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

猶太人

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 Jews , ),又稱猶太民族,閃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人種為歐羅巴人種閃米特-含米特亞種,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民族。猶太人通常有兩種情況,廣義上來講,根據猶太教(Judaism)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民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狹義上來講則要追溯到在“種族"範疇上的歷史。 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60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名稱及語源

猶太人 猶太人

中文中的“猶太人”,起源於希伯來語中的“יְהוּדִי”,古時亦稱“術忽”、“斡脫”等。而其宗教猶太教(Judaism)音譯為中文的“一賜樂業教”(音近“以色列”),另由於其獨特的宗教習俗,又被古代中國人稱為“藍帽回回”、“挑筋教”等。

英語中的“Jew”一詞起源於中古英語的“Gyw, Iewe”,後者來自古法語中的“giu”以及更早的“juieu”,最初則可以追溯至拉丁語的“Iudaeum”。

拉丁語“Iudaeus”意為“Judaean”,即“來自Judaea地區的人”。該詞本身與希臘語中的同義詞“Ἰουδαῖος”一樣,是從中古時期的亞拉姆語的“Y'hūdāi”、希伯來語的“יְהוּדִי”、“Yehudi”;“יְהוּדִים”、“Yehudim”中演化而來的,含義是“猶大族(tribe of Judah)人”或“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的國民”。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寫作“יְהוּדִי”。拉迪諾語中對應的單詞為:“ג׳ודיו”、“Djudio”(sg.);“ג׳ודיוס”、“Djudios”(pl.);“意第緒語:יִיד:“Yid””;“יִידן”、“Yidn”。

其他語言中,猶太人分別表示為:“Jude”(德語)、“juif”(法語)、“jøde”(丹麥語)、“judío”(西班牙語),但有些語言中也以“希伯來”的音譯來指稱猶太人,如“Ebreo”(義大利語)和“俄語:Еврей”(俄語)。德語單詞“Jude”發音作“[ˈjuːdə]”,是單詞Yiddish的詞源。(更全面的介紹請參見猶太人多語言譯文對照列表。)

根據《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00年第四版)的解釋:“一般認為,將名詞Jew作為修飾性形容詞的用法,如猶太人律師(Jew lawyer)和猶太人倫理觀(Jew ethics)等類似的說法是帶有嚴重侵犯性的粗俗語言。一般應使用“Jewish”作為形容詞來表述帶有猶太人特徵的事物。但是有些人對此過於謹慎,甚至在本可以使用Jew的場合也索性代之以Jewish,例如“議會裡有數名猶太人。”完全可以表達為沒有侵犯性的“There are now several Jews on the council”,但害怕引起誤會的人會委婉地使用“ Jewishpeople”或“persons of Jewish background”。其實這種說話適得其反,會讓人誤解為Jew是一個帶有負面評價的名詞。

種族來源

古希伯來人屬於閃族的一種,它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時遊牧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草原,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進入迦南,就是後來稱為巴勒斯坦的地區,當時的迦南人把外來的人叫做“希伯來人”,意思是“從河那邊來的人”(“河”是指幼發拉底河)。根據《聖經·舊約》的歷史記載,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他有兩子,嫡幼子以撒成為猶太人祖先,根據《聖經》和《古蘭經》的記載,亞伯拉罕與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阿拉伯發音易斯瑪儀)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原始血緣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很近。

變遷歷程

古代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據傳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係,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優待(約公元前15世紀) ,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個支派,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派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以色列國家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阿拉伯稱為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於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並推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合成立了猶太王國。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太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占,人民被擄到巴比倫成為奴隸。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1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近代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意第緒語”;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吃豬肉,被中國人誤稱為“ 藍帽回回”“ 術忽回回”,並逐漸和其他回族混淆,長期以至於完全失去了猶太人的信仰和習俗傳統,信仰了伊斯蘭教。雖然基督教《聖經》的“舊約”部分與猶太教(Judaism)《聖經》的內容幾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約”將“舊約”的內容進行了相當大程度的延伸並使得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區別。

現當代

19世紀末期,由於東歐的迫害加劇,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逃離此地,大多數投奔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到1924年,共有大約兩百萬猶太人移民至美國,因當時美國社會對待猶太族群的態度相對比東歐而言更加寬容。歐洲對猶太人的迫害終於在納粹德國時期達到頂峰, 發生了滅絕約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幾乎徹底摧毀猶太人在歐洲2000年的文化歷史沉澱

