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是作者根據拉丁美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描繪而成的。《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歷時18個月創作的一部小說,成書於1966年。被富恩特斯譽為“美洲《聖經》”,多年來年來好評如潮,影響波及了整個世界。
該書的中文譯本有多種,其中中國大陸多翻譯為《百年孤獨》,台灣多翻譯為《百年孤寂》,例如1984年黃錦炎、沈國正、陳泉翻譯的《百年孤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1993年宋碧雲翻譯的《一百年的孤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ISBN978-957-39-0104-4),1995年楊耐冬翻譯的《百年孤寂》(志文出版社ISBN978-957-545-291-9)。
作者簡介
馬爾克斯(Gabriel Garcla Marquez,1928-)哥倫比亞作家,全名: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生於馬格達萊納的阿拉卡塔卡鎮的一個醫生家庭。8歲前,一直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位受人尊敬的上校,參加過兩次內戰。外祖母是位勤勞的主婦,很會講神話故事。這段充滿幻想和神奇色彩的童年生活,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中國小學習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經典作品。18歲入大學攻讀法律,因政局動盪而中途輟學,進入報界,並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問世,引起拉美文學界重視,頗受好評。1962年他發表了《惡時辰》,小說獲得美國埃索石油公司在波哥大舉辦的埃索獎。1967年,他的《百年孤獨》轟動了西班牙語文學界並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由於這部小說的成功,他先後榮獲哥倫比亞文學獎、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和拉美最高文學獎—一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文學獎。並於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主要作品有:《枯枝敗葉》、《惡時辰》、《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裡的將軍》、《我的上校外祖父的故事》、《異國故事十二篇》、《米格爾·利了回國曆險記》等。
著書背景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內容梗概
《百年孤獨》發表於1967年,小說以虛構市鎮馬康多(Macondo)的榮衰作為拉丁美洲百年滄桑的縮影。以奇詭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獨裁,鬥爭和流血的歷史,以及遺忘和孤獨的主題。故事講述一個光怪陸離的布恩迪亞家族在一百年間,六代人因權力與情慾的輪迴上演興衰起落,第一代的老布恩迪亞在晚年被綁在樹上過日子,歐蘇拉是布恩迪亞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家人,但她又充滿正義感,她的孫子阿加底奧在馬康多以暴力統治人民時,挺身而出為人民打抱不平。最後一個子孫——倭良諾的兒子在剛出生時被螞蟻吃掉,倭良諾在看完遺稿後,隨著馬康多一起消失了。
內容詳述
《百年孤獨》描寫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的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到最後被一陣鏇風捲走而完全毀滅的100多年的圖景。馬孔多是哥倫比亞農村的縮影,也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第一代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來,於是烏蘇拉每夜都會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後來丈夫因此而遭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淒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於是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謀安身之所。他們跋涉了兩年多,由此受到夢的啟示,他們來到一片灘地上,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這地方被命名為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的百年興廢史由此開始。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個富於創造精神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因此研製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通過卜吉賽人送給他的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便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在的貧窮而落後的村落生活,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又研究鍊金術,整日沉迷不休。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的天井中,以致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在家裡的床上,與死去的好友在夢中相見,然後悄無聲息的死去了)。烏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她活了115至120歲。
第二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那裡長大,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後來與家裡的養女蕾蓓卡結婚。但他一直對人們懷著戒心,渴望浪跡天涯。後來,他果然隨吉卜賽人出走,回來後變得放蕩不羈,最後奇怪地被人暗殺了。老二奧雷良諾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長大後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何塞。妻子暴病而亡後,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於難。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尋根,卻在一星期內全被打死。奧雷良諾年老歸家,和父親一樣對鍊金術痴迷不已,每日鍊金子作小金魚,一直到死。他們的妹妹阿馬蘭塔愛上了義大利技師,後又與侄子亂倫,愛情的不如意使她終日把自己關在房中縫製殮衣,孤獨萬狀。
第三代
