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曾經獲得193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著名作品為《少女西麗亞》。一八八八年九月十六日生於芬蘭海麥庫地區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他的父母經受過當地移民的種種磨難,幾個小孩都先後夭折,只有最小的兒子西倫佩有幸活了下來。獲獎理由: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在西倫佩的作品中,在世界上流傳最廣,給作者帶來最高聲譽的是長篇小說《少女西麗婭》。作品描述了古斯塔和西麗婭這父女兩代人的經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西倫佩從小聰明好學,儘管家中生活拮据,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千方百計送他上學。西倫佩以優異的成績自坦佩雷中學畢業,考入芬蘭最高學府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生物學。到大學最後一年,因家庭日趨貧困,已無力再供他上學,被迫輟學,回到家鄉。一九一六年,西倫佩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人生與太陽》,但真正為西倫佩在文壇上打下堅實基礎的,是他於一九一九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對主人公尤哈·托沃拉六十年苦難生涯的描述,反映了芬蘭貧苦農民的命運,展現了芬蘭歷史的真實景象。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西蘭帕開始建立為他自己和家庭成就稱為作家住宅。這代表風格的別墅是西蘭帕朋友設計的建,家庭是可以修改它。別墅然而,西蘭帕的困難,其建設始於西蘭帕債務惡性循環。西蘭帕住在別墅的家庭在1920至1925年甚至1927年至1928年。於1929年後西蘭帕和他的家人搬到赫爾辛基,主要是在夏季以及在聖誕節。實現西蘭帕扣押了出版者的抵押貸款債務。1920年世紀西蘭帕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與此同時,西蘭帕的經濟問題越來越多,他負債不斷增加。他未能出示出版商希望新的小說。1927年,他們返回家鄉,並成功地為一些時間來獲取足夠的錢。在1928年秋季地方電力公司切斷的未付帳單,因為電力成就和西蘭帕家庭不得不改變地下廠房在坦佩雷,他在那裡再住了一年,然後再轉到赫爾辛基。

1929年西蘭帕圖書出版商WSOY交替的北斗七星和同年西蘭帕轉移到生活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奧塔瓦WSOY支付給西蘭帕的債務,贖回的作品,權利和未售出的存貨的作品和成就別墅。貿易一直是最昂貴的單一作家的契約,63.3萬馬克(約合106500歐元)。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時,西蘭帕出版了一些重大的小說,1932年《人們在1934年夏天一夜之間》這些小說,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國內和國外的橋樑開始決定已經在20世紀30年代末從一開始就保持芬蘭候選人,諾貝爾文學獎。西蘭帕本人試圖推動這一問題的經常來訪的瑞典和創造的關係。諾貝爾獎的獎金西蘭帕在1930年代初已收到。1936年,西蘭帕得到了赫爾辛基大學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神聖的貧困》

(1919)西倫佩將這本書題名為《神聖的貧困》,是為了緬懷在極端貧困的條件下生活的大多數芬蘭人民。他們的命運完全仰仗那一小塊土地的施捨,他把他們的貧困稱為神聖,是因為這貧困像不可逃脫的命運一般,被人們懷著宗教般的順從接受下來了。

《少女西麗婭》 《少女西麗婭》

小說的主要人物尤西·托沃拉並非什麼英雄式的人物。西倫佩偏愛一切樸素的東西,偏愛陰鬱單調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討厭所有純粹的美,喜歡忠實地描寫人物,於是把尤西塑造成一個純樸而又愚鈍的弱者。他一直是個供人差遣的粗魯工具,是眾人的笑柄,被所有人蔑視、虐待,他的妻子同樣是個愚昧無知的女人。從他們結婚起,她就欺騙了他,讓他接受了另一個男人的孩子。她不會做家務,和他一樣笨手笨腳。他們好不容易才搞到了一小片莊園地,但既不會經營,又缺乏遠見。尤西夫婦生了許多孩子。拖兒帶女,缺吃少穿,整天掙扎在貧困線上。

尤西最終卷進了革命潮流,這是他人生歷程的必然結果,因為他一無所有,除了投身革命之外已別無出路。他開始考慮自己的能力了,而且竭盡所能,積極為新政權工作著。在討論會上,他居然也發了言。他的發言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感到從未有過的高興,感覺到了自身的一點價值。他懷著天真然而卻盲目的熱情跟隨著大流。他拿起了從未使用過的武器,感到自豪。有一天,一個地主被殺了。這次謀殺尤西並未參加。不久之後,新政權失敗了,尤西和另一些人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尤西成了時代風雲的稀里胡塗的犧牲品。有關尤西之死的描寫,是小說的關鍵情節。它表現了一個痛苦的悲劇,再加上一些富有戲劇性的細節,一個生動感人的藝術整體便躍然紙上。《神聖的貧困》很能體現西倫佩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功底。這部作品簡潔樸素、明白易懂,寫的都是平凡的人,瑣碎的事。然而平凡之中卻不乏令人深思的揭示,瑣碎之處又常有感人肺腑的描繪。在有限的背景中創造出無限的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出無盡的美感,這便是西倫佩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緣由。

