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企鵝的特徵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1620年法國的Beaulier 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游捕食的企鵝時,稱其為“有羽毛的魚”。
企鵝是地球上數一數二可愛的動物。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它們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極與亞南極地區約有8種,其中在南極大陸海岸繁殖的有2種,但是在炎熱的非洲大陸南非旅遊城市開普敦也有企鵝。其它則在南極大陸海岸與亞南極之間的島嶼。企鵝常以極大數目的族群出現,占有南極地區85% 的海鳥數量。
企鵝擁有其他鳥類的共同特徵:身上擁有羽毛、尖而突出的堅硬的喙及有爪及鱗片的雙腳。但跟其他鳥類不同,它們沒有發達的翅膀,使它們無法飛行,也不像其他不擅于飛行的走禽(如雞、鴕鳥),因為身體肥胖而不擅於奔跑。但企鵝的趾間有蹼,翅膀也演化至槳狀。這樣的身體結構讓企鵝成為善泳的動物,在海中,企鵝十分靈活,並能潛入水中達565米深、22分鐘之久,也能游出離岸6~12公里遠,以捕食小魚、磷蝦等。
在陸地上的企鵝都是直立著的,就是步行,大部分時間也是像人一般以雙腳走路,可是由於身型肥胖,它們走路時都顯得很笨拙。在冰天雪地下,若被捕獵者追捕時,它們會全身向前俯伏在地上,以腹部貼上冰地上,並以雙腳作推動,快速逃走。雖然現在的企鵝不能飛,但根據化石顯示的資料,最早的企鵝是能夠飛的,直到65萬年前,它們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夠下水游泳的鰭肢,成為現在的企鵝。其主要食物是小魚及磷蝦。企鵝通常很長壽,如帝王企鵝可達20~30歲。現今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在生物學上可分為6個屬。
物種分布
企鵝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7種或18種,多數分布在南極地區,而其中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分布在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的分布則更接近赤道;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兩種。
身體結構
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比較短及平。這種特徵配合有如只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 雙眼上的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份。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望遠集成使之產生望遠作用。
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生物成了企鵝充沛變成重疊、緊密連線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100℃,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份。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的食物來源。企鵝是一種鳥類,因此企鵝沒有牙齒。企鵝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以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但是這並不是牙齒。
生活習性
捕食特徵
企鵝以海洋浮遊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
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占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性情特徵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儘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
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繁衍特徵
生活史因種的體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異。同一種內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合恩角企鵝(S.demersus,即驢鳴企鵝)和小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A.patagonica)則三年內繁殖2次。王企鵝和帝企鵝每次產卵1枚,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P.papua)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鵝發育時間長,故在秋季開始繁殖,以使幼雛在成活率機會最大的夏季產出。
當企鵝入群和離群時,常有種種表演和鳴叫。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帝企鵝只由雄鳥擔任外,所有種都由兩性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死亡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為產卵總數的40~80%。產卵後,雌鳥常常離群到海洋覓食,約10~20天后回來替換雄鳥,以後便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里(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時正值南極嚴冬,雄帝企鵝互相依靠在一起,每個雄帝企鵝都會將卵置於足上孵化,並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生活;直到嚴冬過去,雌性帝企鵝回來後,雄帝企鵝將幼雛移交於雌性帝企鵝足上。