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是自羅馬摧毀耶路撒冷後近2000年來成立的第一個猶太人國家,並人為復興口語希伯來語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國的地點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導致和當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東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並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國家的近90萬猶太人也陷入困境。

到21世紀初,美國和以色列是猶太人的主要集中地。

以色列建國前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比例占絕大多數,1948年猶太人僅占6%。由於戰爭以及以色列政府的驅逐,到2009年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種族特點

膚色

猶太人在世界各地經過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當地人的通婚,使得猶太人的膚色變得多種多樣,有白種猶太人、黃種猶太人和黑種猶太人,及印度和拉美的亞膚色的猶太人。

右圖剛從印度移民到以色列的黃種猶太人。黃種猶太人居住在位於印度和緬甸交界處人口只有九千。

象徵顏色

藍色和白色是象徵猶太人的顏色。納粹德國在1935年制定的《紐倫堡法律》第四條(1)禁止猶太人展示第三帝國國旗或展示象徵德國的顏色。(即納粹黨旗的顏色,紅色、白色、黑色)(2)猶太人可以展示象徵猶太人的顏色。(即藍色和白色)。因為白色既是第三帝國國旗的顏色又是象徵猶太人的顏色所以破例允許猶太人展示白色。

契約民族

猶太教主條目:割禮的盟約

割禮(割去男嬰的包皮)為猶太人盛行的傳統宗教儀式,希伯來文稱此儀式為“盟約”(brit)或“割禮的盟約”(brit milah)。穆漢(mohel)為割禮執行人。男嬰如沒有生病或有其他健康問題等延期理由,穆漢就會為出生後第八天的男嬰舉行割禮。割禮進行期間,穆漢會致祝詞並宣告男嬰已實踐律法,接著男嬰的父母會致祝詞以表明自己的兒子已被納入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的契約,正式給男嬰起名。根據《聖經·創世紀》17章9-14節的記載,上帝吩咐亞伯蘭為自己、男性子孫和僕人都要行割禮為永久之契約。按中世紀猶太教口傳律法哈拉卡,沒有跟從割禮者會被視為有意犯(karet),會招致在上帝剪除的懲罰。對猶太人來說,為出生後第八天的男嬰舉行割禮有著神聖的特殊意義。

教育意識

黃種猶太人 黃種猶太人

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知識,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記憶訓練。猶太人在孩子剛會說話時就開始教他們讀《舊約》。猶太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所用。猶太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夠創造猶太人的未來、實現猶太人的夢想的 下一代。在猶太人看來,由於擔心孩子不明白而錯過教育機會,只是父母一種過分保護而已。

為了在孩子身上種下好種子,猶太人讓小孩子學習記憶。因此可以說,猶太兒童從一歲半就開始有意識地接受記憶訓練了。到了三四歲時,他們開始在私塾裡面學習。每個孩子剛走進教室都會受到大家熱烈鼓掌歡迎,以讓他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據說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孩子剛剛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將一滴蜂蜜灑在上面,然後讓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接著,母親會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歲時就開始完全的思考行為。那時候,大人會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拘泥於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與此同時,記憶訓練也在繼續。孩子到了五歲時就要記住全部《舊約》。《舊約》是一本大部頭經典,能全部記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建國曆程

建國前夕

猶太復國 猶太復國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居住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移民浪潮。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移民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移民。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建立國家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定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約旦河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20世紀60年代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20世紀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定。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地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20世紀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侵略,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貝魯特大屠殺,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定。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占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20世紀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飛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飛彈碎片擊中而喪命。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移民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移民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定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定(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定,然而在協定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定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定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定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鏇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民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挑釁性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定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薩走廊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攻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猶太文化

宗教信仰

猶太教(Judaism)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綜述:猶太語,舊稱挑筋教、藍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猶太教的成年禮在十二歲(女)與十三歲(男)。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後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和中國,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是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信了基督教的猶太人以色列一律不承認是猶太人)。

猶太教崇拜單一的主神 雅赫維(基督教中稱 耶和華),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

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經中的舊約全書部分,所謂七十士譯本。再後來猶太國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猶太教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哭牆),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