《少女西麗婭》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

(1931)在西倫佩的所有作品中,最受讚譽的作品便是《少女西麗婭》。作者傾注了極大的情感塑造出了西麗婭這個純潔、善良、美麗而不幸的少女形象。家庭破敗後,西麗婭不得不出外去當女傭。在第一個東家家裡,東家的胞弟就企圖強姦她。西麗婭反抗了歹徒的侮辱,但歹徒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西麗婭反倒成了流言蜚語攻擊的對象。生活給她上的第一課就這么殘酷。她向青年奧斯卡里敞開了初戀的心扉,但最終得到的卻是無法消除的誤解和懷疑。在苦悶和失望之中,西麗婭離開了第一個東家,到鄰村的西維里家繼續當女傭。但這位善良美麗的少女永遠也無法逃脫遭受侮辱的厄運。村上的一個手藝人又企圖強姦她,而她在反抗侮辱的鬥爭中又一次獲得了勝利。她所處的環境的確污濁不堪,但她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純情的西麗婭又一次墜入愛河之中。然而她深深愛著的情人幾乎立即就拋棄了她,可她卻把愛情銘刻在心頭,默默忍受著失戀的痛苦和孤獨。在戰爭的危難中,西麗婭表現得勇敢、果斷。她對自己的出色表現幾乎閉口不提,仍然和往常一樣沉默穩重。當她感覺到先天性肺給核發作時,她沒有絲毫恐懼。為了避免把疾病傳染給別人,她帶上幾件日常用品,在浴室里找到一塊棲身之地。在那兒,她比以前更孤單了。她知道死亡正向她走近,她靜靜地等待著,感到自由和快樂。她藉助夢境獨自準備迎接美好的一切。有時在夢境中,她甚至感到自己在永恆的幸福中飄蕩。顯然,在《少女西麗婭》中,西倫佩在尋找和讚美一種人性的美。他擯棄了一切說教,一切心理分析,完全靠單純、但卻意味雋永的描繪製造出了一種極富詩意的氛圍。這是一種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詩意氛圍。因此,有評論說,《少女西麗婭》的作者像個“不折不扣的詩人,創造出了光彩煥發的純粹的詩意”。

《夏夜的人們》

(1934)在西倫佩最後一部重要的小說《夏夜的人們》中,作者首先以精湛的筆觸描繪了典型的芬蘭風光。“千湖之國”的蔚藍湖泊,林木蔥鬱的巍巍群山,瞬息萬變的陽光之美,深不可測的天空之景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正是在這樣豐富多彩的背景下,人生展現出形形式式的命運。小說中有些人的命運陰森可怕,另一些人則和諧幸福,而這種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是夏季特有的。作者的人生觀在此表現得極為清楚:力求自由、豐富和完美。誠然,小說中的人物不像《神聖的貧困》和《少女西麗婭》中的人物那樣具有深度,但這些人物活潑輕鬆,正好與作品中那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有機地協調起來。

在《夏夜的人們》中,作者語言的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甚至可以這樣說,從純藝術的觀點看,這部小說比作者的任何其他小說都更為精緻。

其他作品

西倫佩的其他作品還有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們》(1934)、《八月》(1941)、《人生的美和苦惱》(1945),短篇小說集《黑里圖和拉納爾》(1923)、《天使保護的人》(1923)、《地平線上》(1924)、《棚屋山》(1925)、《潮流深處》(1933)和《第十五》(1936)等。其中《夏夜的人們》亦為西倫佩的重要作品。書中描繪了典型的芬蘭自然風光,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千湖之國”的蔚藍湖泊,林木蔥鬱的巍巍群山,瞬息萬變的美麗陽光,同時也揭示了在這豐富多彩的背景下生活的各種人物的命運。

個人榮譽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的技巧是不同凡響的,即使譯成外國語文也能清晰地顯現出來。淳樸簡潔,真實客觀,沒有絲毫做作,語言像清澈的泉流在流淌,反映出以藝術家的眼光捕捉到的一切。選材極為慎重考究,面對顯而易見的美的事物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多少有點畏縮遲疑。在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創造出美,成功地做到這點的方法,始終是訣竅。人們不是看到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作為一位作家在書桌前寫作,而是看到作為一位水彩畫家在畫架前揮筆。人們往往習慣於讓自己的眼睛,一種新的方式去觀賞。描繪夏日陽光里的天空和雲彩時,面對過分喜愛的題材,忘記了固有的疑懼,那時以大師的妙手奏響了音樂。喜歡單純和典型,這種特色同樣表現在對人的描寫上。喜歡描寫農民的日常生活,這些農民牢牢紮根在土地上,從大地吸取力量。到敘事時,也表現出同樣的技巧,那效果也只是用極單純的手段造成的。

