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

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 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英語:The Republic of Austria),簡稱奧地利(Austria),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國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83855平方千米。 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的列強也是德意志境內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官方語言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半議會的代議民主制國家。 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同時自195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55年宣布永久中立,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歐元。奧地利地處歐洲大陸東西走向的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輝煌的音樂藝術。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維也納皇宮維也納皇宮

根據考古發現,奧地利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羅馬以前,有多個凱爾特人的部落在此地區活動。其後羅馬帝國占領了凱爾特王國諾里庫姆並設立為行省。

羅馬帝國衰落後奧地利曾先後被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占據。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爾卑斯地區遷移,占據了現今奧地利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建立了卡拉塔尼亞王國。

公元788年查理曼征服了該地區,鼓勵拓殖,並引進了基督教。查理曼之後,包括奧地利地區在內的東法蘭克由巴本堡王朝繼承。奧地利自此開始直到普奧戰爭都是德國的一部分,著名的莫扎特、貝多芬均在德奧都居住過。該地區被稱為“marchia Orientalis”(“東方邊疆領”之意),976年被贈予巴本堡的利奧波德。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996年,當時寫作Ostarrîchi,用以表示巴本堡王朝的邊疆領地區。1156年的小特權將奧地利升格為公國;1192年巴本堡王朝又獲得了施蒂利亞公國。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後,巴本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但1278年在邊疆領之戰中奧托卡二世敗於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止,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14、15世紀積極擴張領土。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奧斯曼帝國未有占領的匈牙利,兩大帝國之間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9月12日的維也納之戰中奧地利聯合來自波蘭的援軍將圍困維也納兩個月之久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擊敗。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中西部擴張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隨後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導致1699年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奧地利獲取匈牙利全境。從此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復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

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開始了與普魯士之間長期的爭奪德意志地區霸權的鬥爭。同時奧地利也先後夥同普魯士及俄羅斯兩次參與瓜分波蘭(第一次和第三次)。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係統等;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間的11個月稱為“德意志奧地利”),並被禁止與德國(即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合併。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後,奧地利被同盟國和蘇軍分別占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占領奧地利的各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並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並於1995年加入歐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區。

行政區劃

區劃

奧地利 行政區劃奧地利 行政區劃

全國劃為9個州,它們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泰爾馬克、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首都

維也納(Vienna)是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第三個聯合國城市。也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更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人口175.74萬(2012年12月31日)。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1月1日,奧地利總人口為850.485萬,約20%的人口集中在維也納。奧地利華人主要分布在維也納、格拉茨和薩爾茨堡等大城市。

民族

全國人口中,奧地利民族占88.8%,非奧地利民族占11.2%,其中德 國人占1.5%,波赫人占1.1%,,土耳其人占1 %,塞爾維亞人占1 %。

中國對奧地利移民潮始於上世紀70年代,奧地利約有3萬華人。奧地利華僑僑領估計在奧華人90%從事餐飲業。據2012年5月奧地利《新聞報》報導,奧地利的第一家中餐館誕生於1940年,已發展到約1200家。

概述

奧地利奧地利

位於歐洲的正中位置, 她又被稱為歐洲的心臟和連線西東的十字路口。 山巒疊嶂的國土,江河之畔的國家奧地利國歌中這樣唱到奧地利是高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復蓋了該國三分之二的面積,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地理

環境氣候

奧地利奧地利

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是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阿爾卑斯山復蓋了奧地利大部分國土,對奧地利的不同氣候狀況起著決定性作用。阿爾卑斯山北端大多屬於中歐氣候,即在宜人的夏季也會有降雨。南阿爾卑斯山在克恩滕,屬地中海型氣候,溫暖少雨。阿爾卑斯山本身則夏熱冬冷且多雪。奧地利東部屬大陸型氣候,布爾根蘭受潘諾尼亞平原(Panonian Plain)影響,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州、克恩頓州、上奧地利州、下奧地利州、薩爾茨堡州、施蒂利亞州、蒂羅爾州、福拉爾貝格州、維也納州。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國家象徵

國旗

奧地利國旗奧地利國旗

奧地利國旗呈長方形,

長與寬之比為3∶2。從上到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地利大公國時期,據說當參考資料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

奧地利國徽奧地利國徽

奧地利國徽的中心圖案是一隻姿態高貴的黑色奧地利雄鷹,以雄鷹作為奧地利國徽已有900年歷史。在14世紀奧地利採用的是拜占庭式的雙頭鷹圖案,雄鷹舒伸的雙翅象徵著要將國家的安全置於其羽翼之下。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新政府決定採用德國腓特烈二世的獨頭雄鷹圖案作為國徽。 雄鷹頭頂的三垛璧形金冠與雙爪上的鐮刀、錘子分別代表國民中的中產階級、農民和工人。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象徵主權的雄鷹圖案被取消。1945年,隨著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奧地利解放,獨頭鷹再次出現在國徽中,鷹爪上增添的掙斷的鎖鏈,是紀念奧地利擺脫德國統治,重獲自由,同時在鷹的胸部還增添了奧地利國旗的盾形圖案。