第三代人只有兩個堂兄弟,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後者成為馬孔多的軍隊長官,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生前他與一女人未婚便生一女兩男。其堂弟熱戀姑媽阿馬蘭塔,但無法與她成婚,故而參加軍隊,去找妓女尋求安慰,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雷梅苦絲楚楚動人,她身上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曾因此置幾個男人於死地。她總願意裸體,把時間耗費在反覆洗澡上面,而她一樣在孤獨的沙漠上徘徊,後來在晾床單時,被一陣風颳上天不見了,永遠消失在空中。她的孿生子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後來,3 000多工人全被鎮壓遭難,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棄,四處訴說這場大屠殺,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最後把自己關在房子裡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另一個奧雷良諾第二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於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這使他家中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後在病痛中死去。因此,人們一直沒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第五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一男二女,長子何塞·阿卡迪奧小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為保住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 7 000多個金幣,被歹徒殺死。女兒梅·香梅苔絲與香蕉公司學徒相好,母親禁止他們見面,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以偷雞賊為名打死了他。梅萬念俱灰,懷著身孕被送往修道院。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娜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成婚後歸來,見到馬孔多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也就是說,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因此,她訂出長遠計畫,準備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第六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的房間裡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既不關心也不過問,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自從姨母阿瑪蘭塔·烏蘇娜回鄉之後,他不知不覺地對她產生了難以克制的戀情,兩人發生了亂倫關係,但他們認為,儘管他們受到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生下了一個健壯的男孩,“他是百年里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惟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 阿瑪蘭塔·烏蘇娜產後大出血而亡。
第七代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這延續百年的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被一群螞蟻圍攻並被吃掉。就在這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加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鎮不復存在了。
人員介紹
男性成員
家族中的男性成員,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精神繼承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人類男性祖先的象徵。他先以勇敢智慧開創世界,在困境中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搏鬥,建設家園,是家庭和社會的支柱。可後來他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的象徵人類文明的種種科學技術所吸引,以獻身精神如痴如醉地投入到科學實驗中,雖然探尋到一些科學真理(如圓形地形說等),但同時也陷入了崇尚經濟利益(鍊金術)、暴力(發明武器)、征服(認識世界奇蹟)等欲望中。至始,他的男性子孫們發展了始祖種種想像階段的幻欲,承載了男性徵服自然世界的各種欲望:放縱生理欲望(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和第四代奧雷里亞諾第二)、崇尚暴力戰爭(第二代奧雷里亞諾)、權利無限的統治欲(第三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實業建設的創造欲(第三代奧雷里亞諾·特里斯特修鐵路,奧雷里亞諾·森特諾製冰)、強烈的反抗性(第四代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陷入人類“崇高”勞動中又為重獲人權而罷工)、精神寄託的依賴性(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依靠宗教尋求解脫)、強烈的求知性(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等。家族中第二大代男性成員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嗜好幾乎涵蓋了人類男性的各種特質,只是在作家筆下表現得更為集中、誇張突出。
可以驚奇地發現,家族中男性成員都只有兩種歸宿:一是死於非命,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這裡的“死於非命”,雖不是死於己手,卻是死於整個男性慾望在現實中的交合(如戰爭、暴力),這也是男性自我戕害的象徵。能逃出暴力劫數的人卻逃不脫“孤獨”。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不是被捆縛在樹上才陷入脫離同類群體的孤獨中的,而是迷上科學——人類文明之後就開始了。自他始,後代男性要么陷入機械製造的孤獨(理工學科),要么陷入研究家族歷史即喻人類歷史書籍的孤獨(人文學科)。他們的“鑽研”是一種退化,這時,男性已由建造世界征服世界的負有責任感的成熟男性退化到一種依賴母性維持自然生命的嬰兒狀態。最集中的體現是最後一代長著豬尾巴的小孩兒,“他強壯、好動,很象那些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但那睜大的眼睛和銳利的目光,卻又酷似那些叫奧雷里亞諾的。”他一人集合了布恩·地亞家族男性的所有特點,是家族男性最終歸宿的象徵。這其實是表達作者欲意放棄處處碰壁,使人厭倦憎惡的男性統治秩序,是對男性所代表的道德、法律、軍事、政治等制度的父權社會的叛逆,渴望退回到一無所知的原生命狀態;或者依附於女性或母性獲得一定的生命意義(如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的晚熟);或者乾脆放棄對性別的認同,獨自尋求生命的本源,探索人的本來面目(自性)。
這裡的男性自我叛逆中包含兩種潛在意旨:一是俄狄甫斯情結——對母性的依戀與崇尚,如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與庇拉·特內拉接觸時想像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第三代奧雷里亞諾·何塞與其姑母阿瑪蘭坦·烏爾蘇拉釀成的家族悲劇,無不顯示男性對母性的依戀及強烈的占有欲。二是類似禪宗出世,覺悟自性的宗教情結,他們陷入孤獨不能自拔,用與世隔絕的禁慾來逃避人類罪惡的懲罰。這似乎是在否定了男性價值體系後,作者重新構築了或回歸母性或徹底出世的兩種終極模式,這難道是作者的雙重認同嗎?