公元6世紀時,部分猶太學者將七十士譯本聖經整理,剔除其不是源於希伯來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分,將整理好的部分重新譯回希伯來文,成為猶太教的聖經。當然這個說法只是關於希伯來語聖經成書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與基督宗教和猶太教中常見的關於希伯來聖經的來源的說法不一致。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 由於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但已故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

猶太影響

猶太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起源於猶太教的兩個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

猶太人國家在公元79年被羅馬帝國摧毀後,一部分猶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混居,他們的宗教與阿拉伯人宗教類似, 猶太教的教義又認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來自同一祖先。在古蘭經中,也有很多和猶太教近似的方面。

基督宗教本身原來只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聖保羅仍然在猶大-撒馬利亞宣揚耶穌基督救贖,就是傳揚救贖給萬邦萬民,但幾乎獲得和耶穌同樣的下場,只是由於聖保羅是出生於小亞細亞的羅馬公民,所以倖免於處死被遣返回羅馬。他聖靈的啟示下要傳福音給外邦人聽。故此他在羅馬帝國中間的各民族中傳道,將基督教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大宗教。

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語言文字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聖的語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Aramaic)開始滲透進Judea地區的日常口語。到了公元前3世紀,大流散中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阿拉伯語)。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來語復活的人是1881年到達巴勒斯坦地區的Eliezer ben Yehuda。這是自從Tannaic時代之後希伯來語第一次恢復為猶太民族的母語。16個世紀以來的大多數時間中,這種語言都被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用語和猶太教經典的書面用語,此外僅僅有極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猶太人會使用希伯來語作為日常語言。長期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已改為使用當地的語言,同時也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方言或語言支系。其中,意第緒語(Yiddish)是由散居在中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用的語言,其中綜合了德語和猶太語言的元素;拉迪諾語(Ladino)則是由伊比利亞半島的賽法迪猶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語的影響。在經歷了猶太人大屠殺、從阿拉伯地區的撤離以及全球猶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後,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猶太語支系已大為衰退,例如:猶太-喬治亞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柏柏爾語、猶太-克里米亞韃靼語、猶太-馬拉雅拉姆語等。

目前在全球猶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為:英語、現代希伯來語和俄語。此外,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在猶太人群中有著較高的使用率

傳統節日

一、猶太新年(Rosh Has- hana) 猶太新年為猶太歷一年的開始,是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節日期間,教堂里吹起羊角號,取意與上帝通話,期望得到上帝的祝福。

二、贖罪日(YomKippur) 贖罪日是猶太新年後的第十天,是為了向上帝懺悔;請求寬恕。當天人們要禁食,併到教堂禱告、思過。

三、結茅節(又稱住棚節、收穫節)(Sukkot) 此節日是為紀念猶太教先祖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後,流落西奈40年期間住草棚的生活。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搭草棚,國防軍通常在特拉維夫市政廣場上舉辦坦克展覽。

四、誦經節(SimhatTorah) 猶太教徒誦讀猶太經典“To- rah”通常要一年時間,誦經節即為慶祝讀完“Torah”而設。教徒們要唱歌、跳舞、吃甜食。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是取下經卷,並拿在手中走7圈。

五、點燭節(也稱燈節)(Ha- nukah) 此節是為紀念馬卡比抗擊希臘侵略者的起義成功,猶太人重獲自由而設的。傳說猶太聖殿時期,聖殿中的7盞橄欖油燈常明不滅,但後因希臘侵略者的破壞而中斷。馬卡比起義勝利後,希望重新點燃油燈。人們找遍四周,只找到夠點一天的橄欖油,但這點兒橄欖油竟奇蹟般地點了8天,直到新橄欖成熟後,有新油續上。主要慶祝儀式是每天點燃一枝蠟燭。帶有9個燭座的燭台是專門為此節而設制的。其中,中間較高的一枝是為點燃其他8枝而設的。

六、普爾節(Purim) Purim意為抽籤。傳說一名惡官因痛恨曾得罪過他的一個猶太人而以抽籤方式確定了一個殺害所有猶太人的日子。後來,有一位做了王后的猶太女子巧妙周鏇,處死了惡官,拯救了猶太人。節日期間,劇院通常上演相關劇目。晚會上,人們常吃一種特殊的三角甜餅,這甜餅象徵惡官的耳朵或帽子。