國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群山巍峨,江河浩蕩,尖塔高聳,禾苗滿望,鐵錘揮舞,前程無量。

你是偉大子孫的祖國,你是善良人民的故鄉,奧地利聲名遠揚。

頑強戰鬥,踴躍爭先,你是一顆堅強的心,跳躍在大陸中間。

你誕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奧地利久經考驗。

闊步向前,自由無礙,勇敢地跨進新時代,愉快地勞動,相信未來。

政治

政府

自2008年上台以來,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甦,保持社會穩定,贏得多數選民的認可。2010年,聯合執政的兩黨表現出較強的大局意識,力避正面衝突或矛盾公開化,執政基礎進一步穩固。聯邦總理維爾納·法伊曼地位鞏固。

政體

實行聯邦制和議會民主制下的總理負責制。

憲法

現行憲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總理為政府首腦。

議會

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權將國民議會通過的法律提案駁回,但如國民議會堅持原案,聯邦議會不得再提異議。國民議會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共62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議長由各州多數黨議員輪流擔任,任期半年。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

政黨

(1)奧地利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執政黨。1889年成立。1919~1920年執政,1934年被取締。1945年改名為社會黨,1991年改為現名。主席維爾納·法伊曼。

(2)奧地利人民黨(Ö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執政黨。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會黨,1945年改為現名。主席麥可·施平德萊格爾(Michael Spindelegger)。

(3)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在野黨。1955年成立,前身是“獨立者聯盟”,曾於1983~1986年和社會黨組成聯合政府。2000年2月與人民黨聯合執政,2005年黨內發生分裂後失去執政地位。主席海因茨-克里斯蒂安·斯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

(4)奧地利未來聯盟(Bündnis Zukunft Österreich)。在野黨。2005年4月4日因自由黨內部發生分裂而成立,自由黨所有內閣成員和絕大多數議員加入該黨,並與人民黨聯合執政至2007年1月。主席約瑟夫·布赫爾(Josef Bucher)。

(5)綠黨(Die Grünen):在野黨。前身是“綠色和平組織”。1986年成立。聯邦發言人(主席)埃娃·格拉維施尼克(Eva Glawischnig)。

司法機構

全國有三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審理涉及憲法、特別是地方與聯邦政府糾紛的案件,院長卡爾·科里內克(Karl Korinek);行政法院,審理涉及官方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糾紛案件,院長克萊蒙斯·雅伯倫納(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審理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長約翰·雷舒特(Johann Rzeszut)。

政要

總統海因茨·菲舍爾。1938年10月9日生於格拉茨市。1971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1975年起先後任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聯邦科研部長,1990年、1996年和1999年三次當選國民議會議長。2002年12月起任國民議會第二議長。2004年4月25日當選聯邦總統,7月8日就任。2010年4月25日再次當選。

總理維爾納·法伊曼。1960年5月4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法律專業畢業。先後任奧“社會主義青年”維也納市主席、中央儲蓄銀行法律顧問、維也納租房者聯合會主席,維也納市住房和城建局局長等職。1985年至1994年任維也納市議會議員。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奧交通、創新和技術部長。2008年8月出任社民黨主席。9月28日作為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在奧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12月2日出任社民黨與人民黨大聯合政府總理。

軍事

1955年9月,奧地利頒布《國防法》,創建聯邦軍。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安全決策機構,是聯邦政府在外交、安全和國防事務上的總諮詢機構,由聯邦總理、副總理、外交、國防、內政、法務部長及議會各議會黨團代表等17名有表決權的正式成員組成,聯邦總理任主席,聯邦軍總參謀長列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平時由聯邦政府授權國防部長對聯邦軍行使指揮權。總參謀長是國防部長的最高軍事顧問,代表國防部長對奧軍境內外行動實施指揮。聯合作戰司令部是戰略級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地面和空中部隊。

奧長期奉行中立政策。自1995年加入歐盟後,積極參與歐盟共同防務建設。自1996年起,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奧軍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個月。截止至2013年,地面部隊現有兵力3.5萬人。下設特種部隊司令部、憲兵司令部、9個軍區司令部、2個步兵旅、2個裝機步旅和1個指揮支援營。空中部隊現有兵力6700人,下設空中監視司令部和空中支援司令部。

主要裝備:殲擊機23架、直升機78架、防空飛彈76套、高炮74門。

2010年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79.7億歐元,占聯邦財政總預算支出的11.26%。

