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888年7月16日,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出生在波蘭加利西亞巴哈奇小鎮上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身為猶太望族後裔,原姓恰茲克斯,童年受猶太宗教文化薰陶。8歲時,阿格農便每天寫一首詩。
1903年,發表處女詩作《雷納的約瑟夫》。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後用猶太德語、意第緒語和希伯來文寫了大量詩歌、傳說和民間故事,發表在當地的猶太雜誌上。
1906年他18歲時,便到一家希伯來文報館工作。
1908年,阿格農參加了猶太復國運動,經維也納到達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現為以色列城市),任猶太法院第一書記,並擔任猶太村社公會的秘書。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被遺棄的妻子們》,一舉成名,他用這個篇名《Agunot》的諧音“Agnon”作為筆名,意為漂泊孤單的人。
1910年,搬到聖城耶路撒冷,專門從事寫作和文學研究。
1912年,出版長篇小說《但願斜坡變平原》,小說描寫了一對夫妻被迫分手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世紀前的猶太教信徒,全篇瀰漫著一種悲壯的宗教色彩。
1913年,前往德國研究德、法文學。
1919年5月6日,阿格農同埃絲特-馬克斯結婚,婚後住在柏林。同年出版《作家的故事》。
1922年,出版長篇小說《婚禮的華蓋》。以一個貧窮、虔誠的猶太教徒為其三個女兒籌集婚嫁金為主線,展示了東歐猶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面貌。
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並正式以“阿格農”為姓。
1932年至1950年,先後出版 《行為之書》、《大海深處》、《宿夜的客人》、《一個簡單的故事》、《訂婚記》等小說。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阿格農諾貝爾文學獎,阿格農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希伯來文學家。
1970年2月17日,阿格農在特拉維夫病逝,終年82歲。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創作時間 |
《雷納的約瑟夫》 | 詩 | 1903年 |
《被拋棄的妻子》 | 小說集 | 1908年 |
《但願斜坡變平原》 | 長篇小說 | 1912年 |
《作家的故事》 | 小說 | 1919年 |
《婚禮的華蓋》 | 長篇小說 | 1922年 |
《宿夜的客人》 | 小說 | 1938年 |
《訂婚記》 | 小說 | 1943年 |
《就在昨天之前》 | 小說 | 1945年 |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阿格農前期的作品大多表現歐洲猶太人的生活,後期寫以色列人的生活,強調猶太民族傳統。阿格農的中短篇小說內容極其豐富,時間上幾乎涵蓋了近兩百年來的歷史,內容有對加利西亞猶太人居住區的描寫,也有對祖國以色列的刻畫,既寫了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也寫了他們的精神狀態。耶路撒冷,三千年至今煌煌文明與累累災難扭結的血痂,猶太文化經典、猶太民族過去與當下的血淚心靈,是他作品永恆的背景和主題。
阿格農對猶太民族文化懷有真摯感情。他生於波蘭,但始終認為自己出生在耶路撒冷。對他而言,耶路撒冷就是太陽。猶太民族的燦爛文化哺育了他,並在他的筆下得到頌揚和傳播。這也是他許多小說都以猶太人小鎮為背景的原因。小說《但願斜坡變平原》被稱為“藝術的平民史詩”。代表作《婚禮的華蓋》被譽為“猶太文學中的《唐·吉訶德傳》”。長篇小說《宿夜的客人》寫的是一個離家已久的猶太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鄉的故事。這位深懷思鄉之情重歸故里的遊子驚愕地發現,原本是充滿生機、美麗平靜的故鄉,在戰火的洗劫下已滿目瘡痍,到處是一派凋零慘景。故鄉已變成“異鄉”,昔日的猶太傳統和文化已不復存在,新一代人正過著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他為戰爭給歐洲猶太人造成物質和精神上的衰落感到痛心。長篇小說《逝去的歲月》主要描寫了在第二次“阿利亞”運動中,一批建設特拉維夫城的拓荒者的經歷和命運。
阿格農在小說中交融了猶太民族的歷史和今天,描寫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渴望著掃除人世間一切貧困、痛苦和屈辱。有人認為阿格農的小說是“發自內心情感的表達,正如脈動是心跳的表征”。阿格農是一位寫實主義作家,但他“並不像攝影師那樣把題材的每細節照錄下來,而是像畫家為了傳達神貌而保留細節”(作家布羅爾語)。此外,阿格農的作品總含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萬分,就連最平常的情景都“籠罩著金黃色的童話詩一般的神妙氣氛”。瑞典著名學者倫德維斯特稱讚阿格農的小說是“漢姆生與卡夫卡的奇妙結合”。
風格
浪漫主義
阿格農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種浪漫主義風格,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有著幻想成分。這些作品不僅繼承了自《聖經》文學以來希伯來文學固有的傳統和風格,而且也體現了猶太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特徵。阿格農的短篇小說兼備內容與形式、文體與韻律的完美,將希伯來短篇小說推向藝術的高度。他還創作了結構典雅的散文,編纂了民間故事集和拉比訓言選、自傳性的隨筆。
語言
阿格農對希伯來文作過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數作品是用猶太德語和意第緒語寫的以外,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用希伯來文創作的。這同他的“復國”思想密切相關。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語言多出自猶太教法典和俄國、波蘭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認為神的語言和世俗語言一脈相通,不可割裂。
敘事
阿格農創作的一大特徵是以他的故鄉布察茲作為作品的背景。布察茲曾是猶太人居住的重鎮,猶太教傳播中心,如今已毀於戰火,不復存在。阿格農的敘事藝術表現為現實和傳說交替。在他所有創作中,當以《婚禮的華蓋》最具特色。書中表現出的純樸和別出心裁的幽默無疑使其成為猶太文學中的《唐吉訶德》。然而,《宿客》一書也許最為重要。故事的敘述者重返阿格農童年故鄉小鎮——布察茲,屢次三番想聚集一些教友到猶太會堂舉行宗教儀式,結果都無法如願以償。從這部小說的輪廓中,可以看到許多獨具匠心的刻畫:命運的變幻,人物的神貌,世事的經歷和往昔的沉思。祈禱室的鑰匙本以為已經遺失,結果返回到耶路撒冷之後,竟然在旅行包里找到。對阿格農而言,這把鑰匙意味著:除非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旗幟下,否則傳統秩序決不可能在猶太散居時代獲得重建。阿格農是一位現實主義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卻不乏神秘主義成分,使那些最灰暗、最普通的情景都籠罩在一層金黃色猶如童話詩一般的奇妙氣氛之中,令人不禁聯想到夏加爾從《聖經》中汲取主題的繪畫。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阿格農是“現代希伯來文學的首要作家”,“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阿格農的小說是“漢姆生與卡夫卡的奇妙結合”。 (瑞典學者倫德維斯特評)
人物爭議
對阿格農的授獎,阿拉伯國家表示了不同意見。在斯德哥爾摩授獎儀式上,阿拉伯國家的大使們說,這次授獎表明了“政治傾向性”。對瑞典文學院關於阿格農作品的影響超越了希伯來文的範圍一說,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納法尼表示,這是“文學上的‘貝爾福宣言’”。阿拉伯文學界還認為,阿格農的一些作品公然為以色列侵略擴張政策辯解。如短篇小說《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稱:“我祈求上帝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擴大到大馬士革。”在他的長篇小說《海洋之心》中,把黎巴嫩的兩個大城市蘇爾和賽達均劃為以色列的領土。其中還有描寫以色列人逼近土耳其首都的場面。
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阿格農,以色列1985年發行了有他頭像的50謝克爾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