七、逾越節(Pesah) 源於聖經《出埃及記》。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前,為使法老屈服,上帝越過猶太人門楣塗有羊血的家庭而殺死所有埃及人和牲畜的長子,迫使法老放以色列人跟隨摩西離開埃及,因而逾越節得以流傳下來。節日前,人們要清除家中所有的發酵麵食。節日期間,禁止出售和食用發酵食品,只能吃一種被稱為Matsa的死麵餅,以紀念猶太人出埃及時因時間緊迫而吃不上發酵麵餅的日子。

八、燔祭日(也稱大屠殺紀念日)(Holocaust Day) 該節是猶太歷尼散月27日,為紀念1933年至1945年間慘遭納粹殺害的600萬猶太人。節日期間,全世界的正統猶太教徒要禁食一天,家家點燃蠟燭,誦讀猶太經卷“卡迪什” 。在以色列國內,則要舉行集會或遊行,悼念受害者,慶祝猶太民族的生存。當天上午10時,全國鳴笛2分鐘,國民停止一切工作,並起立向死難者默哀。

九、陣亡將士紀念日(1DF MemorialDay) 此節日定在獨立日的前一天,為紀念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來在保衛國家安全的鬥爭中而獻身的國防軍將士而設。節日前一天晚8點,全國鳴笛1分鐘,國民起立默哀。次日上午11時,再次鳴笛 2分鐘。

十、獨立日(1ndependence Day) 為紀念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而設。節日的前一天晚上8點,以色列議會在耶路撒冷赫茨爾山舉行正式慶祝儀式。節日當天的活動有國防軍列隊遊行、舉行飛行表演、總統為外交團及優秀將士舉行招待會、國際聖經比賽及“以色列獎”頒獎儀式等。

十一、篝火節(Lag Ba- Omer) Lag Ba-Omer意為逾越節首日後的第33天。相傳猶太拉比阿奇瓦在此日組織猶太人從羅馬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後,點起篝火通知周圍村莊。猶太人從此點燃篝火以示紀念。

十二、耶路撒冷解放日(Jer-usalem Liberation Day) 是為紀念1967年以色列全部占領耶路撒冷而設立的節日。主要慶祝儀式於前一天日落時在西牆前舉行。儀式開始前,首先點起18枝蠟燭,以紀念在占領耶路撒冷城的戰鬥中犧牲的戰士,隨後是感恩儀式。

十三、五旬節(也稱豐收節) (Shavot) 逾越節首日後第49天,是紀念摩西獲得“十戒”的日子。這是一個歡樂的節日,人們要將家中用鮮花裝飾一新,節日的前一天晚上要吃豐盛的節日飯,要有牛奶和乳酪。節日當日要誦讀“十戒”經文。

十四、禁食節(Tesha B'Av) Tesha B'Av意為猶太歷阿夫月第9天。相傳兩次猶太聖殿被毀均在這個日子。猶太人以禁食紀念這一悲傷的日子。聖經無記此名,九日禁食,記念聖殿為尼布撒拉旦所毀,王下廿五8~9。--橄欖,無花果,萄葡成熟。

婚喪嫁娶

猶太人為了遵守猶太律法的約束,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這也構成了猶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請親朋好友 ,為其舉行割禮,即用刀子割損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禮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明文規定。猶太人將割禮視為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神聖的契約,不可違背。除非當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術,否則所有男孩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八天舉行割禮。行割禮後,父母同時要為新生兒取名,一般應包括一個希伯來語名字。另外,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應在入教時施行割禮,以表示與上帝立約。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后,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一般父母需要根據《托拉》的規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幣以贖回長子。這也是《聖經》《民數記》中規定的猶太人的重要教儀。

當男孩長到十三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又稱受誡禮。根據猶太教傳統,舉行過成年禮後的男子就被視為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類正式的宗教活動。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選擇在安息日於猶太會堂舉行,並有拉比負責儀式的進行。剛成年的男子應到講壇上去做“阿利亞"(即誦讀頌讚禱文)。從十九世紀起,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一般也為年滿十三歲的女孩舉行成年禮。

