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盜巴拉巴》

《大盜巴拉巴》

是小說集。包括長篇小說《侏儒》(1944)、《大盜巴拉巴》(1950)和短篇小說集《邪惡故事》(1924)等。在這些作品中,作家諷刺和抨擊了法西斯的暴力政策和野蠻行徑,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信息

《大盜巴拉巴》大盜巴拉巴
是小說集。包括長篇小說《侏儒》(1944)、《大盜巴拉巴》(1950)和短篇小說集《邪惡故事》(1924)等。在這些作品中,作家諷刺和抨擊了法西斯的暴力政策和野蠻行徑,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 。

內容概述

在母腹中就倍受咒詛的巴拉巴,從未體會過愛的溫暖。母親因受輪暴而產 下他,關於他的到來,似乎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及至面臨親生父親那幾近致命 的一刀,巴拉巴的個性有了更截然的轉變,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將自 己的生父拋下懸堐,從此帶著那道無法消失的傷疤,巴拉巴用冷漠、爭鬥來回 應這個世界。
在這樣背景生存的巴拉巴,內心有著說不盡的無奈和仇恨,而在他臉上那 明顯的疤痕,更不斷的提醒他殘酷且悲涼的痛楚。正因如此,所以當耶穌對眾 人說:「放了巴拉巴,釘死我吧!」的時刻,令巴拉巴感到十分的困惑,不管 是否是因眾人要求而決定開釋他,畢竟那時候,該上十字架的人是他,而那被 稱為聖子的人竟願意成為帶罪羔羊,用自己的死換回巴拉巴的自由。除了幾年 前被他玩弄過的那位兔唇姑娘以外,就再也沒有人願意如此的為他犧牲,對於 目睹耶穌釘十字架全程過程的巴拉巴而言,這樣的震撼久久無法平復。
雖然許多人認為耶穌是為眾人死,但對當時的巴拉巴來說,耶穌是代替他 釘上十字架,正如書上所言:巴拉巴比任何人更接近於耶穌。至於對巴拉巴本 身,這樣犧牲的愛他還是頭一回見到,於是就在他不想去承認,卻又不得不承 認的事實中,開始了他對信仰一連串的質疑和追尋。

作者簡介

《大盜巴拉巴》拉格奎斯特
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苦悶》;劇本《瘋人院裡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1951年,“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拉格奎斯特於1891 年5 月23 日出生在瑞典斯莫蘭省維克舍鎮一個勞動者的家庭里,父親是鐵路局的職員。1910年,拉格奎斯特進入烏普薩拉大學攻讀藝術史。三年,他突然離開學校,前往巴黎。在巴黎,他和當時的立體主義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當年他回到瑞典,發表了他那篇名為《文學的藝術與繪畫的藝術》的專論。在文中,他大膽地抨擊了當時文壇的衰微不振,認為"作家的任務是要從藝術家的觀點來闡明他的時代",來"表達透露出這個時代的思想和情感"。這篇專論可以說是一篇現代主義的文學宣言。拉格奎斯特的創作在一開始便有表現特徵,他所追求的是主題的偉大與象徵。他早年的詩集和劇本,如《苦悶》(1916)和《天堂里的秘密》(1919),充滿了對生活的恐懼與悲觀情緒,力圖通過人與生活的抗爭來表現人的偉大與高貴。二十年代後,他的悲觀主義逐漸被積極的世界觀所代替,1927 年出版的散文集《征服生活》,表現出他對人類充滿了信心,繼續對人的生存狀況作形而上的思考,主張用人來對抗野蠻,並對西方傳統的文化信仰提出懷疑。拉格奎斯特一生致力於寫人類的善與惡這個主題。在1933 年寫的劇本《絞刑吏》一書中,他借批判中世紀宣揚的善來自惡、暴力、殘忍和血腥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的荒謬思想,對法西斯分子發動戰爭作了無情揭露。在《侏儒》(1944)一書中,他批判集惡行於一身的侏儒,歌頌美好的事物。這些作品問世,極大地提高了拉格奎斯特在國際文壇上的聲望。5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第三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幾乎全都和上帝的形象、"神"的價值,以及使人具有信仰的可能性有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長篇小說《巴拉巴》(1950)。
拉格奎斯特從1946 年起開始成為諾貝文學獎的候選人,那年他首度為幾位他在瑞典文學院裡的同行們所推薦。那時他剛剛完成長篇小說《巴拉巴》,這部小說一上市,立刻被譯成好幾國文字。本來在瑞典國內就頗具名聲的拉格奎斯特,此時,他的聲譽越來越大,這對於拉格奎斯特在次年獲獎是極其有利的。事實也是如此,在支持拉格奎斯特獲獎的聲援力量中,不僅有北歐四國的文學團體,還有幾位頗有世界聲望的其他國家的著名作家。比如:法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法國莫瑞亞訶、英國的邱吉爾、冰島的拉克斯內斯等,拉格奎斯特獲獎還有一個有利因素,是他的一名具有威協性的強勁對手,不幸於1951 年去世,這位對手的名字叫西開里雅諾斯。這位著名的希臘詩人被希臘人民譽為“新希臘的品達”。品達即品達羅斯,是古希臘合唱琴歌的職業詩人,是“競技勝利者頌”這種詩體的創造者,希臘人民把西開里雅諾斯比作是“新希臘品達”。足見他在人民心目與詩壇上的地位。他無疑是1951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激烈競爭者之一。遺憾的是,他於評獎前與世長辭了。拉格奎斯特早在1940 便已調入瑞典文學院。學院不須選聘專家撰寫一份特別的研究報告,因為他的資歷和成就他的同事們實在太清楚了。人們猜想,他的獲獎一定很順利地過關。瑞典學院以“由於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的評價,將1951 年文學獎的“桂冠”戴到了這位“現代古典主義巨人”的頭上。