企鵝幼雛從卵殼孵出需24~48小時,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之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幼鳥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期限,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半成熟的幼雛會成大群由成鳥照管,如在“託兒所”內一般。
成鳥每年更換全部羽毛一次。換羽時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游泳迅速,用鰭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可在岩石上靈活地行動,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為推進器。企鵝能藉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進化
科學家在秘魯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熱帶企鵝的化石殘骸。這是一種已經絕跡的企鵝,身高至少達1.5米,體型大得讓研究人員也感到非常震驚。就連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鵝——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鵝,在它面前也十分遜色。
此外,這種巨型企鵝還是所有已知水禽中鳥喙最長的。它的喙長達18厘米,比頭骨還要長出兩倍多。據估計,這種巨型企鵝生活在距今大約3600萬年前。
除了巨型企鵝之外,古生物學家還在秘魯南部海岸發現了另一種已滅絕的熱帶企鵝種類。這種熱帶企鵝身高約0.9米,和現代的帝企鵝個頭差不多,它們生活在約420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鵝種類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企鵝的化石殘骸,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殘骸。它們對研究現代企鵝的進化過程,以及企鵝在海洋中的分布地點和歷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科學家認為,自從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地球曾經歷了一段歷史上溫度最高的時期。從大約3400萬年前,即南極冰蓋形成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開始降低。而這兩種企鵝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時間,都要遠遠早於地球開始降溫的時期。
由秘魯、阿根廷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在2005年發現的化石殘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朱莉婭·克拉克表示:“我們以前總是傾向於認為,企鵝是習慣低溫環境的動物——就連今天生活在赤道區域的小企鵝也是這樣。”
克拉克說,“但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卻可以追溯到過去6500萬年中地球上最熱的一段時間。這些證據表明,企鵝到達低緯度地區的時間,比我們之前的估計還要早3000萬年。”
與此同時,兩種新企鵝在進化過程中的各種特徵,以及它們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況,也使研究人員必須對企鵝的整個“家譜”進行改寫。
和地球上生活的企鵝種類不同,身形巨大的遠古企鵝擁有長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鵝,它的喙特別長,就像長矛一樣。克拉克猜測,這種喙很可能是用來幫助高個子的巨型企鵝吞食大型獵物。不僅如此,遠古企鵝還能潛到很深的水下,並能像現代“親戚”那樣在水面下優雅地“滑翔”,邊滑翔邊捉小魚吃。
雖然從這兩種已經滅絕的企鵝種類身上能夠看出,它們願意離開南半球緯度較高的低溫水域,前往水溫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並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高溫環境。
克拉克博士說:“這些在秘魯發現的物種是企鵝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對現代企鵝而言,它們是相對較遠的遠房親戚。”她表示:“全球變暖,發生在一個相對要短得多的時間段里。從這些新化石物種上得到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氣候變暖不會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鵝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天敵
豹斑海豹,只要企鵝下水,它就會快速游過去,吃掉企鵝。最可怕的莫過於海豹了,一隻豹斑海豹一天可吃超過15隻的阿德利企鵝,但它通常是捕捉較弱或生病的企鵝。
大賊鷗和南極大韄,它們會伺機殘害未受保護的企鵝寶寶,海獅、海豹、虎鯨等也會對企鵝產生威脅。
不能飛行原因
企鵝能在水中靈活而又輕鬆地遊動,但是這種能力或許抵消了它們飛行的能力。
通過觀察與企鵝緊密相關的海鳥,科學家們確定,適合于飛行的翅膀並不適合潛水和游泳。長期以來都有幾個理論解釋為什麼它們無法飛行。一個觀點認為,一些物種是因為缺乏地面的捕食者而失去了飛行能力。亞伯丁大學的JohnSpeakman教授解釋到:“另一個觀點是一種生物力學假設。”當鳥類飛行和潛水的時候,它必須使用翅膀進行兩種不同的工作。從生物力學假設,你無法打造出同時擅長這兩種工作的翅膀。
Speakman教授說道:“與許多人一樣,我一直都對企鵝有著很大興趣,而且我常常考慮為什麼它們不能飛行。參與到解決這個謎題的團隊中真的非常棒。”為了調查清楚,研究人員觀察了企鵝的一種近親:海鳩。這種黑白色的海鳥不僅看起來像一隻企鵝,它幾乎也能像企鵝一樣游泳,但是與企鵝不同的是它能夠飛行。研究人員分析了海鳩飛行所需要的能量。他們發現,海鳩能夠相對輕鬆的潛水,但是飛行卻更加累人。
Speakman教授說道:“這些海鳩的翅膀非常短小,而且它們必須以驚人的速度拍打才能在空中飛行。能量消耗非常非常大,這會使它們筋疲力盡。”研究人員聲稱,海鳩代表了既能飛行又能游泳的海鳥和不能飛行的海鳥之間一個臨界點。過去他們認為,企鵝曾經面臨一種進化選擇,是選擇在空中飛行還是選擇在水下靈活遊動。Speakman解釋道:“通常都會假設,隨著翅膀在企鵝潛水時變得越來越高效,它們的飛行能力就變得越來越弱。在某一時刻,飛行就變得非常費力,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飛行,而且讓翅膀縮小成為鰭狀肢。”
分類