外交

概況

2004年,奧對外關係發展平穩。奧堅持以歐盟為外交依託,積極推動歐盟深化和東擴,大力鞏固和發展與中東歐國家關係。5月歐盟東擴後,奧從昔日冷戰前沿和歐盟東部邊界轉而成為歐洲的中心地帶。如今奧外交已更多地與歐盟整體外交聯繫在一起,在國際事務中,尤其在事關奧和歐盟整體利益問題上,須與歐盟協調一致。奧積極尋求加強與中東歐鄰國的關係,推動開展與東歐鄰國的區域合作,維護該地區的穩定,為本國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此外。奧還積極拓展與美、俄、中等大國關係。奧主張歐盟與美消除分歧,建立新型的平等夥伴關係。同時,奧還積極推動歐盟與俄發展長期穩定的戰略夥伴關係。

國際立場

關於歐盟一體化問題。認為歐盟應加強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建設,儘快建立歐盟獨立安全防務體系,加強歐洲在面臨局部衝突時的干預能力。歐盟應提高決策和行動能力,制定統一憲法,並最終成為高度一體化的聯邦。強調大小成員國應一律平等,中小國家只有結成利益共同體才能更有效地維護各自在聯盟內的利益。主張歐盟各機構間權力平衡,維持歐盟輪值主席制,各新老成員國在歐盟委員會擁有一個表決席位。

關於歐盟東擴問題。認為歐盟東擴將長久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對維護和促進歐盟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東擴將進一步增強歐盟綜合實力,擴大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歐盟還應向東歐、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擴大。東擴將使奧安全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也將給奧帶來經濟利益。

關於中東問題。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關係到地區穩定乃至世界和平,只要中東問題存在,恐怖主義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中東問題應以談判方式解決,以巴分別建國、和平相處是解決巴以問題的唯一途徑,“土地換和平”原則應予以堅持。支持美、俄、歐盟和聯合國四方為解決中東問題所做的努力,認為應推動實現中東“路線圖”計畫。

關於反恐問題。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世界各國應共同努力加強反恐,聯合國應在國際反恐鬥爭中承擔領導責任。但同時認為,應防止以反恐為名侵犯民主權利。主張將反恐防恐與維護人權相結合,積極培養共同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

奧中關係

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把加強同奧地利在內的西歐國家的合作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擴大。1984年4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訪奧,這是兩國建交以來中國外長首次訪奧。1985年9月,奧地利總統基希施萊格訪華,其是首位訪華的奧地利總統。

90年代,兩國關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發展加快。1991年10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對奧進行正式訪問。1992年1月,奧國民議會議長菲舍爾訪華。1993年4月,弗拉尼茨基作為中奧關係史上第一位奧地利總理訪華。1994年1月和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訪奧。1995年9月,奧總統克萊斯蒂爾訪華。1996年9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奧。10月,奧總理弗拉尼茨基再度訪華。1997年3月,奧國民議會議長菲舍爾第二次訪華。1998年3月,奧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許塞爾訪華。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丁關根訪奧。1999年3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奧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奧,成為中奧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又一高潮。

2001年5月,雙方隆重慶祝了中奧建交30周年,奧總統克萊斯蒂爾第二次訪華。2002年7月,外交部長唐家璇訪奧。8月,奧聯邦議會議長比林格訪華。9月,朱鎔基總理訪奧。2003年1月,最高法院院長肖揚訪奧。4月,奧聯邦議會副議長哈塞爾巴赫女士訪華。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組織部部長賀國強訪奧。11月,奧外長費雷羅-瓦爾德納、聯邦議會議長阿格爾和奧社會保障部部長豪普特相繼訪華。2004年7月和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相繼訪奧。7月和11月,奧國民議會第二議長普拉默和副總理兼交通、創新和科技部長戈爾巴赫分別訪華。2005年4月,應溫家寶總理邀請,奧總理許塞爾對華進行正式訪問。10月,奧國民議會議長科爾訪華。2006年,2月,應奧外長普拉斯尼克邀請,李肇星外長對奧進行正式訪問。5月,兩國外長就中奧建交35周年互致賀電。2007年1月,應奧政府邀請,華建敏國務委員對奧進行正式訪問。7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應奧聯邦議會邀請訪奧。4月,奧聯邦議會副議長哈澤爾巴赫訪華。8月,應全國對外友協邀請,奧聯邦議會議長埃爾利茨率奧中友協高級代表團訪華。11月,奧農林、環境與水利部長普呂爾應農業部邀請訪華。2007年,奧議會奧中議員小組和全國人大中奧議員友好小組相繼成立。2009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奧地利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2011年5月6日,奧地利總理維爾納·法伊曼訪華。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奧地利進行國事訪問。

經濟

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2840億歐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100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