精彩片斷

追尋之路(一)
巴拉巴死裡逃生後,巧遇了多年前他曾侵犯過的兔唇姑娘,一位單純又善良的女孩,她幫助過受傷的巴拉巴,又替他掩護,並懷了巴拉巴的孩子。然 而就在巴拉巴棄她而去的時候,可憐的女孩也被狠心的父親趕出家門,且在父 親的咒詛下產下一名死胎,悲涼的命運竟發生在如此無助、瘦弱的女子身上。 可是當二人再度重逢的時候,善良的她並未仇視巴拉巴,反而與他談論那「彼 此相愛」的基督信仰,在往後的幾天裡,巴拉巴目睹兔唇姑娘不畏羞恥,用她 那不清楚的言語,在基督徒的聚會中挺身作見證,並在被人誣告「妖言惑眾」 時,仍不懼生死,勇敢的為基督作見證,即使如雨的石頭不斷的落下,瘦弱的 她竟如此堅強,彷佛擁有一種無可致疑的力量,巴拉巴見到她在咽下最後一口 氣前,仍不斷的乎求主名,不斷的想替主作見證,此情此景在巴拉巴心中,成 為無法磨滅的記憶。

追尋之路(二)
爾後,在賽普勒斯銅礦里和巴拉巴終日銬在一起的奴隸-沙哈,亦是一位 基督的追隨者,他常拉著巴拉巴,要他一再的敘述耶穌當日釘十字架以及復活 的情景,並在巴拉巴的要求下,在巴拉巴的奴隸圓牌上刻下和自己一樣的符號 ---基督耶穌,曾有一度巴拉巴也跟著沙哈一同跪下禱告,向那位為它釘十字架 的聖子禱告,直到一天被殘酷的監工發現,並毒打他們一頓之後,巴拉巴就再 也不願禱告了,因為他仍在質疑,質疑那位向奴隸般死去的人竟是救世主?而 他竟要因為向祂禱告而受苦。
後來沙哈和巴拉巴奇蹟似的從必死 無疑的礦坑中,轉調羅馬總督家為奴, 興奮莫名的沙哈直覺得是基督的恩典,然而沙哈所以為的天國竟也是他踏上殉 道之路的開始。因為羅馬總督發現沙哈與巴拉巴是基督徒,是西澤的背叛者, 於是將二人帶至面前詢問,沙哈堅決肯定的表白自己是屬於基督,是基督的奴 仆,但巴拉巴否認了,他說他不信 神。在當時宗教迫害的年代,可想而知, 忠貞的沙哈當然逃不過釘十字架的命運。於是巴拉巴又再一次的目睹另一位 基督見證人死亡的過程。

