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3年10月15日,席慕蓉生於 重慶城郊金剛坡。1949年,遷至香港,1953年,席慕蓉國小畢業,作文《我的自傳》被選登在校刊封底。1954年,席慕蓉遷至台灣,考入北二女(今中山女高)國中二年級。師從巢靜老師、董秀老師及楊蒙中。
1956年,席慕蓉入台北師範藝術科,正式開始習畫,啟蒙老師為孫立群老師、周鍈老師。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筆名發表散文及詩。
1959年,席慕蓉入師大藝術系。素描從陳慧坤、袁樞真老師,水彩從馬白水、李澤藩老師,油畫從李石樵、廖繼春老師,國畫從林玉山、吳詠香、黃君璧、張德文老師。
1963年,席慕蓉師大畢業,任教北市仁愛國中。參加皇冠難忘人物徵文,以蕭瑞為筆名,《紀念品》一文得佳作。
1964年, 席慕蓉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後師從里昂·德浮斯教授。
1965年, 席慕蓉的作品入選巴黎七十屆獨立沙龍,並參加八十一屆女畫家聯合沙龍,十屆國際婦女繪畫展等。同年應邀參加北京皇家歷史美術博物館舉辦之“中國當代畫家展”。
1966年2月,1966年2月,席慕蓉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
1967年, 席慕蓉進入克勞德·李教授之銅版畫畫室,專習蝕刻銅版畫一年。參加在北京舉行之“歐洲藝展”,得歐洲美協等頒發之兩項銅牌獎。
1968年,席慕蓉在北京艾格蒙畫廊及號角畫廊同時舉行個人畫展。1969年,席慕蓉 以蕭瑞為筆名,在《中央副刊》發表作品。
1970年,席慕蓉 以穆倫為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七月回台灣,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並以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筆名投稿,作品多為散文。
1974年,席慕蓉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行回台後第一次個人畫展。1976年,席慕蓉參加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以千華為筆名,《生日蛋糕》一文得佳作。
1977年,席慕蓉在台中美國新聞處舉行個人畫展。10月發表《詩的畫,畫的詩》專欄。
1979年4月,席慕蓉四月開始研究雷射繪畫。5月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舉行個人畫展,7月《畫詩》出版。11月開始在《女性》雜誌撰寫幼兒美術教育專欄《寫給年輕母親的信》。12月在台北太極藝廊舉行個人畫展,為台灣首次雷射繪畫之展出,詩作開始在《聯合副刊》發表。
1980年,席慕蓉繼續研究雷射繪畫,發表論文,並以版畫及油畫之形式展出,7月長詩《我母、我母》在幼獅文藝發表,開始畫三百號油畫《荷》。
1981年,席慕蓉以雷射版畫參加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之雷射藝術聯展,詩作發表於《聯合副刊》、《中國時報》、《中華日報》、《幼獅文藝》、《台灣時報》、《台灣日報》、《自由小報》、《中華文藝》及《陽光小集》。四月長詩《愛的名字》在《台灣時報》發表。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一個月內再版。十月應邀擔任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12月《出塞曲》得唱片類最佳作詞金鼎獎。
1982年3月,席慕蓉的散文集《成長的痕跡》及《畫出心中的彩虹》出版,12月出版《鐳射藝術導論》。
1983年2月,席慕蓉的詩集《成長的痕跡》及《畫出心中的彩虹》出版,7月與曉風、愛亞合著《三弦》小品文集出版,10月出版散文集《有一首歌》。
1984年, 席慕蓉於東海大學美術系開《素材研究》課程。開始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用針筆、鉛筆、淡彩及粉彩作記錄。開始作鐳射鵰刻之實驗。
1985年3月,席慕蓉與劉海北合著散文集《同心集》出版,心岱作序,10月散文集《寫給幸福》出版。
1986年,席慕蓉 繼續野生植物之寫生旅行,登石門山初識台灣高山植物。4月與陳其茂、楚戈作三人巡迴聯展,於數縣市文化中心展出。7月應香港浸會學院之邀,赴港演講。8月開始寫作三百行長詩《夏夜的傳說》。10月開始作單色《山水系列》之油畫。
1987年1月,席慕蓉的詩集《時光九篇》出版。4月《時光九篇》獲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5月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於台北敦煌藝術中心並出版《山水》畫集。
1988年3月,席慕蓉的詩及散文合集《在那遙遠的地方》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林東生之作品。7月赴印尼 里島作荷花寫生。9月應邀赴新加坡《南華早報》“讀書月”之演講。