貨幣名稱:歐元(EURO),1歐元=100分(截止2013年12月17日,1歐元=8.3625人民幣元,1歐元=1.3774美元)

通貨膨脹率:1.9%

失業率:4.5%

資源

礦產主要有石墨、鎂、褐煤、鐵、石油、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復蓋率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

工業

2009年工業產值1135.7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5%。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製造、化工、採礦、電子和汽車發動機製造等。2009年工業從業人員40.2萬

200720082009

鐵礦215.2203.3200.2

石油85.394.299.8

天然氣18.315.415.9

(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2010年奧地利統計年鑑和奧地利聯邦商會網站)

農林業

2010年農林業產值為39.6億歐元,同比增長4.4%,農林業從業人數52萬。2

007年有可耕地138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16.4%。牧場145萬公頃(1986年),占17.2%。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自給有餘。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720082009

小麥和黑麥151.4153.5181.7

玉米174.6199.5244

馬鈴薯65.566.975.7

豬牛存欄數(單位:萬頭):

200720082009

豬328.6306.4313.7

牛200.0199.7202.6

(資料來源:2009年奧地利統計年鑑和奧地利經濟研究所官方網站台)

旅遊業

旅遊業發達。2010年接待遊客3339萬人次,其中外國遊客2200萬人次。全國有各類旅館65600家,共有床位105.1萬張。外國遊客主要來自德國、荷蘭、瑞士、丹麥、英國和義大利等國。(資料來源:奧地利統計局網站)

交通運輸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部,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

鐵路:全國鐵路總長5702公里。2009年客運量2.397億人次,貨運量約1億噸。

公路:全國各類公路總長約10.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2112公里。2009年貨運量3.36億噸。

水運:多瑙河航線長350公里。共有客船331艘,貨船142艘。2009年多瑙河貨運量932.2萬噸。

空運:奧地利航空公司、蒂羅爾航空公司和勞達航空公司共同組成AUA集團,有80架飛機,飛往120個目的地。全國有6個機場,主要國際機場是維也納施威夏特機場。2009年奧地利全國民用航空客運量2265萬人次,貨運量20.9萬噸。

(資料來源:奧地利2010年統計年鑑、奧地利統計局網站、奧地利聯邦交通、創新和技術部官方網站和奧地利航空集團網站。)

財政金融

2008年至2010年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200820092010

支出740774707

收入644639576

赤字96135131

2009年,國債1687.2億歐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9%。

(資料來源:奧地利聯邦財政部官方網站)

對外貿易

外貿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200820092010

進口額11919781134

出口額11739421092

差額-18-36-42

(資料來源:2010年奧地利統計年鑑)

主要出口產品是機械、鋼鐵、原料、食品、工業半製成品和製成品。進口主要是原料、機械、食品以及初加工產品和工業製成品。

對外投資

1991年成立“東西方基金”,鼓勵到東歐國家投資,政府擔保風險。2009年奧在國外直接投資額27.1億歐元,主要投資對象國是德國、土耳其、比利時。

發展援助

2003年發展援助額4.45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發展援助的重點是農業、水力、衛生、能源、基礎設施、職業培訓、科學合作和提供獎學金等。

外國資本

2009年外國在奧直接投資額為50.8億歐元。主要投資來源國是德國、盧森堡、荷蘭和匈牙利。

人民生活

實行全國社會保險和救濟制度,主要有醫療、失業、養老和事故四大類保險。2009年人均國民收入33061歐元,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2910歐元,每千人擁有小汽車522輛;全國共有專業醫生38313,醫院267家,病床65544張。

文化

新聞出版

2000年 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準報》、《薩爾茨堡訊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誌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訊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訊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藝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風俗

奧地利商人相當正式、嚴肅,與奧接洽商務時宜穿西裝。與奧地利人通信,務必正確無誤的冠上他的頭銜--如把董事長錯寫成總經理,交易必定告吹,如果他的名片上有好幾個頭銜,務必弄清楚,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另外還可加上博士、教授、工程師……等學術頭銜。拜會公私單位均必須先訂約會,參加商業會談,必須準時,見面及分手時,切記與每個人親切握手。如應邀午餐,不宜搶著付帳,但最好能找機會回請一餐午飯。若應邀晚餐及餐後聽歌劇、看戲……則無須要回請。一束花去。最好能事先充實古典音樂素養及滑雪常識。每年的2月-4月,9月-11月最宜往訪,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二周不宜,至於7月、8月則因是渡假節,也不適宜。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誌。"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名勝

奧地利奧地利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奧地利奧地利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奧地利奧地利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裡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裡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鬱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布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遊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遊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裡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闢為博物館。

奧地利奧地利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裡,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裡闢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髮。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朱古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奧地利融雪淹沒公園造奇景:水下橋樑清晰可見奧地利融雪淹沒公園造奇景:水下橋樑清晰可見

