 謝默斯·希尼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是希尼的忠實冬粉,他的回憶錄《希望與歷史之間》書名取自於希尼的劇本《在特洛伊治療》。柯林頓這樣評價詩人:“是愛爾蘭人民和世界的禮物,是我艱難困頓時的慰藉。”據說柯林頓曾養過的拉布拉多犬名字就叫“謝默斯”。  

希尼在愛爾蘭享有極高的名望,他在愛爾蘭是一個明星式的人物,他的詩作也已經成為愛爾蘭文化和愛爾蘭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普利茲獎得主、《紐約客》詩歌編輯保羅·馬爾杜恩(Paul Muldoon)評論道:“儘管葉芝那樣有名,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老實說,他沒有享受過希尼這樣的名望,沒有像他那樣感動普通人的能力。”《紐約時報》也刊發的希尼訃告:“希尼幾乎是和愛爾蘭這個國家分不開的。他就像一個搖滾明星,只不過他碰巧是個詩人。”《出版人周刊》也曾寫道:“希尼身上有一種只有少數幾個當代詩人身上才有的光環,如果不說是明星式的力量的話。這種光環來自他獅子般的體格,他切實承擔的公民責任,同時也來自他詩句中的那種直接性。”  

很多人注意到希尼的詩作中,愛爾蘭傳統與現代性的結合。詩人理察·墨菲說:“因為出身和教養的關係,希尼屬於愛爾蘭的鄉村及傳統文化的那個古老世界,它的根深扎在其前新教主義的輝煌過去中;但他所受的教育把他帶到了現代世界中,他在其中發現了英語詩歌。”  

但也有人對希尼的詩歌寫作方式表示不滿,認為其“太膚淺”,1980年,詩人、詩歌評論家阿爾·阿爾瓦雷茨(Al Alvarez)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希尼代表了寫詩的最高成就的話,那么,整個焦慮重重的、探索性的現代詩都偏離了正確的道路了……艾略特和他的同時代人,洛威爾 (Robert lowell)和他的,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和她的全都錯了:試著在那未被馴服、沒有圍欄的黑暗中為感官、規則、形式掃清道路,不過是錯將病態當成了靈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