在猶太教看來,婚姻和繁衍後代是人的神聖義務,因此猶太教義鼓勵教徒結婚和多生多育。傳統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牽線的情況下有父母做主,經過男方下聘書、訂婚、婚禮等環節完成婚姻儀式。猶太人的婚禮也比較隆重,通常會在猶太會堂或露天(正統派)舉行。出席婚禮的人數一般與祈禱儀式一樣,應不少於十人,並要有兩位證婚人。婚禮上比較特別的儀式是由新郎踩碎一隻酒杯。據說這可能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也可能是為了提醒新人在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與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猶太教並不禁止人們離婚。只要雙方同意,並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離婚手續,簽發離婚書。在性關係方面,猶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經來後12天內與男子同房,這間接促進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進行性生活,從而達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禮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猶太人恪守簡樸的作風。一般人死後應在24小時內迅速下葬。葬禮上不準舉行任何獻祭,只能祈禱和誦經。關於埋葬方式,正統派反對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卻允許火葬。根據正統派教徒的習俗,葬禮上禁止使用鮮花和音樂等象徵歡樂的元素。猶太教主張喪葬從簡,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塊墓碑,前來弔唁或掃墓的人們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塊小石頭表示紀念。

非凡智慧

主要成就

相當於紅十字會的“紅大衛星會” 相當於紅十字會的“紅大衛星會”

猶太人人口雖僅有1600萬人,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2%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獲得機率遠高於其他各個民族, 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馮諾依曼等閃耀歷史的天才都出自這人數不多的民族。

主要原因

一、猶太人研究《塔木德》對智商有啟發的作用。

二、中世紀反猶的歐洲,禁止猶太人從事農業及在政府部門中任職,迫使猶太人從事高智商的商業和金融業,加上猶太人都在從事高智商的猶太人內部通婚加速了後代智商的提升。

三、猶太人在普遍反猶的環境中生存必須依靠智力,所以形成了猶太人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

四、德裔猶太人的平均智商高於普通猶太人,逃亡計畫:最聰明或是最富有的德系猶太人對逃亡,生存,審訊,大屠殺,迫害,納粹大屠殺,以及其他種族滅絕的威脅時有著更加充分的準備,因為他們:1)能夠負擔起移民費用;2)能夠判斷接下來需要做什麼;3)在國家間有著供他們逃走的社會和經濟契機。貧窮,疏遠和愚鈍的德系猶太人就只能等著被無情的拋棄。
五、疾病與高智商:德系猶太人被一大堆退行性疾病所折磨,那些疾病反而提升他們整體的智商。家族黑蒙性白痴,高雪氏症,尼曼匹克病,腦苷脂沉積病都是鞘脂儲存類疾病,有著雙份致病基因的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或致死。然而,僅有單份致病基因的人會加強了的突起生長,有助於加強腦細胞之間的連線。第二類德系猶太人的脂類儲存疾病很可能會刺激神經元在DNA修復基因的擴張。

判定方法

⒈正統派猶太教和保守派猶太教界定一個人是否屬猶太人的標準是要看其母親是否是猶太人(母親生下子女),如果其母親是猶太人無論她的子女是否信仰猶太教還是信仰基督教或者是無神論者她的子女也被承認為猶太人。該標準被以色列《回歸法》所採納。

⒉屬猶太教少數派的卡拉派(Karaism)界定方法剛好相反,卡拉派認為父親是猶太人他的子女就是猶太人。由於屬卡拉派的猶太人數量非常小,未來將有滅絕的可能。

⒊自由派和改革派認為,只要母親或者是父親有一方是猶太人並按照猶太人的風俗習慣來撫育子女,他們的子女就是猶太人。

標誌

大衛王之星是國際公認的猶太人標誌,在以色列沒有紅十字會,只有相當於紅十字會的紅大衛星會(Magen David Adom)。

反猶主義

1944年準備送到集中營的猶太婦女正在哭泣 1944年準備送到集中營的猶太婦女正在哭泣

反猶主義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猶太人控制所在國家的經濟命脈,在美國國徽上有一由十三顆星星組成代表美國最初13個州的一個六角形。一般認為這是一個偶然的標記,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標記是為了感謝海姆·所羅門(Haym Solomon)為美國獨立戰爭所提供的慷慨資助加入的,有人甚至認為所羅門本人設計了這個國徽。猶太人標誌“大衛王之星”也是六角形。正是這顆國徽上的大衛王之星觸動了反猶主義者敏感的神經,這顆在美國國徽上的大衛王之星成為反猶主義者眼中猶太人控制美國的證據,他們認為在歷屆的美國總統選舉中,誰更親以色列誰就會在猶太人支持下當選美國總統。在現今世界認為猶太人控制美國的觀點仍有市場。