維也納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於維也納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鏇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鐘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奧地利奧地利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利薩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占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現在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后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占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裡。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裡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歷史名人

奧地利奧地利

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

1773年 沃爾夫岡·莫扎特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鏇律純樸優美,織體乾淨細緻,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父親是維也納近郊的一所國小的校長,有19個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

1811年 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國小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讚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于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鏇律。他很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現在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奧地利奧地利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鏇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史蒂芬·茨威格(stephe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鬥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緻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奧地利奧地利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1856年 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又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衝突。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 《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 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 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約瑟夫.海頓

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

1732年 約瑟夫.海頓出生

離開匈牙利邊境不遠的地方有一條萊塔(Leitha)河,河畔有一座小小的奧地利村落,名叫羅勞(Rohrau)。在這個村的教堂日誌上記載著,1732年4月1日弗蘭希斯庫斯•約瑟夫斯•海頓(FranziskusJosephusHaiden)出生在這裡。在一本1778年出版的簡短自傳里,海頓把自己的生日寫成3月31日。後來,傳記作家問及這件前後矛盾的事情的原由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在4月1日,我父親在家庭日誌上也是這樣記錄的,但是我的弟弟米歇爾(Michael)斷言我生在3月31日,因為他不願意聽人家說我是愚人節出生的。”海頓的名字也有各種拼法,這些拼法直至今日還在當地廣泛流傳。

羅勞周邊的地區因這個村落而得名羅勞,在上個世紀時一共有65戶人家,在海頓的少年時代也許是那么多戶人家。整個村落坐落在一塊沼澤地上,被波爾(Pohl)稱作是一塊“平淡無奇”的地方。海頓出生的舊居如今還保留著。從19世紀留下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幢很大的長型房子。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絕不是一間“糟糕的農舍”(貝多芬語)。他們認為村上的這座手工藝匠的住宅讓人欽佩。父親馬蒂阿斯•海頓(MathiasHaydn)1728年11月24日與羅勞地方公告發布員的女兒安娜-瑪麗亞•科勒(Anna-MariaKoller)結婚。安娜-瑪麗亞曾經在鄰村的地主莊園上作廚師,喜愛乾淨整潔,人又非常努力。海頓在成年後還經常讚美母親的這些特性。馬蒂阿斯•海頓自己是一個造車匠,同時也是個地方公告發布員。他一共有12個孩子,但是其中一半都早年夭折了。存活下來的有:長女弗蘭希斯卡(Franziska)、長子約瑟夫(Joseph)、安娜•瑪麗亞(AnnaMaria)、安娜•卡塔琳娜(AnnaKatherina)、福音傳播者約翰(JohannEvangelist)和約翰•米歇爾(JohannMichael)。米歇爾是家中第二個音樂家,生於1737年,死於1806年。

海頓的父母親為人正直人,簡樸善良。後來海頓曾經這樣說道:“在我幼年的時候,我的父母親就把我教育成一個愛乾淨和整潔的人。這兩件事成了我的第二特性。”在所有談話中,海頓一談到對父母的尊重就要提及這件事。海頓在他的遺囑里留出一筆不小的金額用來護理父親的墓地。馬蒂阿斯•海頓在年輕的時候走游四方,曾經到過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在青年時代他學會了彈豎琴。在海頓的家中,每天晚上都要演奏音樂,而且每個人都參與演奏。這件事情是約瑟夫•海頓後來音樂天賦發展的出發點。馬蒂阿斯•海頓從不懷疑他向孩子演奏的原始而簡單的和弦關係的正確性。即便在後來兩個受到音樂教育的孩子回到父母親家中小住幾天的時候,他也從來不聽兒子在這一點上給他做什麼指點。

小約瑟夫長成少年的時候,他的嗓音非常漂亮,在全村傳為佳話。自然的這一恩賜決定了這位村童的命運。

約瑟夫.海頓展覽館

海頓展覽館坐落在約瑟夫•海頓的故居里。1766至1778年,海頓曾經居住在這裡。如今,海頓展覽館內陳列著海頓親筆譜寫的樂譜原稿,他使用過的樂器和其它紀念物,再現了這位音樂大師的生活和創作。開放時間:復活節至10月底,每天9:00-12:00,13:00-17:00,門票:歐元2.2。