女性成員
在作品中的女性中,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母性的代表,幾乎是整個家族史的見證人。“如果讓她死去,小說也就‘半途而廢’”。這說明沒有她的存在,這個家族就無法延續。烏爾蘇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類)的始母,具有女性幾乎一切的優點。在丈夫退縮脫離男性統治秩序時,她又建立了一個與原男性統治秩序有繼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統治秩序。實際上,烏爾蘇拉才是世界人類不僅從生命意義更是從秩序意義上真正的創始人。她不僅拋棄男性的野蠻與荒誕而真正引入文明——“找到了她丈夫在失敗的遠征中沒有找到的那條通向偉大發明的道路,”還以“她丈夫那種神魂顛倒的熱情”創建家園,解決人類基本生存問題;而此時,她丈夫“在這場動亂中躬候著上帝的光臨”。
烏爾蘇拉夫婦的“創世記”有雙重象徵。既有對人類之初原始氏族母系社會女性對人類發展所起的啟蒙性引導作用的象徵;也象徵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男女兩性對人類發展的作用:男人開創世界時,女人援助;男人蠻幹亂闖時,女人阻止;男人停止不前時,女人繼承;男人退縮逃避時,女人支撐。馬爾克斯認為“婦女是使世界不至毀滅的支柱,而男人則沒法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但這裡“創世紀”的寓言是對不切實際的男性的批判和對用實幹苦幹巧幹而創立、引導與支撐世界或人類的女性的頌讚。
烏爾蘇拉支撐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統治秩序並不臣服於男性統治秩序,她反對暴力、權欲、空想(也許有一定價值)、縱慾(女性也不可避免)等消極因素,她努力使後代成為“永遠聽不到戰爭、鬥雞、生活淫蕩的女人和胡思亂想的事業”的人,雖然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徒勞,但還是在力圖阻止男性統治帶來的惡果。
烏爾蘇拉是書中女性形象的代表,是人類始母的象徵,那么其他女性尤其是布恩迪亞家族成員更是“烏爾蘇拉”的延續和補充。其中阿瑪蘭坦的高傲、麗貝卡的野性、雷梅黛絲(俏姑娘)的美麗、麗貝卡·雷梅黛絲(梅梅)的熱情,以及雷梅黛絲·莫科特的純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對男性的特質的承載。第五代阿瑪蘭坦·烏爾蘇拉是“創世記”時期第一代,烏爾蘇拉是經過歷史發展變遷,賦予了新的女性意義的,融入家族歷史上女性特點的總合體。這一點從其名字包含了兩類女性的名字也可看出。她既有原始女性(烏爾蘇拉)的勤勉、細緻、倔強、有主見等優點,也有發展中女性(第二代阿瑪蘭坦)對欲望的強烈渴求,更融入了男性的放縱,所以她是被男性統治秩序一定程度地同化了的女性形象。至於書中涉及的其他女性,其性格包含於家族主體女性中,起傳宗接代的作用,但庇拉·特內拉尤為矚目。如果說家族內的女性是以烏爾蘇拉為統率,那么族外女性的代表就是庇拉·特內拉。馬爾克斯認為“她的人品與烏爾蘇拉極為相似,但她是一個對現實的看法更為樸素的烏爾蘇拉。”庇拉·特內拉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旁觀者和幾乎每起傳宗接代交往的參與者。她以紙牌測出男女心中樁樁隱秘,簡直是布恩迪亞家族(人類)的性女神。她比烏爾蘇拉統治家族的時間長,從親產第三代直至最後鼓勵釀出第七代,她都以旺盛的精力作歷史的見證;而烏爾蘇拉在混亂不堪的家族後期就只是作者引以敘述的線索而基本失去了實際能力。烏爾蘇拉努力維繫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亂導致的災難,卻終於在既繼承她又是性慾占上峰的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的身上得到了非循環的實現。
藝術成就
