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筆記本》概述
![《金色筆記本》](/img/9/7ae/nBnauM3X2EDOzYDN5ADM5gTNwITM3UTO2YDMwADMwAzMxAzLw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多麗絲·萊辛個人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是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犀利,見解新穎,極具挑
![《金色筆記本》](/img/5/93e/nBnauM3XzAzM5YTM0ADM5gTNwITM3UTO2YDMwADMwAzMxAzLwA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多麗絲·萊辛生平
多麗絲·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國人。
在萊辛5歲時她全家遷往羅得西亞,此後20餘年家境貧困。她15歲(又有說是12—13歲)時因眼疾輟學,在家自修。 16歲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
榮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
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桔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
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被陸地圍住的》(1965)以及《四門之城》(1969)——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這期間她還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1962)。《金色筆記本》(The Golden Notebook)最為知名。那部小說敘述了青年女性經歷作情人和母親的故事,曾被全球數百萬人當成女性獨立的教課書。這本書後來成為格勞麗亞·斯坦因(Gloria Stienm)和傑曼·格理爾(Germaine Greer)等激進人物所擁護的女權主義的先鋒。但是,四十年的兩性戰爭後,萊辛經過對現代女性的觀察,已不再相信60年代的革命,是一個永久純粹的勝利。
萊辛已出版兩卷回憶錄,敘述其從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們曾認為,她接下的書該是回憶錄的第三部分,內容將寫到60年代。
恰好相反,她卻用小說手法描寫這段生活,並取名《最甜蜜的夢》 (The Sweetest Dream),定於9月出版。她在這本書里,通過講弗蘭西斯和其前夫約翰尼的故事,探討“婦女如何在60年代轉錯方向”。 “我不喜歡60年代,”萊辛說。“我不喜歡女性那時的所說所為,比如像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 她將婦女解放歸功於技術而非女權主義。她認為,避孕藥片和省時設備,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識形態更大。
如
![《金色筆記本》](/img/3/561/nBnauM3XzEDN2UDM5IDM5gTNwITM3UTO2YDMwADMwAzMxAzLyA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今萊辛非常謹慎地否認她曾視己為女權主義者。儘管如此,許多婦女仍然視她為女性榜樣,甚至仍是女權主義者。 《金色筆記本》上月被播音員和作家瓊·貝克維爾(Joan Bakewell)挑出來,認為是“一部真正重要的書。我深深為之所動。它讓我感到,我能夠控制我自己的生活。”
在關於婦女的進攻性方面,貝克維爾同意萊辛的見解。她說,“我憎恨所有那些毫不遮掩的粗魯行為。婦女已經變得越來越無禮,雖說她們要爭取同工同酬是合理的。我同意萊辛的意見,那就是某些婦女今天太有些自以為是。”
小說家費伊·韋爾登(Fay Wel-don)仍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她1999年的小說《大女人》 (Big Women),描繪的就是一個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運動轉錯了方向”,但也認同萊辛的一些說法。“1960年代的運動沒錯。在那之前,男人對女人可惡至極,”她說。“但是轉變太大了。我對某些女人對男人的說話方式感到吃驚。”
戴維·托馬斯(David Thomas)的書《無罪》 (No Guilty)為今日男人辯護而寫。他同意萊辛說“婦女讓女權主義的政治日程給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贊同她指責今日婦女過於粗魯。“今天,婦女能說出男人不敢對女人說的話。男人應該停止對自己身為男人而道歉。”他說。
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70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者回憶錄》(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天狼星試驗》(1981)、《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等,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來仍不斷有新作問世。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和《好恐怖分子》 (1985)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伍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