社會

媒體

廣播

奧地利廣播電台(ORF )是奧地利最大的電視台和廣播台。

電視

奧地利大的電視台是奧地利電視1台(0RF1 )和奧地利電視2台(0RF2)。私人電視台有ATV等。

網路媒體

股票門戶網(Aktien Portal)、今日奧地利(Austria Today)、奧地利時代(Austrian Times)等。

報刊

12011年奧地利全國共有各類報紙294種,其中日報15種, 免費贈閱報紙3種,周報262種。奧地利的主要報刊有《信使報》、《標準報》、《新聞報》、《皇冠報》、《維也納報》和《經濟報》等。在奧地 利有一定影響的華文報紙有《歐洲時報》、《歐洲聯合周報》、《歐洲華信報》和《中國人報》。奧地利的主要期刊有《側面》、《新聞周刊》、 《趨勢》和《工業》等。

通訊社

奧地利的新聞通訊社有奧地利新聞社(Austria Presse Agentur)和奧地利文傳社(Pressetext Austria) 。

科教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1774年,奧地利當時還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女大公爵瑪莉亞·德蕾莎 (Maria Theresia)開先河為當時的奧地利訂定教育制度的基礎。奧地利的教育體制由聯邦政府控制,對6~15歲的兒童實行9年義務教育,其教育體制大體上可以分為4個部分,亦即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學前教育

大部分滿3歲的兒童會進入幼稚園學習,但非強迫性。

初等教育

迄兒童滿6歲時 (每年9月1日為界定日) 即須進入國民國小 (Volksschule)接受為期4年的教育。期間,學齡兒童的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用由國家負擔。可就讀的學校除了一般國家設立的學校之外,在特定條件下尚可前往當地的私立學校就讀,甚至在家中學習。

中等教育

繼國民國小後,學童約10歲,可以選擇進入普通中學 抑或是主幹中學 ,為期4年。普通中學設有入學考試,須通過考試才可以就讀;主幹中學則無此限制。若學童有特殊問題可擇特別學校為其學習的機構。迄順利完成8年級 (9年義務教育) 的學習後,學童將面臨從4種教育機構中,即普通高中,高階職訓學校 ,中級職訓學校 ,多元技術學校附設進階職校 ,擇一就讀,每一種皆為新的階段,而其中只有高階職訓學校需考試且有分數門檻。由高階職業學校及普通高中躍升至高等教育時,須通過畢業考試。

高等教育

奧地利大學學習年限一般為4~5年,其中基礎學習階段為2年,專業學習階段為2~3年。學生在規定的年限內要完成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通過考試取得必要的學分,學習的最後階段寫篇畢業論文,在通過之後即可畢業。奧地利只在大學裡設一個高級學位──博士學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續。博士生年齡不限,博士生教育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安排,主要形式由導師指導。傳統學制無學士學位,稱為Diplomstudium,分為2~3大階段(Abschnitt)。修學分通過各個階段畢業考試及論文(Diplomarbeit)答辯後授予碩士學位(Magister;工科為Diplom-Ingenieur)。修得碩士學位後得進入博士班(Doktoratstudium),撰寫博士論文(Dissertation)通過答辯後依學術分類授予不同的博士學位(Doctor)。

奧地利學制嚴謹,原則上,攻讀博士領域須與先前所修碩士同一類別。奧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進學士學位,但至目前為止,僅有極少數系所提供學士課程,大部分系所仍以傳統Diplomstudium修業規定授課。奧地利公立大學采分工制,各校水平平均,學生是以希望修習科目及交通便利與否作為選校依據。與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學文憑極受重視。

人民生活

實行全國社會保險和救濟制度,主要有醫療、失業、養老和事故四大類保險。2009年人均國民收入33061歐元,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2910歐元,每千人擁有小汽車522輛;全國共有專業醫生38313,醫院267家,病床65544張。

交通

公路

全國各類公路總長約10.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2112公里(2014年)。

鐵路

全國鐵路總長5702公里。2012年客運量2.629億人次,同比增長7.7%, 貨運量約1.005億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奧地利成為貫穿東西南北歐洲的軌道交通樞紐。正在建設的維也納中心火車站工程將於2014年底正式建成使用,屆時往來的旅客無需費很大週摺,即可實現東西和南北方向的直接通行,鐵路運輸也將更加快捷。於2009年年初開通的歐亞大路橋新線,只需2周多的時間即可由中國北方到達奧地利中部,為貿易提供了新的便利。

奧地利地處歐洲心臟位置,通過奧地利聯邦鐵路的四通八達的網路與周邊鄰國緊密相連,成為歐洲鐵路網的一部分。主要樞紐火車站,如維也納、薩爾茨堡、格拉茨、因斯布魯克等有頻密的火車前往奧地利各地,以及其鄰國的主要城市。

奧地利鐵路主要路線如下:

東西向:維也納一林茨一薩爾茨堡(進入德國),薩爾茨堡一因斯布 魯克一費爾德基希(Feldkirch)—布雷根茨(進人瑞士),薩爾茨堡一比紹 夫斯霍芬(Bischofshofen)—參爾茨谷(Selzthal)—格拉茨(進人斯洛文尼 亞)。