首先是藝術構思上的魔幻性。《百年孤獨》在小說結構上始終貫穿著一條明顯的線索,這就是布恩迪亞家族害怕近親結婚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這種深深的恐懼作為小說的內在精神瀰漫全書,並且代代相傳,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其次,故事情節的魔幻性。小說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故事情節的魔幻性。許多故事情節神奇怪誕、奇妙無比,看得人眼花繚亂,比如小說的重要情節,關於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的神奇故事。梅爾加德斯與布恩迪亞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梅爾加德斯給布恩迪亞家帶來了啟蒙知識,後來他死於熱病,屍體被拋入大海。但他不堪寂寞,又重回人間,來到馬孔多,治好了全鎮人的健忘症。不久他又一次死了,這回是淹死在河裡。布恩迪亞家埋葬了他,但他的幽靈仍然一直在布恩迪亞家各間房子裡遊蕩,給這個家庭留下了那本神秘的羊皮書手稿。這些充滿“魔幻”的故事情節,鮮明地帶有拉丁美洲本土傳統文化和觀念意識的特點。
再次,“魔幻”式的象徵和誇張手法。《百年孤獨》中廣泛地運用了象徵和誇張的藝術手法。但和其他文學流派不同的是,這種象徵和誇張的手法更多地帶有“魔幻”的色彩。比如,作品中黃色是不幸和死亡的象徵,當阿·布恩迪亞死亡時,“窗外下起了細微的黃花雨。整整一夜,黃色的花朵像無聲的暴雨,在市鎮上空紛紛飄落……翌日早晨,整個馬孔多仿佛鋪上了一層密實的地毯,所以不得不用鏟子和耙子為送葬隊伍清理道路。”
最後,作者為了表現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的現實,還特意創造了新的時間觀念和表現方法。他認為時間在拉丁美洲是停滯的,是在一個封閉的時間圈裡循環的。
《百年孤獨》中的第一句話是“多年以後,面對著行刑隊,奧雷連諾上校將會想起那久遠的一天下午,他父親帶他去認識了冰塊。”這就給全書定下了一個基調,即敘述的口吻是站在某一個時間不明確的“現在”去講述“多年以後”的一個“將來”,然後又從這個“將來”回顧到“那久遠的一天”的“過去”。一句話里包含了現在、過去、將來,形成了一個時間性的圓圈。還有,作品中相似的活動、相似的命運,都訴說著時間的封閉性和停滯性。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停滯的社會歷史的藝術反映。
總而言之,《百年孤獨》的巨大成功,說明馬爾克斯站在新的世界普遍性的高度上去認識拉美這塊土地、這個民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了民族性與世界性、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正因為如此,馬爾克斯才能夠把他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藝術才華與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完美地結合起來,把魔幻現實主義推上了世界文學的高峰。
敘事特點
最初令世界震驚的是它獨特的敘述方式:“多年以後,奧雷良諾·布恩蒂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為全書奠定“圓周模式”或圓形敘事結構的開篇語,仿佛一個永恆而孤寂的圓心,卻能把過去和將來牢牢地吸附在某個人們可以想見,甚至感同身受的現在。緊隨其後的是作者令人目瞪口呆的魔幻色彩,後現代主義者們對之進行了玄之又玄的解讀。
然而,在馬爾克斯看來,《百年孤獨》只不過是借用了“外祖母的口吻”,“她老人家講故事就是這種方式,好像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發生……而且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輪迴。”如今看來,《百年孤獨》的最大特點也許在於:用外祖母的表述方式,展現了美洲人的歷史及其撲朔迷離的集體無意識;通過對《聖經》的戲仿和拓展,並借布恩蒂亞一家幾代,描繪了人類的發展軌跡——從創始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乃至跨國資本主義時代。
評價
智利作家聶魯達稱讚《百年孤獨》是“繼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紐約時報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百年孤獨乃是過去五十年來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傑作。——薩爾曼·拉什迪
一部唯一的美洲《聖經》。——卡洛斯·富恩特斯
《百年孤獨》在馬爾克斯構建的虛擬世界中達到了頂峰。這部小說整合併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虛構,從而締造了一個極其豐饒的雙重世界。它窮盡了世界,同時自我窮盡。——巴爾加斯·略薩