1989年1月,席慕蓉的散文及素描集《信物》出版,3月出版散文及素描集《寫生者》。4月在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並應邀赴新港展覽。9月起應主編季季女士之邀,在《中國時報》人間版,發表還鄉系列《我的家鄉在高原上》共十篇。
1990年7月,席慕蓉的散文集《我的家鄉在高原上》出版,其中攝影部分為王行恭之作品。同時亦出版編選之蒙古現代詩選《遠處的星光》。
1991年,席慕蓉在師院有一年之休假。4月在清韻藝術中心與楚戈、蔣勛三人聯展並出版《花季》畫集。5月散文集《江山有待》出版。7月獲蒙古文化部長頒發之文化獎章。8月《江山有待》大陸版授權出版,並獲悉僅花城一家出版之席慕容詩集發行已逾150萬冊。
1992年2月,席慕蓉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策劃已久之《蒙古文學專輯》。2月發表《細看蒙古》之幻燈片,並與汪其楣、樊曼儂、王行恭及蔣勛作蒙古之專題演講。5月應邀參加在台北舉行之《蒙古文化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從詩的創作看蒙古當代知識分子》,6月在台北清韻藝術中心個展,並出版《涉江采芙蓉》畫集。六月詩集《河流之歌》出版。
個人生活
席慕蓉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戰亂年代。自幼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後到台灣,之後又去歐洲留學。每換一次環境,孤獨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過寫詩來抒發重重寂寞。在無邊的黑夜裡,席慕蓉經常會夢見回家,卻總在剛推開家門的瞬間醒來。
幸好,她遇到了一個溫柔敦厚的男子,為她孤獨的心開啟了一扇光亮的窗。席慕蓉和劉海北相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在幾次聚會中,席慕蓉發現劉海北不僅知識淵博,還十分善良。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爾後兩個人在歐洲學業結束後,回到了台灣,他們沒有選擇繁華的鬧市生活,而是在鄉下住了整整10年。從小到大,漂泊已久的席慕蓉沒有在一個地方住這么久。他們種下很多槭樹,春天時一片蔥綠,到了深秋一片全紅,在孩子熟睡後,兩人會攜手散步。這個世上最美好的事,不過是有一個人能如此地懂你,與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動,正如她詩中所寫道的:“我只能來這世上一次,所以,請再給我一個美麗的名字/好讓他能在夜裡低喚我,在賓士的歲月里,永遠記得我們曾經相愛的事。”
主要作品
時間 | 作品 | 類別 |
1975年 | 《心靈的探索》 | 美術論著 |
1979年 | 《畫詩》 | 詩畫 |
1981年 | 《七里香》 | 詩 |
1982年 | 《成長的痕跡》 | 散文 |
1982年 | 《畫出心中的彩虹》 | 散文 |
1982年 | 《鐳射藝術導論》 | 美術論著 |
1983年 | 《無怨的青春》 | 詩 |
1983年 | 《三弦》 | 小品 |
1983年 | 《有一首歌》 | 散文 |
1985年 | 《同心集》 | 散文 |
1985年 | 《寫給幸福》 | 散文 |
1987年 | 《時光九篇》 | 詩 |
1987年 | 《山水》 | 畫集 |
1988年 | 《在那遙遠的地方》 | 詩.散文.攝影 |
1989年 | 《信物》 | 散文.素描 |
1989年 | 《寫生者》 | 散文.素描 |
1990年 | 《我的家在高原上》 | 散文.攝影 |
1990年 | 《遠處的星光》 | 編選 |
1991年 | 《花季》 | 畫集 |
1991年 | 《江山有待》 | 散文 |
1992年 | 《河流之歌》 | 詩.素描 |
1992年 | 《涉江采芙蓉》 | 畫集 |
1994年 | 《寫生者》 | 散文 |
1996年 | 《黃羊·玫瑰·飛魚》 | 散文 |
1997年 | 《大雁之歌》 | 散文.攝影 |
1997年 | 《時間草原》 | 詩 |
1997年 | 《生命的滋味》 | 散文 |
1997年 | 《意象的暗記》 | 散文 |
2011年 | 《以詩之名》 | 詩集 |
創作風格
寫作情感
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 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寫作技巧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辭彙使用。在於“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係最為密切。因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於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問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線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獲獎記錄