歷史上

在歷史上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都有反猶的傳統。但也有對猶太人較為寬容的基督教國家及伊斯蘭教國家,對猶太人較寬容的基督教國家以波蘭為代表,對猶太人較寬容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奧斯曼帝國為代表,雖然巴耶塞特二世之後的蘇丹改變了巴耶塞特二世的親猶作風,但總的說來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的猶太人比生活在其他伊斯蘭教國家的猶太人受到較少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統反猶的基督教有較大的轉變,現今的天主教教會在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上轉好。甚至將其祈禱文中涉及猶太人的部分做出更正。

波斯在剛剛開始伊斯蘭化的時候(634 至1255年),猶太人要交特定的稅禁止猶太人攜帶武器,禁止騎馬,禁止猶太人在有關穆斯林的案件中作證,歷史發展波斯宗教人口由伊斯蘭教遜尼派占大多數轉變為伊斯蘭教什葉派占大多數的國家,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神學觀點認為異教徒是不潔的(阿拉伯語)生活在什葉派占統治地位的波斯猶太人(1502 至1925)就認為是不潔,誰接觸過猶太人誰就要進行宗教的潔淨儀式後才能進行祈禱,猶太人禁止用穆斯林的公共浴室,禁止下雨或下雪的時候外出,因為雨水或雪花會通過接觸猶太人而污染穆斯林。猶太人被強迫戴特定的帽子穿特定的服飾進行識別,羅馬尼亞旅行家歷史學家J. J. Benjamin寫到“在波斯,猶太人要買東西時禁止在商店裡接觸任何商品。如果商品被猶太人不經意接觸了,就認為該商品被猶太人所污染,無論貨主開個什麼價錢猶太人都必須把該商品買下”

反猶主義中的親猶太人事件

1492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驅逐境內的所有猶太人,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立刻派遣奧斯曼海軍到西班牙,把那些被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安全地送到奧斯曼帝國。巴耶塞特二世把猶太人安置在帝國各個省內,並向帝國各個省下達命令,帝國各個省要友好對待猶太人,禁止反猶,違者將處以死刑。其後,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寫信給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信中諷刺道:“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是個偉大的統治者,寧願自己貧窮也要把財富贈送給別人,我實在是太需要這些人才了。”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巴耶塞特二世想法的正確,這些被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技術帶進奧斯曼帝國,增強了奧斯曼帝國的國力,1493年西班牙裔猶太人在伊斯坦堡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第一台印刷機及建立印刷機構,並相繼出現了著名的猶太學者,如:Mordecai Comtino、Solomon ben Elijah Sharbi ha-Zahab、Shabbethai ben Malkiel Cohen和Menahem Tamar等。

二戰時

希特勒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在《我的奮鬥》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些觀點成了希特勒後來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企圖滅絕猶太人的理論依據。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透視:

1、歷史原由

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為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占巴勒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占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次慘遭失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還把余者全部趕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西歐當時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占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猶太人大屠殺 猶太人大屠殺

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衝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衝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上個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問題

在宗教上,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

3、現實的需要

1941年慘死烏克蘭街頭的猶太人 1941年慘死烏克蘭街頭的猶太人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德國,同時由於一戰的打壓,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畫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納粹統治者病態的心理

首先,納粹黨打著當時在德國流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宣揚德意志民族是優秀民族,把猶太民族視為劣等民族。為了蠱惑人心,欺騙德國廣大民眾,希特勒對這種種族歧視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周密的包裝。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會邏輯,斷章取義地摘取前人論述人口問題中的某些詞句,拼湊成一個種族優劣的理論,為把猶太人打入劣等人種製造理論依據。二是利用早就深植於德及奧人心中的反猶意識和宗教情結,大肆鼓吹“猶太瘟疫”的謬論。
經過希特勒的蓄意“嫁接”,使得這個理論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了。他利用歷史的宗教的因素,為其滅絕猶太人而創設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使得這一理論更加具有普遍的煽動性。希特勒一上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一整套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反猶滅猶政策,無疑得益於他這個荒謬絕倫的理論。其次,納粹黨還利用當時德國國內廣大民眾痛恨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轉移到猶太人身上。

在這四大原因中,現實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歷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結作為先導性條件,那么,即使現實再需要,也很難想像會達到如此瘋狂和殘忍的程度。只有當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為一體時,才產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滿血腥的驅動力。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社會各種相關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或者說是時事造就的。二戰期間,近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來自歷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這些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瘋狂的病態心理正是歷史成見、宗教情結和現實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瘋狂病態的心理推向了極端,從而引發了那場人類歷史的大悲劇。