楔翼總目(Impennes)又叫企鵝總目,只包括企鵝目(Sphenisciformes)企鵝科(Spheniscidae),包括6屬18種企鵝。全部為不會飛翔而擅長游泳和潛水的海洋鳥類
。體羽呈鱗片狀,均勻分布於體表,骨骼沉重,胸骨有發達的龍骨突。企鵝通常被當作是南極的象徵,但企鵝最多的種類卻分布在南溫帶,其中南大洋中的島嶼,南美洲和紐西蘭都比較多,在這裡有6屬13種企鵝營巢,其中有2個屬限於澳新地區,而企鵝中最大的屬角企鵝屬也是以澳新地區為分布中心。企鵝第二大屬環企鵝屬則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甚至可到達赤道附近,而在南極大陸沿岸營巢的企鵝只有2屬4種,亞南極有2屬2種,而真正在南極大陸越冬的則只有皇企鵝。現存於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王企鵝屬(Aptenodytes)
有兩種,是最大型也是最漂亮的企鵝:皇企鵝、王企鵝。
皇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身高一米以上,體重可超過30千克,是唯一在南極大陸沿岸一帶過冬的鳥類,並在冬季繁殖,皇企鵝每次只產一枚卵,孵化時由雄企鵝將其放在兩腳的蹼上並用肚皮蓋住,此其間,雄企鵝停止進食,完全靠脂肪維持生命,直到幼企鵝孵出,其體重可減輕1/3。
王企鵝:體型稍小些,嘴則比較長,顏色更加鮮艷,主要分布於南大洋一帶及亞南極地區,最北可到紐西蘭一帶。
阿德里企鵝屬(Pygoscelis)
有3種。巴布亞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
巴布亞企鵝(Pygoscelis papua):又叫金圖企鵝,分布於南極半島和南大洋中的島嶼島嶼上。
阿德里企鵝(Adelie Penguin):數量最多的企鵝,可在南極見到大規模的群體,遊蕩於南極有浮凍的水域。
阿德里企鵝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它們在產卵之前會先築巢,找一些小石子圍成一個窩的形狀,可以有效的防卵的滾動。但在南極,由於到處是冰雪覆蓋,小石子成了稀缺資源,被嚴格控制起來。每個阿德里企鵝所分配的小石子數量是相當有限的。如果有雄性企鵝妄圖去偷竊鄰居家的小石子,會被人家豪不客氣的趕出家門。但這時候雌性企鵝會悄悄的跟男鄰居偷情,而後,鄰居就會默許雌性把自家的小石子銜幾顆回去。
南極企鵝Pygoscelis antarctica
又叫帽帶企鵝,主要分布於南極一帶,有時遊蕩到南極以外。
角企鵝屬(Eudyptes)
企鵝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屬,有6種,頭部有黃色羽冠,在陸地上活動比較敏捷,在紐西蘭的有些種群可進入森林。鳳冠企鵝、響弦角企鵝、豎冠企鵝、史氏角企鵝、冠企鵝、長冠企鵝。
鳳冠企鵝:分布於紐西蘭一帶。
響弦角企鵝:分布於紐西蘭的斯內斯群島。
豎冠企鵝:分布於紐西蘭一帶水域。
冠企鵝:分布於南美洲南部及南大洋一帶。
長冠企鵝:分布於南大洋一帶及亞南極地區。
黃眼企鵝屬(Megadytes)
只有一種,即黃眼企鵝,分布於紐西蘭南島一帶。
黃眼企鵝(Megadyptes antipodes):分布於紐西蘭南島一帶。
白鰭企鵝屬(Eudyptula)
小鰭腳企鵝(Eudyptula minor):又叫仙企鵝,分布於澳大利亞到紐西蘭一帶,其中澳大利亞菲利浦島的小鰭腳企鵝每年9~10月下午8:05準時登入,成為一大奇觀。
白翅鰭腳企鵝:分布於紐西蘭南島東部,有時被併入小鰭腳企鵝。
企鵝屬(Spheniscus)
也稱環企鵝屬,有4種,是分布最靠北的企鵝。非洲企鵝、洪堡企鵝、麥哲倫企鵝、加島環企鵝。
洪堡企鵝或洪氏環企鵝:產於秘魯一帶的南美洲西海岸。
麥哲倫企鵝或麥氏環企鵝:產於南美洲南部。
加島環企鵝:產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島。
祖先
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企鵝的鰭翅不是鳥類的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徵。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
1981年,日本也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距今3000萬年、不會飛的原始企鵝的化石,或許它就是現代企鵝的史前祖先。
2000年以後,鳥類學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鴉化石的構造之後提出,距今3000萬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可能與企鵝的起源關係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儘管企鵝與海鴉,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從以上證據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能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依然能找到它們會飛翔的遠祖遺留給後代的烙印。
企鵝科的各種短腿而不會飛的水鳥,產於南半球,在陸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鱗形的羽,主要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企鵝這種生物在被發現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故事,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麼,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南極相關知識
南極相關知識。 |
鳥綱企鵝目所有種類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 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屬於企鵝目,企鵝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七種或十八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赤道,分別是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皆屬於環企鵝屬;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及阿德利企鵝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