1966年,獲得最佳優等第一獎、杜特龍·德·特利基金會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頒發之金牌獎及比利時王國金牌獎。
1967年, 參加在比京舉行之“歐洲藝展”,得歐洲美協等頒發之兩項銅牌獎。
1981年12月,《出塞曲》得唱片類最佳作詞金鼎獎。
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2013年,獲得“中華文化人物大獎”。
2014年,獲得台灣年度詩選“年度詩獎”。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詞、呂學東作曲、姜麗娜演唱《故鄉的歌》獲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民族類最佳原創單曲獎。
人物評價
讀者評價: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運用的技巧更是表達出此一訊息,重覆的句型、問句的使用,文中充滿跳躍感,在不經意中仍有奇句,文體雖是散文,但詩的意味濃厚,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異於其它散文作家的。
台灣著名詩人瘂弦評價:
“現代人對愛情開始懷疑了,席慕容的愛情觀似乎在給現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
中國文化報記者評價:
席慕蓉是一個以百轉千回的愛情詩、寫實寫意的行走詩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著名詩者。
席慕容的寫作“摺疊”著自己對原鄉、生活的愛。“詩歌一直都在。詩歌是無所求的,讀詩也是無所求,寫詩也應該無所求,那個詩才活得起來。”也是這種“無用論”的讀詩心態和寫詩心態,使得席慕容的詩歌總能讓人尋找到共鳴。特別是她對原鄉的嚮往,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當下,更讓移居其他城市的年輕人有了心靈的共鳴。
人物軼事
回憶童年
1943年,席慕蓉生於四川,之後她住過上海、香港,而後到台灣。本來,身為蒙古人的席慕蓉並不覺得自己與周遭的同學們有何不同,但在國中一次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說了一些傷害蒙古人的言辭,霎時所有同學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下課後同學們似乎都忘了剛剛發生的事情,又和她嘻嘻哈哈玩在一起,但從那時開始,席慕蓉便再也不願和那位老師說一句話。
事隔多年,席慕蓉說,如果再遇到這位老師,她真想和他說聲抱歉,或許他當時並非有意,而只是想以玩笑的語氣讓學生打起精神上課而已。也是要經過這些年後,席慕蓉才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她覺得,一個漢人可以和你成為一輩子的朋友,但當他一旦退入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眼光發言評論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乃至一切時,偏見就非常嚴重了。至少在那堂課上,老師所形容的蒙古,就與父母親所告訴她的天差地遠。
鄉愁情懷
席慕容的父親是上一輩的蒙古族知識分子,1949年後,從台灣到歐洲,直到去世,一直沒有再回來過。“他不捨得回去。因為他從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壞自己的印象。尤其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席慕容說 。
她清楚地記得,父親生前跟她在歐洲旅行的時候,曾經說太悶了,他不喜歡有東西擋在視野前面。那時候席慕蓉還沒去過蒙古高原,“我覺得歐洲好大,風景好漂亮,怎么會悶呢?我不理解,難道那么遠的山也會擋你嗎?”
直到回到蒙古高原之後,席慕容才知道,什麼叫眼前有東西遮擋。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遠遠地看到一個牧民從草原上騎馬過來。“他穿著藍衣服,那么遠的距離,我能看到他腰間那根黃腰帶的光芒,就像一根針尖在太陽下發出光芒一樣。其實我是個近視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卻能看得清清楚楚。”
“喔!我的天,我明白我父親的感覺了。”這時,席慕蓉才深切地懂得了她父親。
“這是一種世是人代傳承的記憶。”席慕蓉曾對《青年周末》記者說。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創作的分水嶺,之前她活在父母的鄉愁里,而後她活在自己的鄉愁里。
名人作家
他們是文學界的泰山北斗,他們在書籍中注入了靈魂,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升華!一部部小說正在醞釀,一篇篇故事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