南北向:林茨一格拉茨(進入斯洛維尼亞),維也納-布魯克安德莫爾(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一菲拉赫(進入義大利),布魯克安德莫爾 一格拉茨(進入斯洛維尼亞),因斯布魯克一博萊納(Brenner)(進入義大利)。

空運

奧地利的航空客運和貨運在歐洲中部的實力相對較強,維也納機場在 原西歐國家通往中東歐國家航線中排行第二,僅次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同時也是中東歐地區有直達中國航線的兩個國際機場之一。奧地利航空公司曾是世界上最佳航空公司之一,由於經營不善,2009年被漢莎航空公司收購。維也納機場是中東歐地區最重要的機場之一,從這裡飛行3小時可到 達任何歐洲國家的主要城市。2012年,奧地利全國民用航空客運量2660 萬人次(入境、出境和轉機人數之和),同比上升3%;貨運量20.7萬噸,同比下降2.7%。維也納到周邊國家主要城市均有直航航班。奧地利航空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了北京到維也納的航班。

水運

發源於德國的多瑙河有350公里流經奧地利境內,奧地利因此也成為 這條國際河流的主要經營者之一,客貨運都占一定比例。特別是夏季,多瑙河之游巳成為奧地利旅遊的主要項目之一。2013年多瑙河貨運量1060 萬噸。

名人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他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鏇律純樸優美,織體乾淨細緻,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柏特(FlanzScz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家裡19個孩子中他排行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國小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讚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于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鏇律。他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衝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名其妙被“捕”,又莫名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卡爾·車爾尼(Karl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奧地利人。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車爾尼師從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貝多芬。他是貝多芬最得意的學生,貝多芬曾在1801年--1803年的三年間免費教他彈奏鋼琴。他對於貝多芬的作品積極宣傳,並在他的作品500號《鋼琴理論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冊的第二、三章中論述如何正確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他能夠背奏貝多芬的全部鋼琴作品。車爾尼作為一名鋼琴教育家,培養了弗蘭茲·李斯特這樣的學生。他免費教李斯特彈琴,李斯特也說:“我的一切都是車爾尼教我的。”

海頓,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1732年4月1日,車輪匠馬蒂亞斯·海頓的老婆瑪麗亞·科勒生下一個兒子。這孩子出生證明上登記的日期是4月1日,起名叫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曾對自己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迪斯這么說:“我生於4月1日,我爸爸的日記上也是這么寫的。但我兄弟米夏伊爾(另一位大作曲家)總說我生於3月31日。這是因為他不想說我生在愚人節。”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以修造馬車為生,母親是個廚娘。儘管父母親都是普通的勞動者,卻都熱愛音樂,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薰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廷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鬥爭性。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香港及台灣譯作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茜茜公主伊莉莎白·阿瑪莉亞·歐葉妮·馮·維特巴赫(ElisabethAmaliaEugeniavonWittelsbach)真實的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亞王國的馬克西米里安·約瑟夫公爵(簡稱馬克斯公爵)的女兒,即伊莉莎白公主,暱稱“茜茜”(Sissi),她還是奧地利王后索菲的親外甥女。

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Wenzelvon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奧地利政治家,奧地利帝國外交大臣(1809~1848),首相(1821~1848),是十九世紀其中一位最出色的奧地利外交家。梅特涅是當時(19世紀)保守主義的巨擘,他劃定了19世紀前期歐洲發展的脈絡,在維也納會議後的三十幾年(1815-1848),被稱為“梅特涅時代”。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1.28—1942.2.22)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猶太人。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的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成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被公認為是二戰的主要發動者。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頭號戰犯。著名的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心理學家、建築學家、畫家。

格里戈約翰孟德爾(GregorJohannMendel),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1822年出生於當時奧地利海森道夫地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擅長於園藝技術,在父親的直接薰陶和影響之下,孟德爾自幼就愛好園藝。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奧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當修道士。從1851年到1853年,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了4個學期,系統學習了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課程。在孟德爾從事的大量植物雜交試驗中,以豌豆雜交試驗的成績最為出色。經過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865年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並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規律——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這兩個重要規律的發現和提出,為遺傳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正是孟德爾名垂後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埃爾溫·薛丁格(ErwinSchrodinger),奧地利物理學家。機率波動力學的創始人。1887年8月12日生於維也納,1961年1月4日卒於奧地利的阿爾卑巴赫山村。1906年入維也納大學物理系學習。1910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維也納大學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直到1920年以前主要在維也納大學任教,1921~1927年在蘇黎世大學任教,開頭幾年,他主要研究有關熱學的統計理論問題,寫出了有關氣體和反應動力學、振動、點陣振動(及其對內能的貢獻)的熱力學以及統計等方面的論文。他還研究過色覺理論,他對有關紅綠色盲和藍黃色盲頻率之間的關係的解釋為生理學家們所接受。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旅遊