猶太名人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

猶太人知名人士數量比較多,猶太人口總數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但根據統計從1901年到2004年間共有167名猶太人或具有猶太血統的人獲得諾貝爾獎, 占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的22%

宗教界

十二門徒、出賣耶穌的罪人—— 猶大

十二門徒——彼得

十二門徒——雅各

邊緣科學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然科學

偉大的科學巨匠,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

匈牙利籍著名空氣動力學、物理學家——馮·卡門

“核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

“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凝聚態物理學奠基人——列夫·朗道

學者風範,女性楷模——諾德

控制論之父——維納

二十世紀的數學巨人——約翰·馮·諾依曼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卡爾·薩根

法國大數學家,布爾巴基學派的創立者——韋伊

破解龐加萊猜想的俄國猶太數學家——佩雷爾曼

核科學女傑——梅特娜

諾貝爾物理學獎——尼爾斯·玻爾

植物學家——阿洛阿洛索思

醫生及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

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拉尼

有機硼化合物的開拓者——赫伯特·查爾斯·布朗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勒葦

發現合成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弗哈伯

繁茂的哥根廷花園的締造者——弗蘭克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吞噬細胞的權威,乳酸菌之父——梅契尼科夫

解剖學和病理學大師——亨勒

德國物理學家,電磁學之父——海因里希·赫茲(頻率的國際單位以赫茲命名)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 費曼

皮膚病學專家——卡波希

皮膚病學家,烏納瘤命名者——烏納

醫學家,夏姆伯格病命名者——夏姆伯格

皮膚病專家,拉沙藥膏創始人——拉沙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錢恩

鏈黴素的發現者——瓦克斯曼

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施溫格

美國科學家——菲李普曼

戴爾(Dell)電腦創始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

飛艇的實際發明人——大衛·舒華滋(在他接近成功時猝死,齊柏林伯爵向其後人買到技術)

直升飛機的發明人——亨利·斐納

CDMA之母——海蒂拉瑪

文學界

十七世紀哲學家,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巴魯赫·斯賓諾莎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卡爾·馬克思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海涅

十九世紀的大批評家——勃蘭兌斯

二十世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

國際法學“權力政治學派”創製者,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大師——漢斯·摩根索

最初的獨白者——施尼茨勒

美國史上最成功並且最有聲望的藝術家之一——芭芭拉·史翠珊

小說藝術的偉大革新者——普魯斯特

以色列當代詩人——尤里·基維·格林伯格

“作家的作家”——斯坦因

享譽世界的大文學家——茨威格

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卡夫卡

用歷史彈奏時代的最強音——弗希特萬格

《聖經》哺育的文學天才——阿格農

制訂“機器人三定律”的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

河堤上的哲人——帕斯捷爾納克

大“記者”作家——愛倫堡

猶太作家——沙隆-阿里奇姆

早期希伯來文詩人——哈伊姆·納赫曼·比亞利克( Chain Nachman Bialik)

猶太詩人——亞伯拉罕.馬普

異化青年的“守望者”——塞林格

小題材作品大師——艾興格

作家——肖洛姆·阿萊漢姆(Sholom Alechem)

最有資格代表時代的美國作家——梅勒

“黑色幽默”文學的第一人——海勒

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文學的一顆彗星,女作家——戈迪默

“垮掉的一代”衝浪人,垮掉派領袖——金斯伯格

詩人沉思者——布羅茨基

《黑色的星期天》(又名:憂鬱的星期天)作者——魯蘭斯·查理斯

《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商業界

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娛樂界

好萊塢大導演史匹柏

美國著名喜劇導演伍迪·艾倫

奧斯卡最佳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好萊塢“常青樹”梅麗爾·斯特里普

兩屆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

奧斯卡影后娜塔麗·波特曼

好萊塢影星——詹姆斯·弗蘭科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

美國流行男歌手Adam Mitchel Lambert

美國女演員瑪麗蓮·夢露

美國女演員凱特·戴琳斯

以色列女演員蓋爾·加朵

人種分類導航

人種也稱種族,在生物學上,人類各種族都同屬於一個物種,即智人。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徵的人類群體。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族群人口學人權人屬
人類學人類起源人類行為各國人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