他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比爾·柯林頓
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著豐富的想像。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歐文·肖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唯一沒有爭議的一位。——韓素音
在那些剛出版就暢銷的文學作品裡,有些與世長存,比如《百年孤獨》;另一些則銷聲匿跡,也就沒有比如了。——余華
《百年孤獨》這部標誌著拉美文學高峰的巨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莫言
我對《百年孤獨》有非常真實的、崇敬的感覺。這樣的作品會不停地賣,一代一代的人都會讀,是長銷書。我沒有辦法預測如果重新出版的話是否會轟動,當年文學青年幾乎人手一本。——蘇童
價值
《百年孤獨》的內容異常豐富、複雜而深廣,具有很高的思想認識價值。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百年孤獨》中的小鎮馬孔多所經歷的興建、發展、鼎盛到消亡的百年滄桑,影射和濃縮了哥倫比亞自19世紀初到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小說開始時是19世紀初,但馬孔多卻像是史前社會,質樸而寧靜,這是個只有20來戶人家的小村莊,人們往在河邊用泥和蘆葦蓋的房子裡,取水非常方便。河水清澈、明亮、急速地流過,可以看見河床上光潔的鵝卵石,“世界,一切都是剛開始,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指著說”。這裡,馬爾克斯特意引用《聖經》中的話“必須用手指指著說。”,表示馬孔多最初就是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是16世紀以前哥倫比亞土著生活的寫照。隨後西班牙殖民者闖入,用箭與火和十字架征服了拉丁美洲,繼而大批移民湧入這塊大陸,哥倫比亞從社會結構、思想信仰到習俗風尚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哥倫比亞歷史上第一次重大轉折。小說中有關吉卜賽人帶來吸鐵石、望遠鏡等東西像魔術和雜技一樣吸引全村人去圍觀、烏蘇拉發現與外界的通道以及引來第一批移民的描寫,就是這段史實的再現。
19世紀初哥倫比亞獨立後,國家政權被土生白人的大地主、大商人所把持。他們中的自由黨、保守黨鬥爭不斷,進行長期內戰。政客們濫用職權,營私舞弊,操縱選舉,踐踏憲法,導致國家政變不斷、內戰頻仍。從1830年到1899年,全國爆發了27次內戰,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小說以很大的篇幅描寫馬孔多也被卷進了這場鬥爭。通過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傳奇生涯表現了這方面的史實。上校為反對腐敗的保守黨政府,一生髮動過32次武裝起義,打了20年內戰。這些描寫生動地概括了哥倫比亞歷史上第二次重大轉折時期的社會生活。
20世紀初期,哥倫比亞內戰停止,經濟恢復,但近在咫尺的美國新殖民主義勢力又湧進了哥倫比亞。火車、電燈、電話、電影、留聲機等出現在馬孔多。小說描寫馬孔多人這樣迎接新事物:“馬孔多人對電影上活動的人物非常生氣,因為他們為電影上一個死了被埋了的人流下痛苦的眼淚,而他卻在下一個電影中變成了阿拉伯人出現了,馬孔多人受不了這樣對他們感情的嘲弄,把電影院的座椅都給砸了。最後鎮長解釋電影是幻覺的機器,不需要觀眾這樣動感情,馬孔多人終於明白了他們上了吉卜賽人新玩意兒的當了,決定再也不看電影。”他們就這樣被這些新玩意驚得目瞪口呆,看得眼花繚亂。緊著,美國人又建立了很多香蕉園,各種人像潮水一樣湧進馬孔多,他們喧賓奪主,控制了馬孔多歷史上最重大的變革。這種變革從表面上看,好像給馬孔多帶來了繁榮,但實質上卻是外國資本家更加殘酷剝削和掠奪的開始,而且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帝國主義者用野蠻暴力鎮壓人民的反抗。在香蕉工人罷工運動中,政府和帝國主義“授命軍隊不惜用子彈打死他們”,“機槍從兩個方面掃射人群。何塞·阿卡迪奧第二倒在地上,滿臉是血。他甦醒時才發現自己躺在塞滿屍體的火車車廂上。他從一個車廂爬到另一個車廂,透過些微弱的亮光,便看出了死了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們像報廢的香蕉給扔到大海里……這是他見過的最長的列車—幾乎有200節運貨車廂。”