談到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時,道出了別人未能道出的話:“與《少女西麗婭》有關的一切,通常都既無足輕重,又壯麗非凡。”沒有任何藝術家更能這樣渴望涉足於現實的事物。代表了人民,沒有任何華麗的外表。發現自己是災難性勢力的犧牲品,自己的不屈不撓的勇氣是英勇偉大的,自己是永遠忠於職責,面對死亡毫無畏懼的。在感謝您的貢獻時,聯翩浮想更像插上了翅膀;帶著衷心的讚美和深深的激動。

外界評價

讀《少女西麗亞》有感第一次接觸芬蘭文學,當看完這本《少女西麗亞》後,內心很不平靜。我被西蘭帕的鄉土文學深深吸引。他的高雅風格,描寫的細膩,白描似的刻畫人物,流暢的語言,我很快適應了他的具有獨特特色,和高度的表現手法。尤其我能從中學習到他那精嫻圓熟和色彩豐富的技巧。

此書是由《少女西麗亞》《神聖的貧困》兩個故事組成。前一個故事主要概括了古斯塔和西麗亞這父女兩代人的經歷。作者著重刻畫少女西麗亞的純潔,善良,美麗,深情和表達了作者對她不幸命運的同情。後一個故事宜其現實主義手法,寫出了一個貧苦農民尤哈.托沃拉60年的苦難生涯及不幸命運,從而展示出芬蘭社會革命歷史中真實畫面。文章對尤哈的刻畫出神入化,有血有肉。

作者飽含深情的刻畫了農民與大自然的關係,反映出農民生活的真實現狀,他為此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為什麼能獲得如此殊榮,正如譯者前言所說,早他一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賽珍珠和她的《大地》。現在看來,有些評論家說的對。她是站在“一位在中國的美國女教士的立場上”來看中國的,“不過一點浮面的情形”。而西蘭帕他的創作深深紮根於芬蘭大地,,他熟悉芬蘭民族歷史,人民的心理,祖國的山山水水,鄉親的音容笑貌。他真正是芬蘭農民的兒子,他愛農村和農民,尤其是貧苦農民。所以他的著作常取材於真實的農民生活,具有鄉土氣息,帶著濃厚的民族色彩。

我們的魯迅曾說過:“現在的文學也一樣,由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注意”,翻譯家傅雷先生也認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具備自己的民族靈魂,才能徹底了解別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滲透他們的靈魂”。我看完這本書,聯想到我國文學道路上的著名作家,有成就的文學現代新秀,無疑不證明魯迅和傅雷先生說的多好啊。這也是我看書,剖析和欣賞中外文學著作的尺度。

毫無疑問,西蘭帕的《少女西麗亞》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優秀作品。

他通過極為質樸的語言文字,忠實地反映了當時芬蘭農民悲慘的生活。

芬蘭當時是在俄國沙皇的殖民統治,加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更加劇農民的悲苦命運,導致破產。如尤哈(《神聖的貧困》里的主人公)本是一個“伐木熱”的工人,他出來身上的破衣服外,一無所有。他勤奮勞動,節儉度日,終不能過上舒心日子,漂泊闖蕩多年,不得不回到故鄉,當佃戶農民。曾經“租過一頭牛買過一匹老駑馬”發過家,但後來的日子:他整天憂心忡忡,愁吃,愁穿,愁住。時到中年頭也禿了,牙也掉了,呈現未老先衰的樣子。生活壓得他透不過氣來。未來一片渺茫。同樣西麗亞淪為女傭後生活在辛酸和屈辱中,勞動繁重,所得菲薄,苦不堪言。

無產者的貧困和苦難就是這樣。

書中揭示了農民革命的真正原因。他們惟有參加革命,別無他途。1917年十月革命,使芬蘭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尤哈參加了革命,文章再現了革命的真實。作者有的強烈的愛憎,這種情感滲透在字裡行間里。