追尋之路(三)
由於巴拉巴曾順從總督抹掉了自己的信仰,因此深得總督的喜愛。於是當 總督卸職回羅馬時,便帶著巴拉巴。在絢爛繁華的羅馬城中,曾有一次巴拉巴 迷失了路,在摸黑回到奴隸地窖時,他忽然間「感到被刮掉的"基督耶穌"向火 焰般灼烤著他的喘息的胸口」。就在當天夜裡,他夢見沙哈正為他禱告,頓時 間,巴拉巴百感交集,淚水湧上了他那歷經滄桑的老眼。
自 此之後,巴拉巴努力地想在奴隸群中尋找基督徒的存在,總算在細心尋 覓下,發現了基督徒的蹤跡,並在一天夜裡溜出府宅,想去參與他們的聚會。 怎之在秘密的猶太人墓窖中,巴拉巴四處找不著任何人的蹤跡,在黑暗中,孤 獨不斷地向他襲擊而來,徘徊無助的巴拉巴,腦海中不斷的浮現「彼此相愛」 的聚會情景。
而在當天夜裡,羅馬皇帝尼羅為緝捕基督徒,縱火焚城並藉機嫁禍給基督 徒,此時,對信仰仍懵懂的巴拉巴,聽見街上有人喊「是基督徒放的火」時, 忽然間他拚命地抓起一截又一截的木條,點燃投進其它房屋,因為他想要盡一 己之力,來幫助那位曾為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主。
經 過那夜大火後,眾多基督徒被迫下監,其中也包括了巴拉巴。而在獄中, 他遇見了使徒彼得,一未曾經在多年前和他有一面之緣的耶穌門徒。當彼得得 知巴拉巴縱火的原因後,誠懇親切的告訴他:「我們的主是愛」!於是在等待 受刑的日子裡,沉默的巴拉巴在一旁聽著這群基督徒唱詩、讚美、禱告、以及 談論著將面臨的「永生」,而他也不斷的思考、回憶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就在巴拉巴斷氣前的一刻,他吐出了一句話:「我把靈魂交給你了。」後, 便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愛與接納
在 小說中不斷的呈現愛與接納這兩個主題。從一開始,基督為了救贖世人, 用祂犧牲不悔的愛,上了十字架。這樣的行為,開始了在仇恨中成長的巴拉巴, 追尋信仰的動機。而當巴拉巴嘗試的去接觸部分基督徒時,卻得不到完全的接 納,因為他們將他視為是間接殺害耶穌的兇手。也因此心痛的巴拉巴,便開始 質疑這份「彼此相愛」的信仰的真實性。
另一位主角-兔唇姑娘,想當然爾,必是一位從小遭受歧視的悲劇女子, 可是她願意毫無保留的照顧受傷逃亡的巴拉巴,只為了他曾開玩笑似的對她說 過:「我愛妳」這三個字;更令人驚訝的是:瘦弱的她,竟願意因愛她的主, 而踏上殉道之路,只為了當初那位人人尊敬的耶穌,曾經溫柔地向她說話,並 摸了她那自小被人嘲笑的兔唇,被慈愛主完全接納的她,便心甘情願地用自己 的生命來見證基督信仰。
而沙哈,在巴拉巴不願禱告之後,仍不斷的關心他,甚至在沙哈苦苦地向 監工哀求下,巴拉巴才得以逃出會致命的賽普勒斯銅礦,沙哈真誠的愛和關懷 ,溫暖了冷酷的巴拉巴,也因著如此,在多年後,當巴拉巴夢見沙哈正為他禱 告的情景,第一次流下感動的淚水,並願意再次去尋找這份信仰。
小說最後在監獄中的描述,使徒彼得並不因巴拉巴錯誤的縱火,而和他撇 清關係,反而親切的與他促膝長談。而至於「永生」這個巴拉巴不斷尋找的課 題,就在他斷氣前,期待被主接納的時刻里,找到了答案。
因著愛與接納,基督得以完成祂的使命;因著愛與接納,瘦弱的女子得以 變的剛強,因著愛與接納,仇恨之心得以被融化;更因著愛與接納,永生才得 以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