小說就這樣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的入侵給哥倫比亞造成的巨大災難。這也正是造成拉丁美洲貧窮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小說在對布恩迪亞家族眾多人物的刻畫中,著力表現了這個家庭成員共同的性格特徵,這就是馬孔多人的孤獨感,從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到第六代奧雷連諾·布恩迪亞,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孤獨之中,而且極力保持著這種孤獨。第一代布恩迪亞和表妹結婚以後就遭受到孤獨的折磨,他由於害怕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而不敢和妻子同房,殺死嘲笑者後又受到鬼魂困擾,不得不遠走他鄉。晚年,他精神恍惚、瘋瘋癲癲,最後被綁在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第二代奧雷連諾上校年輕時身經百戰,卻不知為誰賣命。退休後他把自己反鎖在屋子裡製作小金魚,做好化掉,化掉再做,“連內心也上了門閂”。第二代中的阿瑪蘭塔陰險地破壞別人的幸福,又冷酷地拒絕自己的求婚者。她整天為自己織著屍衣,孤獨地等待著死神召喚。第四代中俏姑娘雷梅苔絲根本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她每天都在浴室是沖洗身子,幾小時幾小時地打發時間,最後她抓住一條床單飛上了天……這種孤獨的惡習在這個家庭代代相傳,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在新人之間築起一道無形的牆,使人與世隔絕、不思進取、自我封閉、離群索居。它製造了愚味落後、保守僵化的社會現狀。作者認為“孤獨”已經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為阻礙民族上進、國家發展的心理負擔。這種孤獨的本質是人民因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離感。它是家族衰敗、民族落後、國家滅亡的根源。小說最後描寫布恩迪亞家庭連同馬孔多小鎮被颶風颳走,深刻揭示了由孤獨所產生的社會悲劇的必然性。
《百年孤獨》全面深刻地提示了拉丁美洲近百年來“孤獨”的社會現實和造成這種現狀的深刻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是一部當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書。
創作背景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著作權問題
由於著作權問題,直到2010年,中國大陸才獲得該作品的出著作權。
1980年代,尤其是馬爾克斯於1982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之後,由於當時中國並未加入世界著作權公約,中國多家出版社在無需得到其授權的情況下,出版了他的一系列作品,其中《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經典作品更有多個版本。1990年馬爾克斯應黑澤明邀請赴日本訪問,在北京和上海停留。馬爾克斯訪問北京時對一眾人等說:“各位都是盜版書販子啊!”這讓當時在場的錢鍾書頗為難堪。該報寫道,錢鍾書先生聽了馬爾克斯半怒半笑之言,頓時沉默不語。馬爾克斯在結束中國之行後聲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其作品,包括《百年孤獨》”。直到2010年中國農曆春節前夕,新經典著作權部收到了馬爾克斯的出版代理人卡門·巴爾塞伊絲髮來的授權通知,馬爾克斯願意將《百年孤獨》交給該公司推出中文版。2011年6月,正式授權版《百年孤獨》出版,再次引起中國大陸讀者對拉美文學的關注。2011年8月,在新浪網文化讀書頻道揭曉的2011年“新浪中國好書榜”上半年榜中,《百年孤獨》名列榜首。
2011上半年好書推薦
新浪網評選了2011年上半年好書榜單,一起看看吧。做本任務詞條,需梳理、完善詞條內容,完善詞條同義詞及信息模組。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8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