名勝古蹟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OperaTheatreof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

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Hall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

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l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裡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裡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鬱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布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皇家花園,以“水的遊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裡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闢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裡,並度過了他的童年。莫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裡闢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髮。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銅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在博物館內陳列有莫扎特的一縷金髮和少年時使用的小提琴、樂譜。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朱古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維也納多瑙塔(DonauTowelinVienna)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鏇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鐘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zonblunnKastlein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蕾莎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占地2.6萬平方米,稍

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后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占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裡。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裡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奧地利共有8處世界遺產,如下:

名稱

類型

所在地

1

薩爾茨堡歷史中心

文化遺產

薩爾茨堡州

2

哈爾施塔特-達特施泰因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

薩爾茨堡州

3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

文化遺產

維也納

4

維也納歷史中心

文化遺產

維也納

5

瓦豪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

下奧地利州

6

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

文化遺產

布爾根蘭州

7

塞默靈鐵路

文化遺產

下奧地利州、維也納

8

格拉茨歷史中心

文化遺產

施泰爾馬克州

奧地利簽證

辦理流程

奧地利簽證分為奧地利旅遊簽證,奧地利商務簽證,奧地利留學簽證等。奧地利簽證申請遞交處:各地區總領館

所需辦理資料

1、邀請信

2、填寫完整並經本人簽字註明日期的申請表,可從網上下載

3、兩張護照用的彩色近照(必須按照奧地利使館公布在網頁的要求:白色底,尺寸為3.5cmx4.5cm)

4、護照原件(必須在離開奧地利時還有至少三個月的有效期)

5、護照1-6頁複印件,以及所有簽證和出入境記錄章的複印件

6、舊護照(如有),包括原件和所有簽證及出入境記錄章的複印件

7、戶口本(原件和所有頁面的複印件,翻譯件)

8、僱主/單位準假證明(如果原文為中文,則請提供原件和翻譯)須包含申請者的姓名、出生日期、職位、月收入、在職時間、公司同意其請假的說明和費用開支的安排,僱主的地址、電子10、信箱和電話號碼,公司蓋章和簽名以及代表公司的負責人的姓名和職位名稱,或提供退休證的原件,複印件和翻譯件

11、名片(學生,退休和無業人員除外)

12、往返機票定單(英文)

13、復蓋整個申根地區行程的相關保險憑證(使館聯原件和複印件),其險額必須不少於30,000歐元——足夠支付任何緊急醫療服務和因為健康問題的遣送安排

特產

水晶特產

施華洛世奇的水晶產品享譽世界,施華洛世奇的天鵝牌水晶更是家喻戶曉。位於茵斯布魯克附近的瓦滕斯水晶世界,除了迷人的水晶展覽館外還設有水晶商店,參觀者可以在參觀完畢後盡情地享受購物樂趣。

朱古力特產

莫扎特朱古力產於薩爾茨堡,是一種朱古力加杏仁糖製成的朱古力球,在專賣店和各種商店均有售,有些大的超級市場也可以買到。

葡萄酒特產

葡萄酒的主要產地為下奧地利州、布爾根蘭州、施泰爾馬克州和維也納。白葡萄酒有綠維特利納、麗斯林、維爾施麗斯林、白布貢德、和香多奈酒。紅葡萄酒有:藍茨維格爾特和藍法蘭基胥。特別珍貴的葡萄酒是在葡萄成熟後在樹上經過自然乾燥或自然乾燥之後受過冰霜凍過的葡萄釀成的葡萄酒,如晚秋佳釀、乾漿果佳釀和冰酒。它們的含糖量比較高,香味濃郁,特別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2008年歐洲杯

6月,足球的烽火在歐洲點燃。沒有英格蘭的歐洲杯,帶給我們很多遺憾。但沒有英格蘭又如何?我們還可以欣賞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的流暢技術;荷蘭人的激情四射;德國和義大利的嚴謹……歐洲杯,純粹的足球,高級的享受!

奧地利政黨列表

政黨名稱建立時間
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888年12月30日
奧地利自由黨1956年4月7日
奧地利綠黨1993年
奧地利自由論壇
奧地利人民黨1945年
奧地利未來同盟

地中海聯盟

奧地利行政區劃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簡稱經合組織,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巴黎。
成員澳大利亞 · 奧地利 · 比利時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冰島 · 愛爾蘭 · 義大利 · 日本 · 韓國 · 盧森堡 · 墨西哥 · 馬爾他 · 荷蘭 ·紐西蘭 · 挪威 · 波蘭 · 葡萄牙 · 斯洛伐克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觀察員台北市
強化夥伴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巴西

歐洲國家


歐洲聯盟(E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