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亨利克•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1857-1943)丹麥小說家。出生于丹麥小鎮弗雷德利卡的牧師家庭。但從青年時代起,他便接受新思想,主張個性自由、個人解放,成為宗教家庭的反對派,高中畢業後,他違背父親意見獨自來到哥本哈根,就讀於一所理工學院,立志作一名工程師。後由於哥本哈根藝術環境與政治形勢的影響,他改變初衷,轉而從事文學事業。
1818年,彭托皮丹在鄉村與一個恬靜莊重的家家女結婚,同時開始其寫作生涯,出版小說《破斷的翅膀》,此後定居於妻子的家鄉奧斯比。1887年,彭托皮丹舉家遷往哥本哈根,他的第一個妻子離他而去。至此,他與人民直接接觸,使自己與斯土斯民相結合的意願歸於失敗。
主要作品
彭托皮丹的文學成就表現在小說創作上,主要有作品有短篇小說《去翳》(1890)、長篇小說《樂土》三部曲(1891-1895)、《幸運兒彼爾》(1898-1904)、《守夜》(1894)、《死者的王國》(1912-1916)和《人的樂園》(1927)等。其中代表作《樂土》是作家“才華充分展露的一部傑作”。
彭托皮丹其他重要的作品尚有《幸福的彼爾》(1898—1904)、《死人的天國》(1912—1916)等。在這些作品中,作者通過對正直、純潔及寧靜美好的大自然的歌頌,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嚮往,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厭惡。
作家晚年還寫有小說《男人的天堂》(1927)和自傳《尋找自己》(1943)等。他於1943年8月21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寫作特點
彭托皮丹重視研究社會問題,他的作品大多以農村為背景,以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丹麥的生活圖畫,以及丹麥人民的情感世界。作品風格清新、活潑,賦予小說一種獨特的感人力量。“由於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1917年他和另一位丹麥作家吉勒魯普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生平簡歷
1857年出生於丹麥小鎮弗雷德利卡
1818年,彭托皮丹在鄉村結婚,同時開始其寫作生涯
1887年,彭托皮丹舉家遷往哥本哈根
1943年去世
作品介紹
《天國》(1891—1895) 這是一部彭托皮丹花了長達10年之久的時間精心構思創作的作品。在這部鴻篇巨製中,作者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小說的主人公埃曼紐爾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他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不滿於優閒舒適的資產階級生活,立志深入農村進行改革。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離開了家庭和未婚妻來到農村。
在農村,他和農家女漢西諾結了婚,生了3個孩子。他和富裕的家庭斷絕了關係,完全過著農民的生活。但他在農事方面是外行,故種下的莊稼總無法豐收,一家人過著貧困的生活。他的改革社會的計畫也始終得不到農民的理解。埃曼紐爾積極參加了為農民謀福利的人民黨活動,可是人民黨在議會裡被保守黨擊敗,失望的農民對埃曼紐爾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他的兒子得了耳炎。由於他阻止妻子請醫生,孩子的病急劇惡化,終於不治而死。兒子的死使得他們夫妻間產生了隔閡。
一天下午,埃曼紐爾外出散步,偶遇一群來自哥本哈根的客人,其中便有他過去的未婚妻。當他同他們相聚時,他禁不住又懷戀起往日優雅的生活。
不久,村裡有位中學校長逝世了。這位校長曾經為農民做過不少好事。
在葬禮上,埃曼紐爾登台發表演說,抨擊農村的落後面貌以及農民的惰性和偏見。結果,他被轟下了台。村民中有人叫他滾回城裡去。心灰意冷的埃曼紐爾終於放棄了農村生活,離別妻子,回到了哥本哈根……
在三部曲《天國》中,作者以準確而又細膩的筆調塑造了埃曼紐爾這個富有典型意義的丹麥青年的複雜形象,從而使作品達到了一定的深度。而埃曼紐爾的故事又是在一幅丹麥農村的巨大畫面中展開的。在這幅巨畫中,讀者既可以目睹民眾集會、宗教節目、聖誕慶祝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也可以觀賞如詩如畫、極具特色的鄉村景色和大自然風光,還能夠結識那一個個心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又因此具有了相當的廣度。深度和廣度的有機結合使《天國》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
獲獎
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
評價
彭托皮丹的作品展現了轉折時期丹麥五彩繽紛的生活圖景,反映了丹麥人民豐富細緻的內心世界,因而,他被譽為丹麥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