在書中也揭示了資產階級敵視和誹謗革命的“白色謊言”,如革命是“上當受騙”西蘭帕用事實戳穿資產階級的可恥行徑和卑劣伎倆。

從作品,我覺得西蘭帕不是一個無產階級作家,一個革命戰士,但他同情革命,同情農民,至少是理想主義者。

總之,儘管西蘭帕的作品有不足之處,但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革命的優秀作家,他的民族風格,清新剛健,純樸樸素的筆調,是一般的作家沒有的。我見識了西蘭帕,他是芬蘭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年份(公元)獲獎作者
國籍
獲獎作品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詩人法國《孤獨與深思》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德國《羅馬風雲》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戲劇家、詩人、小說家挪威《挑戰的手套》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詩人。法國《金島》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戲劇家、詩人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小說家波蘭《你往何處去》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詩人、文藝批評家義大利《青春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小說家、詩人英國《老虎!老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哲學家德國《精神生活漫筆》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騎鵝旅行記》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作家德國《特雷庇姑娘》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比利時《花的智慧》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劇作家、詩人德國《群鼠》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社會活動家印度《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1915年羅曼·羅蘭(1866~1944)作家、音樂評論家法國《約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詩人、小說家瑞典《朝聖年代》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作家。丹麥《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說家丹麥《天國》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詩人、小說家。瑞士《奧林匹亞的春天》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挪威《大地碩果—畜牧曲》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國《苔依絲》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作家西班牙《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詩人、劇作家愛爾蘭《麗達與天鵝》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作家波蘭《福地》
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戲劇家愛爾蘭《聖女貞德》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作家。義大利《邪惡之路》
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學家法國《創造進化論》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女)(1882~1949),作家挪威《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作家德國《魔山》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作家美國《巴比特》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詩人瑞典《荒原和愛情》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小說家、劇作家英國《有產者》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作家俄國《米佳的愛》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小說家、戲劇家義大利《尋找自我》
1936年尤金·奧尼爾(1888~1953)劇作家美國《天邊外》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小說家法國《蒂伯—家》
1938年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美國《大地》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作家芬蘭《少女西麗亞》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小說家、詩人丹麥《漫長的旅行》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詩人智利《柔情》
1946年赫爾曼·黑塞(1877~1962)作家德國《荒原狼》
1947年安德烈·紀德(1869~1951)作家、評論家法國《田園交響曲》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詩人、劇作家、批評家英國
《四個四重奏》
1949年威廉·福克納(1897~1962)作家美國《我彌留之際》
1950年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數學家、哲學家英國《哲學—數學—文學》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詩人、戲劇家、小說家瑞典《大盜巴拉巴》
1952年莫里亞克 作家法國《愛的荒漠》
1953年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英國《不需要的戰爭》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美國《老人與海》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作家冰島《漁家女》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詩人西班牙《悲哀的詠嘆調》
1957年阿爾貝·加繆(1913~1960)作家法國《局外人》《鼠疫》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詩人、小說家蘇聯《日瓦戈醫生》
1959年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詩人義大利《水與土》
1960年聖.瓊.佩斯,作家法國《藍色戀歌》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說家南斯拉夫《橋·小姐》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作家美國《人鼠之間》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詩人希臘《“畫眉鳥”號》
1964年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哲學家、作家法國《蒼蠅》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前蘇聯《靜靜的頓河》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作家以色列《行為之書》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詩人瑞典《逃亡》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詩人、小說家瓜地馬拉《玉米人》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小說家日本《雪國》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作家法國《等待戈多》
1970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2008)作家俄羅斯《癌病房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詩人智利《情詩·哀詩·贊詩》
1972年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作家德國《女士及眾生相》
1973年派屈克·懷特(1912~1990)小說家、劇作家澳大利亞《風暴眼》
1974年埃溫特·詹森(1900~1976)作家瑞典《烏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詩人瑞典《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詩人義大利《生活之惡》
1976年索爾·貝婁,作家美國《赫索格》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詩人西班牙《天堂的影子》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作家美國《魔術師·原野王》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詩人希臘《英雄輓歌》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詩人波蘭《拆散的筆記簿》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德語作家英國《迷惘》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記者、作家哥倫比亞《百年孤獨》
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作家英國《蠅王》《金字塔》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詩人捷克《紫羅蘭》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小說家法國《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1986年沃萊·索因卡(1934~)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奈及利亞《雄獅與寶石》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美國《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作家埃及《街魂》
1989年塞拉 CamiloJoseCela 作家西班牙《為亡靈彈奏》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詩人墨西哥《太陽石》
1991年內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南非《七月的人民》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詩人聖露西亞《西印度群島》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美國《所羅門之歌》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小說家日本《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1995年希尼(1939~)詩人愛爾蘭
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女),詩人波蘭
1997年達里奧·福,諷刺劇作家義大利《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記者、作家葡萄牙《盲目》
1999年君特·格拉斯,作家德國《遼闊的原野》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法國
《靈山》
2001年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英國《到來之謎》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作家匈牙利《無形的命運》
2003年庫切(1940~)作家南非《恥》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女作家奧地利《鋼琴教師》
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英國《看房者》
2006年奧爾罕·帕慕克(1952~),作家土耳其《伊斯坦堡》
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英國《金色筆記》
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1940—),“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國《烏拉尼亞》
2009年赫塔·米勒(又譯作赫塔·繆勒、赫塔·穆勒),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德國
2010年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秘魯作家秘魯《世界末日之戰》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詩人瑞典
2012年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紅高粱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